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论文和设计-张剑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包括叠合楼板、墙体及连接组件;叠合楼板包括预制层及位于预制层上的现浇层,预制层的一端支撑于墙体的顶部;连接组件包括套筒及连接件,套筒预埋于墙体的顶部,连接件的一端穿入套筒,并与套筒固定连接,连接件的另一端延伸至叠合楼板的现浇层。上述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通过将预埋于叠合楼板的现浇层的连接件与预埋于墙体顶部的套筒固定连接,以实现了叠合楼板与墙体的固定连接,从而避免了如现有技术中那样需要向空间较小的现浇孔内浇筑混凝土,导致钢筋与墙体的连接不稳固的问题。

主设计要求

1.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叠合楼板、墙体及连接组件;所述叠合楼板包括预制层及位于所述预制层上的现浇层,所述预制层的一端支撑于所述墙体的顶部;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套筒及连接件,所述套筒预埋于所述墙体的顶部,所述连接件的一端穿入所述套筒,并与所述套筒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叠合楼板的所述现浇层。

设计方案

1.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叠合楼板、墙体及连接组件;

所述叠合楼板包括预制层及位于所述预制层上的现浇层,所述预制层的一端支撑于所述墙体的顶部;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套筒及连接件,所述套筒预埋于所述墙体的顶部,所述连接件的一端穿入所述套筒,并与所述套筒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叠合楼板的所述现浇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节点还包括与所述现浇层一体形成的现浇部,所述现浇部位于所述叠合楼板的顶部;

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套筒外的一端穿过所述现浇部并延伸至所述现浇层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杆及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杆一端的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二连接杆呈角度设置;

所述第一连接杆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套筒,另一端位于所述现浇部内,所述第二连接杆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现浇层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相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与所述连接件螺纹连接;或者,

所述套筒内填充有固化材料,以将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于所述套筒内。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体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所述叠合楼板,所述墙体相对两侧的所述叠合楼板之间具有楼板缝,所述现浇部填充于所述楼板缝。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多个,多个所述连接组件沿所述楼板缝间隔布设;其中部分所述连接件延伸至位于所述墙体一侧的所述现浇层内,另一部分所述连接件延伸至位于所述墙体相对的另一侧的所述现浇层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延伸至位于所述墙体一侧的所述现浇层内的所述连接件,与延伸至位于所述墙体相对的另一侧的所述现浇层内的所述连接件沿所述楼板缝依次交替排布。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层与所述墙体的顶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现浇部还填充于所述间隙。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内墙体与叠合楼板的连接节点。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是用预制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由于预制构件是根据市场和用户需求提前制作出来,所以具有建筑速度快、成本小、受气候天气影响较小、节约劳动力、降低施工现场的工作量和复杂度并且可以提高建筑质量等一系列优点。目前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建筑工程建设中被越来越多的采用。

叠合楼板是由预制层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层叠合而成的装配整体式楼板。叠合楼板整体性好,板的上下表面平整,便于饰面层装修,适用于对整体刚度要求较高的高层建筑和大开间建筑。

在现有技术中,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一般是通过钢筋连接,钢筋的一端预埋于叠合楼板,另一端插入墙体。然而,钢筋直接插入墙体的连接方式不稳固,容易发生松动,进而导致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稳定性差,影响建筑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稳定性差,影响建筑质量的问题,提供一种改善上述缺陷的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

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包括叠合楼板、墙体及连接组件;

所述叠合楼板包括预制层及位于所述预制层上的现浇层,所述预制层的一端支撑于所述墙体的顶部;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套筒及连接件,所述套筒预埋于所述墙体的顶部,所述连接件的一端穿入所述套筒,并与所述套筒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叠合楼板的所述现浇层。

上述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通过将预埋于叠合楼板的现浇层的连接件与预埋于墙体顶部的套筒固定连接,以实现了叠合楼板与墙体的固定连接,从而避免了如现有技术中那样需要向空间较小的现浇孔内浇筑混凝土,导致钢筋与墙体的连接不稳固的问题。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在墙体内预埋套筒,并将连接件与套筒固定连接的方式,连接件与墙体的连接稳定性好,从而提升了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稳定性,提高了建筑质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节点还包括与所述现浇层一体形成的现浇部,所述现浇部位于所述叠合楼板的顶部;

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套筒外的一端穿过所述现浇部并延伸至所述现浇层内。如此,进一步增强了连接件与叠合楼板的连接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杆及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杆一端的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二连接杆呈角度设置;

所述第一连接杆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套筒,另一端位于所述现浇部内,所述第二连接杆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现浇层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相垂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套筒与所述连接件螺纹连接;或者,

所述套筒内填充有固化材料,以将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于所述套筒内。如此,实现了套筒与连接件的固定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墙体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所述叠合楼板,所述墙体相对两侧的所述叠合楼板之间具有楼板缝,所述现浇部填充于所述楼板缝。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多个,多个所述连接组件沿所述楼板缝间隔布设;其中部分所述连接件延伸至位于所述墙体一侧的所述现浇层内,另一部分所述连接件延伸至位于所述墙体相对的另一侧的所述现浇层内。如此,实现了墙体两侧的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延伸至位于所述墙体一侧的所述现浇层内的所述连接件,与延伸至位于所述墙体相对的另一侧的所述现浇层内的所述连接件沿所述楼板缝依次交替排布。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制层与所述墙体的顶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现浇部还填充于所述间隙。如此,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强度;另一方面增强了叠合墙体与墙体的连接处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的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的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一般地,为了实现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需要在墙体的顶部预留现浇孔,在该现浇孔内插入钢筋,叠合楼板的预制层安装于墙体的顶部,然后通过现浇的方式将现浇孔内的钢筋分别与墙体及叠合楼板固定连接,从而实现叠合楼板与墙体的固定连接。但是,实用新型人发现由于现浇孔内的空间较小,浇筑过程中,混凝土无法充分填实,从而钢筋与墙体的连接不稳固,进而导致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稳定性差,影响建筑质量。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提高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稳定性,从而提升建筑质量的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的结构示意图。为便于描述,附图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结构。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提供的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包括叠合楼板10、墙体20及连接组件30。叠合楼板10包括预制层12及位于该预制层12上的现浇层14。预制层12的一端支撑于墙体20的顶部22。连接组件30包括套筒32及连接件34。套筒32预埋于墙体20的顶部22。连接件34 的一端穿入该套筒32内,并与套筒32固定连接。连接件34的另一端延伸至叠合楼板10的现浇层14内。

上述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通过将预埋于叠合楼板10的现浇层14 的连接件34与预埋于墙体20顶部22的套筒32固定连接,以实现了叠合楼板 10与墙体20的固定连接,从而避免了如现有技术中那样需要向空间较小的现浇孔内浇筑混凝土,导致钢筋与墙体20的连接不稳固的问题。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在墙体20内预埋套筒32,并将连接件34与套筒32固定连接的方式,连接件 34与墙体20的连接稳定性好,从而提升了叠合楼板10与墙体20的连接稳定性,提高了建筑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墙体20用于支撑叠合楼板10。一般地,墙体20竖直设置,叠合楼板10水平设置,且叠合楼板10的相对两端支撑于相对设置的两墙体20 的顶部22。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个实施例中,墙体20可以是现浇墙体20,直接在施工现场浇筑形成。在其他实施例中,墙体20也可以是预制墙体20,在车间预制形成,并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安装。对于墙体20的具体形式在此不作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连接节点还包括与现浇层14一体形成的现浇部40。该现浇部40位于叠合楼板10的顶部22。连接件34位于套筒32外的一端穿过该现浇部40并延伸至现浇层14内。如此,进一步增强了连接件34与叠合楼板 10的连接强度。

具体到实施例中,连接件34包括第一连接杆342及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杆342一端的第二连接杆344。第一连接杆342与第二连接杆344呈角度设置。第一连接杆342远离第二连接杆344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套筒32,另一端位于现浇部40内。第二连接杆344远离第一连接杆342的一端延伸至现浇层14内。可选地,第一连接杆342与第二连接杆344相垂直。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杆342平行于竖直方向,第二连接杆344平行于水平方向。优选地,连接件34 为钢筋。

具体到实施例中,预制层12与墙体20的顶部22之间具有间隙,现浇部40 还填充于该间隙。如此,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叠合楼板10与墙体20的连接强度;另一方面增强了叠合墙体20与墙体20的连接处的密封性。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套筒32与连接件34螺纹连接。具体地,第一连接杆342远离第二连接杆344的一端具有外螺纹,套筒32具有内螺纹。第一连接杆342具有外螺纹的一端穿设于套筒32内,且外螺纹与内螺纹相螺合,从而实现连接件34与套筒32的固定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件34与套筒32的固定连接不仅限于螺纹连接,也可通过其他连接方式连接,例如焊接、灌浆、卡接等连接方式,在此不做限定。下面以灌浆连接为例进行详细说明,灌浆连接即为将连接件34插入套筒32内,然后向套筒32内灌入固化材料,待固化材料固化,从而实现连接件34与套筒 32的固定连接。可选地,固化材料可以使水泥、石灰等。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墙体20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叠合楼板10,墙体 20相对两侧的叠合楼板10之间具有楼板缝,现浇部40填充于该楼板缝。如此,墙体20两侧的叠合楼板10的现浇层14及现浇部40可一次浇筑形成。

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组件30包括多个,多个连接组件30沿楼板缝间隔布设。其中部分连接件34延伸至位于墙体一侧的现浇层14内,另一部分连接件 34延伸至位于墙体20相对的另一侧的现浇层14内。如此,实现了墙体20两侧的叠合楼板10与墙体20的连接。优选地,延伸至位于墙体20一侧的现浇层14 内的连接件34,与延伸至位于墙体20相对的另一侧的现浇层14内的连接件34 沿楼板缝依次交替排布。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套筒32的一端位于墙体20内,套筒32的相对的另一端穿出墙体20的顶部22或与墙体20的顶部22平齐,以便于连接件34插入。

一些实施例中,套筒32位于墙体20内的一端的外径尺寸小于相对的另一端的外径尺寸。如此,增加了套筒32与墙体20的连接稳定性,防止套筒32松动。具体到一个实施例中,套筒32位于墙体20内的一端至相对的另一端的外径尺寸逐渐减小。

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组件30还包括固定销36。该固定销36贯穿套筒32位于墙体20内的一端设置,且固定销36的轴线与套筒32的轴线呈角度设置。如此,增加了套筒32与墙体20之间的连接强度,防止套筒32松动。可选地,固定销36的轴线与套筒32的轴线相垂直。可以理解的是,固定销36与套筒32 一同预埋于墙体20内。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的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的流程图。

基于上述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包括步骤:

S100:预制预埋有套筒32的墙体20并对墙体20进行安装,或者现浇形成预埋有套筒32的墙体20。该套筒32预埋于墙体20的顶部22。

具体地,当墙体20为预制墙体20时,首先需要在车间预制该墙体20,并在该墙体20顶部22预埋套筒32。然后,将预制墙体20运输至施工现场,并在施工现场进行安装。当墙体20为现浇墙体20时,直接在施工现场现浇形成,并在现浇之前预埋套筒32。

S200:将叠合楼板10的预制层12安装于墙体20的顶部22。

具体地,可利用吊装设备将叠合楼板10吊装至墙体20的顶部22,并通过在叠合楼板10底部设置支撑,以对叠合楼板10进行支撑。

S300:将连接件34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套筒32,并使连接件34的另一端延伸至预制层12的上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34可通过螺纹连接于套筒32。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通过灌浆的方式实现连接件34与套筒32的固定连接。具体地,将连接件34的一端插入套筒32内,并向套筒32内灌入固化材料,待固化材料固定即实现了连接件34与套筒32的固定连接。

S300:在叠合楼板10的预制层12上浇筑混凝土形成叠合楼板10的现浇层 14,以使连接件34穿出于套筒32的一端位于现浇层14内。

进一步地,在墙体20顶部22也浇筑混凝土,形成与现浇层14一体的现浇部40,以使连接件34穿出于套筒32的部分全部位于混凝土内。进一步加强了叠合楼板10与墙体20的连接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当墙体20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叠合楼板10时,墙体20相对两侧的叠合楼板10之间具有楼板缝。在浇筑形成现浇层14时,同时浇筑在该墙体20缝的混凝土形成现浇部40。

进一步地,在步骤S200中,安装叠合楼板10的预制层12时,通过在其底部设置支撑,以使叠合楼板10的预制层12与墙体20的顶部22具有一间隙。因此,在浇筑形成现浇部40时,以便现浇部40填充该间隙,从而提高叠合楼板10与墙体20的连接稳定性的同时,增强了叠合楼板10与墙体20连接处的密封性。

上述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通过连接件34一端预埋于叠合楼板10的现浇层14,另一端固定连接套筒32,且该套筒32预埋于墙体20 的顶部22,从而提升了叠合楼板10与墙体20的固定连接稳定性,提高了建筑质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设计图

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86084.3

申请日:2019-01-1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3(湖南)

授权编号:CN209817222U

授权时间:20191220

主分类号:E04B5/38

专利分类号:E04B5/38;E04B1/41

范畴分类:36C;36D;

申请人:长沙远大住宅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长沙远大住宅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410000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高新开发区麓松路与东方红路交汇处

发明人:张剑;唐芬;谭新明;龙坪峰;李志宏;朱换良

第一发明人:张剑

当前权利人:长沙远大住宅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黄晓庆

代理机构:44224

代理机构编号: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叠合楼板与墙体的连接节点论文和设计-张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