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诗派论文_钱志熙

汉魏六朝诗派论文_钱志熙

导读:本文包含了汉魏六朝诗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汉魏,诗赋,古诗,体式,晚唐,乐舞,楚辞。

汉魏六朝诗派论文文献综述

钱志熙[1](2019)在《汉魏六朝“诗赋”整体论抉隐》一文中研究指出"诗赋"是继"辞赋"而出的重要文学术语。其意义不仅在简单地提示目录学上的意义,而且指向着一种可称为"诗赋整体论"的文学史事实,其中包括赋出于古诗、文人诗歌出于辞赋这两个基本环节,同时标志着诗赋二体的紧密联系。刘、班在着录文献时对诗赋关系的处理,刘勰论列文体及《文选》"次文之体"时对诗赋关系的处理,正是上述事实在目录学及文体理论上的反映。魏晋以降文人诗群体来自辞赋家群体,同被称为"辞家",诗歌是继辞赋之后的文人文学的第二个发展阶段。赋论来自汉儒诗论,而魏晋以降以"丽"、绮靡为基本观念的诗论,则来自赋体创作经验及相关赋论。诗赋整体论对于认识汉魏六朝文人文学的发展,有重要的、纲领性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文学遗产》期刊2019年04期)

袁劲[2](2019)在《“直”与“婉”的分途和变奏:汉魏六朝“诗可以怨”美学阐释的历史展开》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怨"本是一种冤屈不平、蕴而不发的负面生存体验。借由"诗可以怨"命题的转换与推动,道德伦理与政治语境中的"怨",经两汉《论语》注疏与屈原评价论争,开始进入文学与文论话语,其正向审美价值亦随之彰显。汉魏六朝"诗可以怨"美学阐释的历史展开,包括"怨"作为人之常情的正当性和因情感人的审美性两大环节:先是情感之"直"突破伦理之"和"的约束,后又分化为阳刚之"直"与阴柔之"婉"两种风格。前者赓续了"怨刺上政"的诗教传统,借由其人到其文的以事感人,张扬"怨"中积极进取、刚正不阿的精神内核;后者伴随着个体抒情的觉醒和对内心的审视,通过以情动人、言此意彼的艺术化凸显了"怨"本身的缠绵悱恻之美。(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李德辉[3](2019)在《邺都、洛阳宫阙与汉魏六朝诗的高楼意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汉魏六朝诗中有很多高楼或高台意象,广泛分布于登览、闺情、游仙等题材。但这些意象来历不明,不知何指。从历史地理、都城建设和文学的关系看,魏初邺都西北的铜雀台和洛阳北宫是汉魏古诗中西北高楼的原型。高楼意象来源于这两都的城市建筑与文人生活。当城市建筑和文人生活对接时,文学就在这里发生交集,魏晋间第一批写城市风光和宫廷建筑的作品就此诞生。在这些作品中,一部分为登临览胜赋物写景,意象较浅;一部分系比兴象征,感慨较深。此后之作则是对汉魏诗的模拟,但仍有审美构建及题材拓展、主题深化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州学刊》期刊2019年02期)

张雪洁[4](2018)在《许渊冲诗歌翻译“叁美”理论新探——以英译《汉魏六朝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从许渊冲的"叁美论"(音美、形美、意美)出发,引申出了"诗情美"。通过列举许渊冲在英译《汉魏六朝诗》的具体例子,探讨了"叁美"和"诗情美"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8年13期)

范迪[5](2018)在《论叶嘉莹的汉魏六朝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叶嘉莹作为古典诗词方面的大家,在诗词研究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具有中西双重背景的叶嘉莹在古典诗词的探索方面构建了一座连接古今、贯通中西的桥梁,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诗词评鉴体系。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学界展开了对叶嘉莹诗词研究的成就,硕果累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学界关于叶嘉莹的研究多集中在叶嘉莹的词学方面,特别是“唐宋词”,对于叶嘉莹的诗学成就则鲜有涉及,且关注点大多在“唐诗研究”方面。对于叶嘉莹汉魏六朝诗的研究只有零星的着作,而且大多是针对某一位诗人的研究,缺乏系统全面的理论阐述。因此本文将通过叁个部分对叶嘉莹的汉魏六朝诗歌研究做详细的分析:第一,叶嘉莹论《古诗十九首》。首先,叶嘉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系统的探究考证将《古诗十九首》的时代确定到了一个更为合理的范围,为后世的《古诗十九首》研究提供了时代方面的参考价值。其次叶嘉莹对于《古诗十九首》的情感问题做了分类,将其归纳为情感的“基型”和“共相”,以及特殊的情感。最后叶嘉莹从美学的角度总结出《古诗十九首》“浑成”和“多义”两个特质,并深入探索了产生其特质背后的原因。第二,叶嘉莹论阮籍诗歌。叶嘉莹将重点放在了阮籍诗歌的内容托喻和诗歌特色。对于“阮旨遥深”的特点,叶嘉莹从辩证的角度出发将阮籍《咏怀诗》分为“泛概时事”和“讽刺时政”。由此,叶嘉莹针对不同类型的诗歌采取不同的鉴赏方式,这样即避免了生搬硬套的比附时事,又保证了对诗歌本身内涵的鉴赏。第叁,叶嘉莹论陶渊明诗歌。叶嘉莹首先引入西方“自我实现”的理论,将陶渊明定义为古今达到“自我实现”的第一人。其次,叶嘉莹又引入“意象”和“章法句构”的理论对陶渊明诗歌做了具体解读。最后,叶嘉莹对于陶渊明其人其诗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陶渊明的诗歌成就在某些方面已然超越了杜甫,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人。叶嘉莹的汉魏六朝诗歌研究虽然存在缺憾,但是依然有其自身的特色和贡献,为后世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角度,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8-05-01)

程序[6](2017)在《许渊冲英译《汉魏六朝诗》对于文化差异的处理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华文化外译已成为当今时代的热门话题。着名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许渊冲先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对外输出作出了卓越贡献。许先生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译为英文、法文,《汉英对照汉魏六朝诗》就是其中之一。在文学翻译尤其是汉英诗歌翻译中,对文化差异的处理是一大难点,也是影响翻译效果的一大关键因素。因此,本文将许渊冲英译《汉魏六朝诗》对文化差异的处理作为研究主题。本文将着名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理论作为指导理论,来评析许渊冲英译《汉魏六朝诗》对文化差异的处理。其中,本文重点使用了巴斯内特论述诗歌翻译的"种子移植"理论,以及评价翻译效果的"文化功能对等"理论。本文也介绍了许渊冲的文学翻译理论,并将二者的理论进行比较。巴斯内特的理论为指导理论,用于评析译例;许渊冲的理论能帮助分析其翻译时的思考和取舍过程。本文把《汉魏六朝诗》中体现出文化差异的内容分为叁类,分别为专有名词、历史文化典故和有文化隐喻的意象。本文分别总结了许渊冲对这叁类内容的处理方法,再结合巴斯内特的理论进行具体评析。本文还参考了另一位着名翻译家——汪榕培教授翻译的《汉魏六朝诗》,以作为分析时的参考。如果用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理论来判断,我们似可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许渊冲在翻译汉魏六朝诗时对文化差异的处理基本灵活得体,能让目标读者读后有与原诗读者相同或相似的感受或联想,某些改译的地方也基本符合巴斯内特提出的"种子移植"理论,能够实现"文化功能对等"。但许译也存在某些不足:有些意译的地方会造成信息缺失或难以达到相似的效果,有些改译的地方改动幅度过大,丢失了诸多原诗的意象和意境,不能实现文化功能的等值,不无遗憾。(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5-27)

赵乾坤[7](2017)在《汉魏六朝诗“述德”题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述德”之名源于《文选》,是古代诗歌常见题材,又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德”兼具品德和行为二义,“述德”是对祖上之德的称颂。“述德”的文化现象,是中国古代崇祖尚贤价值观念的体现,与浓厚的家族意识密不可分。“述德”题材可远溯至西周的青铜器铭文,在《诗经》中更是蔚为大观,《大雅》中《文王》至《卷阿》十八篇,《周颂》、《商颂》等诗作中皆有“述德”内容,作为题材渊源,为后世“述德”之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而在门阀观念愈益鲜明的背景下,汉魏六朝诗之述德呈现出新的特点。汉魏六朝诗歌发掘了“述德”的多重功用,曹植之《责躬》,陆机、陆云的兄弟赠答诗以“述德”示兄弟之情;韦玄成、傅毅、曹睿、薛莹、潘岳作“述德”以自勉;韦孟以“述德”劝诫;陶渊明《命子》以“述德”勉励子弟;沈约则以“述德”求提携。汉魏六朝诗歌多以四言述祖德,承继了《诗经》的经典体式和风雅格调,使题材典正隆重的特质得以恰当表现。谢灵运独以五言述祖,既具时代特色,又保持了题材的典雅特质。汉魏六朝诗之“述德”有稳定的结构模式,多出现于篇首,结构承袭《诗经》,一般先溯祖先渊源,再述父祖之德。在艺术表现方面,因有崇祖情结,故父祖形象颇为高大,多用溢美渲染,致使诗歌中的父祖形象与史实存有一定差距。汉魏六朝之“述德”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以“述德”为切入点,可窥诗人的隐秘心态,新的解读或许能更为全面地还原真相。如以曹植《责躬》为关注点,以“述德”探究曹植后期的心态,可以看出对其父的深切怀念,对其兄的手足情深,对建功立业的充满渴求,构成了曹植后期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从谢灵运作《述祖德诗》则可在貌似骄傲自豪的语气中,读出伤感与失落,联系其创作背景可见其心态的复杂性。(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22)

吴怀东,马玉[8](2017)在《湖湘政治群体之崛起与湖湘区域文化之自觉——论王闿运对汉魏六朝诗派之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咸丰九年(1859)王闿运旅居京师与汉魏六朝派同人共同钞选《八代诗选》,这一文学活动不仅是此派人物提倡汉魏六朝诗的重要标志,更因与湘籍士人同列"肃党"的政治幕僚身份,使得《八代诗选》的编纂明显昭示出彼时京师湖湘文人群体强烈的地域认同、政治热情和诗歌理想。此后,湖湘士人更是在科举、学术、诗文、从祀文庙等广泛的领域以求文化上的奋进和自信。以王闿运为核心的汉魏六朝派诗人则建立了由王夫之、魏源到邓辅纶和湘绮本人的诗脉传承谱系。而此种种诗学和文化领域的努力,显然存在更深刻的背景,即在平定太平天国过程中湖湘士人群体的崛起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湖湘文化传统之自觉建构。(本文来源于《学术界》期刊2017年04期)

贺威丽[9](2016)在《先唐文学中的乐舞形象——以《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音乐和舞蹈最先是作为文学意象出现在《诗经》里的。诗经里不少有关宴飨、祭祀的诗歌都有关于乐舞场景的描写,这些作品反映两周时期贵族阶层的生活画面。《楚辞》有关祭神歌辞的作品对乐舞场面的描写更多。汉代乐舞艺术蓬勃发展,乐舞百戏在宫廷民间广泛流传,国家还专门设立乐府作为管理音乐的机构,更进一步推动乐舞艺术的发展。汉赋中出现音乐赋这一崭新的题材。汉魏六朝时期的音乐赋不仅篇目众多、创作规模较大,而且这些音乐赋所咏之音乐题材,包括咏乐器、咏歌、咏舞、咏乐人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此后音乐诗歌的创作方向。(本文来源于《南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王石[10](2015)在《汉魏六朝诗派与晚清中晚唐诗派复古倾向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汉魏六朝诗派与中晚唐诗派皆为晚清着名的学古诗派,这两个诗派的学古倾向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本文以两个诗派的领军人物王闿运和樊增祥、易顺鼎为例,从诗学对象、诗学主旨、作诗方法叁个方面来比较这叁位诗人的不同,由此以点及面,略窥这两个诗派的不同之处。同时,通过这些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前者属于传统的学古,以旧式为典范,期望回归古雅;后者则属于求新的学古,强调在继承旧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最后,这两个诗派虽然都被看做是学古诗派,但其作用并不是消极退步的,而是在无形中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但是,因为时代环境的进步,他们注定只能延缓古典诗歌走向衰落的步伐,而不能阻止其落幕。(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5-05-01)

汉魏六朝诗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怨"本是一种冤屈不平、蕴而不发的负面生存体验。借由"诗可以怨"命题的转换与推动,道德伦理与政治语境中的"怨",经两汉《论语》注疏与屈原评价论争,开始进入文学与文论话语,其正向审美价值亦随之彰显。汉魏六朝"诗可以怨"美学阐释的历史展开,包括"怨"作为人之常情的正当性和因情感人的审美性两大环节:先是情感之"直"突破伦理之"和"的约束,后又分化为阳刚之"直"与阴柔之"婉"两种风格。前者赓续了"怨刺上政"的诗教传统,借由其人到其文的以事感人,张扬"怨"中积极进取、刚正不阿的精神内核;后者伴随着个体抒情的觉醒和对内心的审视,通过以情动人、言此意彼的艺术化凸显了"怨"本身的缠绵悱恻之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魏六朝诗派论文参考文献

[1].钱志熙.汉魏六朝“诗赋”整体论抉隐[J].文学遗产.2019

[2].袁劲.“直”与“婉”的分途和变奏:汉魏六朝“诗可以怨”美学阐释的历史展开[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李德辉.邺都、洛阳宫阙与汉魏六朝诗的高楼意象[J].中州学刊.2019

[4].张雪洁.许渊冲诗歌翻译“叁美”理论新探——以英译《汉魏六朝诗》为例[J].海外英语.2018

[5].范迪.论叶嘉莹的汉魏六朝诗研究[D].云南大学.2018

[6].程序.许渊冲英译《汉魏六朝诗》对于文化差异的处理初探[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

[7].赵乾坤.汉魏六朝诗“述德”题材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8].吴怀东,马玉.湖湘政治群体之崛起与湖湘区域文化之自觉——论王闿运对汉魏六朝诗派之建构[J].学术界.2017

[9].贺威丽.先唐文学中的乐舞形象——以《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赋为例[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

[10].王石.汉魏六朝诗派与晚清中晚唐诗派复古倾向比较[D].苏州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  

汉魏六朝诗派论文_钱志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