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认知风格类型对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论文

李婷:认知风格类型对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论文

摘要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镶嵌图形测验和点探测范式,探讨认知风格对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结果发现:(1)场独立型者对消极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分数显著大于积极情绪信息,场依存型者对积极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分数显著大于消极情绪信息;(2)探测位置一致条件下,场独立型者对消极情绪信息的反应时和场依存型者对积极情绪信息的反应时均小于中性情绪信息;(3)探测位置不一致条件下,场独立型者对消极情绪信息的反应时和场依存型者对积极情绪信息的反应时均大于中性情绪信息。结果表明,认知风格类型对情绪信息注意偏向存在影响,场独立型者对消极情绪信息存在注意偏向,场依存型者对积极情绪信息存在注意偏向,均表现出注意定向加速及注意解除困难。该结果便于我们了解不同认知风格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特点,有助于调控和预测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提供指导建议。

关键词认知风格;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点探测范式

1 引言

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组织和表征信息时偏向的、习惯化的方式(Riding & Rayner, 1998)。根据Witkin的分类方法,认知风格可分为场独立和场依存两种(Witkin & Goodenough, 1977),场独立者倾向于以自己的内部线索为参照物来加工信息,而场依存者倾向于以外部环境线索为参照物来处理信息(张智君, 任衍具, 朱伟, 2003)。较多研究已表明认知风格具有个体差异性,受文化背景及专业学科等因素的影响(杨楠等, 2015; Riskind, Kleiman, Seifritz, & Neuhoff, 2014)。 认知风格作为一种重要的个体差异变量(杨治良, 郭力平, 2001),它既影响个体的认知过程,如注意活动、记忆活动(Guisande, Páramo, Tinajero, & Almeida, 2007),也影响个体的心理特征(钟建军, 陈中永, 方富熹, 2012)。佟玉英等人(2013)探究了大学生的认知风格对情绪记忆偏好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场认知风格类型个体对不同的情绪记忆具有不同的偏好性。有关认知风格与情绪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不同认知风格类型对外界情绪刺激引起的状态情绪有着不同的影响(袭开国, 2007),这些研究表明了认知风格与个体情绪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认知风格是心理健康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比如,消极的认知风格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能较好地对个体抑郁症和自杀行为作出预测(Jeannette, Alloy, Abramson, 2006),认知风格也影响孕妇的焦虑情绪(苏科誉, 张勇, 丁理, 2007),导致个体孤独感的产生(李秀红等, 2010)。著名的ABC理论曾强调,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活动会影响个体的情绪体验,从而影响心理健康(康廷虎, 阴国恩, 2007)。另有研究发现,个体对事物的认知和归因会影响其情绪反应,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王景芝, 葛美芳, 2005)。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认知风格可能通过影响个体对情绪信息的认知活动,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了解不同认知风格个体对情绪信息的认知活动,有助于确定不同认知风格类型个体在面临相应刺激时的认知反应特点,从而尝试找到改善其情绪体验和调节其不良情绪反应的有效方法。

注意偏向(Attentional Bias)是选择性注意活动的一种,是指个体对某些特定的信息进行优先加工的偏好(Robbins & Ehrman, 2004; Rooke, Hine, & Thorsteinnsson, 2008)。在探究个体对情绪信息的认知活动研究中,情绪信息对注意活动的影响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且大多数研究者集中探究了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特点(彭晓哲, 周晓林, 2005)。在注意偏向的相关研究中,主要考察了不同个体对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特点及生理机制。大量研究以抑郁症、社交恐惧症、焦虑症等群体为研究对象,探究他们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特点,一致的研究结果发现,这些群体往往具有情绪障碍且均会对负性情绪信息产生注意偏向活动(Wieser, Hambach, & Weymar, 2018)。另一部分研究以正常个体为研究对象,探究个体差异变量对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结果发现,个体间的差异性影响着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活动。例如,高自尊者对高兴(正性情绪信息)与愤怒(负性情绪信息)均存在注意偏向(李海江, 杨娟, 贾磊, 张庆林, 2011)。人格因素也会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产生影响(娄熠雪, 蔡阿燕, 杨洁敏, 袁加锦, 2014),其中,外倾个体偏好获取并加工正性刺激,内向不稳定个体对负性刺激更为敏感(杜巍, 高红丽, 闫春平, 杨世昌, 2012)。大部分的研究结果表明,个体普遍对负性情绪信息表现出注意偏向(许标, 陈纯, 2015; Bradley, Mogg, & Lee, 1997)。从生物进化方面来看,对具有威胁性的负性刺激存在注意偏向能够很好地提醒个体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避开威胁性刺激的影响。而另一部分研究结果则表明,个体对正性情绪信息同样存在注意偏向(Brosch, Sander, Scherer, 2007; Taylor, 1991)。可见,在当前研究中,一直存在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即个体对各种类型的情绪刺激均存在注意偏向,还是仅对负性刺激存在注意偏向(彭晓哲, 周晓林, 2005)?该问题还需后续研究进一步进行验证。

近年来,国内关于认知风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其与专业分化、学习、创造力等之间的相关关系(胡卫平, 赵晓媚, 贾培媛, 陈英和, 2017; 胡闲秋, 李海垒, 张文新, 2016; 宋淑娟, 刘华山, 2015),而对认知风格进行的认知行为实验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采用点探测范式,对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进行实验研究。力图从认知风格这一个体差异变量着手,来探究场独立型认知风格、场依存型认知风格对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一方面,试图验证正性、负性情绪刺激均会引起不同个体的注意偏向,并非只有负性情绪信息可引起注意偏向;另一方面试图了解场独立者和场依存者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特点,明确其在外界环境中的相应认知模式,找到有效的调控和干预个体心理健康的方法。本研究假设:(1)认知风格类型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存在影响,表现在不同认知风格类型个体对不同情绪刺激存在不同的注意偏向,而并非所有个体只对负性情绪信息引起注意偏向;(2)场独立者对消极情绪信息存在注意偏向,场依存者对积极情绪信息存在注意偏向;(3)场独立者对消极情绪信息、场依存者对积极情绪信息均表现出注意定向加速及注意解除困难。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武汉某大学各年级随机发放镶嵌图形问卷500份,有效问卷回收490份,根据测验结果分类,场独立型者共54人(男性31人,女性23人),场依存型者共50人(男性29人,女性21人)。从测验结果中按实验要求筛选出典型的场独立型者、场依存型者各40名(其中男女各20名),平均年龄为21.3(SD=1.47)岁,所有被试身体状况良好,视力及矫正视力均正常。

2.2 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2(认知风格:场独立型、场依存型)×3(情绪信息:正性,中性,负性)×2(探测位置:一致,不一致)的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认知风格是被试间变量,情绪信息和探测位置是被试内变量,注意偏向分数是因变量,反应时是因变量的观测指标,注意偏向分数等于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与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之间的差值。探测点出现的位置与之前积极或消极情绪图片出现的位置一样即为探测位置一致,位置不一样即为探测位置不一致。本实验共有五种实验条件,分别为积极一致(探测点与积极情绪信息探测位置相同)、积极不一致(探测点与积极情绪信息探测位置不同)、消极一致(探测点与消极情绪信息探测位置相同)、消极不一致(探测点与消极情绪信息探测位置不同)和中性条件(包括探测点与中性情绪信息探测位置相同和探测点与中性情绪信息探测位置不同)。

2.3 实验材料与设备

2.3.1 镶嵌图形测验(EFT)

成长期:度过迷茫期后的毕业生经过实践锻炼后拥有一定的工作技能和独立的工作能力,他们在取得一定的工作业绩后有了相当的自信心,同时也开始慢慢地形成一套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对优秀的毕业生,要敢于委以重任,敢于放在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关键岗位上,敢于放手,使他们独当一面。只有经过关键岗位的功练,才能促使他们尽快成长,成为油田发展的栋梁之才。

使用SPSS 22.0对实验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参照杨娟等人对实验结果的处理方法,剔除的反应时有:200ms以下或1300ms以上的、超过平均数加减3个标准差的、反应错误的反应时数据(杨娟, 李海江, 张庆林, 2012)。个体对积极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分数等于积极不一致与积极一致的平均反应时之间的差值;个体对消极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分数等于消极不一致与消极一致的平均反应时之间的差值(杨娟, 李海江, 张庆林, 2012)。

2.3.3 实验仪器设备

注意定向加速和注意解除困难是注意偏向中的两个组成成分(Fox, Russo, & Dutton, 2002)。参照Koster等人对反应时的数据分析方法,需将中性实验条件下的反应时与其他四种实验条件下的反应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注意定向加速的判定标准是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小于中性条件下的反应时;注意解除困难的判定标准是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大于中性条件下的反应时(Koster, Crombez, Verschuere, & De, 2004)。

为什么场独立者对消极情绪信息存在注意偏向,而场依存者对积极情绪信息存在注意偏向呢?本文试图根据Beck的图式理论及情绪评价理论来对此作出解释。

表1 积极,中性,消极情绪图片的效价和唤醒度 (M±SD)

情绪图片类型效价唤醒度积极6.00±0.106.01±0.12中性3.98±0.072.04±0.12消极2.04±0.146.00±0.74

2.3.2 情绪信息图片材料

本项研究的实验设备为系统为Windows 7.0的电脑。参照点探测实验范式,使用E-Prime1.1软件将情绪图片材料设计为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实验程序。

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为提高实验的有效性,教师应做好演示实验教学的总结与反思,明确实验教学中的不足,及时采取有效策略加以改进.

2.4 实验程序

图1 点探测实验核心流程图

实验有两个环节,即练习部分和正式实验部分。从总共110张配对情绪信息图片中随机抽取10张图片作为练习部分的实验材料,即10个试次,剩下的100张图片作为正式实验部分的实验材料,即100个试次,整个实验包含110个试次。实验开始时首先会呈现指导语,接着指导语消失后会呈现红色的注视点“+”500ms,注视点一消失会随机呈现配对情绪信息图片800ms,在图片消失后,屏幕上会随机在左或右位置呈现红色的探测点“*”3000ms,要求被试又快又准地对探测点进行按键反应,整个实验大约需要10分钟。

2.5 统计方法

EFT又名隐蔽图形测验,可将个体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两大类。本研究采用的EFT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修订版,该测验的信度为0.90,效度为0.49(董圣鸿, 王珍, 2003),由于该测验方法被国内学者广泛地使用于认知风格的相关研究中,因此本研究也采用该方法来测量认知风格类型。

本研究采用的情绪信息图片来自自编的情绪信息图片库。随机选取60名学生分别对情绪图片库中的情绪图片的效价及唤醒度进行7点量表评定,最终选定积极、消极情绪信息图片各22张,中性情绪信息图片为44张,最后一共得到88张情绪信息图片作为该研究的实验材料。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三类情绪图片之间的效价存在显著性差异,F(2, 63)=7765.28,p<0.001,.996,且三类情绪图片之间的唤醒度也存在显著性差异,F(2, 63)=10239.38,p<0.001,.997(见表1)。每张图片的大小及像素相同,每张图片宽×高为8.70cm×12cm。将积极、消极情绪信息图片分别与中性情绪信息图片随机配对并随机左右对称放置,最后制成“积极+中性”“中性+积极”“消极+中性”“中性+消极”“中性+中性”配对情绪信息图片各22张,共得到110张配对情绪信息图片,图片背景为黑色,图片分辨率为1024×768像素。

3 结果

3.1 不同认知风格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的方差分析

以认知风格为被试间变量,情绪信息类型为被试内变量,以注意偏向分数为因变量进行两因素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认知风格的主效应不显著,F(1, 78)=3.10,p=0.082,.04;情绪信息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 78)=6.04,p=0.016,.07,即个体普遍对消极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125.79, [112.41, 139.17])显著大于对积极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105.76, [97.14, 114.38]);认知风格与情绪信息类型的交互效应显著,F(1, 78)=631.04,p<0.001,.89(见表2)。

简单效应分析结果发现,当认知风格为场独立型时,情绪类型的简单效应显著,F(1,78)=380.30,p<0.001,.83。个体对消极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235.02, [216.10, 253.94])显著大于对积极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10.32, [-1.87, 22.50])。当认知风格为场依存型时,情绪类型的简单效应也显著,F(1, 78)=256.79,p<0.001,.40。个体对积极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201.20, [189.02, 213.39])显著大于对消极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16.56, [-2.36, 35.48])。

表2 不同认知风格的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 偏向分数(M±SD;单位:ms)

认知风格类型积极情绪信息消极情绪信息场独立型10.32±29.96235.02±79.12场依存型201.20±45.8216.56±31.07

3.2 不同认知风格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的成分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场独立型者对消极情绪信息存在注意偏向,场依存型者对积极情绪信息存在注意偏向。根据认知风格的理论模型,即洋葱模型,人格因素与认知风格之间关系十分紧密,能相互影响。以往研究发现,场独立型与内向性呈正相关关系,典型的场独立型者与极端的内向性格者是相互对应的(熊晓东, 1997)。可见,认知风格与人格类型内外倾向有一定的联系。将本研究与一些个体差异因素影响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研究进行比较发现,结果一致。例如,杜巍等人的研究发现,外倾个体更易优先选择注意积极情绪信息,内向不稳定个体更易优先选择注意消极情绪信息(杜巍, 高红丽, 闫春平, 杨世昌, 2012)。贾晓督等人对不同应对倾向的大学生在正负性情绪状态下的注意特点进行研究,发现积极应对倾向的被试在正性情绪状态下对正性图片表现出显著的注意偏向(贾晓督, 李智勇, 2017)。李婷等人采用眼动仪考察气质类型对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结果发现典型的四种气质类型对不同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存在差异,其中外倾向的多血质个体会优先选择注意积极情绪信息 (李婷, 周红伟, 魏强, 周静, 2017)。施永谋等人研究了乐观与悲观归因风格对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发现乐观个体和悲观个体对情绪信息存在选择性的注意偏向(施永谋, 罗跃嘉, 2017)。这些研究表明,外倾向者、乐观归因方式者、积极应对倾向者均更容易对积极情绪信息产生注意偏向,而内倾向者、悲观归因方式者、消极应对倾向者均更容易对消极情绪信息产生注意偏向,可以发现认知风格与他们的研究结果大致相同。

如表3结果所示,可以发现,当认知风格为场独立型时,积极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小于中性条件下的反应时,消极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小于中性条件下的反应时,消极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大于中性条件下的反应时。即场独立型者对积极情绪信息产生了注意定向加速,而对消极情绪信息既产生了注意定向加速也产生了注意解除困难。而当认知风格为场依存型时,积极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小于中性条件下的反应时,积极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大于中性条件下的反应时,消极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小于中性条件下的反应时。即场依存型者对消极情绪信息产生了注意定向加速,而对积极情绪信息既产生了注意定向加速也产生了注意解除困难。

表3 不同认知风格的个体对情绪信息的反应时(单位:ms)

认知风格实验条件M±SDtdfp场独立型积极一致*中性条件-16.16±34.68-2.95390.005积极不一致*中性条件-5.85±28.79-1.28390.207消极一致*中性条件-96.38±38.97-15.64390.000消极不一致*中性条件138.64±65.5213.38390.000场依存型积极一致*中性条件-94.12±31.82-18.70390.000积极不一致*中性条件107.08±40.3016.81390.000消极一致*中性条件-16.44±24.25-4.29390.000消极不一致*中性条件0.12±32.420.02390.982

注:p<0.05,p<0.01,p<0.001。

4 讨论

4.1 认知风格类型对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

在本研究中,我们考察了认知风格类型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的影响。结果发现,认知风格影响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验证了个体对各种类型的情绪刺激均会产生注意偏向,而并非只对负性情绪信息产生注意偏向。该研究结果与刘兴宇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他们探究了个体对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认知加工机制,结果发现,无论是正性情绪词还是负性情绪词,都能诱发出被试较大的EPN和P300,表明积极情绪信息同消极情绪信息一样可以引发被试的注意偏向(刘兴宇, 杨伊生, 李杰, 姜淞秀,2013)。此外,该研究结果也与一些以正常个体为被试的关于个体差异变量对情绪信息注意偏向影响的研究结果一致,即并非所有个体均只对负性情绪信息产生注意偏向,个体差异变量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杜巍, 高红丽, 闫春平, 杨世昌, 2012; 贾晓督, 李智勇, 2017)。这也许是因为积极情绪信息同消极情绪一样,都具有较强的情绪唤醒,且积极、消极情绪信息对不同个体的影响也不同。

注意偏向包含注意定向加速和注意解除困难两个成分(Fox, Russo, & Dutton, 2002),我们要对其进行分析。将场独立型个体对消极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及场依存型个体对积极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进行成分分析,需要以认知风格中每一个自变量水平的中性条件与其余四种实验条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在一个月后的一封电子邮件中,根策尔博士解释说,探测到引力红移现象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一直是个很清醒的人,有时甚至有些悲观,但你应该能从我写下的只言片语里察觉到,我因这些美妙的观测结果而兴奋无比。作为一个66岁的科学家,我得说,这样的重大发现可遇而不可求。那还不得及时行乐!”

本试验通过对重庆地区紫色土进行直接剪切试验测定土的抗剪强度,分析了植物根系对重庆地区紫色土的力学影响,为重庆地区的边坡防护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4.2 相应的理论解释

式中,是反映旅游经济发展情况的n个指标,是反映生态环境发展状况的m个指标,、表示权重;、分别为表示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特征的指标值,是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和非负化处理所得。对于指标权重系数,本文采用突出局部差异均方差方法来确定。

本报讯继广东、广西、云南之后,四川成为柑橘种植新的风口。据悉,短短3年时间,四川省柑橘扩种面积高达200万亩,并保持每年60余万亩的增速,2017年四川柑橘种植面积突破了600万亩。但是在四川柑橘种植业繁荣发展的背后,也隐藏不少产区痛点问题,如因长期不合理施肥而导致的土壤酸化和土壤板结,因施肥理念较为落后而导致肥料利用率过低、产量大小年等等。这些问题不仅仅影响着广大种植户的收益,更是制约着整个四川柑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Beck的图式理论认为,注意偏向是由个体不同的认知图式或认知结构激活产生的。当外界呈现的刺激信息与个体的内在图式相符时,个体就会快速地加工该刺激信息(彭晓哲, 周晓林, 2005)。Witkin等人发现,场依存型是社会定向,表现出更多的合群性;场独立型是自我取向的,表现出更多的独立性(Witkin & Goodenough, 1977)。场独立型者和场依存型者之间的人际行为存在差异,场依存型者表现为朝向人们,而场独立型者表现为远离人们,且认知风格可能会影响抑郁者的人际行为。场依存型者能够很敏锐地察觉社会中身边人的反应,接收人际信息并进行认知加工处理,不断调节自己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Mezoff, 1982)。因此,场依存者拥有更多的人际交往技能(彭聃龄,2004),场依存型者在与人沟通交流相处方面一般较好。由于场依存者有明显地维护人际关系的需要,导致场依存者逐渐形成了对积极情绪面孔注意的需要,从而不断内化为内在的图式结构,最终,外界积极情绪信息就会引起场依存者的注意偏向。而场独立型者较少受环境的影响(Kline, Bell, & Babcock, 1984),不能很好地协调自身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喜欢独立的非人际环境,不在意周围人的感受,拥有更少的人际交往技能,且场独立者与内向性密切相关。他们常感觉到孤独,甚至会受到抑郁症的威胁,这会导致他们逐渐形成注意消极情绪信息的认知加工模式,最终,外界出现的消极情绪信息就会引起场独立者的注意偏向。

而情绪评价理论指出,刺激能否捕获注意取决于其是否符合个体的需要、目标等多种因素(Ellsworth & Scherer, 2003)。根据该理论可以推断,场依存者由于有维护人际关系的需要,则会有较强的需要去注意积极情绪面孔信息,以此来不断调节自己与周围人的人际关系。且有研究表明积极情绪会促进对积极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刘汉越, 王艳梅, 王振宏, 2015),场依存者维持的积极情绪也会促进其对积极情绪信息的注意。而场独立者表现出独立,不依赖别人,行为决策是自我定向的,有较强的需要去注意消极情绪信息,来帮助自己应对威胁自身的威胁性刺激,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去克服威胁性刺激对自己的影响。

4.3 认知风格类型对情绪信息注意偏向成分影响的探讨

根据对注意偏向成分的分析可知,场独立者和场依存者各自对消极情绪信息和积极情绪信息产生了注意定向加速和注意解除困难。场独立者对消极情绪信息存在注意偏向,是受到了认知图式及个体需要的影响,由于他们更多时候喜欢独处,更少地与周围人交际,逐渐会有一种孤立感,导致对消极情绪更加敏感,从而形成了注意消极情绪信息的认知图式。因此,当面对外界环境中的消极情绪信息时,会非常敏感地快速注意到消极刺激且会维持一段时间的注意,因而产生了注意定向加速和注意解除困难。以往的研究表明对消极情绪信息的过分关注会严重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孔庆蓉, 2011),因此,场独立者可能会有患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风险。所以,了解他们的认知行为特点是很重要的。

而场依存者对积极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特点也受到了个体自身需要的影响,他们依赖于外界环境,有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因而加强了注意积极情绪面孔的反应。由于场依存者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当外界环境中出现积极情绪信息时,场依存者就会很快地注意到,由于场依存者十分在意来自他人的关爱、友好等人际信息,可能会对积极情绪信息产生注意解除困难。总之,我们需要重视场独立者和场依存者的身心健康,了解场独立者和场依存者的认知反应特点,这能够为创设适当的学习生活环境提供理论上的指导,有助于促进他们健康发展。

牧区经济贫困落后与草原生态安全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互相强化的恶性循环关系[23]。天祝属于纯牧业县,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考虑其草原生态环境,首先应该加强控制实际的载畜量,降低超载率,防止退化草原的持续恶化,同时还应注重草原牧区科教事业的发展[23],提高该区域农牧民的受教育水平。鉴于天祝牧区高寒草原生态安全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在未来的发展中各级政府尤其要重视该地区草原生态安全,制定相关政策保障该地区高寒草原的生态安全。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认知风格类型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有不同的特点,这为试图找到有效的调控和干预个体心理健康的方法提供了指导建议;此外,本研究还验证了正性、负性情绪刺激均会引起不同个体的注意偏向,并非只有负性情绪信息可引起注意偏向,进一步完善了关于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理论基础。

5 结论

通过本项实验研究,可以发现:(1)认知风格类型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存在影响,研究结果验证了个体对各种类型的情绪刺激均会产生注意偏向,而并非只对负性情绪信息产生注意偏向。(2)场独立者对消极情绪信息存在注意偏向,场依存者对积极情绪信息存在注意偏向;(3)场独立者对消极情绪信息、场依存者对积极情绪信息均表现出注意定向加速及注意解除困难。

2.2.3.1 参评因素赋值及隶属函数建立 对定性因素采用DELPHI法划分各参评因素的等级,根据各参评因素等级或实测值对耕地地力及作物生长的影响进行评估,确定其相应的分值及对应的隶属度。对定量因素利用统计分析软件绘制数值散点图,并进行曲线模拟得到参评因素的实际值与隶属度关系的方程,最终构建各参评因素隶属函数。

参考文献

董圣鸿, 王珍 (2003). 高中生认知方式特点及其与学绩关系的研究. 心理学探新,23(2), 35-38.

杜巍, 高红丽, 闫春平, 杨世昌 (2012). 不同人格类型对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3),309-311.

胡卫平, 赵晓媚, 贾培媛, 陈英和 (2017). 学思维网络活动对小学生创造性的影响:认知风格的调节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3(3), 257-264.

胡闲秋, 李海垒, 张文新 (2016). 大学生认知风格与创业意向的关系:性别的调节作用. 心理与行为研究, 14(1), 87-94.

贾晓督, 李智勇 (2017). 不同应对倾向大学生在正负性情绪状态下的注意特点. 中国学校卫生, 38(11),1657-1660.

康廷虎, 阴国恩 (2007).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认知风格的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 5(4), 266-271.

孔庆蓉 (2011). 浅析负性情绪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教育与职业,(33),92-94.

李秀红, 郭丽, 静进, 陈岩, 雷蕾, 吴燕燕, 鲁伟 (2010). 大学生孤独与认知方式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31(12),1456-1458.

李海江, 杨娟, 贾磊, 张庆林 (2011). 不同自尊水平者的注意偏向. 心理学报,43(8), 907-916.

李婷, 周红伟, 魏强, 周静 (2017). 气质类型对情绪信息注意偏向影响的眼动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5(1), 130-135.

刘兴宇, 杨伊生, 李杰, 姜淞秀 (2013). 正负情绪注意偏向的认知加工机制. 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刘汉越, 王艳梅, 王振宏 (2015). 积极情绪促进对积极刺激的注意偏向:投入与抽离. 心理科学, 38(4), 839-845.

娄熠雪, 蔡阿燕, 杨洁敏, 袁加锦 (2014). 内—外倾人格对情绪调节的影响及神经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 22(12),1855-1866.

彭聃龄 (2004). 普通心理学(修订版).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彭晓哲, 周晓林 (2005). 情绪信息与注意偏向. 心理科学进展, 13(4), 488-496.

施永谋, 罗跃嘉 (2017). 乐观与悲观归因风格大学生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31(5), 395-399.

苏科誉, 张勇, 丁理 (2007). 初产妇焦虑情绪与认知倾向及幸福感等因素的相关研究. 中国妇幼健, 22(19), 2631-2633.

宋淑娟, 刘华山 (2015). 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对女生的威胁效应:场认知风格的调节作用. 心理与行为研究, 13(3), 302-305.

佟玉英, 谢念湘, 王秋玲 (2013). 大学生的认知风格对情绪记忆偏好的影响.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2(9), 838-840.

王景芝, 葛美芳 (2005). 归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江苏高教, 53(3), 136-136.

熊晓东 (1997). 场依存性—独立性的认知方式与内外向性格对数学学习影响的个例实验研究. 数学教育学报, 6(2), 21-25.

袭开国 (2008). 大三学生认知风格对情绪的影响.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2(7), 490-493.

许标, 陈纯 (2015). 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研究.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15(1), 110-113.

杨娟, 李海江, 张庆林 (2012). 自尊对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影响. 心理科学, 35(4), 793-798.

杨楠, 叶卓尔, 林依, 高宏巍, 黄平, 林慧妍, 许欢, 马军朋, 金花 (2015). 认知风格分型的神经基础:静息态fMRI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 13(3), 320-327.

杨治良, 郭力平 (2001). 认知风格的研究进展. 心理科学, 24(3), 326-329.

钟建军, 陈中永, 方富熹 (2012). 认知风格、认知操作对智力水平个体差异的影响机制. 心理学探新, 32(3), 231-235.

张智君, 任衍具, 朱伟 (2003). 导航线路和个体认知风格对超文本搜索绩效的影响. 应用心理学,9(2), 16-20.

Smith, J. M., Alloy, L. B., & Abramson, L. Y. (2006). Cognitive vulnerability to depression, rumination, hopelessness, and suicidal ideation: multiple pathways to self-injurious thinking. Suicide and Life-Threatening Behavior,36(4), 443-454.

Bradley, B. P., Mogg, K., & Lee, S. C. (1997). Attentional biases for negative information in induced and naturally occurring dysphoria.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35(10), 911-927.

Brosch, T., Sander, D., & Scherer, K. R. (2007). That baby caught my eye: Attention capture by infant faces. Emotion,7(3), 685-689.

Ellsworth, P. C., & Scherer, K. R. (2003). Appraisal processes in emo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x, E., Russo, R., & Dutton, K. (2002). Attentional bias for threat: Evidence for delayed disengagement from emotional faces. Cognition & Emotion, 16(3), 355-379.

Guisande, M. A., Páramo, M. F., Tinajero, C., & Almeida, L. S. (2007). Field dependence-independence (FDI) cognitive style: An analysis of attentional functioning. Psicothema, 19(4), 572-577.

Kline, L. M., Bell, P. A., & Babcock, A. M. (1984). Field dependence and interpersonal distance. Bulletin of the Psychonomic Society, 22(5),421-422.

Koster, E. H., Crombez, G., Verschuere, B., & De, H. J. (2004). Selective attention to threat in the dot probe paradigm: differentiating vigilance and difficulty to disengage.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42(10), 1183-1192.

Mezoff, B. (1982). Cognitive style and interpersonal behavior: A review with implications for human relations training. Group &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7(1), 13-34.

Riding, R., & Rayner, S. (1998). Cognitive Styles and Learning Strategies.London: David Fulton Publishers.

Robbins, S. J., & Ehrman, R. N. (2004). The role of attentional bias in substance abuse. Behavioral & Cognitive Neuroscience Reviews, 3(4), 243-243.

Rooke, S. E., Hine, D. W., & Thorsteinsson, E. B. (2008). Implicit cognition and substance use: A meta-analysis. Addictive Behaviors, 33(10), 1314-1328.

Riskind, J. H., Kleiman, E. M., Seifritz, E., & Neuhoff, J. (2014). Influence of anxiety, depression and looming cognitive style on auditory looming perception.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28(1),45-50.

Taylor, S. E. (1991). Asymmetrical effect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events: The mobilization-minimization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0(1), 67-85.

Wieser, M. J., Hambach, A., & Weymar, M. (2018). Neurophysiological correlates of attentional bias for emotional faces in socially anxious individuals-Evidence from a visual search task and N2pc. Biological Psychology, 132(2018), 192-201.

Witkin, H. A., & Goodenough, D. R. (1977). Field dependence and interpersonal behavior.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4(4),661-689.

TheInfluenceofCognitiveStyleTypesonAttentionalBiasofEmotionalInformation

LI Ting; ZHOU Hongwei

(DepartmentofPsychology,CollegeofEducation,JianghanUniversity,Wuhan430056,China)

Abstract The embedded figure test and dot probe paradigm were adopte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cognitive style on attention bias of emotional information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field-independent person’s attentional bias scores for the negative emotional inform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e positive emotional information and the field-dependent person’s attentional bias scores for the positive emotional inform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e negative emotional information; 2) In the condition of consistent probe position, the reaction time of the field-independent person to the negative emotional information and the reaction time of the field-dependent person to the positive emotional information were less than the neutral emotional information; 3) In the condition of inconsistent probe position, the reaction time of the field-independent person to the negative emotional information and the reaction time of the field-dependent person to the positive emotional information were greater than the neutral emotional information. In conclusion, the field-independent person has an attentional bias toward the negative emotional information, and the field-dependent person has an attentional bias toward the positive emotional information, both of which show the facilitated attention and the difficulty in attention disengagement. This result helps us to understand the attentional bias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cognitive style individuals on emotional information, and to predict the individual’s mental health level and provide guidance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cognitive style; emotional information; attentional bias; dot probe paradigm

分类号B842.1

DOI: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9.02.003

通讯作者: 周红伟, E-mail: 598815461@qq.com

标签:;  ;  ;  ;  ;  ;  ;  ;  ;  ;  ;  

李婷:认知风格类型对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