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建筑论文_贾若

导读:本文包含了殡葬建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殡葬,建筑,殡仪馆,形式美,环境,意境,空间。

殡葬建筑论文文献综述

贾若[1](2017)在《极少主义殡葬建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殡葬建筑跨越时间、跨过生死为生者与死者建立了超脱尘世的空间联系,自古以来就是城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今中外也涌现出不少家喻户晓的殡葬建筑,古代的明十叁陵、金字塔,近代的南京中山陵,现代的圣卡塔多公墓、林中墓地、英古拉达墓地等都是堪称经典的案例,这些风格形式各有特点的殡葬建筑体现了其建造时期的文化习俗、建筑风格及技术取向,还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对死亡的认识,展现人们对死后世界的思考。极少主义风格的殡葬建筑以简洁的形式客观地表达殡葬建筑的本质,构建一个平静且有思想深度的供回忆、生死交流的空间。故笔者结合上世纪60年代出现的极少主义艺术,研究极少主义形式倾向在殡葬建筑中的适用性及其应用方法。论文首先对相关概念、背景进行界定阐述;然后探讨殡葬建筑的起源发展和国内外传统殡葬文化的当代继承发展,寻找传统观念及殡葬建筑中的极少倾向渊源;接着探讨当代殡葬建筑的功能和内涵意义和形式表达;并总结分析我国的极少主义殡葬建筑思想文化基础,认为薄葬观念与禅宗思想影响可以成为当代东方极少主义殡葬建筑的思想来源。然后以当代极少主义思潮为背景,探讨了极少主义殡葬建筑形式与功能的关系,认为适宜的极少主义殡葬建筑环境、形体、表皮、光影能够启发使用者对殡葬建筑空间、功能的理解,有助于形成恰当的殡葬仪式空间和仪式流线;并实践观出发,辩证地从造价、接受度等方面探讨极少主义殡葬建筑的可行性。接着对相关的极少主义殡葬建筑及设计师思想进行分析归纳,从环境塑造、形体、空间、表皮材料、流线和光影五方面生成极少主义殡葬建筑设计策略;最后是工程实践部分,简介了作者运用极少主义参与设计的重庆市渝北区殡仪馆改扩建项目。本文研究针对殡葬建筑结合了殡葬文化、极少主义理论,探讨了极少主义在我国殡葬建筑设计中的适用性及应用方法,丰富了相对匮乏的殡葬建筑设计理论,对于解决我国现代殡葬建筑建设发展中的问题,改善殡葬建筑与使用者及周边城区的关系贡献出一定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希望在面对死亡这一主题时,引发更多建筑方面的思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7-05-01)

方冬清[2](2017)在《殡葬建筑的现代化设计——以南京浦口区亭子山万寿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老式的殡仪馆已无法满足当代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因此,我们需要现代化、园林化、生态化的综合性的殡葬建筑。本文以南京浦口区亭子山万寿园殡仪馆项目为例,笔者尝试着在场地设计,氛围营造,空间感受等方面做出革新,以求设计出更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殡仪馆建筑。(本文来源于《城市地理》期刊2017年06期)

刘钊[3](2014)在《现代殡葬建筑空间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殡葬建筑作为一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城市的过往与文脉,同时也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精神寄托。介于死亡以及殡葬的话题敏感性,人们对于殡葬建筑的研究一般限于考古发现,主要针对艺术文化以及传统习俗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研究。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膨胀造成殡葬设施的日益紧缺,这无疑是为殡葬建筑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我国民政部也在开始积极推动现代殡葬改革,作为改革内容的主体,现代殡葬建筑的设计亦逐渐进入建筑师的视角。根据对我国现有殡葬建筑的探访,发现了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包括功能空间的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殡葬精神的表达欠缺。由于早期人们的不重视,造成了我国的现今殡葬建筑项目缺乏设计,一方面由于缺少相应的规范要求与好的设计实例,另一方面,对于死亡精神与殡葬文化认知理解的限制,亦使对于殡葬空间的诠释方式单调、缺乏新意。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从殡葬的起源出发,通过对于传统殡葬文化与空间的认知,阐述了灵魂不灭的殡葬思想以及殡葬建筑由掩埋到大型陵墓的演变历程,加深对于殡葬文化与殡葬建筑的了解。另一方面,简要介绍了现代殡葬建筑的产生与原因,对我国现代殡葬建筑的发展现状进行评价,明确其空间设计的问题所在。针对现代殡葬建筑空间的组织,由它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开始,根据其选址的不同,提供不同的功能规模定位方案,以应对与城市发展扩张之间的矛盾,同时,为其选址及与周边环境的处理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与要求。而后,从其自身空间布局出发,根据工艺流程,明确其功能空间组团,设计生者、逝者流线,形成了初步现代殡葬建筑的空间组织模式。由于现代殡葬建筑功能的特殊性,其功能空间的塑造也有着不同的需求。对现代殡葬建筑空间进行分类研究,对公共空间序列、殡仪空间、灵灰安置空间叁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其空间塑造的方式方法。精神表达作为现代殡葬建筑的空间特性,其精神含义主要体现在静谧空间、仪式空间以及纪念空间。对前文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从多方面总结诠释了现代殡葬建筑空间中的精神表达方式。综合以上内容,本文欲通过对于现代殡葬建筑空间设计的研究,归纳总结其设计经验与方式方法,对实际项目的设计实践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并且为我国的现代殡葬建筑空间设计的规范化、合理化提供参考,以应对现代殡葬改革;希望可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殡葬建筑空间,满足人们传统的殡葬精神需求出一份薄力。此外,现代殡葬建筑空间作为城市文脉传承的载体,特殊的死亡主题与文化特性使其具有巨大的潜力,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吸引更多的建筑师正视这个常被忽略的建筑范畴。(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期刊2014-05-01)

戴志中,袁红,董莉莉,李卉[4](2011)在《现代殡葬建筑创新设计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死亡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宗教神学到理性思辨的过程,并且从根本上影响着殡葬建筑的建造.中国现代殡葬建筑空间设计应该以一种浪漫主义的情怀表达出宁静、祥和、崇高、冥想的空间意境,体现"天人合一"建筑环境观,运用自然有机的元素构筑这个死亡、生命、憧憬、纪念的风景.(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戴志中,夏志伟[5](2010)在《现代殡葬建筑之意境营构——以重庆市石桥铺殡仪馆改造规划设计方案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殡葬建筑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有着独特的文化和功能内涵,该文通过重庆市石桥铺殡仪馆整体改造规划设计方案的意境创造过程进行解析,探讨现代殡葬建筑的意境营构。(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0年04期)

赵林[6](2009)在《和谐的追求——城市殡葬建筑的空间设计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介绍崇左市殡仪馆和玉林市天寿陵园两例殡葬建筑的设计方案,对殡葬建筑设计空间展开了思考,并探讨殡葬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如何从实际出发,实现其与城市、与人群的和谐共处。(本文来源于《广西城镇建设》期刊2009年03期)

李冰[7](2009)在《殡葬建筑生态化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古以来,殡葬建筑就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曾在东西方建筑文化中有着辉煌的历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古代的金字塔、泰姬陵以及中国的秦始皇陵等都是举世瞩目、家喻户晓的殡葬建筑;近代的如南京中山陵、日本的多摩陵园等都是设计极佳而备受崇敬的殡葬建筑;现代殡葬建筑如恩里克·米拉莱斯设计的伊瓜拉达墓园、阿尔多·罗西设计的圣卡塔多公墓、槇文彦设计的风之丘葬斋场都堪称经典。然而在我国现代殡葬建筑却并不被重视。之所以存在这一现象,除了由于各种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外,主要是由于时代的禁忌,以及无力面对作为生命规律的特定阶段——死亡这一现象,导致了死亡的主题在中国现代建筑中被极力地回避。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对死亡的态度没有改变多少,但表达死亡的能力却降低了。在一个年轻且充满活力的社会,死亡无处藏身,它成了禁忌,而且表现死亡的艺术与技术也深受责难。在我国建筑创新日渐兴盛之时,现代殡葬建筑的设计却被遗忘在角落而不大受到重视,这很难适应当代殡葬事业发展的形势。同时非生态化的殡葬建筑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的大潮相背离。因此殡葬建筑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面,也是可持续发展面对的重大问题。国外也只在近几十年里才逐渐开展对殡葬建筑生态化的研究。没有哪一种类型的建筑像殡葬建筑这样注重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殡葬建筑无论从建筑物本身或是人的原始心理,以及其外部和内部环境来说都是与生态化密不可分的。尤其是殡葬建筑的内在本质就是要将死亡躯体这一实物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骨灰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本身恰恰是一种生态化过程的转化,是回归自然的一种特别的“实质性存在”和特殊表现形式。基于上述原因,本论文从生态化的角度出发对殡葬建筑的生态化设计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技术策略。论文首先从介绍中国古代的殡葬理念入手,阐述了中国传统殡葬建筑早期自发的生态伦理思想和实践经验,以及西方殡葬建筑生态化的演进,表明殡葬建筑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同时,现代殡葬建筑的生态设计观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生态学基本理论为基础,针对当今殡葬建筑所面临的严重生态问题,提出殡葬建筑生态化设计的原则及其重要意义,进而提出未来我国殡葬建筑生态化发展取向。然后,针对殡葬建筑对景观生态环境造成的各种危害,对殡葬建筑外部环境景观生态化进一步剖析,并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提出殡葬建筑外部环境生态化设计的理念、原则和设计方法,并对殡葬建筑外部环境生态设计提出相应的技术策略。殡葬建筑内部环境的生态化设计同样重要,通过探讨殡葬建筑由于其具有的特殊使用功能,在声、光、热等方面带给室内环境的影响,阐述了殡葬建筑内部环境的生态化品质的调控,提出如何进行殡葬建筑室内空间环境气氛的营造,并通过各种生态化技术应用实现殡葬建筑室内环境的生态化设计,从而最终提升殡葬建筑内部环境的生态化品质。最后,殡葬建筑的生态化设计还需要通过市场导向、政策导向和法规控制的引导机制才能保障其顺利实施。综上所述,本论文选择了以生态化为切入点,通过对建筑学、生态学、生态伦理学、景观生态学、文化人类学、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等多学科对殡葬建筑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交叉研究,探讨殡葬建筑生态化设计,建立了殡葬建筑生态化设计理念和理论框架,对于解决现代殡葬建筑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改善殡葬建筑设计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为我国殡葬建筑设计的转型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在许多作品中死亡作为一个主题对于激发灵感具有重大的潜力,我希望本论文的研究对一个常被忽视的建筑领域的讨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9-02-01)

付小飞[8](2005)在《现代殡葬建筑空间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殡葬建筑是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殡葬建筑的空间气氛和艺术特色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着重强调现代殡葬建筑作为场所的精神功能,并指出挖掘人们潜在的集体意识是现代殡葬建筑设计的灵感源泉。(本文来源于《新建筑》期刊2005年05期)

付小飞[9](2004)在《怀念·追思: 现代殡葬建筑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殡葬建筑是埋葬死者并供后人怀念和追思的一种建筑物,它有着古老的历史,是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中国人避讳言死这个古老而又执拗的传统,因此对殡葬建筑的论述和研究,一直以来都只限于对古代墓葬制度及帝王陵寝的空间形式的研究。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学理性时代的到来,殡葬建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其功能的特殊性,殡葬建筑仍然是很重要的一种建筑类型。但对现代殡葬建筑设计发展动向的论述研究则鲜有人涉足。本文首先追溯到人类殡葬思维的原初结构,揭示了殡葬建筑产生和发展的文化和历史根源,并分析和总结了我国古代殡葬建筑的文化根源和设计理论,其次论述了现代殡葬建筑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和缘由,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现代殡葬建筑设计受俗文化影响而缺乏艺术性和精神功能的问题;最后该文对现代殡葬建筑的空间气氛和艺术特色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着重强调了现代殡葬建筑作为“场所”的精神功能,挖掘人们潜在的集体意识是现代殡葬建筑设计的灵感源泉,以期对我国现代殡葬建筑设计起到一定指导性作用。(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4-06-01)

付小飞[10](2003)在《现代殡葬建筑空间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殡葬建筑是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对现代殡葬建筑的空间气氛和艺术特色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着重强调了现代殡葬建筑作为″场所″的精神功能。提出了应该挖掘人们潜在的集体意识是现代殡葬建筑设计的灵感源泉。(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03年06期)

殡葬建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社会的进步,老式的殡仪馆已无法满足当代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因此,我们需要现代化、园林化、生态化的综合性的殡葬建筑。本文以南京浦口区亭子山万寿园殡仪馆项目为例,笔者尝试着在场地设计,氛围营造,空间感受等方面做出革新,以求设计出更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殡仪馆建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殡葬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1].贾若.极少主义殡葬建筑研究[D].重庆大学.2017

[2].方冬清.殡葬建筑的现代化设计——以南京浦口区亭子山万寿园为例[J].城市地理.2017

[3].刘钊.现代殡葬建筑空间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4

[4].戴志中,袁红,董莉莉,李卉.现代殡葬建筑创新设计初探[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1

[5].戴志中,夏志伟.现代殡葬建筑之意境营构——以重庆市石桥铺殡仪馆改造规划设计方案为例[J].华中建筑.2010

[6].赵林.和谐的追求——城市殡葬建筑的空间设计探讨[J].广西城镇建设.2009

[7].李冰.殡葬建筑生态化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8].付小飞.现代殡葬建筑空间艺术[J].新建筑.2005

[9].付小飞.怀念·追思:现代殡葬建筑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04

[10].付小飞.现代殡葬建筑空间艺术[J].中外建筑.2003

论文知识图

) 现代殡葬建筑创新设计初探大的殡葬建筑空间景观廊道图4-4...红岩魂纪念馆),我们隐约看到古代埃及殡葬建-12)保尔墓及局部俄罗斯(图3-13)演...布鲁克林的绿色森林墓园中的人工湿地...

标签:;  ;  ;  ;  ;  ;  ;  

殡葬建筑论文_贾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