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风湿药论文_曾聪彦,曹海丽,戴卫波,梅全喜

导读:本文包含了祛风湿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祛风,风湿,本草纲目,威灵仙,秦艽,文献,作用。

祛风湿药论文文献综述

曾聪彦,曹海丽,戴卫波,梅全喜[1](2018)在《《本草纲目》祛风湿药研究之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李时珍《本草纲目》为资料源,筛选出其中具有祛风湿的中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筛选出99味祛风湿药,主要来自草部、木部等植物药,药性多温热,药味多辛、苦、甘,归肝、肺、肾经中药居多,毒性中药占比超五分之一。统计结果显示了李时珍治疗风湿类疾病的用药规律,可对临床治疗风湿类疾病合理选药及抗风湿药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8年12期)

郑世超,严小英,陈菊,赵姝婷,温川飙[2](2017)在《基于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祛风湿药川乌的抗炎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炎症是风湿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川乌是临床常用祛风湿药,具有显着抗炎作用,然其分子层面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为深入探索祛风湿药川乌抗炎作用的分子层面机制,该研究以川乌抗炎活性成分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为代表,通过数据库检索获得化合物的作用靶点及其蛋白质相互作用信息,构建川乌的蛋白互作网络。在此基础上,利用分子复合物检测算法(MCODE),对网络进行模块分析及功能注释,结果显示川乌抗炎作用机制主要与前列腺素代谢过程,趋化因子介导的白细胞趋化作用有关。该研究从分子网络水平系统探讨了川乌的抗炎机制,为川乌治疗风湿性疾病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7年09期)

王利敏,鲁盈[3](2015)在《试述祛风湿药在狼疮肾炎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风湿扰肾是狼疮性肾炎的重要病机之一,与狼疮性肾炎的蛋白尿、血尿、水肿等临床表现及与肾脏病理变化密切相关,祛风除湿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重要治法,并简述了常用的祛风湿药。(本文来源于《陕西中医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郭洁,张恩户[4](2012)在《祛风湿药抗炎作用的文献再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祛风湿药抗炎作用的可靠性进行文献再评价。方法:选择《中药药理学》教材具有抗炎作用的祛风湿药作为再评价对象,通过查阅、整理和分析2012年以前公开发表的各位药抗炎作用的原始研究文献,根据重复和综合评价等原则,自拟中药抗炎作用的评定标准,对祛风湿药的抗炎作用进行文献再评价,以确定其可靠性。结果:雷公藤、秦艽、威灵仙抗炎作用确切,羌活、豨莶草、防己有一定抗炎作用,木瓜、青风藤、五加皮、独活实验依据不足,臭梧桐未见相关研究文献。(本文来源于《中药药理与临床》期刊2012年03期)

陈洪宇,俞东容[5](2010)在《试述祛风湿药在慢性肾小球肾炎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肾小球肾炎(CGN)在我国是最常见的慢性肾脏病,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的首位病因,严重地危害了人类的健康。以往的中医治法,过多注重从虚、从瘀、从湿热等病因病机的考量,以及从肝、从脾、从肾等脏腑的辨证分型治疗,常忽略了祛风除湿药物作用的临床研究(本文来源于《浙江中医杂志》期刊2010年08期)

程玥,王瑞昙,张恩户[6](2010)在《祛风湿药镇痛作用的文献再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祛风湿药药理作用中的镇痛作用进行文献再评价。方法:查阅、归纳、整理2009年以前公开发表的有关祛风湿药镇痛作用的研究文献,根据药物药理作用的评价原则和中药镇痛作用的评定标准,对《中药药理学》教材中具有镇痛作用的祛风湿药进行文献再评价,以明确其镇痛作用。结果:威灵仙镇痛作用确切,独活、木瓜、羌活、青风藤、秦艽、雷公藤实验依据不足,防己、豨莶草、臭梧桐、五加皮无镇痛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西中医药》期刊2010年04期)

郑虎占[7](2008)在《中药合理应用 第4讲 祛风湿药的合理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凡以祛除风寒湿邪、治疗风湿痹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祛风湿药味多辛苦,能祛除留着于肌肉、筋骨、关节、经络等部位的风寒湿邪,治疗风寒湿邪引起的疼痛、重着、麻木、酸楚,以及半身不遂等病症。现代医学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中风后遗症等,可以(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生》期刊2008年09期)

黄秋云[8](2005)在《常用祛风湿药及其制剂的不良反应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5本文选择主要有含乌头碱、马兜铃酸、雷公藤碱、士的宁等常用袪风湿药及其制剂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临床表现及其使用注意等。为此类中草药及其制剂不良反应的监测提供参考,为药品生产部门进一步改进技术,提高药品质量,预防或减少不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医药通报》期刊2005年04期)

孙浩[9](2003)在《豨莶草、威灵仙、秦艽、独活同为祛风湿药,临床上如何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答:四药味辛、苦(威灵仙辛咸),性温(秦艽性平),归肝(胆)、肾(膀胱)二经。辛能散,苦能燥,肝主筋,肾主骨,故适用于风寒湿痹,骨软筋急之症。现据个人临床运用体会,分述如下。 豨莶草,出自《唐本草》,南宋严用和之“济生豨莶丸”,清代恬素之“豨桐丸”,均以豨莶草为主药,用治风湿痹痛,因其疗效卓着而沿用至今。本品生用熟用有不同功效,《本草从新》谓其(本文来源于《中医杂志》期刊2003年05期)

汤曙[10](2003)在《祛风湿药减轻深度烧伤创面疤痕增生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临床上 ,非手术治疗深度烧伤创面的方法很多 ,但都不同程度地留下疤痕 ,造成患者形体、功能、心理上的损害。本科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及经验的积累 ,于 1998— 2 0 0 1年 ,用自身对照法 ,以祛风湿药外用于深度烧伤创面 ,对 36例深度烧伤作临床(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期刊2003年02期)

祛风湿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炎症是风湿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川乌是临床常用祛风湿药,具有显着抗炎作用,然其分子层面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为深入探索祛风湿药川乌抗炎作用的分子层面机制,该研究以川乌抗炎活性成分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为代表,通过数据库检索获得化合物的作用靶点及其蛋白质相互作用信息,构建川乌的蛋白互作网络。在此基础上,利用分子复合物检测算法(MCODE),对网络进行模块分析及功能注释,结果显示川乌抗炎作用机制主要与前列腺素代谢过程,趋化因子介导的白细胞趋化作用有关。该研究从分子网络水平系统探讨了川乌的抗炎机制,为川乌治疗风湿性疾病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祛风湿药论文参考文献

[1].曾聪彦,曹海丽,戴卫波,梅全喜.《本草纲目》祛风湿药研究之发现[J].时珍国医国药.2018

[2].郑世超,严小英,陈菊,赵姝婷,温川飙.基于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祛风湿药川乌的抗炎机制[J].中国中药杂志.2017

[3].王利敏,鲁盈.试述祛风湿药在狼疮肾炎中的应用[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5

[4].郭洁,张恩户.祛风湿药抗炎作用的文献再评价[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2

[5].陈洪宇,俞东容.试述祛风湿药在慢性肾小球肾炎中的应用[J].浙江中医杂志.2010

[6].程玥,王瑞昙,张恩户.祛风湿药镇痛作用的文献再评价[J].江西中医药.2010

[7].郑虎占.中药合理应用第4讲祛风湿药的合理应用[J].中国临床医生.2008

[8].黄秋云.常用祛风湿药及其制剂的不良反应探讨[J].中医药通报.2005

[9].孙浩.豨莶草、威灵仙、秦艽、独活同为祛风湿药,临床上如何运用?[J].中医杂志.2003

[10].汤曙.祛风湿药减轻深度烧伤创面疤痕增生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3

论文知识图

祛风湿药的使用频率变化祛风湿药在金元以前并无医家选用...祛风湿药的用药规律独活杀虫止痒药的使用频率变化祛风湿药使用频率变化(%)

标签:;  ;  ;  ;  ;  ;  ;  

祛风湿药论文_曾聪彦,曹海丽,戴卫波,梅全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