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细胞淋巴瘤论文_郑力,郭振兴

导读:本文包含了套细胞淋巴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淋巴瘤,细胞,因子,粒细胞,淋巴,下叶,绝经期。

套细胞淋巴瘤论文文献综述

郑力,郭振兴[1](2019)在《IgA和IgM双克隆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1例报道》一文中研究指出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是一种少见的惰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90%~95%的LPL分泌单克隆性IgM,称为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仅小部分LPL分泌单克隆性IgA、IgG或不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1]。现首次报告1例同时分泌IgA和IgM双克隆(本文来源于《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24期)

朴美英,李威[2](2019)在《儿童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单侧支气管内肿瘤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发性肺淋巴瘤(PPL)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P-NHL)仅占原发性肺肿瘤的0.3%,原发性肺霍奇金淋巴瘤更为罕见[1]。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侵袭性强,最常发生在淋巴结、皮肤、软组织和骨骼,是一种极为罕见的PPL类型[2-4],因症状无特异性,容易误诊。本文报道1例12岁女孩儿罹患ALCL,病初因咳嗽、发热等非特异性表现,以肺炎治疗。发现其他部位转移后,开始系统诊治,最终明确诊断。对化疗反应良好,但最(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诊断学》期刊2019年12期)

王海英,刘莹,胡盼,李佳睿[3](2019)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老年恶性B细胞淋巴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聚乙二醇化(PEG-)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与rhG-CSF在预防老年恶性淋巴瘤化疗后Ⅲ度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AN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恶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69例,实验组化疗后给予PEG-rhG-CSF皮下注射,对照组短效rhG-CSF皮下注射,比较两组白细胞降低的比率,Ⅲ度以上ANC减少的发生率、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FN)发生率、静脉抗菌药物使用率、因FN导致的再次住院率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在前两个利妥昔单抗+环磷酸胺+长春新碱+表阿霉素+泼尼松(RCHOP)周期化疗中,实验组3~4度中性粒细胞降低的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实验组白细胞降低比率,FN发生率,抗生素使用率及再次入院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更易完成既定的化疗周期数,两组不良反应主要为骨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rhG-CSF多次给药比较,PEG-rhG-CSF在预防老年恶性淋巴瘤化疗后ANC方面的效果更优,利于化疗的顺利进行。(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9年24期)

许日明,陈美雄,林业武,黄坚,周理[4](2019)在《温肾固疏方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阳虚型患者类固醇激素受体辅激活子3、转录元件辅激活蛋白、B细胞淋巴瘤基因-2的蛋白表达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温肾固疏方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阳虚型患者类固醇激素受体辅激活子3(SRC-3)、转录元件辅激活蛋白(PGC-1a)、B细胞淋巴瘤基因-2(Bcl-2)的蛋白表达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86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阳虚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3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43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温肾固疏方治疗。2组均治疗8周。记录2组治疗前后骨密度(BMD)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SRC-3、PGC-1a、Bcl-2的表达;比较2组治疗后Notch通路表达情况;比较2组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BMD均较本组治疗前增加(P<0.05),且治疗组增加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SRC-3、PGC-1a、Bcl-2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后Notch通路关键分子(Notch1、Jagged1、Hes1)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79.07%,对照组总有效率62.7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肾固疏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阳虚型,能提高患者BMD,上调SRC-3、PGC-1a、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恢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功能。(本文来源于《河北中医》期刊2019年10期)

潘欢,陈晓燕,张婷,洪鸣[5](2019)在《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患者PDL1蛋白/mRNA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蛋白及其mRNA在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T-LBL/ALL)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内科叁病区T-LBL/ALL患者50例(T-LBL/ALL组)的病变组织存档蜡块,另选择35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LH)患者(LH组)存档蜡块作为对照,将2组蜡块均制成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DL1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PDL1 mRNA表达量,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结果T-LBL/ALL组PDL1蛋白表达阳性率高于LH组(χ~2=7.824,P=0.005),PDL1 mRNA表达量高于LH组(t=14.010,P=0.000)。有骨髓侵犯、IPI评分>2分的T-LBL/ALL患者PDL1蛋白表达阳性率和PDL1 mRNA表达量明显较高(χ~2/P=5.133/0.023、5.773/0.016,t/P=3.707/0.001、2.564/0.014)。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PDL1蛋白表达阳性患者总生存时间短于PDL1蛋白表达阴性患者(log-rank=9.761,P=0.002)。相关性分析显示,PDL1 mRNA表达量与T-LBL/ALL总生存时间呈负相关(r=-0.718,P=0.000)。结论 PDL1蛋白及其mRNA在T-LBL/ALL患者中呈高表达,且与肿瘤进展及预后存在关联。(本文来源于《疑难病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王静书,李俊杰,赵兵[6](2019)在《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探究各临床病理特征对老年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比较CHOP方案与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R-CHOP)方案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7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22例老年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生存分析及多因素逐步cox回归分析探索影响老年DLBCL患者的预后因素。采用χ~2检验对CHOP组与R-CHOP组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122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9.6个月,1年、2年、3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74.11%、54.05%、48.21%。老年DLBCL患者的预后与Ann Arbor分期、最大肿块直径、体能状态ECOG评分、国际预后评分指数(IPI)、治疗前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细胞起源及治疗方案有关(P<0.05)。Ann Arbor分期、ECOG评分、细胞起源及治疗方案为影响老年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CHOP组CR率为44.1%,R-CHOP组CR率为64.8%,R-CHOP组的总有效率及CR率均优于CHOP组(P<0.05)。结论老年DLBCL具有初诊时症状不典型、肿瘤分期晚、化疗耐受性差等特点; R-CHOP方案能显着改善老年DLBCL患者的预后。(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喻琴[7](2019)在《沙利度胺联合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沙利度胺联合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6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2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3例。对照组行CHOP方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沙利度胺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缓解率、临床有效率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4.62%高于对照组的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21,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低于对照组的4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7,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复发率和病死率略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利度胺联合CHOP方案可显着提高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并可显着降低患者远期复发及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9年34期)

周伟,杨莉洁[8](2019)在《健脾祛痰方联合R-CHOP方案治疗高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疗效及对实验室血清学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健脾祛痰方联合R-CHOP方案治疗高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疗效及对实验室血清学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2例高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1例给予R-CHOP方案治疗,观察组41例则在此基础上加用健脾祛痰方辅助治疗,2组均以21 d为1个周期,治疗6个周期。统计2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及毒副反应发生率,观察2组治疗前后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PS)、外周血T细胞亚群、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IgG、IgM水平、白细胞介素-2(IL-2)、IL-6、IL-8、血清κ轻链及λ轻链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ORR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组D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KPS和IL-2水平均显着提高(P均<0.05),IL-6、IL-8、血清κ轻链和λ轻链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而观察组治疗后以上指标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4~+/CD8~+、IgA、IgG及IgM水平均显着提高(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以上指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骨髓抑制、消化道症状及乏力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脱发、口腔黏膜炎、感染及皮疹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健脾祛痰方联合R-CHOP方案治疗高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能够有效延缓疾病进展,有助于改善生存质量;而这一疗效优势可能与其调节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炎性细胞因子及血清轻链水平有关。(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35期)

薛松,刘夫红,张永平,李婷婷,刘圆圆[9](2019)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复发/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9月至2018年9月在航天中心医院血液科接受allo-HSCT治疗的6例复发/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移植并发症和无病生存等情况。结果:6例患者均能耐受预处理方案,均获造血重建,随访至2018年12月,中位随访11. 5 (1-51)个月,2例发生急性GVHD,5例发生慢性GVHD。6例中死亡1例(病毒性肺炎),其余5例患者无病生存,最长无病生存时间已达51个月。结论:allo-HSCT治疗复发/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安全有效,对于原发耐药患者可作为挽救性治疗技术,预处理方案的优化可能会使allo-HSCT取得更佳的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朱明霞,万文丽,洪韫,朱晓雯,胡凯[10](2019)在《趋化因子受体CXCR3在套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XCR3在套细胞淋巴瘤(MCL)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在北京大学第叁医院血液科诊疗的25例初治MCL患者淋巴结和结外组织中趋化因子受体CXCR3表达情况,分析CXCR3的表达水平与患者重要临床特征以及预后因素的关系。结果:25例患者送检肿瘤标本均不同程度表达CXCR3,淋巴结和骨髓中肿瘤细胞CXCR3表达水平高于外周血,且骨髓中表达强度与受累细胞数量呈正相关。CXCR3high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和血红蛋白水平均显着低于CXCR3low组(P <0. 05),肿瘤细胞CXCR3表达水平与血乳酸脱氢酶(LDH)水平、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Ki-67指数、MIPI评分以及骨髓累及程度呈显着相关(P <0. 05),而与临床分期及组织形态学无相关性(P> 0. 05)。疗效评价发现,CXCR3low组患者总反应率显着高于CXCR3high组(P=0. 001),治疗有效组MCL细胞上CXCR3表达水平显着低于治疗前的表达水平(P=0. 038),无效组CXCR3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治疗前的表达水平(P=0. 002),随访结果显示,CXCR3high组患者3年总生存时间(OS)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均显着短于CXCR3low组(均P <0. 05)。结论:CXCR3在MCL中的表达水平与早期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疗效判断和预后评价的指标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套细胞淋巴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原发性肺淋巴瘤(PPL)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P-NHL)仅占原发性肺肿瘤的0.3%,原发性肺霍奇金淋巴瘤更为罕见[1]。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侵袭性强,最常发生在淋巴结、皮肤、软组织和骨骼,是一种极为罕见的PPL类型[2-4],因症状无特异性,容易误诊。本文报道1例12岁女孩儿罹患ALCL,病初因咳嗽、发热等非特异性表现,以肺炎治疗。发现其他部位转移后,开始系统诊治,最终明确诊断。对化疗反应良好,但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套细胞淋巴瘤论文参考文献

[1].郑力,郭振兴.IgA和IgM双克隆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1例报道[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

[2].朴美英,李威.儿童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单侧支气管内肿瘤1例[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9

[3].王海英,刘莹,胡盼,李佳睿.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老年恶性B细胞淋巴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

[4].许日明,陈美雄,林业武,黄坚,周理.温肾固疏方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阳虚型患者类固醇激素受体辅激活子3、转录元件辅激活蛋白、B细胞淋巴瘤基因-2的蛋白表达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9

[5].潘欢,陈晓燕,张婷,洪鸣.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患者PDL1蛋白/mRNA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J].疑难病杂志.2019

[6].王静书,李俊杰,赵兵.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9

[7].喻琴.沙利度胺联合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

[8].周伟,杨莉洁.健脾祛痰方联合R-CHOP方案治疗高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疗效及对实验室血清学指标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9].薛松,刘夫红,张永平,李婷婷,刘圆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9

[10].朱明霞,万文丽,洪韫,朱晓雯,胡凯.趋化因子受体CXCR3在套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9

论文知识图

套细胞淋巴瘤-图1 残存萎缩的滤泡生...套细胞淋巴瘤-图2 瘤细胞略大于正常...套细胞淋巴瘤-图3 肿瘤细胞中散在分...3 脾结节型淋巴细胞样套细胞淋巴套细胞淋巴瘤,CD5+,CD10-,cy...为上腭癌颈部转移;图4为肺腺癌锁骨上转...

标签:;  ;  ;  ;  ;  ;  ;  

套细胞淋巴瘤论文_郑力,郭振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