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时间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离心时间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宣汉县人民医院四川达州636150)

摘要:目的研究在临床生化检验中对血液标本进行不同时间离心处理在检验结果方面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健康体检人群,每位研究对象采集三份血液标本,分别离心处理5分钟、10分钟以及15分钟,对比在不同离心处理时间下PT、APTT、FG、TT差异性。结果数据对比下不同离心处理时间并不会对血液检测项目数据结果产生明显影响,离心5分钟、10分钟、15分钟时PT、APTT、FG、TT无明显改变。结论在临床生化检验中血液标本的离心处理时间并不会对标本检验结果产生明显影响,因此临床上可选择离心五分钟,提升检验效率。

关键词:生化检验;离心时间;检验结果

Theeffectofclinicalbiochemicaltestresultsincentrifugaltime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effectofdifferenttimecentrifugationonthetestresultsofbloodsamplesinclinicalbiochemicaltests.Methodstochoose40casesofhealthycheck-upcrowd,eachobjectofstudythreebloodsamples,respectivelycentrifugaltreatment,10minutesand15minutesand5minutescomparedunderdifferentcentrifugalprocessingtimedifferenceinPT,APTT,FG,TT.Resultsunderdifferentcentrifugaldataprocessingtimeisnotobviousinfluenceonthebloodtestprojectdataresults,centrifugal5minutes,10minutes,15minuteswhenPT,APTT,FG,TThasnoobviouschange.Conclusionthetimeofcentrifugationofbloodsamplesinclinicalbiochemicaltestsdoesnothaveasignificanteffectontheresultsofspecimens,soitcanbeselectedforfiveminutestoimprovetheefficiencyofinspection.

Keywords:biochemicaltest;Centrifugaltime;Theinspectionresults

临床生化检验的目的在于了解患者身体状况,通过对样本的采集在短时间内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隐性疾病[1]。随着临床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生化检验中离心时间逐渐受到了争议。在较高转速的离心处理下,离心时间的长短是否会对检测指标数据结果产生影响[2]。本次研究采用对比方式,观察了对相同人群血液标本进行离心5分钟、10分钟、15分钟三个状态下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差异性。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6年12月至次年4月期间收治的健康体检人群共40例,其中男女比例为17:23;年龄区间处于21-39岁,平均年龄(31.47±3.19)岁。所有研究所对象均对研究之情,并自愿成为血液样本提供者。

1.2一般方法

检验仪器选择低速自动平衡离心机以及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将枸橼酸钠(一次性)按照2ml量作为定量,比例根据“1:9”实施真空抗凝管下对患者静脉血液的采集[3]。所有研究对象采血时间均为清晨6点至8点之间,均取静脉血,每位患者采集血液样本3份。

由采血人员在采集完毕后行颠倒处理,确保混合均匀。将血液标本放置于室温环境,静置。离心处理速度设定为每分钟3000转,每位患者的3分血液样本离心时间分别为5分钟、10分钟、15分钟。所有血液样本在离心处理后均立即检测血液指标,严格控制样本质量,避免出现标本溶血、采血不畅等可能影响检验数据结果的因素。

1.3观察指标[4]

检测血液样本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即PT、APTT、FG、TT。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本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工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数据,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若p<0.05,则表示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将血液标本离心5分钟、10分钟、15分钟时各检测项目数据差异。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离心处理下数据并无明显差异(p>0.05),具体数据见下表。

3讨论

在对血液标本进行生化检验的过程中,凝血项目检测属于最常规项目,可根据血液标本真实反映患者的身体状况,并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潜在疾病以及是否存在疾病恶化表现等[5]。血液标本的处理质量以及数据波动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例如血液样本采集方法(包含末梢血以及静脉血)、在获得标本后距离检测所花费的时间、获取标本后在保存上的温度控制、血液标本是否产生溶血、离心时间等[6]。离心时间指的是在获得患者血液标本后通过低速自动平衡离心机对血液标本的处理时间,多数情况下按照离心机以及相关试剂的使用要求应将离心时间控制在10分钟之内15分钟之间。但随着离心机功能的强化,不少研究者认为离心时间应根据血液检测项目以及离心机性能加以调整,缩短离心处理时间,提升临床血液检测效率。近年来,标本的离心时间成为了凝血四项检测操作中的重要讨论因素,部分研究者认为标本离心时间越长,在检测数据结果上越精确;也有部分人认为标本离心时间应偏短[7]。标本检测数据结果直接影响到后续的诊断及治疗,因此标本离心处理的时间既不能过短也不能过长,必须保障数据的稳定性与准确性,获得多方面检测的理想结果。

在对血液标本进行凝血四项检测相关要求中规定,在获得血液检验标本后进行检测前离心处理时间应在十分钟,并保持每分钟3000转的速度,将血浆标本分离后才可开始检验[8]。但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及检验设备的不断更新,凝血四项的检测速度、流程、技术、方法等均有所改变,在离心处理时间上也应制定新的标准。在传统实际离心处理血液标本的过程中,由于凝血标本与免疫标本均使用离心机,而免疫标本的离心时间大多为五分钟,凝血标本的离心时间大多为十分钟至十五分钟,因此常常是先与免疫标本共同离心五分钟后再延长五分钟离心时间。部分检验人员认为,在共同离心五分钟后无需再次延长五分钟。由此可见,在离心时间的判断上,不同检验人员有着自己的判定标准,可以根据检测项目针对性处理。由于现阶段临床生化检验项目较多且待检测标本往往较多,若离心时间过长可能造成患者等待时间延长,对检验室工作效率产生影响。

检测血液样本凝血酶原时间的原理在于在血液标本中加入过量钙离子以及组织凝血活酶,其中组织凝血活酶包含肺组织、胎盘、兔脑、人脑等成分制成的浸出液。此时凝血酶原会逐渐转变为凝血酶,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对凝血酶原时间,也就是血浆凝固所以需花费的时间展开检测。通常作用于外源凝血系统。在这一检测中需制备乏血小板血浆,若血浆中血小板含量丰富,则可能造成凝血酶原时间比正常值偏短,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在相关检测试剂说明书下标明,在离线时间控制上应确保每分钟1500转的速度至少15分钟,并处于室温状态下完成检验。但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在每分钟3000转的速度下离心时间5分钟、10分钟、15分钟时并不会对凝血酶原时间产生数据上的影响。凝血活酶时间指的是在室温,也就是37℃条件下,将血小板第三因子以脑磷脂替代,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花费的时间。相关实验操作要求中规定,此项实验必须在每分钟3000转的速度下离心10分钟,试剂说明书上则需要在每分钟1000转的速度下离心10分钟,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凝血活酶时间在不同离心处理时间下检测数据并无明显差异。且传统使用的激活剂为白陶土,现如今已经改为鞣花酸,稳定性更强。纤维蛋白原检验原理在于凝血酶可转换可溶性纤维蛋白,使之形成不可溶状态,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与血浆的凝固时间属于成反比状态。检验试剂说明书要求离心速度在每分钟1500转至2500转之间,并保持10分钟至15分钟。根据研究结果,在不同离心时间下,以每分钟3000转的速度,纤维蛋白原数据无明显差异。凝血酶时间的检测原理在于测定在血液标本中加入凝血酶后,纤维蛋白的出现直到形成凝块所需要的时间。试剂说明书要求以每分钟1500转的速度离心10分钟。研究显示,在以每分钟3000转的速度下,离心不同时间在数据上无明显差异。

根据研究数据,在不同离心处理时间下,PT、APTT、FG、TT数据结果并无明显差异。离心5分钟时,PT、APTT、FG、TT分别为(12.57±1.21)、(25.86±2.11)、(3.59±0.85)、(17.05±0.78);离心10分钟时,PT、APTT、FG、TT分别为(12.48±1.27)、(25.85±1.95)、(3.61±0.69)、(17.11±0.83);离心15分钟时,PT、APTT、FG、TT分别为(12.62±1.18)、(25.73±1.88)、(3.58±0.74)、(17.09±0.69)。总体对比下,离心5分钟、10分钟、15分钟时检验数据虽然存在差异性,但并未达到显著程度。

由此可见,在每分钟3000转的速度下将血液标本离心5分钟、10分钟、15分钟时并不会对数据结果产生较大不良影响,在今后的凝血检验项目中,首先应保障离心处理的转速控制在每分钟3000转左右。切不可随意降至每分钟1000转或1500转。其次在时间上,由于离心处理若程度不足可能造成检测数据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至少应保障离心时间控制在五分钟以上,避免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9]。同时还应考虑到临床就诊及检验患者的人数问题,需提升检测效率。因此可将离心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上、15分钟以内。在不影响检验结果的前提下缩短离心时间。

参考文献

[1]沈燕.无添加剂管、普通促凝管、分离胶促凝管在临床生化检验中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2013,v.19;No.32526:72-73.

[2]杨保堂.凝血检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异常结果的真实性及对策[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v.719:37-38.

[3]姚文亚.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原因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v.722:82-83.

[4]崔明,鞠少卿,景蓉蓉.标本类型和离心时间对临床常用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结果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v.1408:1049-1051.

[5]吴红亮.标本溶血对常规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及其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v.1601:158-159.

[6]邹海艳.浅析保存血液标本的时间及温度对进行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2016,v.1406:33-34.

[7]崔丽娜,赵云鹏.血液标本的放置时间和方式对多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6,v.22;No.23703:523-526.

[8]陈林.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及解决措施的探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v.1002:58.

[9]余长发.标本采集放置时间及方式对凝血与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6,v.20;No.47531:4418-4419.

标签:;  ;  ;  

离心时间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