吴锐:通勤使人抑郁论文

吴锐:通勤使人抑郁论文

通勤的危害其实并不只在通勤当时,这个问题比你想的更加严重。

剑桥大学等机构曾对3.4万余名上班族展开调查,发现通勤在1小时以上的上班族,精神抑郁的几率高出平均水平33%,产生与工作相关压力的风险高出12%,每晚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的可能性提高46%。在地铁上,你是否也觉得窒息、疲惫,莫名烦躁?而通勤的危害,其实并不只在通勤当时,这个问题比你想的更加严重。

Research on the Creation of Live Tour Guide Commenta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ills Competitio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ANG Junlei 83

1号线的味道,让人变傻

在一线城市生活,大家一般首选的通勤方式都是地铁,因为地铁时间固定,且速度够快。但要适应长时间乘坐地铁,其实是对人体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你要具备能适应高原缺氧环境的体质。大家有没有觉得上下班高峰时在地铁上会呼吸困难,喘不上气来?这其实是因为车厢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

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规定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不得超过1000ppm(0.1%),《公共交通卫生标准》和《地铁设计规范》规定地铁上的二氧化碳浓度不得超过1500ppm。

止水带施工工艺要求非常严格,由于渡槽大面积施工,施工质量不易控制,止水带附近混凝土施工时未振捣好,存在渗漏通道导致渗水。本工程采取结构缝外表面灌注聚氨酯的措施进行防渗处理,聚氨酯灌浆间距30cm,为伸缩缝两侧交错布置,灌浆采用微型压力注浆机针孔灌浆,聚氨酯灌浆孔针入深15cm,不能扎破永久止水带,灌浆针孔一般采用浆液封堵。

本研究中尽管CD56+组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外周血RBC和PLT的量有低于CD56-组的趋势,而外周血WBC和Hb有高于CD56-组的趋势,但两组间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这可能与CD56的生理功能有关,CD56抗原是存在于细胞表面的一种糖蛋白,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基因家族, 富含聚唾液酸,可形成一种高腺苷酸屏障,降低细胞的黏附力,使肿瘤细胞更易侵袭性生长。可见CD56与AML患者白血病细胞的髓外侵袭性有关,而对骨髓的增殖并无影响,所以CD56+组与CD56-组间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和外周血WBC、RBC、Hb和PLT的差别不大。

事实上,为了提升本地患者的就医体验,区域内的医院也确实需要适当协调。经过一番国内外调查研究,医院管理层认为,这其实需要“政府部门进行统一的顶层设计”,“最好是有一个公共载体,人人都使用,也可以跨院使用”,才能节约社会资源。

北京市政工程研究院研究生刘冰玉曾在针对北京市几条重要地铁线车厢内空气质量的研究中,测量了二氧化碳浓度,结果如下:除二号线以外的其他被测线路,在早晚高峰时段二氧化碳浓度都超过国家标准的两倍多!一号线在早高峰甚至达到3726ppm。此外测试数据显示,中午低峰时段车厢内二氧化碳浓度明显大幅降低,均回落到国家标准之内。

当浓度达到1500-2000ppm时属于轻度二氧化碳污染。如果浓度达到2000ppm以上,则属于重度污染。在这种环境中,会造成人体生物钟紊乱,身体可能出现呆滞、心悸、气血虚弱、低血脂、高血压、头疼、耳鸣等症状。

当环境噪音达到85分贝时,会对听力造成损伤,长时间接触会有10%的人发生耳聋。我国《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规定,8小时在噪音达到85分贝的工厂车间中工作的工人必须佩戴隔音耳机或耳塞。

当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达到1000ppm时,人体就开始感到沉闷,注意力难以集中,心悸、困倦,工作效率会下降。研究显示这时人的决策能力会下降11%到23%。

那么高峰时段的3726ppm意味着什么呢?

另有研究显示:如果二氧化碳浓度达到2500ppm,人的决策能力会下降44%到94%。说白了,就是这时由于缺氧,人有点变“傻”了!

那么在一线城市早晚高峰期间人满为患的地铁车厢内,二氧化碳实际浓度是多少呢?

二氧化碳浓度达到5000ppm时会造成永久性脑损伤,甚至死亡。

当噪音达到95分贝时,长时间接触会有29%的人丧失听力,39%的人会头晕,27%的人会出现记忆力减退、心慌、胃痛等症状。

据有关资料记载,距今2.51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由于火山爆发等原因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急剧飙升,造成当时地球上98%的海洋生物以及96%的陆地生物由于缺氧而灭绝。而那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2000ppm至3000ppm之间。也就是说造成生物灭绝的浓度尚不及北京地铁高峰时段的浓度。我们有时会看到地铁上有人猝死的新闻,或许也和这种空气状况有关。

坐地铁才是真正的魔音“穿”脑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40分贝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60分贝以下的声音听音乐比较舒适。70分贝以上会干扰谈话,有一定侵入性。85-90分贝的声音开始对听力有损害(连续听8小时)。在未保护的前提下,听90-100分贝的声音不宜超过15分钟。听110分贝以上的噪音超过1分钟将造成永久性的听力损伤。125分贝以上的噪声,耳朵开始有疼痛感。

那么,地铁上的噪音如何呢?上海某媒体记者曾对上海市地铁车厢内的噪音进行了检测。结果是,当地铁列车在隧道内行驶时,噪音在84分贝至88分贝间波动。列车车厢间的噪音可高达92分贝。当列车在隧道外行驶时,噪音在75分贝左右。当然,地铁列车多数时候都是在隧道内行驶。

科学研究显示:当人体长时间处在70至85分贝噪音的环境中,会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可能引起头晕、失眠、多梦、胃痛、记忆力减退、急躁、易怒、疲倦等症状,孕妇甚至可能流产。另外噪音每增加1分贝,高血压发病率增加3个百分点。

要知道在自然环境里,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只有400ppm(0.04%),大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时达到500ppm。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在700ppm以下即属于清洁空气。

1.犯罪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国家人体器官管理制度,也侵犯了被组织出卖器官者的生命、健康等权益,前者是主要客体,后者是次要客体。依照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实施的移植不是犯罪,是阻却违法性的医疗行为,指医务工作者出于正当目的,经过当事人本人或其监护人、保护人同意,采取适当方法割伤人的身体的行为。[3]条例强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买卖人体器官,不得从事与此有关的活动,器官捐献应当遵循自愿、无偿原则。人体器官不是商品,不能自由买卖,否则,人们的价值观、伦理观将受到严重冲击,社会管理秩序将陷于混乱,衍生杀人、伤害等犯罪,具有极大社会危害性。

北京大多数地铁早晚高峰期都达到3000ppm以上,都已大幅超过重度污染的标准。

照这样看,地铁乘客基本上相当于置身嘈杂的水泥厂车间内。由于地铁乘客不需要像车间工人那样一天8小时处在这种噪音中,所以乘客不戴隔音耳塞也不会马上出现听力明显下降的状况。但是如果每天通勤,这种噪音对身体健康的慢性损害是不可避免的。

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只是在家里连续站立半个小时,就已经会产生疲劳感了。那么在不断震动、摇摆,又十分拥挤的地铁列车内长时间站立,体能消耗情况如何呢?

②出入线明挖段为三线矩形断面,结构断面宽度15~19m,托换梁需跨过明挖隧道,托换梁最大跨度达23.3m,工程施工难度大,实施风险高。

去年,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借助智能穿戴设备对72名经常在上海通勤的被试者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站立于车厢内消耗的体能在28.89千卡/公里至58.15千卡/公里之间。具体数值和乘客的体重、疲劳度,以及车厢内的拥挤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你的体重越大、身体越疲劳、车厢越拥挤,乘车消耗的体能越大。

那么我们假设有一位体型偏瘦,体重60多公斤的小伙伴,在早高峰乘地铁上班,可以认为他大约每公里要消耗30千卡的热量,那么如果从通州坐地铁到朝阳门大约行驶20公里的话,一早上就要在地铁上消耗600千卡的热量。

根据灌溉面积和不同对象用水指标,计算到2030年,绥中县水田需水量0.748亿m3,旱田0.443亿m3,蔬菜0.227亿m3,因此农业用水总量1.42亿m3。

这是什么概念?我们还是拿巨无霸汉堡包来举例吧。一个巨无霸汉堡包的热量相当于493千卡,一杯200毫升牛奶的热量相当于108千卡。

所以按这样计算,这位小伙伴如果早饭吃了一个巨无霸,喝了一杯牛奶的话,早饭摄入的热量就基本全部消耗在上班的路上了。怪不得平时上班有那么多小伙伴喜欢吃零食,原来是因为等不到饭点就已经体能透支了!

(吴刚荐自《壹读》)

标签:;  ;  ;  ;  ;  ;  ;  ;  ;  

吴锐:通勤使人抑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