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夹层论文_王亚红,孙点峰,魏东星

导读:本文包含了软夹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夹层,结构,磷矿,相互作用,迁安,软弱,模型。

软夹层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红,孙点峰,魏东星[1](2019)在《软夹层埋深对地表地震动参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研究软夹层埋深对地表地震动参数的影响,对于指导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等效线性的方法进行场地地震反应分析,采用迁安波作为输入地震动,对Ⅱ类场地和Ⅲ类场地分别建立软夹层不同埋深的五种模型,计算场地含有不同埋深的软夹层的场地地震反应。对加速度峰值A_(max)、速度峰值V_(max)、反应谱峰值Sa_(max)、位移峰值D_(max)、特征周期Tg进行简要分析,进而得出软夹层的埋深对地表地震动参数的影响规律。(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张勇[2](2018)在《顺槽巷道顶板含软夹层时的支护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凤凰山煤矿XV2207巷顶板含软夹层,根据夹层赋存位置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支护参数。经矿压观测及回采的验证,XV2207巷只是出现很小的下沉和离层,未对生产造成任何影响。说明支护方案可靠,充分发挥了锚杆(索)悬吊作用,有效保持了巷道的整体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山东煤炭科技》期刊2018年01期)

于旭,朱超,庄海洋,刘帅[3](2016)在《软夹层场地隔震结构动力特性试验与数值计算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刚性地基和软夹层地基上基础隔震结构的振动台模型试验体系,建立了刚性地基和软夹层地基土-基础隔震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等尺寸叁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对比分析了两者不同地基上模型结构体系的自振频率、加速度反应和模型地基的加速度反应规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和模型试验结果虽然在数值上的差距较大,但两者反应的模型在地基地震反应特征、隔震层的隔震效果和模型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等方面的规律基本一致。也就是说,采用振动台模型试验开展土-隔震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在定性规律的反应上是可行的,但在定量模拟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吴占[4](2016)在《缓倾斜含软夹层薄至中厚矿床充填法开采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缓倾斜含软夹层薄至中厚矿床充填法开采技术进行研究,其目的是为类似缓倾斜薄至中厚矿体露天转地下开采方法选择及优化提供基础理论支持。为了研究缓倾斜含软夹层薄至中厚矿床充填法开采技术,需要应用一些理论和一些工程实际项目数据作为参考。在当前矿床实际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缓倾斜含软夹层薄至中厚矿床充填法,不仅能能获得较高的资源回收率,还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果。本文以此展开分析讨论。(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6年11期)

于旭,庄海洋,朱超[5](2016)在《基于模型试验的软夹层地基与刚性地基上隔震结构体系耗能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能量分析法提出了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SSI效应)的隔震结构体系能量反应平衡方程,通过对软夹层地基和刚性地基上隔震结构体系振动台模型试验的耗能分析,研究了软夹层地基和刚性地基上隔震结构体系的耗能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土-隔震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能量反应平衡方程能够有效地反映土-隔震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各部分的能量反应。由于SSI效应的影响,软夹层地基上隔震结构隔震层的滞回变形耗能比、动能能量比和阻尼耗能比与刚性地基时耗能反应明显不同,大震时SSI效应影响更为显着,表现为隔震结构的动能能量比和阻尼耗能比增大,而隔震层的滞回变形耗能比降低,降低幅度与输入地震动的特性相关。软夹层地基上隔震结构的动能能量比与隔震层转动效应的强弱密切相关,阻尼耗能比与隔震结构体系的阻尼比相关。(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6年10期)

于旭,庄海洋,朱超,陈苏[6](2015)在《软夹层地基上多层隔震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软夹层地基和刚性地基上多层隔震结构体系地震反应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软夹层地基上隔震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地基地震反应特性、上部结构加速度反应特征,分析基础与隔震层的转动效应及其对隔震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软夹层地基对地震动输入起明显的削弱作用;软夹层地基上SSI效应对隔震结构动力特性影响较大,SSI效应降低了隔震结构体系的一阶自振频率,显着增大了体系的阻尼比;软夹层地基上SSI效应使隔震结构基础及隔震层产生转动反应,隔震层对基础转动角加速度反应有一定的放大作用,与输入地震动的特性有关;软夹层地基上SSI效应可增大也可能减小隔震结构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隔震效果与隔震层转动效应的强弱密切相关,隔震层转动效应显着时,隔震结构楼层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增大,隔震效果降低,而隔震层转动效应减弱时,楼层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与刚性地基时相似,隔震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5年24期)

付代光,刘江平,周黎明,徐浩,廖锦芳[7](2015)在《基于贝叶斯理论的软夹层多模式瑞雷波频散曲线反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获得较高精度的软夹层横波速度和厚度是瑞雷波频散曲线反演的难点之一,尤其对一些低敏感性的软夹层而言,单纯依靠传统的算法改进以及多模式反演,反演效果往往不是非常显着。首次尝试采用算法改进、多模式及非线性贝叶斯定理相结合反演低敏感性软夹层。算法改进体现在,将阻尼惯性权和混沌思想融入到粒子群算法中,但改进算法并未解决软夹层模型低敏感性的困扰;为从反演解的角度分析评价影响反演精度因素,采用无偏Metropolis-Hastings sampling(MHS)方法对后验概率进行数值积分,并通过参数旋转提高采用效率,积分得到的1D和混合边缘概率分布以及参数相关系数矩阵等参数反应了反演解的不确定性和参数间相关性等信息。为解决低敏感性反演精度低问题,尝试采用贝叶斯信息准则(BIC),判断出最佳参数化模型,而此准则得到的最佳模型与理论模型更为吻合。应用非线性贝叶斯方法和BIC准则反演实测防渗墙数据,得到的反演剖面也与已知防渗墙结构较好吻合。(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刘中宪,黄磊[8](2015)在《含软夹层层状沉积谷地对P、SV和Rayleigh波的散射》一文中研究指出沉积河谷对地震动具有显着的放大效应,而软夹层的存在对其放大程度具有较大影响。采用一种高精度有限元-间接边界积分方程耦合方法,对P、SV和Rayleigh波入射下含软夹层层状沉积谷地地震响应进行计算分析。分析表明,软夹层的影响规律依赖于入射波的波型、频率和角度、软夹层的厚度和埋深等因素。整体上看,对于地表位移,较低频率地震波入射下,软夹层的放大效应比较明显,且较厚夹层在浅埋情况下的放大作用更为显着;对高频波入射则主要表现为减震效应。对于地表加速度,软夹层主要表现出降幅作用,降低幅度可达30%。另外,总体上软夹层对于P波的影响要大于对SV波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5年01期)

李耀基,李小双,王孟来[9](2015)在《缓倾斜含软夹层薄至中厚磷矿体充填开采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云南晋宁磷矿6号坑东采区为工程背景,针对其缓倾斜薄至中厚含软夹层难采磷矿体,通过现场调研、理论分析、工程类比等综合性研究手段,结合当前磷矿实际的技术经济条件,对该种磷矿体转入地下后的充填开采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含有软夹层的两层矿体,必须采用分层开采技术才能获得较高的资源回收率。同时,采用废石、砂石、水泥及水混合制作而成的高浓度似膏体料浆,通过地面泵送管道输送至地下工作面,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果。相关的研究成果可为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及云南滇池周边区域大量类似赋存条件的磷矿山的地下开采工程建设提供技术与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矿山部分)》期刊2015年01期)

李恒,张静波,吴建超[10](2014)在《软夹层和硬夹层对地表地震动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日本KIK台网地表和井下地震记录验证了一维等效线性化土层地震反应程序,结果表明在土体小变形范围内,对于刚度递增型场地,程序计算结果与实际相符;而对于含软夹层或硬夹层的场地,程序计算结果与实际相差较大。据此,本文提出了一种研究软夹层和硬夹层对地表地震动影响的方法。为得到参照标准,将真实土层剖面中的夹层替换为正常土层,以满足刚度递增条件,采用土层地震反应程序计算在井下地震记录激励下的地表反应。将其与该场地地表实际地震记录进行对比分析,可得到软夹层和硬夹层对地表地震动的影响结论。本文对几个典型场地进行计算分析后得到如下结论:软夹层与硬夹层对地表地震动的影响是一致的;当夹层处于覆盖层上部时对高频地震动有较强的放大作用;当夹层处于覆盖层下部时对高频地震动有隔震作用。(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软夹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凤凰山煤矿XV2207巷顶板含软夹层,根据夹层赋存位置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支护参数。经矿压观测及回采的验证,XV2207巷只是出现很小的下沉和离层,未对生产造成任何影响。说明支护方案可靠,充分发挥了锚杆(索)悬吊作用,有效保持了巷道的整体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软夹层论文参考文献

[1].王亚红,孙点峰,魏东星.软夹层埋深对地表地震动参数的影响[J].甘肃科技.2019

[2].张勇.顺槽巷道顶板含软夹层时的支护效果分析[J].山东煤炭科技.2018

[3].于旭,朱超,庄海洋,刘帅.软夹层场地隔震结构动力特性试验与数值计算对比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6

[4].吴占.缓倾斜含软夹层薄至中厚矿床充填法开采技术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6

[5].于旭,庄海洋,朱超.基于模型试验的软夹层地基与刚性地基上隔震结构体系耗能特性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6

[6].于旭,庄海洋,朱超,陈苏.软夹层地基上多层隔震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5

[7].付代光,刘江平,周黎明,徐浩,廖锦芳.基于贝叶斯理论的软夹层多模式瑞雷波频散曲线反演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5

[8].刘中宪,黄磊.含软夹层层状沉积谷地对P、SV和Rayleigh波的散射[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5

[9].李耀基,李小双,王孟来.缓倾斜含软夹层薄至中厚磷矿体充填开采技术研究[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15

[10].李恒,张静波,吴建超.软夹层和硬夹层对地表地震动特性的影响[J].地震工程学报.2014

论文知识图

软夹层型地层模型Ⅱ的“最大模...软夹层型地层模型的多阶模和“...软夹层位置的影响土体刚度对软夹层、硬夹层叁层...软夹层型地层模型Ⅰ的“最大模...软夹层模量变化程度的影响

标签:;  ;  ;  ;  ;  ;  ;  

软夹层论文_王亚红,孙点峰,魏东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