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检察机关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楠[1](2011)在《我国西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指出1999年,中央政府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西部地区大力支持,将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内蒙古等十二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纳入西部大开发范围。在西部大开发提出之初,我国领导人就指出应该将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不能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子,不仅如此,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有些地区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甚至永久性无法恢复。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取得了显着的进步。但是,我们同时也应看到,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出现。如何在经济发展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取得适度的平衡,成为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在导论部分,笔者在对“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等概念的内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行法律的相关规定,对当前学界有关“生态法”、“环境法”等概念的使用问题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从我国目前现行的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保护法》中的界定来看,没有必要以“生态法”、“生态环境法”等概念来代替现在广泛使用的“环境法”、“环境保护法”等类似概念。之后,笔者对国内有关西部大开发法治环境建设、生态环境问题的资料做了一个大致的梳理。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规范分析法、价值分析法、实地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近些年来西部地区出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并试图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第一章主要介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生态环境重要,二是生态环境脆弱,三是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如何既实现经济社会全而发展,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又较好的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为全国的生态环境改善做出应有的贡献,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近些年来,我国主要领导人先后在不同场合都不断强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事实上,近些年来,随着各级政府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强、投入的不断增加、技术的进步、重大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实施,西部地区在生态环境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即便如此,包括西部地区在内的全国范围内的生态环境保护仍然处于“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趋势之下。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资源减少、冰川消融迅速等问题仍然形势严峻。第二章在前一章梳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法制现状做了一个简要的介绍。这种安排是基于这样的思路: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大致如何?这种现状是在何种制度环境下形成的?因此,本章第一节对我国整体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做了一个简要的介绍。本章第二节重点对西部民族自治地方有关生生态环境保护的自治立法,包括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变通立法和变通规定,做了一个大致的梳理。西部地区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最为集中的地方,有着大量的自治立法,这些自治立法中有许多足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对它们进行个初步梳理分析,对了解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法制现状是十分必要的。经过分析,笔者基本认为,我国广大西部民族自治地方并没有充分发挥自治立法的优势,做好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第三章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我国生态环境执法问题。第一节对生态环境执法体制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中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当前环境执法面临着这样一些困难:地方政府注重经济增长,忽视环境问题;企业违法成本低;违法处罚手段少,力度弱;政府部门上下配合、部门联动难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第二节对《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认为该法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完善该法的建议。第四章对国外欠发达地区开发情况进行了梳理。第一节对美国西进运动、苏联的西伯利亚开发和其它国家的欠发达地区开发背景、基本过程进行了梳理,认为这些欠发达地区的开发有一些共同的成功经验,包括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建立权威性的开发组织机构;制定科学的开发政策和法规,并以其为导向;中央政府积极扶持,进行大规模投资等。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教训值得吸取,如开发过程中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忽视对开发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忽视轻重工业均衡发展;忽视开发地区的内部发展动力等。这些经验教训可以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提供有益的借鉴,避免重蹈覆辙。第五章主要论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建设问题。当前学界所说的生态效益补偿,不是强调生态学意义上的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而主要是强调为了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或生态价值,针对生态环境进行的补偿、恢复、综合治理等行为,以及基于环境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而对可能因此丧失发展机会的区域内的居民承担的给予资金、技术、实物上的补偿、政策上的优惠等行为。笔者认为,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建设将对森林资源、水资源、草场资源等环境要素的保护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章首先从现实需要、经济学原理、生态正义等角度分析了对西部地区实施生态效益补偿的必要性。在对我国当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促进我国整体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全文结语。对于如何切实加强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有学者提出了建设西部生态经济特区,也有许多学者提出了应该实行“绿色GDP”制度。目前,已经有个别重要生态保护区开始实行“绿色GDP”制度,这是一个良好的实践开端。此外,笔者认为,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最主要的一点是加强现有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实施。目前,在应对传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方面,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基本的法律体系,应该将着重点放到法律的执行上来。在应对不断出现的新型生态环境问题方面,我们当然还需要不断加强立法工作。此外,我们应该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应该逐步走出单环境要素保护的思维模式,在制度设计、生态环境执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监督等各方而都应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整体观。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文的研究还远远不能囊括西部地区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于一些论文尚未涉及的问题,只能留待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关注、研究。
米合拉衣·吐尔逊[2](2009)在《西部大开发与新疆法治建设》文中指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了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并将此纳入了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远景目标纲要之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保障边疆巩固和国家安全的必要措施,关系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为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高度重视自身法治环境的建设,因而,我们必须对西部法律法规进行调整,充分运用法律赋予的地方立法权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进一步完善新疆地方经济立法的体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可靠的地方立法保障。同时,新疆法治的发展也要求加强执法,公正司法,发展法律服务事业,加强法治教育,积极普法,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完善法治环境,在西部开发进程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针对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进而论述了西部大开发与新疆法治建设的关系,在论述的过程中提出了本文的基本观点:即新疆经济的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立法的保障。必须通过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推进重点地带开发;发展科技教育,培育和用好各类人才等法律措施体现法律制度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最后,为加强和推进新疆法治建设,从立法、司法、执法和法制教育等方面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完善措施。
龚永强,袁兴仁,贾永强[3](2007)在《构建西部和谐社会视野下的职务犯罪侦查工作》文中提出本文仅就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在构建西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面临的困难和对策作初步探讨,为其在构建西部和谐社会中做出更大的贡献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和一定的实践帮助。
赵京[4](2006)在《西部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一个基于关键领域的政府经济职能分析框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同时东西部经济差距却日益扩大,对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以及民族团结带来严峻挑战,从而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世纪之交,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6年来,虽然西部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东西部区域经济差距不但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扩大。基于这种背景,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在西部经济发展中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效发挥政府职能,实现政府和市场的功能互补,运用政府干预来促进西部经济发展,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也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基于对经济发展中政府与市场功能两重性的认识,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采用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统一,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综合运用等具体方法,探讨了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的一般关系,系统梳理了经济发展中政府职能的一般理论,并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政府干预的支持性理论进行了简要回顾,对西部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从政府职能视角进行现实剖析,认为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失灵是西部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在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逻辑框架内,运用趋同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以及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对经济发展绩效的理论解释,并结合世界各国开发落后地区的国际经验,对我国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的关键经济职能给予界定,认为政府影响西部经济发展绩效的关键职能领域应该在于:促进西部市场化进展、参与西部人力资本形成、介入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对西部经济发展的政策援助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按照“市场不发育—政府替代、市场残缺—政府补充、市场失灵—政府矫正”的政府与市场关系逻辑,从理论和现实两个角度,对政府在西部经济发展中的各个关键职能领域的介入进行理论论证和现实分析,证明了在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在四个关键职能领域内发挥重要职能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合理性。最后,结合政府的职能属性,对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四个关键职能领域内的职能运行与职能实现进行分析,构建了一个基于关键职能领域的政府经济职能分析框架。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通过对西方政府职能演进的历史分析,论证了政府职能及其范围源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为政府发挥职能促进西部经济发展建立逻辑起点;在现实的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约束下,首次将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职能的定位在:促进市场发育,维护生态安全,推动经济增长,制定适宜政策;从市场和政府功能两重性出发,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框架内,通过理论分析和经验分析,对政府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关键职能领域进行了界定;运用
康耀坤[5](2006)在《中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研究》文中提出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是我国立法体制中一个特色鲜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自治地方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理论上,可以拓宽民族法学的研究领域,使民族法学理论研究能够植根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民族社会现实,奠定进一步研究的学术基础。在实践上,有助于认识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在我国立法体系中的相对特殊性和复杂性,有利于指导民族自治地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立法实践。在研究目的上,通过吸收借鉴学界前贤的研究成果和实地调查,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法学研究与民族学在研究方法上的结合,以促进对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研究能够走向规范化和实用化。对此文章尽可能地结合国内外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运用民族学、法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较为系统地对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总结。 本文共包括八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相关概念、历史发展以及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作用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从而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第二部分是对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内容的研究。指出我国民族自治地方享有5种立法类自治权,即自治条例制定权、单行条例制定权、变通规定制定权、补充规定制定权、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上级国家机关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的自治权。第三部分是对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的分析。确定正确的立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对指导和保障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工作的健康发展,提高立法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认为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应包括立法统一性原则、体现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原则、正确行使变通权原则、保障自治机关充分行使自治权的原则、民主原则和科学原则。第四、五、六、七部分是对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具体制度的探讨和研究,指出了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变通或补充规定和变通执行、停止执行自治权制度的作用和价值,以及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文章的第八部分是个案研究,通过对天祝藏族自治县、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等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实地田野调查,以第一手实践资料和本文的理论部分形成了有机的结合。
王允武[6](2005)在《西部开发法治环境研究》文中指出本文认为,西部开发法治环境问题,已经成为西部开发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西部开发应当纳入法治轨道,并对其法治环境问题做了相应的分析,特别是对西部开发法律功能问题做了比较详尽的阐述。
巩勇[7](2005)在《西部大开发中环境资源制度的经济学分析》文中提出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怎样解决环境资源短缺和恶化等导致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环境资源问题,选择一条符合国情的西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谋求社会、经济、环境资源与各方面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合理发展模式,是我们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本研究通过从西部大开发环境资源制度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的分析出发,运用产权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交易费用经济学、组织经济学等多经济学分支学科。在以经济学分析方法为主的前提下,对制度的价值、效率进行理性的分析,探讨环境资源系统物品运行机制的规律,寻求机制变革的突破口,阐述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环境资源制度对西部经济发展所起的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实现西部环境、经济、社会三者可持续发展,必须探寻适应西部大开发的新方法、新机制,建立和实施面向市场的利益机制。我们的基本观点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思想要更加解放,思想的起点要高;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而且要制定富于成效的政策和制度体系,特别是有关改革开放政策和优惠政策,应该给予比东部更加宽松的对外开放和改革政策,要进一步推动建立西部大开发中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效体制和机制,从而以新的发展观和价值观争取实现西部的跨越式发展。本文分为七章二十一节。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是介绍论文的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以及主要观点; 第二章主要介绍环境资源的概念、环境资源的分类以及我国环境资源制度的基本方针、原则和制度,认为“环境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环境资源保护制度的基本方针,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环境资源条件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形成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环境资源的保护内容;二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三是人与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
赵新国[8](2005)在《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西部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除了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各项政治制度,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实施依法治国等一般性的原则外,还要与西部的实际相结合解决好面临的政治问题。当前,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面临着一些重大的问题:政治稳定问题、民族关系的调适机制建设问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问题、政府行政能力提升问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等等。论文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以及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绪论部分界定了政治、文明、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科学内涵,并简要概说了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一般性原则。第1章介绍了西部民族地区的基本情况、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成就、政治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政治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第2章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所处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国际等方面的环境条件后,提出加强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方针和原则。第3章分析了影响西部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因素,并提出了维护政治稳定的对策。政治稳定问题是西部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十分关注的问题。西部民族地区在现代化进程迅速推进的过程中,出现政治不稳定的因素在所难免。正如着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指出的那样:“现代性意味着稳定,而现代化意味着不稳定。”当然,生成和存在不稳定因素只是表明这里存在不稳定的可能性,只有当这些不稳定的因素达到一定的度,才会酿成现实的政治不稳定。西部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中,必须把这些不稳定的因素控制在一定的度的范围内,避免出现现实的政治不稳定。 第4章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的民族关系的基本类型、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建立以法律调适为主,行政、社会调适为辅的调适体系。民族关系的调适机制建设问题是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西部民族地区,民族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关系。现存的民族关系是党和政府通过政策和其他政治手段不断调节和构建的结果,但这种关系也还会随着民族自身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而发展变化。 第5章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从转变职能、依法行政等方面探讨政府能力的提升问题。地方政府能力的建设问题也是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西部民族地方政府体制落后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以转变观念为先导,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突破口,通过制度创新加快西部地区政府职能的转化,提高西部地方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等方式来提升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能力为重点,改善西部民族自治地方的投资环境和经营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机制,是当前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6章提出了完善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对策,对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的政治文明意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党政治文明理念在中国民族问题上的体现,是党从本国实际出发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伟大创举,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完善,已经形成为比较成熟的组织和运行机制。但是,民族区域自治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自治权的流失相当严重,民族意识日趋旺盛,民族自治地方内的非自治民族的权利问题逐步显露出来,等等。 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和提高党员队伍各方面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是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各级组织是西部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执政能力主要表现为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民族地区党政领导干部来说,要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各项事业都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执政能力。大力加强西部民族地区党的队伍建设,把少数民族中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把少数民族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是西部民族地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任务。第7章就此问题进行了初探。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政治建设;政治发展;对策建议一圣争
许志[9](2004)在《西部大开发中职务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预防对策》文中研究指明西部大开发中的职务犯罪相当严重,并呈现出增长的发展趋势,已严重影响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因此,研究西部大开发中职务犯罪的特点及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通过思想教育、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加强财务监督、构建立体预防体系,以有效地防止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
朱玉福[10](2004)在《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民族法规体系研究》文中提出2002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提出了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这是民族地区继始于1999年的西部大开发之后面临的又一次战略契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民族地区尤其是民族自治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落后于全国整体水平,与发达省份的差距更大。毫无疑问,民族地区的小康问题横亘于我国小康之路,民族地区小康建设的成败,不仅关系到全国能否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而且关系到我国现代化的进程。 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在民族地区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的前提下,鉴于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和实际发展情况,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我国还制定了以宪法民族问题的规定为基础、民族区域自治法为基本法、大量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及变通补充规定为主要内容、普通法律和法规以及规章有关民族条款为补充的民族法规,它们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的组成部分。这些宪法和法律赋予民族地区尤其是民族自治地方的特殊权利,是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制度保障,是保障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锐器。本文重点研究了保障我国民族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该体系的建设性思考。针对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任务以及民族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共6章。导论部分论述问题的提出、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论证民族地区与全国和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简要阐述民族地区群众的贫困状况和陷于贫困的主要原因,提出民族法制对于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主要论述小康概念的历史溯源、我国目前的小康标准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战略意义;通过比较分析,证明了民族地区与全国总体小康社会的差距,指出脱贫和奔小康是前者当前的双重任务;简要阐述了我国民族法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民族法制是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制度保障。 第三章论述民族法律即宪法的民族原则是核心、民族区域自治法体系是主干、国家法律有关民族问题的专门条款是重要补充,它是我国民族法制体系的最重要部分;重点阐述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体系建设问题。 第四章论述民族行政法规、规章是为执行宪法、法律的民族原则和规定而制定的,是我国民族法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阐述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细则的建设,并提出国务院各部委、地方制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具体法规和规章的思考和建议;同时兼论了民族乡法制建设问题。 第五章主要阐述自治地方制定自治法实施办法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以及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存在的问题、思考和建议;简要论述自治地方对法律法规的变通或辛卜充的相关问题。 第六章论述民族法制监督体系是民族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民族法规要得到有效实施,产生好的效果,必须有一个完善的监督体系;指出我国民族法制没有产生其应有的实施效果,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健全的监督体系,并就建设完善的民族法制监督体系提出了建议。 通过学习、积累国内外有关民族法制建设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广泛深入民族地区进行调研,了解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对民族法制建设的意见和要求;积极参加民族地区法制建设方面的课题研究;期间撰写了数篇与本文有关的论文,其中5篇被核心刊物登载,在此基础上完成本文的写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研究我国民族法制建设的书籍和理论文章数量不少,但是大多停留在原则性较强的理论层面上,很少触及民族法制的适用和实施、体系建设、监督等实务方面的问题。因此,探讨如何使民族法制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少数民族脱贫奔小康中发挥制度性保障作用的民族法规体系建设,这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本文结合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从建设和完善保障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民族法规体系的视角,从法的效力高低,从上到下对民族法规体系建设的一系列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民族法规体系建设作为民族法制建设的一部分,对民族法规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健全目前尚存在诸多缺陷的民族法规体系,才能引导民族法规有效保障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才能真正保障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
二、试论检察机关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检察机关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西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 环境、生态、生态环境 |
(二) 环境法、生态法 |
(三) 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中的概念使用 |
(四) 几个意义上的"西部" |
三、相关研究动态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本文主要观点 |
六、本文的创新之处 |
七、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
第一节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特点 |
一、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总体特点 |
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困难 |
第二节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政府规划 |
一、中央政府规划 |
二、地方政府规划 |
第三节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 |
一、森林覆盖率提高较快 |
二、防沙治沙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
三、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
第四节 西部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一、水土流失严重 |
二、土地沙化和荒漠化形势严峻 |
三、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
四、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
五、湖泊萎缩 |
六、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冰川加速消融 |
七、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意义及其生态问题的产生 |
本章结语 |
第二章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法制现状 |
第一节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法制现状 |
一、宪法 |
二、法律和行政法规 |
三、部门规章 |
四、地方法规 |
五、国际条约 |
第二节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自治立法现状 |
一、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立法现状 |
(一) 自治条例 |
(二) 单行条例 |
(三) 变通规定和补充规定 |
二、西部民族自治地方生态环境立法存在问题 |
(一) 内容重复、结构相似 |
(二) 立法价值观念错位 |
(三) 立法内容不全面 |
(四) 立法内容政策化,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
三、完善西部民族自治地方生态环境立法的途径 |
(一) 完善民族自治地方环境立法体系 |
(二) 突出地方特色、加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
(三) 积极吸收优秀的少数民族习惯法内容 |
第三章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问题研究 |
第一节 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现状 |
一、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体制现状 |
二、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中的主要问题 |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的建议 |
第二节《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实施现状分析 |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
二、《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存在的问题 |
三、云南怒江开发中的环境影响评价问题 |
四、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建议 |
本章结语 |
第四章 国外欠发达地区开发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外欠发达地区开发主要措施 |
一、美国的西进运动 |
二、苏联的西伯利亚开发 |
三、其它国家的欠发达地区开发项目 |
第二节 国外欠发达地区开发中的经验教训 |
一、经验总结 |
二、教训总结 |
三、外国欠发达地区开发经验借鉴 |
本章结语 |
第五章 西部地区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建设 |
第一节 对西部地区实行生态效益补偿的依据 |
一、生态效益补偿的现实需要 |
二、生态效益补偿的法律依据 |
三、生态效益补偿的理论依据 |
(一) 经济外部性理论 |
(二) 机会成本 |
(三) 其他理论依据 |
第二节 我国当前的生态效益补偿实践 |
一、各类文件中的相关阐述 |
二、我国的生态效益补偿实践 |
(一) 我国早期生态效益补偿实践 |
(二) 当前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践 |
第三节 现有生态效益补偿实践中的问题及制度完善 |
一、现有生态效益补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二、完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建议 |
本文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统计表 |
(2)西部大开发与新疆法治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引言 |
一、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加强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 |
(一)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 |
(二) 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法治建设的重要作用 |
二、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新疆法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 立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 行政执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 司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四) 法治环境与公民法律意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加强和推进新疆法治建设的思路和措施 |
(一) 大力加强新疆的地方立法工作 |
(二)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规范政府行为 |
(三)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
(四) 大力发展法律服务事业 |
(五) 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公民法治观念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3)构建西部和谐社会视野下的职务犯罪侦查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在构建西部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其基本特征 |
(二)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 |
(三)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在构建西部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
三、当前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在构建西部和谐社会中面临的困难 |
(一)体制方面的困难。我国《宪法》 |
(二)机制方面的困难 |
1. 侦查一体化机制建设方面。 |
2. 外部监督机制方面。 |
3. 内部制约机制方面。 |
(三) |
1.《刑法》方面。 |
2.《刑诉法》方面。 |
(四)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部门自身存在的问题 |
四、不断完善西部地区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制度构想和对策措施 |
(一)完善侦查制度 |
1. 体制上的完善。 |
2. 机制上的完善。 |
3. 法律上的完善。 |
(二)强化工作措施 |
1. 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侦查人员综合素质。 |
2. 防微杜渐,提高侦查人员自身拒腐防变能力。 |
3. 以人为本,保障侦查人员的合法权益。 |
4. 加强装备投入,改善侦查工作技术含量。 |
五、结语 |
(4)西部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一个基于关键领域的政府经济职能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关于经济发展中政府作用的相关讨论 |
1.2 课题价值:研究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职能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关于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职能的相关研究 |
1.4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创新 |
1.5 研究范围、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
2 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职能的一般理论分析 |
2.1 经济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演进与范式之争 |
2.1.1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演进:政府职能的历史逻辑 |
2.1.2 范式之争:“守夜人”的政府职能范式与干预型政府职能范式 |
2.2 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内涵界定与关系界说 |
2.2.1 经济发展的内涵及其拓展 |
2.2.2 政府职能的内涵分析 |
2.2.3 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职能价值 |
2.3 关于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的基本理论 |
2.3.1 自由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 |
2.3.2 干预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 |
2.3.3 第三种政府职能理论 |
2.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政府职能发挥的理论支持 |
3 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职能的现实分析 |
3.1 西部经济发展滞后的现状描述 |
3.2 西部经济发展滞后的政府职能视角分析 |
3.3 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职能的社会需求分析 |
4 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关键职能选择 |
4.1 西部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职能范围 |
4.2 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关键职能领域选择 |
4.2.1 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关键职能界定的理论分析 |
4.2.2 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关键职能界定的国际经验借鉴 |
5 西部市场化进展中的政府职能分析 |
5.1 西部市场化进展中政府职能定位的理论分析 |
5.2 西部市场化进展中政府职能定位的现实分析 |
5.3 政府在推进西部市场化进程中的职能定位 |
5.3.1 政府参与西部市场发育发展的管理职能 |
5.3.2 政府参与西部市场发育发展的服务职能 |
5.4 西部市场化进展中政府职能的实现 |
6 西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政府职能分析 |
6.1 政府参与西部人力资本形成的理论分析 |
6.2 政府参与西部人力资本形成的现实分析 |
6.3 政府在西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职能定位 |
6.3.1 西部人力资本形成中政府的服务职能 |
6.3.2 西部人力资本形成中政府的管理职能 |
6.4 政府在西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职能实现 |
7 政府在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职能分析 |
7.1 政府在西部生态环境建设职能发挥的理论基础 |
7.2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政府职能发挥的现实依据 |
7.3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政府职能定位 |
7.3.1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政府的服务职能 |
7.3.2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政府的管理职能 |
7.4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政府职能的实现 |
8 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的政策援助职能分析 |
8.1 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政策援助的理论基础 |
8.2 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政策援助的现实依据 |
8.3 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政策援助职能的运行分析 |
8.4 西部经济发展中政府政策援助职能的实现分析 |
本文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和所获奖励 |
(5)中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基本理论问题 |
第一节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概念的界定 |
第二节 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 |
第三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
第四节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历史 |
第五节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作用 |
第二章 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权研究 |
第一节 对我国现行立法体制的分析 |
第二节 立法权 |
第三节 我国民族地方的立法权 |
第四节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的地位 |
第三章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第一节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指导思想 |
第二节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基本原则 |
第三节 立法统一性原则 |
第四节 体现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原则 |
第五节 正确行使变通权原则 |
第六节 保障自治机关充分行使自治权的原则 |
第七节 民主原则 |
第八节 科学原则 |
第四章 自治条例 |
第一节 自治条例概述 |
第二节 自治条例的监督机制 |
第三节 关于制定自治区自治条例问题的思考 |
第四节 自治条例完善问题研究 |
第五章 单行条例 |
第一节 单行条例概述 |
第二节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定程序 |
第三节 单行条例完善问题研究 |
第六章 变通或补充规定 |
第一节 变通或补充规定概述 |
第二节 变通或补充规定的定位及完善 |
第七章 自治机关变通执行和停止执行的自治权 |
第一节 变通执行和停止执行自治权的概念 |
第二节 自治机关行使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自治权的程序 |
第八章 甘肃省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调查 |
第一节 天祝藏族自治县人民法院现状调查 |
第二节 临夏回族自治州民族立法调研 |
第三节 甘南藏族自治州民族立法调研 |
附录一:天祝藏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基本情况调查表 |
附录二:参考文献 |
附录三:研究成果 |
后记 |
(6)西部开发法治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部开发的法治轨道 |
二、西部开发的法治环境 |
三、西部开发的法治功能 |
(7)西部大开发中环境资源制度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与评述 |
1.2.1 国外环境资源制度中经济学研究的状况 |
1.2.2 国外环境资源制度中经济手段的种类和内容 |
1.2.3 我国环境资源制度中经济学研究的状况 |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1.3.1 目的意义 |
1.3.2 具体内容 |
1.4 方法和资料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资料 |
1.5 本文的主要观点 |
1.5.1 论文的理论创新点 |
1.5.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环境资源制度的概述 |
2.1 环境资源 |
2.1.1 环境资源的概念 |
2.1.2 环境资源的分类 |
2.1.3 对环境资源问题的认识 |
2.2 环境资源制度 |
2.2.1 环境资源制度的含义 |
2.2.2 环境资源制度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
2.2.3 环境资源的基本制度 |
2.3 环境资源价值观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西部大开发中环境资源制度 |
3.1 西部大开发中环境资源问题 |
3.2 西部大开发中的环境资源政策 |
3.2.1 西部大开发中环境资源政策的目标 |
3.2.2 西部大开发中环境资源制度原则 |
3.3 西部大开发中环境资源法制建设 |
3.3.1 加强西部大开发的法制体系建设 |
3.3.2 西部大开发法律制度的实施监督和服务 |
3.4 西部大开发中环境资源制度对规划和产业结构的调控 |
3.4.1 西部环境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的制度保障 |
3.4.2 环境资源制度对西部大开发中产业结构的调控 |
3.5 西部大开发中环境资源制度对西部自然资源开发的调控 |
3.5.1 改变开发方式实现绿色矿业 |
3.5.2 对开发项目和工程的环境管理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环境资源制度中经济分析的理论探寻 |
4.1 环境资源制度经济分析理论依据和基本条件 |
4.1.1 环境资源制度的经济分析与科斯定理 |
4.1.2 环境资源制度的产权分析 |
4.1.3 环境资源制度分析 |
4.1.4 循环经济模式分析 |
4.1.5 环境资源制度的三个基本规律 |
4.2 环境资源的价值分析 |
4.2.1 环境资源价值构成与计量分析 |
4.2.2 表现为影子价格的环境资源价值分析 |
4.2.3 环境资源的价值核算 |
4.3 环境资源成本核算的实证 |
4.3.1 工业三废造成的环境资源降级成本 |
4.3.2 经济活动引向的实物量环境资源成本实证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西部大开发中环境资源制度运行机制的经济分析 |
5.1 西部大开发中环境资源制度的运行机制 |
5.1.1 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资源权益 |
5.2 环境资源制度的成本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西部大开发中环境资源制度创新的经济分析 |
6.1 所有制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 |
6.1.1 西部大开发中公共选择机制权利变量设置的创新 |
6.1.2 西部大开发中创新机制权利变量成本分析 |
6.2 西部大开发供给机制的成本分析 |
6.2.1 西部大开发中供给机制的创新分析 |
6.2.2 西部大开发中环境资源制度的安排与协作生产 |
6.2.3 西部大开发中环境资源使用权的分配和交易分析 |
6.2.4 西部大开发中排污权交易制度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建立西部环境资源制度管理的新机制 |
7.1 按自然规律市场规律保护环境资源 |
7.1.1 树立“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的环境保护政策思想 |
7.1.2 保护森林草原建设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
7.1.3 加大防治环境污染的力度 |
7.1.4 加强对自然生态区建设和管理 |
7.2 建立市场机制下的环境资源经济政策和制度 |
7.2.1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自然资源权属制度 |
7.2.2 实现宏观调控下的投资和补偿政策 |
7.2.3 实行优惠的环境资源保护政策 |
7.2.4 建立东部补偿西部环境资源损失制度 |
7.2.5 完善西部大开发中的清洁生产制度 |
7.2.6 西部大开发与国际环境资源标准接轨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概述 |
第一节提出政治文明建设的意义 |
一、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意义 |
二、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 |
三、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历史意义 |
第二节政治与文明的概说 |
一、政治的含义 |
二、政治的地位和作用 |
三、文明的含义 |
第三节政治文明概说 |
一、政治文明研究简述 |
二、政治文明的概念 |
三、政治文明内涵的具体表现 |
第四节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新型的政治文明 |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容 |
第五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评价体系 |
第一章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概况 |
第一节西部民族地区的概况 |
一、西部民族地区民族分布的若干特点 |
二、西部民族自治地方的若干特点 |
三、西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信仰宗教的若干特点 |
第二节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成就 |
一、实现民族平等 |
二、确认少数民族 |
三、建立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四、确立和发展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五、实施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六、加强民族法制建设 |
七、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
八、逐步落实基层民主制度 |
九、逐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
第三节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政治稳定方面存在的问题 |
二、民族关系的调适机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三、地方政府能力提升方面存在的问题 |
四、民族区域自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
五、党政执政能力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
一、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研究简介 |
二、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意义 |
三、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
第二章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环境、方针和原则 |
第一节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所处的自然环境 |
第二节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所处的经济环境 |
一、西部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压力较大 |
二、西部民族地区的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状况较严重 |
三、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商品经济不发达 |
第三节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所处的政治环境 |
一、西部民族地区传统的政治文化因素 |
二、西部少数民族政治参与因素 |
三、西部民族地区党政机关的领导方式因素 |
四、民族矛盾因素 |
第四节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所处的文化环境 |
第五节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所处的国际环境 |
第六节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方针和原则 |
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方针 |
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战略 |
第三章维护政治稳定是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前提 |
第一节西部民族地区政治稳定为西部大开发奠定政治基础 |
第二节影响西部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因素 |
第三节维护西部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 |
第四章调适民族关系是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 |
第一节民族关系概说 |
一、民族关系的含义 |
二、西部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类型 |
第二节现阶段西部地区民族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 |
一、经济体制转轨给西部地区民族关系带来的影响 |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西部地区民族关系的影响 |
三、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对西部地区民族关系的影响 |
四、世界民族宗教关系的发展对西部地区民族关系的影响 |
第三节西部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调适原则 |
一、统一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 |
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 |
三、平等协商、团结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 |
四、稳定发展的原则 |
第四节西部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调适方式 |
一、行政调适 |
二、法律调适 |
三、社会调适 |
第五章提升政府能力是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点 |
第一节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的概述 |
一、对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的界定 |
二、西部地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类型 |
三、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的特殊性 |
第二节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 |
一、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二、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管理面临挑战 |
三、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对策建议 |
第三节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的依法行政 |
一、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的依法行政的内涵 |
二、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依法行政的必要性 |
三、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在依法行政中存在的问题 |
四、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依法行政目标实现的对策建议 |
第四节提升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能力 |
一、提升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能力的必要性 |
二、提升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能力的对策建议 |
第六章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 |
第一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涵义 |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继承和发展的政策 |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制度 |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 |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基本的法律制度 |
第二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升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
第三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部实践中还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进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 |
第七章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是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 |
第一节党的执政能力的涵义 |
第二节加强西部民族地区党的建设 |
一、加强思想建设是搞好西部民族地区党的建设的中心环节 |
二、加强组织建设是搞好西部民族地区党的建设的迫切任务 |
三、科学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是搞好西部民族地区党的建设的核心任务 |
第三节、全面提升西部民族地区党的执政能力 |
一、西部民族地区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必要性和意义 |
二、西部民族地区全面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内容 |
三、西部民族地区全面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作者声明 |
(9)西部大开发中职务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预防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部大开发中职务犯罪的特点 |
1.职务犯罪的大案、要案多 |
2.职务犯罪串案、窝案多 |
3.贪污、挪用专项资金的犯罪多 |
4.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的行贿、受贿犯罪多 |
5.渎职类职务犯罪多 |
二、西部大开发中职务犯罪的成因分析 |
1.体制和管理上存在的弊端为职务犯罪的发生提供了可能 |
2.制约和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为职务犯罪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
3.拜金主义思想和法制观念淡漠是职务犯罪的主观原因 |
4.思想观念混乱和价值目标多重是职务犯罪产生的潜在诱因 |
5.暴富和贪婪心理是诱发职务犯罪的催化剂 |
三、西部大开发中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 |
1.进行思想教育, 加强道德预防 |
2.查办职务犯罪, 搞好司法预防 |
3.防止权力滥用, 强调社会预防 |
4.明确工作目标, 进行重点预防 |
5.加强财务监督, 做好管理预防 |
6.实现综合治理, 构建立体预防体系 |
(10)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民族法规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
第一章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基本概况 |
一、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一)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
(二) 民族地区与全国和发达省份的发展差距 |
(三) 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的贫困状况 |
二、 民族地区陷于贫困的主要原因 |
(一) 客观原因 |
(二) 主观原因 |
三、 民族法制对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意义 |
(一) 法制化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
(二) 民族地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部分 |
(三) 民族法制是民族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
(四) 研究民族法规体系对民族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
第二章 民族法制是民族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的制度保障 |
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 |
(一) 小康历史溯源 |
(二) 解读小康标准 |
(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战略意义 |
二、 脱贫奔小康是民族地区的双重任务 |
(一) 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 |
(二) 民族地区与我国总体小康社会的差距 |
(三) 脱贫奔小康是民族地区面临的双重任务 |
三、 我国民族法规存在的问题 |
(一) 民族地区法制化的不利因素 |
(二) 民族法规制定中存在的问题 |
(三) 民族法规适用、实施、监督存在的问题 |
四、 民族法制对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作用 |
(一) 法制建设是许多国家开发后进地区的普遍做法 |
(二) 西部大开发呼唤法制建设 |
(三) 民族法制对民族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的制度保障 |
第三章 民族法律体系建设 |
一、 我国宪法关于民族法制的原则规定 |
(一) 我国宪法关于民族问题的规制 |
(二) 宪法民族问题的原则规定对民族法制的意义 |
二、 民族区域自治法体系建设 |
(一)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
(二) 民族区域自治法实践历程 |
(三) 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重要作用 |
(四) 民族区域自治法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
(五) 完善自治法体系对民族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的作用 |
三、 一般国家法律关于民族问题的规定 |
(一) 一般法律关于民族问题的规定 |
(二) 一般法律关于民族问题规定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民族行政法规和规章体系建设 |
一、 民族行政法规体系 |
(一) 民族行政法规制定的法律依据及制定情况 |
(二) 普通行政法规有关民族问题的规定 |
(三) 国务院制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行政法规的若干问题 |
(四) 民族乡法制体系建设 |
二、 民族行政规章建设 |
(一) 制定民族规章的法律依据 |
(二) 民族规章建设实际情况 |
(三) 民族规章制定、实施存在的问题 |
(四) 完善民族规章的法律思考 |
第五章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法规体系建设 |
一、 自治区和辖有自治地方的省、直辖市制定实施自治法的具体法规 |
(一) 自治区和辖有自治地方的省、直辖市制定实施自治法法规的重要性 |
(二) 自治区、省、直辖市制定实施自治法法规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
二、 民族自治地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律依据及其重要性 |
(一) 民族自治地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律依据 |
(二) 民族自治地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重要性 |
三、 自治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情况、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
(一) 自治区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基本情况 |
(二) 自治区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
四、 自治州、自治县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情况及思考 |
(一) 自治州、自治县自治条例的制定情况 |
(二) 自治州、自治县单行条例的制定情况 |
(三) 自治州、自治县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五、 民族自治地方对法律法规的变通和补充规定体系建设 |
(一) 民族自治地方对法律法规的变通和补充规定的制定、实施情况 |
(二) 民族自治地方制定变通和补充规定存在的问题 |
(三) 民族自治地方如何完善对法律法规的变通和补充规定 |
第六章 民族法制监督体系建设 |
一、 民族法制的宣传与普及 |
二、 民族法制监督体系建设情况 |
三、 构建民族法制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
(一) 我国民族法制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 |
(二) 民族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的民族法制保障亟待健全监督体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作者声明 |
四、试论检察机关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西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 王楠.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0)
- [2]西部大开发与新疆法治建设[D]. 米合拉衣·吐尔逊. 吉林大学, 2009(09)
- [3]构建西部和谐社会视野下的职务犯罪侦查工作[J]. 龚永强,袁兴仁,贾永强.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7(01)
- [4]西部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一个基于关键领域的政府经济职能分析框架[D]. 赵京. 西北大学, 2006(11)
- [5]中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研究[D]. 康耀坤. 兰州大学, 2006(09)
- [6]西部开发法治环境研究[J]. 王允武.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5(06)
- [7]西部大开发中环境资源制度的经济学分析[D]. 巩勇. 新疆大学, 2005(08)
- [8]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研究[D]. 赵新国. 中央民族大学, 2005(04)
- [9]西部大开发中职务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预防对策[J]. 许志.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6)
- [10]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民族法规体系研究[D]. 朱玉福. 中央民族大学,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