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欧经济转型带来了什么?

中东欧经济转型带来了什么?

一、中东欧经济的转型带来了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鄂义强[1](2020)在《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由培育“精英”逐渐走向大众化,大学毕业生人数从扩招后第一届(2003年)的212万人次上升到2019年的834万人次,在就业市场化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中国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已将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升到一个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加以重视,同时国家层面不断出台系列的就业政策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问题研究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本文选择了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进行研究,也就是把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这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将大学生就业置于整体政府责任的建构逻辑中去考察,从而有助于厘清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要承担的有关责任,在此基础上展开问题研究,就可以明晰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构建的重点。厘清中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是开展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的逻辑起点。通过对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之间关系的省思,依据责任政府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本观、市场失灵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依据现实中政府维护公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的政府基本职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责,阐释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履行责任的必要性,厘定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为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一般而言,研究社会现象和相关问题,都不能割裂历史的纵向联系,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不同就业制度时期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府责任履行状况进行考察,也就是于历史演进中去考察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的履行,阐释大学生就业中政府履行责任的合理性及存在的问题,凸显20世纪末大学生自主择业时期政府责任履行上存在的问题,确保当代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研究的历史承续性,为进行深层次的问题研究打下基础。呈现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的总体现状,在此基础上开展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问题研究。为提高研究的可信度与客观性,以网络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进行实证研究。编制《毕业年级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情况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涵盖全国52所高校、20 197名大学毕业生,通过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主要采用频率分析法和交叉分析法,分别得出频率分析结果和交叉分析结果。同时对部分用人单位负责人和政府官员进行个案访谈。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三个向度的问题研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就业政策对大学生个人需求关注不够,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亟待提升。大学生就业中政府服务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高校以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不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促进大学生就业作用不明显。大学生就业中政府监督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回应大学生就业状况的高等教育质量有效监督不足,大学生平等就业法治环境建设滞后,大学生就业政策监督机制不健全。深入研究英国、美国、日本、瑞典等发达国家,俄罗斯等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在此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提出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以及中国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构建必须坚持的中国道路。最后在现实的逻辑上回应理论逻辑中所厘定的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探索立足中国国情的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履行的建构性策略:在政府调控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政策理念,提升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在政府服务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强化高校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供给能力;在政府监督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以政府监督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以法律制度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以主体问责制提升就业政策执行实效性。从而在现实的逻辑上,形成中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促进机制,力求逐步破解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牛梦圆[2](2020)在《次区域合作视角下的中国-中东欧国家“17+1合作”研究》文中认为冷战结束后,原属苏东阵营经过领土变动形成的16个欧洲国家选择“回归欧洲”——加入欧洲一体化并进行转轨,这16个国家被统称为“中东欧国家”,其中1 1个国家已成功加入欧盟,另5个国家处于不同入盟阶段。回归欧洲的中东欧与西欧之间的经济差距持续存在,并形成了对西欧的依赖,致使在欧债危机中受到严重打击,将寻求合作的目光投向欧洲之外。同时,中东欧国家开始寻求自身利益和价值在欧盟的体现,但在一体化方式、国内政治、盟内事务、外交关系中与欧盟以及西欧大国分歧不断,使得欧盟在区域一体化中出现了某种“次区域化”的现象。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前所未有地将中东欧16国视为一个整体,与其展开次区域层面上的跨区域合作,2012年建立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即“16+1合作”,2019年经扩大成为“17+1合作”。这一合作在中欧关系中开辟了次区域的新层次,成为中欧关系的新增长点并赋予中欧关系新的含义。“17+1合作”主要依托并发扬中东欧次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市场条件优势,和中国在资金、产能、建设经验方面的优势进行以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建设为核心的多领域合作。由于中东欧次区域的松散性,双边关系与合作在“17+1合作”中占据基础地位;而中国在多边制度建设方面也做出了较大的创新,除了领导人会晤的高级别、高频率外,还建立了具有国际组织雏形性质的秘书处,以及与中东欧成员国分享主导作用的领域合作机制。“17+1合作”与常见的区域层次跨区域合作相比,需要额外应对来自区域层次的影响;特别是在欧洲具有独特的超国家区域一体化进程和制度,难免受到的欧盟规则的制约,以及欧盟出于不同立场、不同目标、不同价值和偏好的对中国和中东欧次区域形成政府间合作的反对和阻碍;主要包括对中国-中东欧合作模式的质疑,以及对中欧关系新层次的开辟对中国-欧盟关系和欧洲内部既有矛盾的影响的担忧。

余南平,夏菁[3](2020)在《区域价值链视角下的中东欧国家经济转型——以波兰、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为分析对象》文中认为本文以区域价值链为视角,分析研究了中东欧波兰、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四国在全球与欧洲区域价值链中的位置与角色,包括其进出口产业结构和行业价值链特征。通过研究发现,以德国为核心的欧洲区域价值链构建是中东欧四国经济转型成功的必要前提,中东欧四国既有的产业配套基础、开放的市场与适度的劳动力技能,是其融入以德国为核心的区域价值链的充分条件,中东欧四国搭载与融入德国产业链推动了经济转型的成功。关于中东欧经济转型的研究成果显示,中东欧四国通过制造业产业融入全球和区域价值链所取得的成就,证明了实体经济与中高端制造作为国家经济"压舱石"的重要性,而如何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以研发和创新维护和提升自身在全球与区域价值链中的能力,成为中东欧四国继续转型与发展的新问题。

徐刚[4](2020)在《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中)东欧研究:基于学科建设的初步思考》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学界对东欧文学和东欧历史的介绍与研究很早就开始了,但从国际问题或世界政治的视角对(中)东欧问题进行全面研究大抵与改革开放同步。从研究对象的变化看,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中)东欧研究大体分为20世纪80年代的东欧研究和东欧剧变后的中东欧研究。而从研究的系统性和变化趋向来考察,中国(中)东欧研究则经历了一个不对称的"N型"进程,即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的"显学"、2004年数个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前后至2011年期间的"险学"以及2012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倡议启动以来的"热学"。在此过程中,中国(中)东欧研究的内容与重点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强政策导向性、重热点追踪性以及国别关注非均衡性的特征。与之相适应的是,有关研究机构经历了从恢复新建到骤然减少再到蓬勃发展的过程,从业人员则出现由相对集中到部分改行再到"跨界汇"的趋向。为强化学科建设和提升国际话语权,未来中国(中)东欧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剖析老中青三代学人的差异,总结中国(中)东欧研究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查找中国学界与国外学界的差距,归纳中国(中)东欧研究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探求中国学界对于该区域的定义,形塑中国(中)东欧研究的唯一性或中国范式。

孔田平[5](2019)在《中东欧经济转轨30年:制度变迁与转轨实绩》文中研究说明中东欧国家的经济转轨是人类社会经济史上最重大的制度变迁之一。中东欧国家已经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经济转轨进程已经结束。中东欧作为新兴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经济不同于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东欧区域的市场经济具有如下共同的特征:第一,市场主导经济生活,国家在经济中发挥有限的作用;第二,中东欧国家为开放型经济,高度依赖外部,特别是西欧的市场、资本和技术;第三,中东欧国家均保持了一定的福利制度。纵观过去30年,中欧国家、波罗的海国家与西巴尔干国家之间的分化十分显着。这种分化不仅体现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度的差异上,而且体现在经济实绩的差异上。初始条件、转轨战略、欧洲化是影响转轨实绩的重要因素,决定转轨实绩的决定性因素在于经济政策和制度。

魏倩[6](2019)在《中外双边投资协定对价值链关联的影响 ——基于协定异质性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经济逆全球化思潮不断蔓延,中美贸易摩擦变数莫测,价值链重构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演进的显着特征。在全球投资协定“缺位”的情形下,双边投资协定在全球价值链重构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当前,中外双边投资协定呈现出几个典型特点,一是中外双边投资协定签订数量众多,但条款较为陈旧。二是中外双边投资协定具有较高的市场集中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比较多。三是国际投资纠纷时有发生,但争端解决机制不健全。四是有缔结高标准、自由化投资规则的可能。与此密切相关的事实是,金融危机后,全球价值链分工逐步放缓,并且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域化特征。中国逐渐移到全球价值链的中心位置,全球价值链形成以美国、德国、中国为中心的“三足鼎立”的格局,中国各行业价值链参与程度具有明显差异性,资本密集型行业价值链参与程度更深。在理论模型建立的基础之上,本文得出重要命题:双边投资协定主要通过缩短制度距离、降低贸易成本以及投资驱动三条渠道影响双边价值链关联。本文运用最新发布的2000-2014年贸易增加值数据和中外双边投资协定数据,计量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其中中外双边投资协定运用计量打分的方法对其进行深度度量。研究结果显示:首先,总体而言,双边投资协定签订促进了双边价值链关联,并且随着条款深度的加深,促进效应在不断增大,但双边投资协定对价值链关联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条款差异性。本文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和双重倍差法做了进一步检验,计量结果依然稳健可靠。其次,本文检验了影响机制。双边投资协定主要通过缩短两国制度距离、降低贸易成本促进了两国价值链关联,但投资驱动机制(包括“引进来”和“走出去”)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再次,本文从时间维度、行业异质性、区域异质性视角进行了一系列扩展分析。从时间维度看,一是双边投资协定的签订比生效对双边价值链关联的正向促进效应更大。尽管双边投资协定生效后,具体条款才具有法律效力。但双边投资协定签订后具有预期效应,这种签订释放的“利好消息”比协定生效更有促进作用。二是双边投资协定对价值链关联的影响当期并未完全显现,提升效应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三是“升级版”的双边投资协定更能有效促进双边价值链关联。从行业异质性视角看,资产专用性行业具有明显的制度依赖特征,双边投资协定对资产专用性越强的行业的价值链关联影响越大。全球价值链的嵌入会受到融资约束的制约,双边投资协定对融资依赖度越高的行业的价值链关联影响越大。上游行业具有明显的垄断势力,双边投资协定对下游行业的价值链关联影响越大。相对于服务业,双边投资协定对制造业双边价值链关联的正向促进效应更强。双边投资协定对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价值链关联的促进效应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从区域异质性看,中国与非G7国家签订双边投资协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双边投资协定对价值链关联影响更大,与G7国家签订双边投资协定的“政治考量”大于“经济利益”,并且贸易伙伴国国家风险指数越高,签订和升级双边投资协定对价值链关联影响越大。本文结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需加快实施中国的双边投资协定战略,升级已有的双边投资协定,重构全球价值链网络体系;第二,需进一步完善双边投资协定中的公平公正条款、投资促进和承认条款和损害补偿等条款,疏通双边投资协定的投资驱动机制;第三,需提高企业对双边投资协定的利用率,有效发挥双边投资协定的引导效应。建立双边投资协定的协调沟通机制,充分发挥双边投资协定的长期效应;第四,双边投资协定的谈判要充分考量资产专用性行业、融资依赖性行业、服务业行业的特殊性;第五,需加快国内制度改革,加快上游行业的市场开放,充分发挥双边投资协定对上游行业价值链关联的正向促进效应。第六,在积极推进中美、中欧双边投资协定谈判的同时,中国要加快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投资协定的签订和升级,加快形成东西相济的价值链双向“共轭环流”。

宋泓[7](2018)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为什么发展得更快?》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四十年,与建国初期的二十九年相比、与同时期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为什么中国的发展更快呢?本文的研究发现,最根本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中国摒弃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左"倾主义发展道路,并大胆探索了一条共产党领导下的共同富裕之路;其二,是积极对外开放,全面与国际接轨,深入融合到世界经济之中。

张晓通,解楠楠[8](2017)在《中国在中东欧的经济外交》文中认为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取得积极进展。在合作机制建设过程中,中东欧国家非但不是被动接受,事实上是推动"16+1"合作机制的主角,这使得双边合作取得一系列成效。但随着中国在中东欧政治经济存在与影响力不断增长,欧美俄等大国乃至中东欧内部出于地缘政治经济考虑,对中国的疑虑与不满上升,阻碍了双边深入合作。在此背景下,中国可以通过战略层面利益置换等方式加强与欧盟的合作与协调,共同出资,推进中东欧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与此同时,强化大国间的合作共赢理念,淡化地缘政治色彩,对中东欧实施"新发展主义战略"。

项佐涛[9](2017)在《试析中东欧新民粹主义政党的兴起》文中研究表明中东欧的新民粹主义并没有一个核心的意识形态,其政策就是"取悦于民"。新民粹主义政党并不创设新议题,而只是"汇集民意",迎合大众口味的各种主张都能为其所用。中东欧转型中存在诸多弊端如大众经济满意度差、阶级力量的溃散、传统政党代表能力下降、民族主义情绪发酵等因素,在社交媒体的重新整合下催生出新民粹主义。但是,新民粹主义所包含的彼此相互印证或相互矛盾的方案如经济平民主义、疑欧主义、反精英政治、民族主义等并不是解决中东欧现存问题的有效方案,反而加剧了政党关系、民族关系、本国与欧盟关系的紧张,推动中东欧政治朝着更为激进的方向发展。

徐刚[10](2015)在《中东欧转型研究25年来的文献评介》文中研究指明"1989年"的重要性怎么评价都不为过。最具比较含义的是,美国巴特勒大学教授大卫·梅森(David S.Mason)认为这年等同于"1789年"1。的确,1989年东欧政局剧变及随后发生的大转型,对重新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重塑欧洲大陆乃至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1989年也是整个欧洲大陆历史的转折点2。过去25年来,东欧国家政局剧变及其后发生

二、中东欧经济的转型带来了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东欧经济的转型带来了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实证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六、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关系的理论概述
    一、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的概念界定
        (一)大学生就业的概念界定
        (二)政府责任的概念界定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理论基础
        (一)责任政府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本观
        (三)市场失灵理论
        (四)新公共服务理论
        (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现实依据
        (一)维护公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责的内在要求
    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厘定
        (一)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调控责任
        (二)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服务责任
        (三)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监督责任
第二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实践历程
    一、“统包统分”就业制度时期:政府包办、计划配置
        (一)“统包统分”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二、“供需见面”就业制度时期:计划配置为主、调节为辅
        (一)“供需见面”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三、“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时期: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相结合
        (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第三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现状与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总体现状
        (一)政府调控责任履行现状
        (二)政府服务责任履行现状
        (三)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现状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实证研究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调查设计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调查概况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频率分析结果
        (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交叉分析结果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一)政府调控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二)政府服务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三)政府监督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第四章 国外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一、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一)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
        (二)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的启示
    二、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一)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
        (二)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的启示
第五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策略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政策理念
        (二)提升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服务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一)强化高校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
        (二)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供给能力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一)以政府监督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二)以法律制度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
        (三)以主体问责制提升就业政策执行实效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毕业年级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B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人才要求访谈提纲
    附录 C 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履行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2)次区域合作视角下的中国-中东欧国家“17+1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次区域合作的背景
    第一节 中东欧次区域的由来
        一、中东欧国家对欧洲的归属性
        二、中东欧国家在欧洲的区别性
    第二节 中国-中东欧国家“17+1合作”机制的提出与建立
        一、中东欧国家与中国关系背景
        二、中国-中东欧国家“17+1合作”的提出
        三、中国-中东欧国家“17+1合作”建立的意义
第二章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次区域合作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次区域合作的主要机遇与核心领域
        一、中东欧次区域的地理位置优势与互联互通合作
        二、中东欧次区域的市场条件优势与贸易投资合作
        三、“17+1合作”中民间交流与地方合作形成的多层结构
    第二节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次区域合作的双边基础和多边机制建构
        一、“17+1合作”中双边关系的基础地位
        二、“17+1合作”中多边制度的创新建设
第三章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次区域合作的区域因素挑战
    第一节 “17+1合作”与欧洲一体化:南南合作模式在欧洲的适用性问题
        一、欧盟规则对“17+1合作”的限制:以匈塞铁路项目为例
        二、欧盟对南南合作模式进入欧洲的排斥
    第二节 “17+1合作”与中国-欧盟关系:对华跨区域关系的层次与方式之争
        一、“17+1合作”与欧盟对华立场一致性
        二、“17+1合作”与欧盟的东西团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英文学术论文
    二、中英文学术着作
    三、中英文官方文件与网络资源
致谢

(3)区域价值链视角下的中东欧国家经济转型——以波兰、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为分析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 国内外关于中东欧转型研究的综述
二 区域价值链(RVC)研究的简述
三 中东欧四国在全球与欧洲区域价值链的位置和角色
四 中东欧四国进出口的产业结构特点
五 中东欧四国的工业制造与行业价值链特点
六 中东欧四国劳动力市场与研发创新潜力
结 语

(4)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中)东欧研究:基于学科建设的初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 40年研究内容的变化:不断定义的客体
    (一)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显学”:从东欧8国到中东欧12国
    (二)2004~2011年的“险学”:中东欧13国
    (三)2012年以来的“热学”:中东欧16国+希腊?
二 研究机构与研究人员的变动:日趋多元的主体
    (一)研究机构:从恢复新建到骤然减少再到蓬勃发展
    (二)研究人员:由相对集中到部分改行再到“跨界汇”
三 对建设和发展中国(中)东欧学科的初步思考
    (一)剖析老中青三代学人的差异,总结中国(中)东欧研究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二)查找中国学界与国外学界的差距,归纳中国(中)东欧研究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三)探求中国学界对于中东欧的定义,形塑中国(中)东欧研究的唯一性或是中国范式

(5)中东欧经济转轨30年:制度变迁与转轨实绩(论文提纲范文)

一 经济转轨的完成及其影响
二 中东欧的市场经济模式
三 经济转轨的成效:进展与分化
    (一) 市场经济的成熟度不尽相同
    (二) 经济增长记录存在差别
    (三) 经济地位的变化并不平衡
    (四) 赶超的进展并不均衡
    (五) 国家整体发展差距很大
    (六) 对中东欧国家大分化的解释
四 结 语

(6)中外双边投资协定对价值链关联的影响 ——基于协定异质性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定性研究方法
        1.5.2 定量研究方法
    1.6 本文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双边投资协定的文献综述
        2.1.1 双边投资协定演变的文献综述
        2.1.2 双边投资协定影响效应的文献综述
        2.1.3 异质性双边投资协定的文献综述
    2.2 价值链关联的文献综述
        2.2.1 价值链关联的概念
        2.2.2 价值链关联的测算
        2.2.3 价值链的影响因素
    2.3 文献评述
第3章 中外双边投资协定的现状分析
    3.1 全球双边投资协定的新发展趋势和特点
    3.2 中外双边投资协定的基本情况
    3.3 中国BIT范本的基本特征
    3.4 中外双边投资协定的具体条款梳理
        3.4.1 投资定义
        3.4.2 投资促进与承认
        3.4.3 公平公正
        3.4.4 国民待遇
        3.4.5 最惠国待遇
        3.4.6 征收
        3.4.7 损害补偿
        3.4.8 转移
        3.4.9 争端解决
第4章 价值链关联的现状分析
    4.1 中间品贸易视角
    4.2 增加值贸易视角
    4.3 行业价值链参与视角
    4.4 中国企业的价值链分工地位
第5章 双边投资协定对价值链关联影响的机制分析与理论模型
    5.1 机制分析
        5.1.1 投资驱动机制
        5.1.2 规制融合机制
        5.1.3 贸易促进机制
    5.2 理论模型的建立
第6章 双边投资协定对价值链关联影响的实证分析:基准分析
    6.1 计量模型的建立
    6.2 变量说明
        6.2.1 核心变量
        6.2.2 控制变量
    6.3 内生性问题及处理
    6.4 数据来源及其说明
    6.5 计量结果分析
        6.5.1 基准回归分析
        6.5.2 具体条款的检验
        6.5.3 稳健性检验
    6.6 小结
第7章 双边投资协定对价值链关联影响的机制检验
    7.1 基于规制融合的机制检验
    7.2 基于贸易促进的机制检验
    7.3 基于投资驱动的机制检验
    7.4 小结
第8章 双边投资协定对价值链关联影响的实证分析:扩展分析
    8.1 扩展分析Ⅰ——时间异质性视角分析
        8.1.1 BITS签订效应与生效效应的比较分析
        8.1.2 BITS时间累积效应分析
        8.1.3 BITS升级效应分析
        8.1.4 小结
    8.2 扩展分析Ⅱ——行业异质性视角分析
        8.2.1 行业资产专用性视角的分析
        8.2.2 行业融资依赖度视角的分析
        8.2.3 行业上游度视角的分析
        8.2.4 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比较分析
        8.2.5 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比较分析
        8.2.6 小结
    8.3 扩展分析Ⅲ——区域异质性视角分析
        8.3.1 中国与是否G7 国家签订BITS的效应分析
        8.3.2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BITS的效应分析
        8.3.3 基于国家风险指数的分析
        8.3.4 小结
第9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1.1 现状研究结论
        9.1.2 机制研究结论
        9.1.3 实证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本文的不足之处与未来的研究计划
附录 A 中国缔结的双边投资协定清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为什么发展得更快?(论文提纲范文)

珍贵的遗产, 难忘的教训
伟大的探索和实践
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和壮大
迎接挑战, 面向未来
    (一) 打造中西方合作的新模式
    (二) 建立平衡发展和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

(9)试析中东欧新民粹主义政党的兴起(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东欧新民粹主义的兴起
    (一) 中东欧新民粹主义为何是新的?
        1. 新民粹主义政党意识形态比较模糊。
        2. 新民粹主义政党的动员对象并不是某个特定阶级。
        3. 以社交媒体为主的动员模式。
    (二) 中东欧民粹主义政党的基本主张
        1. 赞成市场经济, 但主张重新分配转型以来的社会财富。
        2. 反对传统精英, 反对建制。
        3. 鼓吹民族主义和欧洲怀疑主义。
        4. 重视利用新媒体和控制媒介。
二、中东欧新民粹主义政党兴起原因
    (一) 普通民众对经济现状不满
    (二) 民族主义的泛滥
    (三) 传统阶级力量的溃散和传统政党代表性的减弱
    (四) 新媒体对信息传播模式和政治动员模式的改变
三、新民粹主义政党的影响
    (一) 新民粹主义的政策难解经济困局
    (二) 加剧了政局混乱与政党对立
    (三) 推行一些偏离原有民主化轨道的政策
    (四) 恶化中东欧国家与欧盟的关系

(10)中东欧转型研究25年来的文献评介(论文提纲范文)

一、转型阶段的研究
二、转型重要问题的研究
三、转型相关问题的研究

四、中东欧经济的转型带来了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D]. 鄂义强.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2]次区域合作视角下的中国-中东欧国家“17+1合作”研究[D]. 牛梦圆.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3]区域价值链视角下的中东欧国家经济转型——以波兰、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为分析对象[J]. 余南平,夏菁. 欧洲研究, 2020(01)
  • [4]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中)东欧研究:基于学科建设的初步思考[J]. 徐刚.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2020(01)
  • [5]中东欧经济转轨30年:制度变迁与转轨实绩[J]. 孔田平. 欧亚经济, 2019(03)
  • [6]中外双边投资协定对价值链关联的影响 ——基于协定异质性的视角[D]. 魏倩.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7]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为什么发展得更快?[J]. 宋泓. 国际经济评论, 2018(06)
  • [8]中国在中东欧的经济外交[J]. 张晓通,解楠楠. 复旦国际关系评论, 2017(01)
  • [9]试析中东欧新民粹主义政党的兴起[J]. 项佐涛. 国际政治研究, 2017(02)
  • [10]中东欧转型研究25年来的文献评介[J]. 徐刚. 俄罗斯学刊, 2015(06)

标签:;  ;  ;  ;  ;  

中东欧经济转型带来了什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