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渗泵论文_周雷,Joann,J.Lu,Congying,Gu,蒲巧生,Shaorong,Liu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渗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多孔,色谱,介质,流量,阳离子,原位,凝胶。

电渗泵论文文献综述

周雷,Joann,J.Lu,Congying,Gu,蒲巧生,Shaorong,Liu[1](2015)在《整体柱基电渗泵驱动的微型纳流液相色谱及其梯度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纳流体的驱动与控制是分析仪器微型化领域具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发展微纳流体驱动器对于液相色谱的微型化具有重要意义[1]。基于电渗原理发展的电渗泵因其独特的性质,已成为微纳流体系统的关键执行器。在以往的研究中,采用具有多孔性的整体柱材料作为电渗泵通道介质,利用带正负电荷的整体柱串联模式,我们构建了输出压力高达1200 bar的电渗泵[2]。本实验中,我们进(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论文集(第叁分册)》期刊2015-04-19)

贾志舰,罗斌,蒋仲庆,朱晓艳,曹国洲[2](2015)在《一种基于氧化石墨烯共聚整体柱的纳流电渗泵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整体柱电渗泵的纳流色谱系统是纳流色谱分析的热点之一,符合仪器分析小型化的发展趋势。该类电渗泵具有可连续输液、无脉动、无可动部件及可避免微渗漏等特点,以及制作工艺简单,内部结构均匀,有重现性、溶剂适应性和抗高压性好,p H范围广(p H2-12),孔径可控等优点;但同样存在高焦耳热、对有机调节剂普遍存在溶胀等缺点。因此,自2010年以来报道的较多的是刘绍荣课题组的工作,(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论文集(第叁分册)》期刊2015-04-19)

薛晓敏[3](2013)在《用于毛细管整体柱电渗泵系统的关键部件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渗泵(electroosmotic pump)作为一种非机械式微型泵,是以电渗流为动力驱动流体工作,具有连续输液,无可移动部件,无脉动,无机械磨损以及避免单向阀和动态密封的微渗漏等特点,可精确输送微升及纳升级流体,是微流体系统的动力系统。通过电压正负极的切换可以方便的控制微通道中电渗流的流动方向,实现泵的功能;优化微通道的几何尺寸,可在微通道中产生不同的流速;微加工工艺简单,器件可靠性高,容易与其他微器件集成,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然而,长时间工作常导致电解液电解产生气泡并进入电渗泵通道,使电渗泵无法正常工作。通过在电渗泵体系中加入关键部件—离子桥(ion bridge)或叫电场隔离器(electric field decoupler)可保证电渗泵系统的电导通,同时可将工作载液与铂电极隔离,消除电解产生的气泡及电解产物对系统的干扰,确保电渗泵长时间稳定工作。本论文旨在解决电渗泵体系中关键部件—聚丙烯酰胺凝胶微电极的研制及改进,并将其与正性整体柱相结合建立电渗泵系统,对电渗泵的工作性能及电极的特性进行测试与考察。在论文第一章中,我们对电渗泵进行归纳总结,介绍了电渗泵的工作原理,并将其进行分类,讨论了电渗泵的性能及影响因素。其次对电渗泵关键部件—离子桥或叫电场隔离器进行分类,对离子桥—聚丙烯酰胺凝胶分类,总结现有聚丙烯酰胺凝胶柱的制备技术,对其应用做简单概括。在第二章中,我们对聚丙烯酰胺凝胶微电极的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着重解决电极无空泡问题。以往报道中,聚丙烯酰胺凝胶柱制备工艺复杂,容易产生空泡,成功率低。我们采用浓度为9%T+3%C和15%T+2%C的丙烯酰胺聚合溶液在预处理毛细管中进行自由基聚合,一次性灌胶制成凝胶柱。通过考察温度,流速等因素对其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在灌胶流速≥0.4mL/min的冰浴中,无空泡凝胶柱的制备成功率高达100%。分别从抗有机调节剂能力,导电性和抗机械压力叁方面考察凝胶性能,发现该凝胶微电极在乙腈浓度为0-60%的乙腈-水溶液中24h内不收缩,当乙腈浓度为80%时,凝胶微电极可以承受20h的浸泡,加电条件下可以工作5h不断电;当乙腈浓度为100%时,凝胶微电极可承受13h浸泡,加电可1h不断电。凝胶微电极导电性随着有机调节剂乙腈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在pH2.0-12.0间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不同pH下导电性变化不大。在实验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最高压力达34.5MPa),凝胶电极在高压下累计长达6h无明显损伤。在第叁章中,我们分别引入正性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叁甲基氯化铵(META)和负性单体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和甲基丙烯酸3-磺酸丙酯钾盐(SPMA),制得正性凝胶微电极和负性凝胶微电极,以此改善凝胶电极的聚合条件,并具备新的特性。我们依次从聚合时间,聚合状态等方面考察其制备工艺,得出添加官能单体(META/AMPS/SPMA)后,凝胶聚合时间延长,聚合工艺简单化;新型的凝胶电极抗有机调节剂能力增强,导电性增强。耐压性达34.5MPa,性能优于未加新单体的凝胶电极。综合性能考察,选用具有20%META和20%AMPS单体的新电极作为最佳电渗泵微电极。在第四章中,将制得的凝胶微电极结合整体电渗柱建立电渗泵,考察了在电渗泵的工作状态下,凝胶电极的实际性能。从结果可以得出,新型凝胶微电极电阻小,导电性好,用其组成的电渗泵性能优良,在0-100%乙腈浓度下的0.1%叁氟乙酸体系下,可稳定工作长达8h,性能优于采用旧凝胶电极的电渗泵。在第五章中,总结了本论文的创新点:1.工艺改进,即将连续流更新反应液和冰浴控制反应相结合,采用新型连续灌胶法在冰浴中一次性快速制备聚丙烯酰胺凝胶微电极;2.性能改进,即引入正性及负性功能性单体形成新型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微电极。对本课题的现存问题及今后的发展做了介绍。(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3-05-01)

李鸣,李辉,杨大勇[4](2011)在《微流体电渗泵数字高压直流电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得到完全可控、响应速度快的高压直流电源,便于电渗流自动检测的实验研究,介绍了一种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全数字化高压直流电源。主电路采用电压型PWM控制技术实现Buck变换电路的变压输出,控制电路中利用数字光纤完成隔离与高压反馈信号的输出,用DSP进行数据采集和数字PID算法计算开关信号占空比,对输出电压实时跟踪监控。从控制电路到主电路,完整地介绍了电源系统工作原理并在Matlab/simulink/Simpowersystem平台上就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全数字电源系统能较好满足电渗流自动检测实验的需要,并且充分发挥了数字电源的便利性和可控性。(本文来源于《仪表技术与传感器》期刊2011年12期)

崔瑞红,尤慧艳[5](2011)在《强阳离子交换整体电渗泵流量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丙烯酸,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为功能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正十二醇、1,4-丁二醇及二甲基亚砜为致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在原位聚合,制备出了以丙烯酰胺类强阳离子交换整体柱为核心的电渗泵。在乙腈-磷酸盐二元流动相体系下,考察了驱动电压,有机调节剂,盐浓度,pH对该泵流量的影响。流量与驱动电压呈线性关系(0.9991);当有机调节剂乙腈的浓度低于70%时,固定相溶胀为主要因素,流量随乙腈浓度的增加而有下降的趋势,但随着有机调节剂浓度的增加(>70%),此时粘度起主要作用,流量开始缓慢地增加;随着磷酸盐浓度逐渐增加,流量随之降低;在pH 3~9范围内,流量基本上保持恒定。(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1年10期)

杨涛,周玲,孟凡超,蔺怡[6](2011)在《应用于冷却系统的多孔介质电渗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多孔介质电渗泵性能进行研究,分析电渗泵的流率和压力,为多孔介质电渗泵制作提供参考。依据电渗流控制方程,利用Debye-Huckel近似得到单根圆形管电渗流的近似解析模型,采用MEMS数值仿真软件CoventorWare对电渗泵模型进行求解分析,得到电渗泵流场的分布。基于电渗流的近似解析模型,采用截断高斯分布对多孔介质电渗泵进行分析,得到考虑孔径分布的多孔介质电渗流的近似解析模型。电渗泵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电渗泵的最大流率为16.89 mL/min,最大压力为120.1 kPa。流率已达到mL/min的数量级,压力大于一个大气压,该电渗泵适合应用于冷却系统。(本文来源于《传感技术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王蓉[7](2011)在《整体柱电渗泵—毛细管离子色谱联用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流体的驱动与控制是微流动分析系统中一个关键课题。在诸多微型泵中,电渗泵(EOP)是利用电渗流实现液体的驱动,具有易于制作、无活动活塞、流量稳定、输出压力高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论文旨在发展电渗泵泵体制作技术及相应的色谱接口应用于色谱系统。发展了一种简便、快捷的新型硅胶凝胶柱制备方法并将其用于电渗泵;硅胶整体柱整个制备过程少于4 h,所制备整体柱具有高柱压降、高电阻等优势,非常适合用于电渗泵;对该电渗泵性能进行了系列评价,包括电流、流速、压力等参数与施加电压之间的关系等,证明其具有良好的性能。为提高电渗泵的输出压力,提出一种新型的级联电渗泵:首先通过优化单体、致孔剂的比例等条件分别制作出阴离子型和阳离子型毛细管整体柱;将阴、阳离子型毛细管整体柱交替连接即可组合成一新型级联电渗泵。利用阴阳离子型毛细管整体柱表面电荷的差异可实现级联电渗泵施加电场方向的自然切换,避免了常规级联电渗泵施加电场不易切换的弊端;并对该级联电渗泵进行性能评价。将硅胶整体柱电渗泵结合微型淋洗液发生器应用于毛细管离子色谱,考察了联用装置的稳定性,并成功应用于常规阴离子分析并得到了有效分离。该思路既解决了电渗泵驱动纯水在色谱中的应用问题,亦可为毛细管离子色谱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微泵系统。(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1-01-04)

高杨,白竹川,刘婷婷,袁明权[8](2010)在《微通道尺寸对开通道电渗泵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开通道电渗泵的结构简单,性能优越,制作工艺满足标准MEMS微加工工艺,是实现微泵片上集成应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可应用于微电子机械系统中作为液压致动元件。开通道电渗泵的压力流量性能与微通道的尺寸参数有直接关系。首先理论分析了微通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对开通道电渗流性能的影响,得出了各参数对电渗流性能的影响趋势。应用MEMS CAD软件Coventorware对微通道尺寸的影响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数值仿真得出的结论与理论分析相一致,高深宽比微通道的电渗泵,减小宽度W和深度H有助于提高开通道电渗泵的压力,但流量也随之减小,设计时宽度和深度需折衷取值;长度L只对流量有影响,对压力无影响,通过优化设计微通道的几何尺寸可以使开通道电渗泵的压力和流量性能得以提高。(本文来源于《微纳电子技术》期刊2010年11期)

孟凡超,杨涛,周玲[9](2010)在《多孔介质电渗泵的数值仿真与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电渗驱动微泵是一种新型的电动力式微泵,其输出压强高,流量可调范围宽,可用于微通道冷却系统中。建立了多孔介质电渗泵电渗流的数学模型,并对其性能进行了分析。根据双电层模型与电渗泵的控制方程,得出电渗流的近似解析模型,求出最大流率与压力。利用MEMS数值仿真软件CoventorWare对电渗泵模型进行求解分析,得到电渗泵流场和压力场的分布;对其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电场强度、溶液浓度和微流道孔径及其流道长度对电渗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电渗驱动下,微流道中的流体流动速度与电场强度及微流道表面静电势成正比;流体速度与微通道长度成反比,与孔径无关。(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崔瑞红,尤慧艳[10](2010)在《双模高压电源在填充型电渗泵流量控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制了两台填充型电渗泵,利用双模对接高压电源可以产生0~60kV超高压,通过提高操作电压,增加了泵系统产生的流量,给出了电渗泵在高电压范围内电压与流量的关系曲线。实验结果表明,电压与流量在高压范围内仍呈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达到0.9996。同时,通过条件优化,克服了焦耳热,使电渗泵在高电压范围内稳定运行。(本文来源于《分析科学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电渗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整体柱电渗泵的纳流色谱系统是纳流色谱分析的热点之一,符合仪器分析小型化的发展趋势。该类电渗泵具有可连续输液、无脉动、无可动部件及可避免微渗漏等特点,以及制作工艺简单,内部结构均匀,有重现性、溶剂适应性和抗高压性好,p H范围广(p H2-12),孔径可控等优点;但同样存在高焦耳热、对有机调节剂普遍存在溶胀等缺点。因此,自2010年以来报道的较多的是刘绍荣课题组的工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渗泵论文参考文献

[1].周雷,Joann,J.Lu,Congying,Gu,蒲巧生,Shaorong,Liu.整体柱基电渗泵驱动的微型纳流液相色谱及其梯度分离[C].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论文集(第叁分册).2015

[2].贾志舰,罗斌,蒋仲庆,朱晓艳,曹国洲.一种基于氧化石墨烯共聚整体柱的纳流电渗泵系统[C].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论文集(第叁分册).2015

[3].薛晓敏.用于毛细管整体柱电渗泵系统的关键部件的研制[D].太原理工大学.2013

[4].李鸣,李辉,杨大勇.微流体电渗泵数字高压直流电源[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1

[5].崔瑞红,尤慧艳.强阳离子交换整体电渗泵流量影响因素研究[J].分析试验室.2011

[6].杨涛,周玲,孟凡超,蔺怡.应用于冷却系统的多孔介质电渗泵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11

[7].王蓉.整体柱电渗泵—毛细管离子色谱联用技术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

[8].高杨,白竹川,刘婷婷,袁明权.微通道尺寸对开通道电渗泵性能的影响[J].微纳电子技术.2010

[9].孟凡超,杨涛,周玲.多孔介质电渗泵的数值仿真与性能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

[10].崔瑞红,尤慧艳.双模高压电源在填充型电渗泵流量控制中的应用[J].分析科学学报.2010

论文知识图

同柱双电渗泵与单电渗泵...同柱双电渗泵与单电渗泵...一5POMS电渗泵驱动效果荧光照片毛细管电渗泵实验装置异柱双电渗泵的流速与驱动电压...1.22自电渗泵实验装置图

标签:;  ;  ;  ;  ;  ;  ;  

电渗泵论文_周雷,Joann,J.Lu,Congying,Gu,蒲巧生,Shaorong,Liu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