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臭假单胞杆菌论文_侯赣生,林影,梁书利

导读:本文包含了恶臭假单胞杆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恶臭,杆菌,丙酸,基因,胞菌,海藻,酰胺。

恶臭假单胞杆菌论文文献综述

侯赣生,林影,梁书利[1](2017)在《恶臭假单胞杆菌肌酐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酶学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肌酐酶(Creatininase)是肌酐酶法检测的一个关键酶,将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肌酐酶基因(Cre)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 ET-28a(+),通过IPTG的诱导,实现了肌酐酶Cre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的可溶性表达。表达产物经60℃加热处理、Ni-NTA亲和层析和Sephadex G-200分子筛层析,分离纯化出重组肌酐酶,回收率为29.3%,其比酶活达到489.17 U/mg,是已有文献中报道中的最高水平。进一步进行酶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其最适反应温度为60℃,50℃以下可以稳定保存,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最适p H值为7.0,在p H 7.0~8.0条件下比较稳定;Cu2+会抑制肌酐酶的活性;Mn2+、Zn2+和Co2+对肌酐酶有明显的激活作用;EDTA、SDS、Tween-20、Tween-80和Trinton-100几乎对酶活力没影响;Na N3不影响酶的活力。以肌酸为底物时,酶动力学常数Km值为47.38 mmol/L。本研究在大肠杆菌系统成功实现肌酐酶的可溶性表达,进行分离纯化并测定其酶学性质,为肌酐酶的表达和潜在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7年09期)

骆希[2](2016)在《重组工程法敲除恶臭假单胞菌KT2440和谷氨酸棒状杆菌ATCC 13032染色体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重组工程(Red/ET, recombination mediated genetic engineering)是指通过重组酶催化DNA分子之间的同源重组而实现DNA克隆和DNA修饰一种基因工程手段,是一种新型高效的遗传工程技术。其中的重组酶主要是λ噬菌体中redαβ基因表达的蛋白和Rec前噬菌体中的recET表达的蛋白。利用重组工程从理论上可以完成对多种细菌及真菌中染色体DNA的敲除及修饰,而且通过重组工程可以避免其他基因敲除方法中要构建克隆的步骤,直接进行OE-PCR (Overlap extension PCR,重迭延伸PCR)即可获得重组片段。此种方法最先在大肠杆菌中实现,现在经过完善已逐渐在其他细菌及真菌中实施。本课题中的恶臭假单胞菌KT2440 (Pseudomonas putida KT2440)是在生物降解及异源表达中有重要作用的环境微生物,谷氨酸棒状杆菌ATCC 13032(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ATCC 13032)是在工业中发酵生产各种氨基酸的菌株。随着这两种菌株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对其基因功能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基因敲除是研究基因与蛋白质关系的重要手段,通过重组工程介导的基因敲除可以实现两种菌的高效基因敲除。本文介绍了不同系统的重组工程方法分别对P. putida KT2440和C. glutamicum ATCC 13032进行染色体基因敲除。对P. putida KT2440进行基因敲除中共涉及了一种双质粒系统和叁种单质粒系统,只有双质粒Cre/loxP系统和一种由丙酮诱导的Cre/loxP单质粒系统完成了四种基因的无标记敲除。具体方法是制备含有能够表达相关重组酶基因的质粒的P. putida KT2440电转感受态细胞,将通过OE-PCR获得的重组片段转入到电转感受态细胞中,涂布于含有卡那霉素抗性的平板上进行筛选,在双质粒系统中,验证正确后,制备电转感受态细胞,转入含有cre基因的质粒,进行抗性基因的敲除,在此系统中目的基因的无痕敲除效率最高可以达到100%;在单质粒系统中,第一步的同源重组效率只能达到双质粒系统的1/5,推测可能与Cre酶的高本底水平表达有关,得到卡那霉素抗性菌株后直接接入含有丙酮的培养基中进行诱导培养一代即可消除抗性基因,虽然敲除效率达不到双质粒系统的效率,但是操作更加方便简洁且适合于高通量操作。对C. glutamicum ATCC 13032进行基因敲除中,本研究构建了redαβ和recET两种重组酶表达载体,其上包含有同源重组所需的各种重组酶基因,以及双链断裂修复过程中需要的I-Scel基因,具体方法是制备含有能够表达相关重组酶基因质粒的C. glutamicum ATCC 13032电转重组感受态细胞,将通过OE-PCR获得的重组片段转入重组感受态细胞中,涂布于含有卡那霉素的抗性平板上进行筛选,通过PCR进行验证,获得含有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重组目的菌株。随后进行I-SceI介导的双链断裂修复系统进行第二次同源重组消除抗性基因。本研究用redaαβ.系统完成了crt12和upp两种基因的敲除,用recET系统完成了crtI2、upp和cgp3叁种基因的敲除以及fasR基因中丝氨酸(AGT)到天冬酰胺(AAT)的点突变实验。但结果尝试了多种方法仍未实现I-SceI介导的抗性基因敲除,进一步的实验还在进行中。(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6-03-17)

王秀清[3](2014)在《恶臭假单胞菌和氧化葡萄糖酸杆菌中2,3-丁二醇脱氢机制的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2,3-丁二醇是一种重要的能源物质和平台化合物,到目前为止,许多微生物可以用来生产2,3-丁二醇,其中克雷伯氏菌、肠杆菌属、芽孢杆菌、沙雷氏菌是生产2,3-丁二醇的常见菌属。2,3-丁二醇在这些菌属中合成代谢途径已经研究的较为透彻,2,3-丁二醇的合成途径包含叁个关键酶,α-乙酰乳酸合成酶、α-乙酰乳酸脱羧酶、2,3-丁二醇脱氢酶。在微生物生产2,3-丁二醇的过程中,糖类经过糖酵解作用生成丙酮酸,两个丙酮酸在α-乙酰乳酸合成酶作用下生成α-乙酰乳酸,α-乙酰乳酸在α-乙酰乳酸脱羧酶的作用下生成乙偶姻,乙偶姻在2,3-丁二醇脱氢酶的作用下生成2,3-丁二醇,这步反应是可逆的。2,3-丁二醇存在叁种手性异构体:meso-2,3-丁二醇、(2R,3R)-2,3-丁二醇、(2S,3S)-2,3-丁二醇。微生物生产的2,3-丁二醇一般是两种构型的混合物。本文针对P.putida KT2440中乙偶姻代谢基因簇中注释的2,3-丁二醇脱氢酶及两个猜测的能够作用2,3-丁二醇脱氢作用的,依赖于PQQ醌蛋白醇脱氢酶QedH818、QedH823进行了敲除及生理功能验证,初步证明2,3-丁二醇代谢的第一步,是在2,3-丁二醇脱氢酶作用下脱氢生成乙偶姻,并确定了叁个关键酶。并对叁种手性纯2,3-丁二醇代谢途径进行推断:不存在2,3-丁二醇消旋酶使叁种构型的2,3-丁二醇进行相互转化,及可能存在乙偶姻消旋酶,这还需要进一步实验验证。乙偶姻是安全的食品添加剂,用途广泛,价值高于2,3-丁二醇。为了实现2,3-丁二醇的大规模工业生产,必须发展2,3-丁二醇应用的延伸途径。而利用生物途径将2,3-丁二醇脱氢生成乙偶姻是一个很好的选择。Gluconobacter oxydans是好氧,革兰氏阴性菌,因具有能够不完全氧化多元醇类,是很好的工业催化剂。本文构建了利用G.oxydans DSM 2003催化2,3-丁二醇生产乙偶姻的途径,能够高效生产乙偶姻。在最适发酵条件下,乙偶姻的产量能够达到(89.2 g/L),生产效率能达到(1.24 g/L·h),转化率能达到91.2%。本文的研究成果表明用2,3-丁二醇生产乙偶姻是工业生产2,3-丁二醇的又一扩展应用。本文局限于2,3-丁二醇脱氢机制的研究,并未对P.putidaKT2440中乙偶姻代谢途径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乙偶姻是怎么样在AoDH ES系统下进行进一步的裂解还未涉及,对叁种手性纯2,3-丁二醇代谢的不同仅限于推测阶段,还需要实验证据来证明。利用G.oxydans DSM2003实现了高效生产乙偶姻,但是功能基因的确定还未进行,而且对于以PQQ为辅因子的2,3-丁二醇脱氢酶表达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4-05-20)

张晓[4](2013)在《PotD、TldD蛋白及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差异表达对大肠杆菌BL21(DE3)及恶臭假单胞菌F1生物膜生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膜(biofilms)是细菌吸附在有机或无机介质上时,通过分泌含表面多糖、蛋白、DNA的细胞外基质,将菌群包围其中所形成的复合体。在自然界中,细菌主要以生物膜形态存在。生物膜结构为内部菌群提供了物理性防护,生物膜中的菌体可形成互养共栖关系协同进行新陈代谢,遗传物质可横向转移使得进化更快,生物膜的形成对微生物提供了生态学优势。生物膜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外界环境条件如水文条件、吸附介质、营养物质、光照、温度等,细菌内在的调节机制如密度感应系统。细菌形成生物膜时,与浮游态相比多种基因差异表达,差异表达的基因包括细菌吸附过程、密度感应系统、代谢、应答环境压力、分子伴侣相关的基因。营养物质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影响细菌的生长速率。生长速率可影响细菌多种特性,如代谢活性、耐药性,吸附性和细胞外基质的合成。环境温度、pH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与营养物质相似,适宜的温度、pH可加快生物膜细菌生长,提高吸附性。流体剪切力对生物膜结构的稳定有很大作用,高剪切力使生物膜更加致密,生物膜呈纤维细丝状,而在层流状态下呈单层细胞结构。剪切力可影响物质转运和胞外多糖的产生。在前期实验中利用蛋白组学研究方法,通过比较Pseudomonas putida F1蛋白表达的双向凝胶电泳(2-DGE)图谱,在不同碳源条件下生长的细胞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经胰酶消化以及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Time of flight (MALDI-TOF) mass spectrometry)质谱分析,结果表明,尽管该细菌在降解甲苯和乙苯时利用同一个代谢途径,代谢相关蛋白在微生物利用不同碳源时的表达量有所变化。差异表达蛋白可分为4类,代谢蛋白,转运蛋白,适应性相关蛋白以及其它类型蛋白。利用蛋白质组学方法,比较恶臭假单胞菌浮游态与生物膜形成过程中许多基因差异表达。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分析表明,与浮游态相比恶臭假单胞菌在生物膜形成早期有532个差异表达的蛋白,在生物膜形成晚期有435个。在早期差异表达的蛋白中,175个蛋白是特异表达的,61个蛋白表达有3倍差距。本文选取了遗传背景清晰的E.coli BL21(DE3),用恒流器模拟自然界中流体环境,以低营养的M9盐液为培养基,以玻璃羊毛为吸附介质培养E.coli BL21(DE3),使其在玻璃羊毛上形成生物膜。通过显微镜观察E.coli BL21(DE3)生物膜形成过程,分析出生物膜形成中的粘附聚集阶段、微菌落形成阶段和生物膜成熟阶段。选取游离态和生物膜态表达差异较大的叁个蛋白,分别为腐胺/精胺转运蛋白的底物结合亚基PotD,与代谢有关的蛋白TldD和谷氨酰胺合成酶,通过过量表达,减量表达和基因敲除的方法,运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研究叁个基因对E.coli BL21(DE3)生物膜形成的影响。通过数据库检索获得E.coli BL21(DE3)potD、tldD、glnA基因的全长序列。利用PCR扩增出potD、tldD、glnA基因,将potD基因与质粒pET26b(+)连接构建出potD基因过量表达载体pET26b(+)-fpotD,将tldD基因和glnA基因分别与质粒pET28a(+)连接构建出tldD基因和glnA基因的过量表达载体pET28a(+)-ftldD和pET28a(+)-fglnA。将叁个基因的反义链连接入质粒,构建出反义核酸载体pET26b(+)-ipotD、pET28a(+)-itldD和pET28a(+)-iglnA,反义载体经转录后生成目的基因的反义RNA,与目的基因的mRNA进行互补结合后干扰目的基因的正常表达,从而达到减量表达的效果;运用λ-RED同源重组技术对目的基因进行敲除。将过量表达载体pET26b(+)-fpotD、pET28a(+)-ftldD和pET28a(+)-fglnA转化E. coliBL21(DE3)进行诱导表达,同时用SDS-PAGE验证目的蛋白的表达。减量表达载体pET26b(+)-ipotD、pET28a(+)-itldD和pET28a(+)-iglnA同时转化E.coliBL21(DE3)进行反义RNA转录,运用Western blotting验证减量表达的效果。利用恒流器培养各蛋白过量表达,减量表达菌株和缺失菌株形成生物膜,观察各生物膜的形成状况,分析目的基因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SOS修复是指DNA受到严重的损伤时细胞处于危急状态时被诱导的一种DNA修复方式,修复的结果只是能维持基因组的完整性,提高细胞的生成率,但留下的错误较多,故又称为错误倾向修复(error-pronerepair),使细胞有较高的突变率。许多细菌,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能对DNA损伤或失速的DNA复制产生反应即SOS反应。SOS反应有30多个基因参与,可使细菌增加DNA损伤耐受性及DNA修复能力。LexA蛋白是主要的SOS反应调节剂,作为转录阻遏蛋白行驶功能直至DNA损伤激活RecA。RecA介导LexA自我消化,从而允许SOS基因表达。因此,RecA表达水平可以作为评价SOS反应程度的可靠性指标。多胺(腐胺、亚精胺和精胺)是存在于所有生物体中的脂肪族阳离子。研究被证明多胺通过非共价键交互与蛋白质、核酸、磷脂和其他酸性物质相结合,能够影响细胞膜的透性、基因表达、细胞内信号传导和细胞凋亡。因为他们的重要的监管职能、生物合成、降解吸收,排泄的多胺是严格监管为了保持适当的细胞水平。最近,多胺已被证明调解RecA的生产,配合LexA控制SOS反应调节子。研究人员发现,groES, groEL, tldD, tldE,和gyrA的突变都能提高菌株对CcdB的耐受性,而且在tld缺失菌株中,SOS反应被诱导。虽然TldD和TldE被证明在含有pMccB17质粒的菌株中,与抗生素的分泌有关,但是,tldD和tldE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而不是质粒上,而且,除了TldE蛋白之外,没有研究表明其他蛋白质与TldD有相似的作用。为了研究PotD和TldD与SOS系统的关系,实验选取recA, sfiA, oxyR, groES, groEL, gyrA六个与SOS反应相关的基因,以16srRNA为内参,利用RT-PCR分析六个基因在恒流器中PotD0,PotD+, PotDi, PotD-, TldD+,TldDO, TldDi, TldD-的游离态和生物膜中的相对表达,进一步分析PotD和TldD及SOS反应与生物膜形成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3-04-08)

薛鸿毅[5](2012)在《恶臭假单胞菌海藻糖合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海藻糖具有非常重要生物学意义的,对生物大分子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保护生物免受干燥、高温、低温、辐射、高渗等恶劣环境的伤害,因此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和应用价值。海藻糖的研究兴起于日本,后在各国掀起了研究热潮。近年来国内对海藻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酵母的抽提和微生物发酵领域,但在分子生物学领域才刚刚起步。随着越来越多的海藻糖合酶基因公布于众,海藻糖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越来越热。本课题正是使用基因工程手段,通过对恶臭假单胞菌海藻糖合酶目标基因的克隆和外源载体的高效表达获得大量目的蛋白,摆脱了代谢调控机制对海藻糖合酶基因的控制,得到稳定的重组菌,使酶量得到显着提高,酶活相对增加,为利用该酶转化麦芽糖生成海藻糖的工业化生产奠定研究基础。本研究以恶臭假单胞菌P06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技术、双酶切、连接载体、导入大肠杆菌BL21(ED3),成功克隆了P06菌株的海藻糖合酶基因。通过测序对P06海藻糖合酶基因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P06海藻糖合酶的系统进化树,说明恶臭假单胞菌的海藻糖合酶基因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和保守性。对重组菌进行IPTG诱导,成功表达目的蛋白。对基因工程菌进行酶活测定,表明每毫升粗酶液酶活达到11.84U/mL,每克干菌体的酶活达到297.6U/g,比原始菌株P06有较大提高。对重组菌的遗传稳定性进行了测试,六次传代后质粒丢失率为20%,说明构建的基因工程菌可稳定传代。对实验室摇瓶发酵时的诱导条件进行了优化,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影响酶活的关键参数进行优化。最终确定:诱导温度为25℃,诱导剂添加量为0.6mmol/L,诱导时机为培养至OD600=0.8时开始诱导,诱导时间为6h;粗酶液反应体系中最适pH为7.5,反应温度35℃、体系反应2h、底物浓度为30%。在优化后的最有条件下,对样品海藻糖含量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每毫升粗酶液酶活力为318.12U/mL。通过对5L发酵罐高密度培养条件的探索,采用流加葡萄糖和氮源的方式可以大大延长对数期并且增加菌体收得率,发酵总时长21h,保持溶氧30%以上,菌体干重达到最大值25.64g/L。进一步对其进行诱导,选择为12h,经过6h的诱导,菌体干重达到20.4g/L,测得粗酶液的酶活为159U/mL。(本文来源于《山东轻工业学院》期刊2012-05-25)

刘俊林[6](2011)在《恶臭假单胞杆菌YZ-26中丙氨酸消旋酶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丙氨酸消旋酶(alanine racemase) (EC5.1.1.1)是以磷酸吡哆醛(pyridoxal 5'-phosphate, PLP)为辅酶,催化L型和D型丙氨酸之间转化的一种酶。丙氨酸消旋酶广泛分布在原核生物,在枯草杆菌B.subtilis,伤寒沙门氏菌Salm onella typhim urium,埃希氏菌属大肠杆菌Escherich ia coli,粪球链锁状菌Streptococcus faeca lis,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及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等菌种中均有报道。其中,在伤寒沙门氏菌、埃希氏菌属大肠杆菌、假单孢杆菌、霍乱肠弧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中均存在两种类型的丙氨酸消旋酶,分别命名为DadB (DadX)和Alr。DadB (DadX)是诱导型表达且参与L-丙氨酸的代谢,而Alr为组成型表达,参与D-丙氨酸的合成。本文以假单胞杆菌YZ-26(Pseudomonas putida YZ-26)基因组为模板,设计相应引物进行PCR,得到两种类型的丙氨酸消旋酶基因:Alr与dadX, Alr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为1230bp,编码410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44.2kDa, dadX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为1074bp,编码358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38.6kDa。序列比对结果显示,Alr的氨基酸序列与Pseudomonas putida KT2440的Alr相似性较高为94.4%,与Pseudomonas aeruginosa、Escherichia coli、Salmonella typhimurium的Alr的氨基酸相似性都比较低,分别为:27.3%、26.9%、27.4%。而DadX的氨基酸序列与Pseudomonas putida KT2440、Pseudomonas aeruginosa、Escherichia coli、Salmonella typhimurium的DadX比较,相似性分别为98.0%、71.1%、46.7%、45.2%。分别将上述两个消旋酶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ETM-3c-Alr和pMAL-s-dadX,转入BL21(DE3)中经IPTG诱导后均为可溶性表达。经菌体破碎、Ni-Agarose亲和柱或Amylose亲和柱以及Sephacryl-S-200凝胶层析,获得电泳纯的Alr和融合麦芽糖结合蛋白MBP的MBP-dadX。活性测定表明:Alr不仅对丙氨酸具有消旋作用,而且对异亮氨酸也具有消旋作用,而MBP-dadX只对丙氨酸有消旋作用。对两类丙氨酸消旋酶Alr和MBP-dadX的酶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Alr的Km和Vmax值分别为10.34 mmol/L、18.73μmol/min.mg,而MBP-dadX的Km和Vmax值分别为6.39mmol/L、8.83μmol/min.mg; Alr的最适pH为pH8.0,最适温度为37℃,在pH6.0到pH 12.0间以及4℃到40℃间酶稳定存在;MBP-dadX的最适pH为pH7.0,在pH6.0到pH10.0间酶稳定存在。和dadX相比,Alr有更好的碱性环境耐受性,二价金属离子对酶活性影响实验,揭示1mM的Sr2+、Mn2+、Co2+对两类酶均有激活作用,而Cu2+、Zn2+对丙氨酸消旋酶有较强抑制。Alr蛋白采用坐滴法,利用Hampton Research公司的Crystal ScreenⅠ&Ⅱ和PEG/ION试剂盒进行结晶条件的筛选、优化,确立蛋白浓度为4mg/ml,沉淀剂为25%PEG4000和0.2 M硫胺,缓冲液为0.1M的醋酸钠,pH4.8,温度16℃的条件是最佳结晶条件,最终获得长方形的单晶。在生物物理所平台室内光源(Rigaku R-Axis IV++)Cu靶Kαradiation(λ=1.5418 A))进行数据收集,衍射率达到2.4(?)。恶臭假单胞杆菌YZ-26丙氨酸消旋酶Alr晶体结构具有典型的a/p桶结构,为同源二聚体,2个单体首尾相接,由1个单体的N端结构域与另1个单体的C端结构域形成,通过一些极性和疏水力来维持其二聚体结构,单个亚基含有383个氨基酸,每个单体含有2个结构域,50~270个残基组成N端结构域,形成1个TIM桶结构,它是酶的活性位点区域,包括β2~β9的p折迭股、α1~α9的α螺旋;由247-38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C端结构域几乎完全由β折叠股组成。(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1-06-01)

冯晗,荣邵丰,贾彩凤,常忠义,高红亮[7](2008)在《丙酸杆菌代谢物对恶臭假单胞菌抑制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化学防腐剂山梨酸钾作对照,对天然防腐剂丙酸杆菌代谢物的对恶臭假单胞菌的抑菌特性进行了研究.对比了SLB、脱脂奶粉和葡萄糖碳源培养基3种不同成分的培养基培养得到丙酸杆菌代谢物的抑菌活性,4~8 d的葡萄糖培养基的代谢物抑菌效果很好,第8天达到最大值25.2 AU/mL.从抑菌效果和生产成本考虑,葡萄糖培养基均优于其他两种培养基.研究结果表明:pH值越低丙酸杆菌代谢物抑菌活性越高.在pH 5.5时,丙酸杆菌代谢物的抑菌活性最高,为26.9 AU/mL.(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2期)

张建峰,苏凤宜,邢新会[8](2008)在《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在恶臭假单胞杆菌整细胞催化中的酶活检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Catechol 2,3-dioxygenase(C23O)is the key enzyme of aromatic substance degradation by Pseudomonas sp..In order to establish a simple assay of C23O activity during the whole-cell catalysis of Pseudomonas putida mt-2,C23O was induced by utilizing sodium benzoate acid as the sole carbon source,and its activity was determined in whole cells by the amended protocol of pure enzyme assay.After suspending the cells with potassium phosphate buffer,the substrate was added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2-hydroxymuconic semialdehyde was measured by a UV757CRT spectrophotometer at 375 nm.The activity of C23O was evaluated by the climbing slope of time course curve of the UV absorption.By this means,the Km for catechol and C23O in whole cells was 34.67 μmol·L-1,while Vmax was 0.29 μmol·min-1·(mg dry cell)-1,both of which differed from those for pure enzyme by 2—3 orders of magnitude.To eliminate the cell wall barrier for substrate permeation,a cationic surfactant,n-dodec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was used to pre-treat the cells.With 0.1 g·L-1 dodecyl 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DTAB) treated for 30 min,the maximum C23O activity could be achieved,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 of treated cells by beads milling.In the present study,a feasible and simple method was put forward for the apparent enzyme activity assay intracells which could be conveniently applied to the whole-cell biocatalysis or to environmental bioremediation.(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陈希,莫章桦,周国英,刘友全[9](2006)在《微波诱变结合底物类似物选育恶臭假单胞杆菌》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微波辐照恶臭假单胞菌进行诱变处理,结合底物类似物的筛选方法,结果选育到一株产海因酶和N-甲酰基水解酶的高酶活菌株MW303;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结果显示:该菌的总酶活由0.218升高至0.612,提高了280.73%。(本文来源于《工业微生物》期刊2006年01期)

郝学忠,薛飞,朱远茂,马莺,李景鹏[10](2005)在《恶臭假单胞杆菌转谷氨酰胺酶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PCR方法扩增恶臭假单胞杆菌 (Pseudomonasputida )H76的转谷氨酰胺酶 (transglutaminase ,TGase)基因 ,然后将扩增的约 80 0bp的基因片段克隆到pET_2 8a(+)表达载体上 ,构建重组TGase的表达载体。酶切鉴定阳性的重组质粒命名为pET_TGase。核苷酸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 ,该基因与恶臭假单胞杆菌KT2 4 4 0的相应基因有很高的同源性。该载体的构建为进一步研究转谷氨酰胺酶的生物学功能以及应用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恶臭假单胞杆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重组工程(Red/ET, recombination mediated genetic engineering)是指通过重组酶催化DNA分子之间的同源重组而实现DNA克隆和DNA修饰一种基因工程手段,是一种新型高效的遗传工程技术。其中的重组酶主要是λ噬菌体中redαβ基因表达的蛋白和Rec前噬菌体中的recET表达的蛋白。利用重组工程从理论上可以完成对多种细菌及真菌中染色体DNA的敲除及修饰,而且通过重组工程可以避免其他基因敲除方法中要构建克隆的步骤,直接进行OE-PCR (Overlap extension PCR,重迭延伸PCR)即可获得重组片段。此种方法最先在大肠杆菌中实现,现在经过完善已逐渐在其他细菌及真菌中实施。本课题中的恶臭假单胞菌KT2440 (Pseudomonas putida KT2440)是在生物降解及异源表达中有重要作用的环境微生物,谷氨酸棒状杆菌ATCC 13032(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ATCC 13032)是在工业中发酵生产各种氨基酸的菌株。随着这两种菌株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对其基因功能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基因敲除是研究基因与蛋白质关系的重要手段,通过重组工程介导的基因敲除可以实现两种菌的高效基因敲除。本文介绍了不同系统的重组工程方法分别对P. putida KT2440和C. glutamicum ATCC 13032进行染色体基因敲除。对P. putida KT2440进行基因敲除中共涉及了一种双质粒系统和叁种单质粒系统,只有双质粒Cre/loxP系统和一种由丙酮诱导的Cre/loxP单质粒系统完成了四种基因的无标记敲除。具体方法是制备含有能够表达相关重组酶基因的质粒的P. putida KT2440电转感受态细胞,将通过OE-PCR获得的重组片段转入到电转感受态细胞中,涂布于含有卡那霉素抗性的平板上进行筛选,在双质粒系统中,验证正确后,制备电转感受态细胞,转入含有cre基因的质粒,进行抗性基因的敲除,在此系统中目的基因的无痕敲除效率最高可以达到100%;在单质粒系统中,第一步的同源重组效率只能达到双质粒系统的1/5,推测可能与Cre酶的高本底水平表达有关,得到卡那霉素抗性菌株后直接接入含有丙酮的培养基中进行诱导培养一代即可消除抗性基因,虽然敲除效率达不到双质粒系统的效率,但是操作更加方便简洁且适合于高通量操作。对C. glutamicum ATCC 13032进行基因敲除中,本研究构建了redαβ和recET两种重组酶表达载体,其上包含有同源重组所需的各种重组酶基因,以及双链断裂修复过程中需要的I-Scel基因,具体方法是制备含有能够表达相关重组酶基因质粒的C. glutamicum ATCC 13032电转重组感受态细胞,将通过OE-PCR获得的重组片段转入重组感受态细胞中,涂布于含有卡那霉素的抗性平板上进行筛选,通过PCR进行验证,获得含有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重组目的菌株。随后进行I-SceI介导的双链断裂修复系统进行第二次同源重组消除抗性基因。本研究用redaαβ.系统完成了crt12和upp两种基因的敲除,用recET系统完成了crtI2、upp和cgp3叁种基因的敲除以及fasR基因中丝氨酸(AGT)到天冬酰胺(AAT)的点突变实验。但结果尝试了多种方法仍未实现I-SceI介导的抗性基因敲除,进一步的实验还在进行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恶臭假单胞杆菌论文参考文献

[1].侯赣生,林影,梁书利.恶臭假单胞杆菌肌酐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酶学特性分析[J].现代食品科技.2017

[2].骆希.重组工程法敲除恶臭假单胞菌KT2440和谷氨酸棒状杆菌ATCC13032染色体基因[D].南京师范大学.2016

[3].王秀清.恶臭假单胞菌和氧化葡萄糖酸杆菌中2,3-丁二醇脱氢机制的研究与应用[D].山东大学.2014

[4].张晓.PotD、TldD蛋白及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差异表达对大肠杆菌BL21(DE3)及恶臭假单胞菌F1生物膜生成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3

[5].薛鸿毅.恶臭假单胞菌海藻糖合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2

[6].刘俊林.恶臭假单胞杆菌YZ-26中丙氨酸消旋酶结构与功能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1

[7].冯晗,荣邵丰,贾彩凤,常忠义,高红亮.丙酸杆菌代谢物对恶臭假单胞菌抑制活性[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8].张建峰,苏凤宜,邢新会.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在恶臭假单胞杆菌整细胞催化中的酶活检测方法[J].化工学报.2008

[9].陈希,莫章桦,周国英,刘友全.微波诱变结合底物类似物选育恶臭假单胞杆菌[J].工业微生物.2006

[10].郝学忠,薛飞,朱远茂,马莺,李景鹏.恶臭假单胞杆菌转谷氨酰胺酶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5

论文知识图

抗生素类污染物对恶臭假单胞杆菌...抗生素类污染物对活性污泥生长速率的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醉困(PET)的形貌透性化恶臭假单胞杆菌细胞的扫...薛氏丙酸杆菌不同初始pH发酵时对酵母...发酵pH对产酶活力的影响

标签:;  ;  ;  ;  ;  ;  ;  

恶臭假单胞杆菌论文_侯赣生,林影,梁书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