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语文化论文_任欢

导读:本文包含了源语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文化,对等,语文,限度,目的论,茶食,语言。

源语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任欢[1](2018)在《商务文本翻译上的译文和源语之间文化动态对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经济背景下商务文本翻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文化动态对等在英语翻译的译文与源语之间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分析了奈达的文化动态对等理论在商务文本翻译的译文与源语之间起到的影响作用。(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8年12期)

耿良凤,王绍祥[2](2017)在《源语文化意识与《红楼梦》中的茶食名称英译》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楼梦》中饮食之全,花样之繁,堪称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缩影,而其中的精致茶食更是令人难以忘怀。如何通过英译将中国特色茶食介绍给世界,进而推动中国餐饮业的国际化,逐渐成为当下译者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语义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红楼梦》茶食名称中含有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一览无遗。而对翻译大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David Hawks&John Minford的英译本对比分析则进一步证明,合格的译者应具有源语文化意识,在茶食名称的翻译中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而"混杂"式的文化翻译方法则是译者的首选。如此一来,世界才能通过译者正确传神的英译深刻了解中国茶食文化的魅力。(本文来源于《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庞坤[3](2016)在《“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对口译可译性限度中文化障碍的消除》一文中研究指出口译在国际交流沟通日益频繁的当下,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作为不同语言文化间沟通和交流的纽带,口译员在口译语言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记者招待会逐步成为疏通民众与政府、中国与世界的重要连接。尤其是每年在我国两会期间举办的记者招待会,由于它的重要性和高规格而备受国内外重视。释意理论在翻译特别是口译理论研究范畴内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核心“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定义和性质长久以来受到口译研究人员的关注。对交替传译过程的两阶段动态加工和产出的讨论也逐渐在业界引起广泛讨论。在我国,口译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并且远落后于笔译研究,其中可译性研究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口译可译性限度涉及语言文字结构、语义结构、语言的模糊性、惯用法特征、思维表达方式、翻译方法论和文化民族特性,因而容易出现语际转换障碍,其中文化障碍是最常见的同时也是最难避免的,而口译不能忽略语言符号的文化信息承载和传递功能,因此对可译性限度中文化障碍的消除就变得尤为必要。本文对在语际转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运用定性的方法进行指导,针对口译可译性限度中的文化障碍,利用“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中提出的脱离语言外壳与并行加工相结合的源语理解方式对译语的词汇或结构特征在源语理解阶段进行激活,进而用意义驱动和构式驱动产出译语。作者选取的语料为质量高且代表性强的2015年两会期间王毅答记者问,从“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两阶段对语料中可译性限度中的文化障碍进行研究并采用相应变通手段进行消除,使“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发挥摆脱语言表层结构的束缚以及克服语言结构差异的作用,从而达到最高可实现范围内的脱离程度。通过对语际转换中言内意义,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层面的分析和研究,得出文化障碍对语际转换存在不同层次的制约。因为文化信息承载词语大多表现为不等值,不等值的词语在语际转换时就会表现为转换障碍。而这些障碍会使语际转换呈现冲突式。在语际转换过程中,冲突式词语就得在对译语进行编码时,采用相应的变通手段。依据翻译内容中所蕴含意义转换的途径能够纳入方法论,作为变通手段,本文采用以下主要变通手段:抽象与具体、增加与减除、分切与整合、解释与还原、转换与重构。通过进一步分析和研究,“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指导下的变通手段可以更好的消除语际转换过程中可译性限度的文化障碍,因而对口译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分为五部分进行分析讨论,分别为介绍、文献综述、研究理论框架、可译性限度中的文化障碍以及运用“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对文化障碍的消除所采取的手段。通过对2015年两会王毅答记者问的文本进行分析研究,继而在口译实践方面提供相应理论指导,从而对语际转换中的可译性障碍进行有效消除和实现口译活动的全面优化作参考。(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李银明,王萍[4](2014)在《从“源语文化”视角看中医术语英译的可译性限度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中医基础理论是在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形成的,以元气论为基石,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框架。中医语言具有高度的文化浓缩性和独特性,在中医术语的英译过程中,文化术语的英译尤其重要。本文在可译性限度理论的指导下,从"源语文化"角度,分析了富含文化信息的常用中医术语的英译的可译性限度问题,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可译性限度的方法,以供他人参考。(本文来源于《湖北函授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21期)

李琳[5](2014)在《文化标记源语在译文中的命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年10月,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让人振奋,同时也引起中国文学和文化在世界传播的思考。从文学作品这方面来看,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交流传播需要便于读者获取的中国文学翻译作品。更新快、题材广泛的中国小说译本能让译文读者接触到源语社会文化,因此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源语应受到译者严谨对待。但文学作品中,很多文化标记性的源语在译文中仍遭受被曲解和误译的命运,这种现状影响着中国文学及文化在国外的发展宣传。本文以莫言小说中文化负载丰富的《天堂蒜薹之歌》为研究文本,依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分析其文化标记源语相应译本是否将文化正确完整地传达给目标语读者。案例的收集及研究过程引用语言学中的词义系统,分别按缺失概念或所指、文化标记源语的内涵意义两种类别整合文化标记源语及译文。在源语小说中,方言自身文化辨识度的形式使其成为文化标记词的另一分类。文化标记词的分类研究具有创新性。在研究原文和译文过程中,论文的主体分别剖析叁类文化标记源语的争议性译文案例和指导性译文模范,归纳出处理叁类源语的翻译策略,针对不可译情况分析符合功能对等原则的可行补偿手段。并对译作中存在争议或错译部分提出建议性译文,向提高文化标记源语译文质量的目标靠近。本文的第一章主要介绍选择文化标记源语作为研究对象的动机及将莫言小说作为研究文本的原因。同时也叙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综述了文化标记词的定义及研究现状,介绍了莫言小说的写作、语言风格及英译者葛浩文的译作影响。在理论背景中分别介绍了论文中涉及的尤金.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和归化异化在国内外的提出及发展。第叁章究重点是方言翻译。《天堂蒜薹之歌》中,莫言作品的风格突出了方言的文化标记的形式。方言是地方文化表现中的关键因素,在翻译中也是难点。通常,它会因其形式特殊会在译文中被忽略或是误译。尤金.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原则在方言翻译中具有指导作用,目标是使读者能从方言原文和译文作品中得到接近的理解和欣赏。在案例分析后,文中总结了处理方言翻译需要注意的叁个关键因素。第四章讨论在目标语中不存在某个概念或所指时,翻译文化标记源语的策略。若将缺失部分归化地译为某目标语,译文读者将对该概念或所指有不完整或错误的认知。缺失的概念或指称在该情况表现的不可译性将阻碍源语文化的传播。文中提倡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处理缺失的概念及所指。在使用异化翻译策略同时,要利用各种补偿手段如加注解释,保证译文读者对文化中缺失概念或指称的完整理解。第五章节析如何在目标语中传达文化标记源语中的内涵意义。内涵意义扎根在惯用语境中,类似文本包括成语、习语、俚语、谚语等。由于母语的影响,来自目标语社会的译者和读者都有可能难以理解源语的文化内涵意义;来自源语社会的译者又可能被母语中习得的语言形式桎梏,忽略目标语中地道且对等的表达。因此译者需比较具体语篇中归化、异化策略对读者的影响,依据功能对等原则选取翻译方案。在处理以上叁种类型的源语翻译时,异化策略表现突出,能更好将源语中的文化元素保留在译文中。在内涵意义的翻译方面,异化和归化两种策略的平衡也是关键实用的技巧。译者在积累翻译能力时,需要结合源语目标语双向语言知识,翻译策略,补偿手段及策略平衡为一体。通过学习及翻译实践,将文化标记源语蕴含的文化在目标语中再现,通过译本为中国文学及文化的传播推波助澜。(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期刊2014-05-01)

韩菲,罗雷,苏曼[6](2013)在《互文性视角下的《红楼梦》翻译中的源语文化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互文性对文学文本翻译有着一定的解释力。在后现代文本理论中,《红楼梦》这部文学巨着在跨文本语际翻译中已进入一个开放性的空间,与他者文化相互对话、碰撞。本文从互文性的视角分析了《红楼梦》在跨文本语际翻译过程中的源语文化重建的必要性,及其和译入语文化的关系,突出其日益明显的文本交流性、开放性和全球性。(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上旬刊)》期刊2013年10期)

施多东[7](2013)在《从第叁空间理论看《狼图腾》英译本中源语文化身份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姜戎所着的《狼图腾》是一本以蒙古狼为核心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陈阵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内蒙古额伦草原的插队经历。作者通过对内蒙古草原的自然景观及蒙古狼的描写,生动再现了草原游牧民族的精神图腾,表达了作者对“狼图腾”的赞扬与推崇。鲜明的中国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描写,使本书成为一道“文化大餐”。自2004年公开发行以来,本书引起国内外巨大轰动,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2008年,美国着名汉学家葛浩文先生翻译的英译本问世,并在全球大量发行。由于葛先生的出色翻译,本书荣获首届“曼氏亚洲文学奖”。葛浩文先生已成功翻译大量中国文学作品,其中,正是他的杰出翻译帮助中国当代着名作家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并开创了中国文学新纪元。1994年,着名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在研究文化翻译时提出了“第叁空间”理论。在后殖民语境下,西方强势文化企图对第叁世界弱势文化进行文化殖民;相反,弱势文化也在不断追求文化平等,努力建构自己的文化身份。“第叁空间”理论为强势与弱势文化开辟了公平交流的平台,在“第叁空间”内,可以通过“杂合”、“异化”等策略保留弱势文化特色,进而逐渐实现文化身份的建构。在“第叁空间”理论框架下,本文抽样选取英汉版本中的文化负载词及其翻译,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英译本中源语文化身份的建构。首先,作者分析了后殖民语境下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交流现状,提出弱势文化身份建构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其次以张裕禾及钱林森对文化身份的定义为标准、以《狼图腾》为个案,分别从价值体系、语言体系、家庭体制、生活方式及精神世界五个层面选取100个文化负载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得知,在对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过程中,葛浩文先生注重创设“第叁空间”,使用“杂合”、异化、直译加注、音译等策略保留中国文化特色,对源语文化身份进行了积极建构。葛浩文在“第叁空间”理论下对《狼图腾》的成功翻译为广大译者进行文化翻译提供了良好借鉴,并对中国文化身份建构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但是中国文化身份建构决不能局限在文学作品的翻译,相反,“第叁空间”理论应该被应用到文化交流的各个层面,并最终构建全方位的文化身份。(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3-06-01)

刘艳军[8](2013)在《源语文化与文学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次翻译实践的对象是《我的父亲的微笑之光》,作者艾利丝·沃克是美国普利策奖、全国图书奖和全国书评家奖获得者。作者常以美国黑人女性的苦难生活为题材;讴歌她们拼搏奋斗与自强不息的精神。《我父亲的微笑之光》故事梗概如下:一对美国黑人夫妻。二人皆是人类学家。他们找到一份教会工作,到墨西哥偏远的芒多山区做牧师布道。他们有两个女儿,大女儿马格德里娜和小女儿苏珊娜。在芒多地区生活着一个古老的异族部落。夫妻二人带着两个女儿在那里生活了很多年。在十四岁时,大女儿与芒多男子曼纽利托相爱并发生了性关系。父亲发现后,在卧室里毒打了她。小女儿隔着卧室门的钥匙孔看到了一切。由此,父亲与两个女儿的感情破裂。父亲死后,灵魂去了天堂。生者与死者由此展开了一场对话去弥合亲人之间的情感裂痕。在《我的父亲的微笑之光》这部小说的翻译中,最大的困难在于能否正确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文化背景。这些文化背景主要涉及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源语文化中的宗教因素;2源语文化中的黑人历史因素;3源语文化中的女性运动因素;4源语文化中的语言因素;5源语文化中的道德因素。因此,在文学翻译中必须考虑文化因素。正确理解文化因素是一本文学着作能否被成功翻译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3-06-01)

陈琴[9](2013)在《顺德首批代表菜式翻译策略及源语文化内涵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批出炉的广东顺德代表菜式的英文名翻译是基于目的论视角,运用了写实与写意翻译策略,规范与确立了各菜式的标准译名。值得注意的是,应在梳理原始材料的基础上,挖掘顺德美食文化渊源,给菜名补充文化背景标注语以弥补文化内涵缺失。(本文来源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马猛[10](2012)在《韩国语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的结合方法初探——以源语民教师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是相辅相成互为相长得关系,语言教育中必然要以文化教育为载体。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研究重点就是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的结合方法。在多种多样的方法之中,外国人教师本身就是外国语言与外国文化的结合体,利用好这个文化载体,对于语言学习往往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2年29期)

源语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红楼梦》中饮食之全,花样之繁,堪称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缩影,而其中的精致茶食更是令人难以忘怀。如何通过英译将中国特色茶食介绍给世界,进而推动中国餐饮业的国际化,逐渐成为当下译者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语义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红楼梦》茶食名称中含有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一览无遗。而对翻译大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David Hawks&John Minford的英译本对比分析则进一步证明,合格的译者应具有源语文化意识,在茶食名称的翻译中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而"混杂"式的文化翻译方法则是译者的首选。如此一来,世界才能通过译者正确传神的英译深刻了解中国茶食文化的魅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源语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任欢.商务文本翻译上的译文和源语之间文化动态对等[J].考试周刊.2018

[2].耿良凤,王绍祥.源语文化意识与《红楼梦》中的茶食名称英译[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3].庞坤.“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对口译可译性限度中文化障碍的消除[D].东北农业大学.2016

[4].李银明,王萍.从“源语文化”视角看中医术语英译的可译性限度问题[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

[5].李琳.文化标记源语在译文中的命运[D].长江大学.2014

[6].韩菲,罗雷,苏曼.互文性视角下的《红楼梦》翻译中的源语文化重建[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

[7].施多东.从第叁空间理论看《狼图腾》英译本中源语文化身份建构[D].西北师范大学.2013

[8].刘艳军.源语文化与文学翻译[D].山西大学.2013

[9].陈琴.顺德首批代表菜式翻译策略及源语文化内涵应用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

[10].马猛.韩国语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的结合方法初探——以源语民教师为中心[J].才智.2012

论文知识图

新闻编译中的动态视阈融合———协商与...解如下:[8]译者的特殊身份不同译者视域与源语文本视域融合的过程...翻译中概念整合示意图帕维斯的跨文化转换沙漏模式

标签:;  ;  ;  ;  ;  ;  ;  

源语文化论文_任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