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乳头瘤病毒蛋白论文-张鹏,桑梅香,陈晗,王晓春,刘现义

人乳头瘤病毒蛋白论文-张鹏,桑梅香,陈晗,王晓春,刘现义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乳头瘤病毒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乳腺癌,人乳头状瘤病毒,P53蛋白,Rb蛋白

人乳头瘤病毒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张鹏,桑梅香,陈晗,王晓春,刘现义[1](2019)在《人乳头状瘤病毒16型、18型感染患者P53和Rb蛋白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关联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16型(HPV16)、18型(HPV18)感染患者P53、Rb蛋白表达水平及与乳腺癌预后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乳腺癌患者的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经HPV16/18 DNA检测阳性。统计乳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乳腺组织(距肿瘤边缘5 cm以外) P53、Rb阳性率。分析乳腺癌患者P53、Rb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随访6~60个月,分析P53、Rb蛋白表达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组织P53、Rb阳性率分别为67. 78%和52. 22%,癌旁组织分别为31. 11%和17. 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P53阳性组与阴性组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Rb阳性组与阴性组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HPV16/18型感染的P53表达阳性可能对乳腺癌患者预后产生不利影响,而Rb蛋白不是影响乳腺癌HPV感染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21期)

周斌,苏学英,左新华,谢福源[2](2019)在《子宫颈细胞人乳头瘤病毒 L1壳蛋白的表达与临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子宫颈细胞人乳头瘤病毒(HPV) L1壳蛋白的表达对宫颈细胞恶性转化及细胞免疫的影响,解析针对宫颈癌进行HPV L1壳蛋白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鹰潭市人民医院2012年7月~2014年12月期间在妇科门诊就诊妇女280例,对所有入组人员进行液基细胞学检查(LCT),同时,应用赛泰?细胞/组织HPV检测试剂盒对L1壳蛋白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以检测脱落细胞中HPV L1壳蛋白的表达,采用Cervista HPV检测系统进行HPV检测,将宫颈活检病理学结果作为基线进行比较,按照病变不同程度分为上皮内病变阴性(NILM)、非典型性鳞状上皮细胞(ASC)、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和鳞状上皮癌(SCC)5组,对比分析HPV L1壳蛋白表达在不同程度病变中的阳性表达率情况。采用ELISA检测细胞中白细胞介素2(IL-2)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清细胞中免疫细胞亚群的情况。结果:HPV L1壳蛋白阳性率随着宫颈活检确定的宫颈病变级别的加重而呈现下降趋势,在SCC中的表达为0。各组间HPV L1壳蛋白阳性表达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IL-2水平随着HPV L1壳蛋白表达阳性率升高而减少,TNF-α水平随着HPV L1壳蛋白表达阳性率升高而增加(P<0.05);HPV L1壳蛋白阳性表达伴随着免疫激活性细胞亚群的减少,免疫抑制性免疫细胞群体的增加(P<0.05),且具有强相关性。结论:子宫颈细胞HPV L1壳蛋白表达的检测对于判断宫颈细胞恶性转化以及机体细胞免疫状态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上加以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病理生理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湛艳瑞[3](2019)在《抗HPV生物蛋白敷料及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应用抗HPV生物蛋白敷料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9年2月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8例宫颈HR-HPV持续感染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两组,对照组以保妇康栓治疗,观察组则予以抗HPV生物蛋白敷料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评价两组疗效,记录异常分泌物持续时间与HPV转阴时间及不良反应,并对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异常分泌物持续时间、HPV转阴时间均显着短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不良反应对比无显着差异(P> 0.05)。结论宫颈HR-HPV持续感染应用抗HPV生物蛋白敷料与重组人干扰素α-2b联合方案方治疗可以提高临床疗效,缩短异常分泌物持续时间与HPV转阴时间,值得临床应用。(本文来源于《临床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贾翔宇[4](2019)在《DNA保护的银纳米簇与人乳头瘤病毒相关蛋白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DNA保护的银纳米簇(AgNCs-dsDNA)通常由少于20个的银原子组成,具有超小尺寸、低毒、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因此,AgNCs-dsDNA在光化学、生物成像、生物检测、生物传感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一类小型的、无包膜的、衣壳化的双链DNA肿瘤病毒,它会形成鳞状上皮乳头瘤;在乳头瘤中,病毒可以不断复制。目前已经超过200个HPV基因型完成测序,并将它们分为α、β、γ属等。α属的HPV型别主要感染黏膜或皮肤上皮细胞,而其它属的HPV型别主要感染皮肤细胞。感染黏膜的HPV型别可根据其致癌能力分为高危型(HR)和低危型(LR)。HPV是主要的人类致癌病毒,与全球大约4.5%的癌症的发病机率密切相关。HPV相关的致癌问题在未来几十年仍然相当严峻,人类迫切需要一些新的治疗方案和精准的检测手段来与之抗衡。因此,HPV的相关检测至关重要。HPV L1蛋白是HPV主要衣壳蛋白,人乳头瘤病毒粒子包含两种病毒编码的蛋白,即L1和L2,它们在病毒感染周期的后期被合成。LI蛋白占病毒粒子蛋白含量的90-95%,它可引起特异性中和抗体反应,从而保护接种动物不受后续感染,因此该蛋白可以作为预防接种的主要候选疫苗靶点。目前,市场上的预防性疫苗都是基于HPV L1主要衣壳蛋白所形成的VLPs,它们虽然不含DNA但在免疫学和形态学上却类似于原生病毒粒子。在高危型的HPV中,E6是一类主要的致癌蛋白。E6蛋白的长度约为100到150个氨基酸不等,是维持HPV阳性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关键因子。而且,E6和E7是HPV编码的两种致癌蛋白,这两种蛋白直接参与诱导致癌的过程。因此,HPV E6蛋白的检测对于癌症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在本论文的第一部分,我们通过使用AgNCs-dsDNA和HPV主要衣壳蛋白L1构建了两个组装体系,分别为AgNCs@VLPs和VLPs@AgNCs。我们利用CsCl梯度离心,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动态光散射(DL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技术手段确定了组装体的形态和粒径大小。其中,AgNCs@VLPs的共组装体系可以诱导AgNCs-dsDNA的荧光大幅度增强,因此它提供了一种原位监测VLP的组装和解组装过程的荧光新方法;另外,该过程还可以在组装期间区分VLP衣壳的前期形成和后期熟化。因此,本部分研究不仅提出了一种银纳米簇的AILE现象,而且还提供了一种监测VLP的组装/解组装过程的新型荧光探针,这对于基于VLPs的HPV相关疫苗的改进具有重要意义。在本论文的第二部分,我们利用AgNCs-dsDNA实现了对HPV E6蛋白的体外检测。且通过对该检测方法的测试,我们计算得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886 nM,和其它体外检测E6蛋白的方法相比,该方法灵敏度高(LOD=0.886 nM)、操作简单。除此之外,该检测方法还具有较好的抗干扰性和选择性,且可以实现对血清样品中E6的检测。因此,通过这一部分的研究我们不但进一步拓宽了AgNCsdsDNA的生物学应用;而且由于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极高,它对HPV相关癌症的早期诊断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程娟,卢永丽,杨文君[5](2019)在《人乳头瘤病毒16E7和CulL2依赖蛋白对APOBEC3A蛋白表达及子宫颈细胞迁徙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16 E7基因编码多功能磷酸蛋白,其功能和结构均类似腺病毒,HPV 16 E7可与激活的致癌基因结合,促进肿瘤进展。但是HPV 16 E7对子宫颈细胞迁移的影响和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探究了HPV16 E7和CulL2依赖蛋白对APOBEC3A蛋白表达及子宫颈细胞迁徙能力的影响。随机选择60名年龄在21~55岁间的妇女,分别设置空白对照组(B组)、患有人乳头瘤细胞组(P组)、添加CulL2依赖蛋白组(C组),采用流式荧光杂交法和第二代杂交捕获实验(hc2)检测其子宫颈脱落细胞,进行细胞培养,采用Transwell法检测细胞数,重组质粒DNA分析基因克隆的完整性,代谢标记细胞,进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CulL2和APOBEC3A基因水平进行评估测定,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相关蛋白表达。与B组相比,P组细胞穿透基质胶的细胞数增多,即迁徙能力提高,重组质粒转染后,C组细胞穿透基质胶的细胞数亦明显增多,但增多幅度不如P组,即迁徙能力有所增强(P<0.05)。高风险HPV蛋白E7可上调细胞中APOBEC3A蛋白的表达。APOBEC3A和HPV16 E7与CulL2相互作用,表明在HPV感染期间形成的E7可调节细胞中的APOBEC3A蛋白的水平。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CR,RT-PCR)结果显示,与B组比较,P组细胞基因表达增加,C组细胞中CulL2和APOBEC3A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减少(P<0.05)。本研究发现HPV16 E7和CulL2依赖蛋白可影响APOBEC3A蛋白表达,并且促进子宫颈细胞的迁徙能力。(本文来源于《病毒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胡义燕,阳帅,马昕,丁慧[6](2019)在《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联合人乳头瘤病毒蛋白L1在宫颈癌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联合人乳头瘤病毒蛋白L1(HPVL1)在宫颈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从2013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疑似宫颈癌患者96例为观察对象。采用微粒酶免疫检测技术检测所有患者血清SC-CA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所有患者HPVL1表达情况。以手术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血清SC-CA水平、HPVL1以及两者联合诊断宫颈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情况。此外,比较不同病理分期宫颈癌患者的血清SC-CA水平以及HPVL1阳性率。结果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SC-CA诊断宫颈癌的灵敏度为87.10%,特异度为79.41%,阳性预测值为88.52%,阴性预测值为77.14%。HPVL1诊断宫颈癌的灵敏度为82.26%,特异度为82.35%,阳性预测值为89.47%,阴性预测值为71.79%。SC-CA联合HPVL1诊断宫颈癌的灵敏度为98.39%,特异度为100.00%,阳性预测值为100.00%,阴性预测值为97.14%。分化程度G1~G2、FIGO分期Ⅰ~Ⅱ期患者SC-CA水平低于分化程度G3、FIGO分期Ⅲ~Ⅳ期患者(P <0.05);分化程度G1~G2、FIGO分期Ⅰ~Ⅱ期患者HPVL1阳性率高于分化程度G3、FIGO分期Ⅲ~Ⅳ期患者(P <0.05)。结论 SC-CA联合HPVL1应用于宫颈癌的诊断中可显着提高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处方药》期刊2019年04期)

郭静姝,陈群[7](2019)在《乳腺癌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p53蛋白表达及淋巴结转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p53蛋白表达和淋巴结转移率。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共9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于本院治疗乳腺增生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对癌组织行HPV基因分型和p53蛋白检测,增生组织行HPV基因分型。观察入组患者高危型HPV感染率,分析乳腺癌患者肿瘤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率与p53蛋白表达等。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共60例发生高危型HPV感染,对照组中共36例发生高危型HPV感染,观察组患者中HPV16、18基因型感染率分别为21.11%(19/90)和22.22%(20/90),均高于对照组[2.22%(2/90)和2.22%(2/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108、P=0.001,χ~2=8.063、P=0.001)。观察组HPV阳性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93.33%(56/60),显着高于HPV阴性患者(21/30、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2、P=0.002)。观察组患者中p53蛋白阳性者39例(39/90、43.33%),其中肿瘤大小≤2 cm者27例(27/39、69.23%)、TNM分期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分别占15.38%(6/39)、30.77%(12/39)、35.90%(14/39)和17.95%(7/39),淋巴结转移率为82.05%(32/39);p53蛋白阴性患者51例(51/90,56.67%),肿瘤大小≤2 cm者35例(35/51、68.63%)、TNM分期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分别占7.84%(4/51)、19.61%(10/51)、49.02%(25/51)和23.53%(12/51),淋巴结转移率为86.27%(44/51),p53蛋白阴性组与p53蛋白阳性组患者肿瘤大小、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682、P=0.462,χ~2=0.491、P=0.507,χ~2=0.572、P=0.461)。结论检测乳腺癌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p53蛋白表达及淋巴结转移率有助于对乳腺癌的诊疗;p53蛋白阳性率下降可能促进HPV感染相关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2期)

夏斌,王芙蓉,严茹红,朱红楠,蔡培培[8](2019)在《人乳头瘤病毒16型和18型E6蛋白单抗制备及其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开发能够用于检测HPV16、HPV18感染的诊断技术,原核表达HPV16E6、18E6重组蛋白,制备相应的单克隆抗体,为建立HPV的诊断方法提供物质基础。方法BL21-PET28a-16E6、BL21-PET28a-18E6工程菌株由该实验室前期构建,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HPV16E6、18E6重组蛋白表达,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对HPV16E6、18E6重组蛋白进行鉴定,His亲和层析柱对目的蛋白进行纯化。以纯化的重组蛋白HPV16E6、18E6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杂交瘤技术制备相应单克隆抗体,间接法测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抗体效价,Western blot检测抗体特异性。结果表达并纯化获得了HPV16E6、18E6蛋白,杂交瘤技术获得HPV16E6-2-G9、HPV16E6-2-F2、HPV18E6-3-H1杂交瘤细胞株,Western bolt结果显示,其分泌抗体可分别与HPV16E6、18E6特异性结合,用HPV16E6-2-G9、HPV18E6-3-H1制备的腹腔积液效价分别可达106。结论成功制备抗HPV16E6、18E6单克隆抗体,该抗体效价高,特异度好,为建立血清学诊断方法打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王致萍,柳欣林,王大宁,夏宁邵,李少伟[9](2019)在《人乳头瘤病毒致癌蛋白E6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一类无包膜的小DNA病毒,主要感染人皮肤上皮细胞和黏膜,持续感染HPV会引起良性和恶性肿瘤,如尖锐湿疣和宫颈癌等多种疾病。HPV早期蛋白E6是引起宿主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关键致癌蛋白,其参与调节宿主细胞内多个关键的生理生化过程,如促使抑癌蛋白p53的降解、激活端粒酶和降解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k(Bcl-2 homologous antagonist/killer)等,进而干扰宿主细胞的生长因子依赖性、细胞凋亡、细胞转录、DNA损伤反应、细胞周期和宿主细胞分化等一系列生命活动。因此,分析阐述HPV致癌蛋白E6的结构与功能,有助于阐明HPV诱发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的分子机理,为今后设计治疗性HPV疫苗奠定理论基础。本文就HPV致癌蛋白E6的结构及其生物学功能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病毒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海玮,柴丽丽,杨国青,陈燕[10](2019)在《宫颈活组织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P16蛋白检测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阳性病人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阳性病人宫颈做活组织病理检查及P16蛋白检测的意义及价值。方法收集在西安市中心医院妇科门诊进行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和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C2)二联筛查的病人资料,对其中226例HPV阳性病人随后进行宫颈活检及免疫组化P16蛋白联合检测。结果 226例HPV阳性病人中,宫颈活检诊断为炎症/萎缩、低级别上皮病变、高级别病变分别为73、98、55例,P16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35.6%(26/73),83.7%(82/98)和100%(55/55)。P16蛋白表达在炎症/萎缩组、低级别病变组及高级别病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29,P<0.001);叁组病变间P16蛋白表达的两两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HC2法检测高危型HPV可作为临床宫颈病变筛查的常规手段,高危型HPV阳性病人应及时行病理活检,其与P16检测的联合应用将大大提高诊断的正确率。(本文来源于《安徽医药》期刊2019年03期)

人乳头瘤病毒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子宫颈细胞人乳头瘤病毒(HPV) L1壳蛋白的表达对宫颈细胞恶性转化及细胞免疫的影响,解析针对宫颈癌进行HPV L1壳蛋白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鹰潭市人民医院2012年7月~2014年12月期间在妇科门诊就诊妇女280例,对所有入组人员进行液基细胞学检查(LCT),同时,应用赛泰?细胞/组织HPV检测试剂盒对L1壳蛋白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以检测脱落细胞中HPV L1壳蛋白的表达,采用Cervista HPV检测系统进行HPV检测,将宫颈活检病理学结果作为基线进行比较,按照病变不同程度分为上皮内病变阴性(NILM)、非典型性鳞状上皮细胞(ASC)、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和鳞状上皮癌(SCC)5组,对比分析HPV L1壳蛋白表达在不同程度病变中的阳性表达率情况。采用ELISA检测细胞中白细胞介素2(IL-2)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清细胞中免疫细胞亚群的情况。结果:HPV L1壳蛋白阳性率随着宫颈活检确定的宫颈病变级别的加重而呈现下降趋势,在SCC中的表达为0。各组间HPV L1壳蛋白阳性表达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IL-2水平随着HPV L1壳蛋白表达阳性率升高而减少,TNF-α水平随着HPV L1壳蛋白表达阳性率升高而增加(P<0.05);HPV L1壳蛋白阳性表达伴随着免疫激活性细胞亚群的减少,免疫抑制性免疫细胞群体的增加(P<0.05),且具有强相关性。结论:子宫颈细胞HPV L1壳蛋白表达的检测对于判断宫颈细胞恶性转化以及机体细胞免疫状态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上加以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乳头瘤病毒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张鹏,桑梅香,陈晗,王晓春,刘现义.人乳头状瘤病毒16型、18型感染患者P53和Rb蛋白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关联性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9

[2].周斌,苏学英,左新华,谢福源.子宫颈细胞人乳头瘤病毒L1壳蛋白的表达与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9

[3].湛艳瑞.抗HPV生物蛋白敷料及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J].临床研究.2019

[4].贾翔宇.DNA保护的银纳米簇与人乳头瘤病毒相关蛋白的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9

[5].程娟,卢永丽,杨文君.人乳头瘤病毒16E7和CulL2依赖蛋白对APOBEC3A蛋白表达及子宫颈细胞迁徙能力的影响[J].病毒学报.2019

[6].胡义燕,阳帅,马昕,丁慧.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联合人乳头瘤病毒蛋白L1在宫颈癌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处方药.2019

[7].郭静姝,陈群.乳腺癌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p53蛋白表达及淋巴结转移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9

[8].夏斌,王芙蓉,严茹红,朱红楠,蔡培培.人乳头瘤病毒16型和18型E6蛋白单抗制备及其鉴定[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

[9].王致萍,柳欣林,王大宁,夏宁邵,李少伟.人乳头瘤病毒致癌蛋白E6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J].病毒学报.2019

[10].王海玮,柴丽丽,杨国青,陈燕.宫颈活组织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P16蛋白检测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阳性病人中的意义[J].安徽医药.2019

标签:;  ;  ;  ;  

人乳头瘤病毒蛋白论文-张鹏,桑梅香,陈晗,王晓春,刘现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