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评论论文_李喆

导读:本文包含了现代评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自由主义,语丝,西林,执政府,图式,小说,语境。

现代评论论文文献综述

李喆[1](2019)在《北大学人对五卅运动的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北京大学有叁部周刊相继创刊,分别是《语丝》、《现代评论》和《猛进》。《语丝》倾向于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格的“语丝体”;《现代评论》兼容并包,涵盖了法律、经济、政治、文学等各个方面;《猛进》言辞犀利,对社会现实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们大多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反传统的精神,同时也顺应了救国与启蒙的时代潮流。五卅惨案发生后,叁部周刊的撰稿人纷纷发表文章,批判帝国主义的暴行,他们谏言献策,提倡抵制英日、提倡罢工罢市,希望借此机会与西方列强进行交涉,取消不平等条约,归还我国主权。但他们所主张的解决沪案的方法又有所不同,《语丝》强调启蒙,通过列强侵略中国的教训,对中国自身的文化中的不足进行反思,希望通过启蒙唤醒带有“奴性思想”的民众,使他们和少数清醒者一同抵御外侮;《现代评论》则主张用理性的手段解决沪案,他们希望政府能够与英国进行交涉,通过取消不平等条约解决沪案;《猛进》虽然主张经济绝交,但它强调不放弃战争手段,如果英国执迷不悟,侵略中国,中国将会使用战争手段跟他一战。无论是《现代评论》、《语丝》还是《猛进》,在五卅时期都坚持了自己反对帝国主义的信念,为沪案的解决提供了舆论上的支持。(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4-01)

李喆[2](2019)在《五卅时期经济绝交旋涡中的《现代评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卅运动时期,上海市民为声援无辜惨死的青年学生,发起了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的"叁罢"运动,《现代评论》上抵制英日两国。(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9年01期)

邱焕星[3](2018)在《国民革命视野中的鲁迅与现代评论派之争》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鲁迅与现代评论派之争,既往研究主要有两种思路,早期多从大革命(共产革命)的角度,站在鲁迅的立场上痛斥现代评论派的帮闲反动(1),近些年的研究则喜欢从文化(五四启蒙)的角度,将鲁迅与现代评论派之争视为不同启蒙话语的冲突(2)。这两种研究虽然看起来思路不同,或从政党立场出发,或从五四立场出发,但都严重脱离了论战发生的真实历史背景,没有在后五四向国民革命转换的时代大潮中,探究双方的矛盾冲突,因而也就(本文来源于《鲁迅研究月刊》期刊2018年12期)

郑新丽[4](2018)在《“现代评论派”探求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的路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妙峰山》是丁西林喜剧的集大成之作,作者用一种超然、敏感的眼光审视当时的社会现实,运用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幽默的笔触,叙写了抗战内迁背景下知识分子的角色转换,在"会意的微笑"中凸显了抗战背景下团结一致,共同对外的主题。(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8年10期)

王莘乔[5](2018)在《《现代评论》期间凌叔华小说的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评论》于1925年创刊,随后成为凌叔华发表其创作的重要阵地。在为《现代评论》杂志撰稿期间,凌叔华小说的创作题材、艺术风格都发生了巨大转变。尤其在女性问题的探索上,逐渐从早期大胆的控诉转变为理性的自省,最终成就其"闺秀派"的文风。(本文来源于《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刘希云[6](2016)在《论“现代评论派”的文化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评论派"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重要的自由主义文化派别,它的产生是2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激进思潮的一种制衡力量。"现代评论派"对中国思想文化做了一些理性的思考,这些思考虽然没有被当时的时代主流倾听,但其坚定的自由主义立场仍有着思想史的意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保持其道德热情的同时,又能以一种理性、务实、宽容的精神来解决所谓"中国问题"。这是"现代评论派"的文化选择留给后人的启示。(本文来源于《齐鲁学刊》期刊2016年01期)

王玉珠[7](2015)在《“现代评论派”与中国现代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评论派”得名于综合性周刊《现代评论》,是1920年代中后期出现在中国思想文化论坛上的一个重要的自由主义同人团体,也是1920——1930年代以胡适为首的“英美派”自由主义文人的重要一翼。在20世纪初新式学堂和留学生教育兴起的背景之下,“现代评论派”同人大多曾留学英美,他们不仅通过潜心研修形成了英美自由主义的价值理念与知识系统,并且也受到英美文化与社会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了“英美派”绅士的气质风度。凭借优越的海外留学背景,他们在回国后主要集结于全国最着名的知识与教育中心——北京大学,并成为在各自专业领域中具备话语权威的知识精英。在1920年代中后期,面对古老中国的现代转型何去何从的宏大历史命题,“现代评论派”以同人刊物《现代评论》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积极的言说。他们以英美自由主义为共同的精神信仰,为中国的现代化设计了自由主义的理想图式以及相应的实现路径,在其时相对宽松、自由的思想文化论坛上呈现出独树一帜之处。“现代评论派”探求中国现代转型的图式与路径具有较高的系统性,他们主要从人格精神、思想空间、政治秩序以及生命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在人格精神的塑造上,“现代评论派”既着力于倡导人的独立性与自主精神,也特别地提倡容忍异己的雅量,独立与容忍成为有机统一的理想化人格要素。在思想空间的创设上,“现代评论派”既呼吁思想的自由与多元,又倡导以理性对之进行规范和引导。在政治秩序的建构上,旨在保障人权的民主与法治成为该派所理想的政治运行机制。在生命方式的选择上,该派同人在物质与精神、艺术与自由的相互融合中,展示了一种真挚、舒展的心境与自然自在的生命状态。为实现这一理想图式,“现代评论派”设计出长远而具体的渐进主义路径。其中,以反传统为基础、以价值重建为目标的“启蒙”是根本性的路径;同时他们还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在既定的社会秩序中渐进地实现政治改良。在文化问题领域,“现代评论派”主要在教育、文艺、学术等方面展开批评指导与实际的创作,从而为中国现代转型提供相应的思想文化基础;在政治问题领域,该派则在善后会议、“金佛郎案”等舆论干政实践中,试图直接推进社会政治革新。“现代评论派”以及整个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现代转型方案最终并不被历史所选择。与激进思潮和社会革命风起云涌的现实国情的相互错位,以及与缺失自由的中国文化传统的难以接榫,是其悲剧性际遇的根本原因;同时欧陆政治文化传统对中国现实与历史的亲和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英美派”的生存空间;而在主观上,“现代评论派”等自由知识分子绝少投身实际政治活动的保守姿态、远离“大多数”的精英立场及其仕途情怀与自由人格的相互冲突,使其自由主义学说缺乏实践性的品格,因而难以在社会生活中发生较大的实际效用,甚至可以说他们的话语影响力在知识群体之外是较为微弱的。不过,“现代评论派”的现代化方案作为中国历史转型期的一种参与和建构,又有着合理的地位与意义,尤其是其启蒙理想,不仅是对“五四”的继承,更是在价值理性上对“五四”的超越。而在现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内部,“现代评论派”不仅是新文化阵营分化后自由主义运动正式兴起阶段的重要一环,并且也成为后起自由主义社团的重要精神源头。在现代性的整体视域中,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思想启蒙理念显示出强烈的现实感召力,因而能够与社会主义精神在现代性的追寻上实现互动与对话。同时,超越政治对抗的思想,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法治化民主政治理念,以及其渐进主义的政治改良路径,也对当今朝着现代化行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启示与借鉴意义。时过境迁,现代中国自由主义反而散发出了烛照现实的思想光芒,而其本身也理应被“照亮”。(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5-04-01)

王玉珠,古世仓[8](2014)在《新时期以来“现代评论派”研究平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以来,"现代评论派"重新被纳入学术讨论的范畴,在政治上被重新定性的同时,大量史料的挖掘和重现也使其作为研究对象的丰富性得以提升。在此基础上,"现代评论派"研究进一步拓宽了视野和角度,并呈现出重视回归历史场景的倾向,增强了研究的历史感。总体上而言,"现代评论派"的学术地位在新时期得以较为明显的提高,但在研究视角、方法及思维模式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并因此蕴含着新的学术生长点。(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09期)

刘希云[9](2014)在《《现代评论》如何面对“叁一八”》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在总是有人感慨北洋时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地位高,那时的胡适在北大一个月能拿300大洋,毛泽东在北大做图书管理员挣8个大洋,而普通工人的工资才2个大洋,差距那么大。但是,我们也看一看那些知识分子在社会有大事发生的时候,做了什么?《现代评论》是1924年创刊于北京的一个集合了大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舆论阵地,其中胡适是现代评论派的精神领袖。"叁一八"惨案发生于1926年3月18日,《现代评论》(本文来源于《粤海风》期刊2014年04期)

沈毅[10](2014)在《《现代评论》小说建设及其成就》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评论》传承新文化运动宗旨,注重小说创作及相关翻译理论的探索,为小说的繁荣和翻译理论层次的提升做出了可喜的贡献,在思想启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文来源于《学术问题研究》期刊2014年01期)

现代评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五卅运动时期,上海市民为声援无辜惨死的青年学生,发起了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的"叁罢"运动,《现代评论》上抵制英日两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现代评论论文参考文献

[1].李喆.北大学人对五卅运动的认识[D].辽宁师范大学.2019

[2].李喆.五卅时期经济绝交旋涡中的《现代评论》[J].青春岁月.2019

[3].邱焕星.国民革命视野中的鲁迅与现代评论派之争[J].鲁迅研究月刊.2018

[4].郑新丽.“现代评论派”探求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的路径分析[J].文学教育(上).2018

[5].王莘乔.《现代评论》期间凌叔华小说的转变[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

[6].刘希云.论“现代评论派”的文化选择[J].齐鲁学刊.2016

[7].王玉珠.“现代评论派”与中国现代转型[D].兰州大学.2015

[8].王玉珠,古世仓.新时期以来“现代评论派”研究平议[J].贵州社会科学.2014

[9].刘希云.《现代评论》如何面对“叁一八”[J].粤海风.2014

[10].沈毅.《现代评论》小说建设及其成就[J].学术问题研究.2014

论文知识图

经济核算原理逻辑体系框架图《现代评论》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

标签:;  ;  ;  ;  ;  ;  ;  

现代评论论文_李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