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玉豪:略论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观——兼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创新研究》论文

郑玉豪:略论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观——兼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创新研究》论文

政治·法律

摘要: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具独创性的理论成果,其独创性主要表现在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认识论、唯物史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成果。延安时期作为群众路线成熟的重要时期,其地位意义重大。朱小玲教授新著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创新研究》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对指导新时代如何践行群众路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群众路线;延安时期;新时代;书评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1不难发现,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当作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利益。群众路线是一个常话常新的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群众路线的内涵也会越来越丰富,意义也将愈益深远。朱小玲教授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创新研究》一书中,对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何促进群众路线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在理论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系统而完整地阐述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对党群关系、群众路线与思想路线的关系进行新阐释,并将群众路线提升为党的根本路线,列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载入党章。在实践上,中国共产党将“一切为了群众”的价值目标与发展民主、改善民生相结合;将“一切依靠群众”的基本原理广泛运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方法作为一系列具体方针政策制定的基本依据,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群众路线运用的良性互动。通过对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创新的深入研究,能够凸显这一时期群众路线在中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也能为当前更好地贯彻落实群众路线提供一些现实启示和新的工作思路。

1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认识论与唯物史观的有机统一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于全部工作中,形成和发展了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核心内容的群众路线,这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重要理论成果。就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这一问题,朱小玲教授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创新研究》一书中认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一切为了群众”的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一切依靠群众”的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的哲学依据。朱小玲教授通过追根寻源的方式,将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对充分理解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竖炉各喷枪燃气燃烧主要功能是实现铜原料的熔化,即要保证熔化的速率,同时也要保证铜液一定的氧含量。炉内氧含量过高,一方面导致铜液粘稠,减缓熔化速率;另一方面加剧炉内耐火材料的烧损,降低竖炉使用寿命;因此炉内需适当的过量燃气燃烧产生CO来降低炉内氧的含量。

1.1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一切为了群众”

强调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理解以什么样的“人”为中心的问题,必须首先理解“人”的本质。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135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社会建设的整体发展和个人的发展相分离,以牺牲个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因此,人类解放的最根本任务,就是要在由经济解放创造的社会物质文化成熟的条件下,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的终极目标。基于此,马克思、恩格斯在为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纲领《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411这表明,人民利益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的哲学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认识到了无产阶级政党应有的立场,而且在实践中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价值观和以“一切为了群众”为核心的群众路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提到的,“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3]17。一言以蔽之,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价值观是群众路线的基本价值观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任何政党所根本不同的价值追求和方向目标。中国共产党在群众路线中所强调的“一切为了群众”,不仅彰显了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价值取向,同时还特别强调了一个政党的价值和人民利益之间的内在统一性。

1.2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一切依靠群众”

讲到这里,梅宏图停顿了一下,打眼一扫嘉宾席上的每张面孔,见大家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又接着说下去:鄙人在媒体打拼了二十年,媒体的那些破事儿,鄙人不想说比在座的诸位了解得多,但绝对敢说了解得不比诸位少。我知道今天与会的各位朋友供职的媒体,有根正苗红血统纯正的,有在灰色地带左右逢源如履钢丝的,也有非法操作刀刃求蜜的,但我们就不去刨根究底了,来的都是客嘛。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正是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历史地位的必然选择。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人民群众不仅是中国革命的力量源泉,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依靠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5]12-13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6]127。这一重要论断进一步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实践形态。

提起西夏文明,最早发现西夏文字的是清代学者武威人张澎,他于1804年于武威大云寺中发现了“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即俗称的西夏碑。如果说“西夏碑”的发现与中外学者对西夏文字的判定,是西夏学的启蒙阶段的话,那么,20世纪初,西夏考古在黑城的重大发现,则是西夏学产生的标志。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而在生产力诸因素中,人民群众始终都是决定性的因素。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指出只有从事社会生产实际的人,即现实的、实践的、社会中的人,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这些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在马克思那里被称为“人民”或者“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的物质财富,又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与此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民群众虽然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缔造者,是历史的推动者,然而,人民群众身为历史的主体,却无法完全享有自己的劳动成果,其原因在于资产阶级对人民群众的剥削。马克思、恩格斯坚信:“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4]287

1.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综上所述,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成熟的重要时期。不仅在理论上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完整的体系,而且在实践上依据群众路线制定了符合当时历史条件且最大限度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方针政策。《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创新研究》一书详实地描述了当时我们党是如何践行群众路线的,该书的完成对于我们研究延安时期的群众路线及相关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本综述就外源性硫化氢在肾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的保护作用进行了探讨,对其在分子水平发挥着的诸多作用进行总结,相信随着国内外学者的深入研究,在不久的将来,硫化氢可有效应用于临床并取得满意的疗效,有望成为解决肾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途径,并应为更多肾脏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七是加快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全面开展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建设,重点进行各类信息的采集平台、计算机网络、移动指挥平台、数据汇集和应用支撑平台等的建设,完成中央投资建设任务。指导督促各地落实项目建设领导责任制,尽快落实配套资金,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难点问题,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进度。

二是“一切依靠群众”的全面体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中“一切依靠群众”的理论依据。首先,人民战争是“一切依靠群众”在军事上的具体体现。人民战争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坚持群众路线是实行人民战争的基础。基于这个论断,朱小玲教授认为,人民战争克敌制胜的力量来源于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战争伟力。如果要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战争力量变为现实力量,则要做到以下几点:相信人民群众,“承认兵民是胜利之本”;强调政治动员是实现兵民结合的基本前提;认识到正确的组织形式是实现“兵民是胜利之本”的必要条件;明确抗日游击战争是实现兵民结合的主要作战形式。其次,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一切依靠群众”在经济上的具体体现。改善人民生活,维护群众利益,是中国共产党践行“一切为了群众”的具体体现。而这一目标的最终实现,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努力和支持,因为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实现这个目标。朱小玲教授也总结出几点:开展互助合作,提高劳动效率;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提高群众生产技术;组织劳动竞赛,激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最后,实行民主监督是“一切依靠群众”在政治上的具体体现。关于这个问题,朱小玲教授跟学术界的观点大体一致,如建立“三三制”的民主联合政权;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真诚地接受民主党派的批评和监督。中国共产党从民主政治建设的角度认识监督的作用,把监督的作用与人民政府的命运联系起来,把人民群众看成实施监督的主人,最终走出一条能够跳出政权兴亡周期率的民主新路。

2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群众路线史”。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重视群众工作,早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对群众路线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初步探索,但群众路线的真正形成是在延安时期。《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创新研究》一书详细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怎么开展群众路线,以及如何促进群众路线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理论的新发展让共产党人自觉地把践行群众路线作为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践的新发展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群众路线运用的良性互动,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该书在这两个部分花了较大篇幅,分量占比较重,凸显了研究的价值所在。

由此可见,正确认识的产生和形成不仅需要“从群众中来”,而且需要“到群众中去”。这既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环节。“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践中来,经历对事物片面、直观、外部、大概的感性认识,再到全面、本质、内部、系统的理性认识阶段,最终形成深刻的、理解了的东西;“到群众中去”就是回归到群众的实践中,接受群众实践的检验,并指导群众的实践。只有经过群众实践检验的理论,才能称为真理;只有知道群众实践的理论,才不是高高在上的、空谈的理论。

2.1理论层面上的创新

三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具体体现。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化,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问题的方法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方法,加强作风建设,注重调查研究,将群众的呼声和意见作为制定各项政策的基本依据,为正确贯彻群众路线提供了重要保证。笔者认为,朱小玲教授的新著作《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创新研究》对于这个问题阐释得十分到位。朱小玲教授首先分析了延安时期边区部分领导干部出现的不良作风,针对此种问题,党强调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最终,开展延安整风,注重党群关系。在整个的梳理过程中,朱小玲教授试图带领着读者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下,去认识和理解为什么要开展延安整风运动。这一手法,在不丧失学术价值的前提下,更能让读者心领神会。朱小玲教授更是通过“精兵简政”和大生产运动这两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成功范例,用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关系,让我们理解那段历史。

二是延安时期群众路线的内容得到了新发展。首先,完整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第一次对党的群众观点进行系统完整阐述的是刘少奇。他在《论党》中指出:“为了贯彻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的群众路线,在党章的总纲和条文上都强调地指出了以下几个群众观点,这几个观点,必须在每一个党员的思想中牢固地建设起来。”[10]348接着,他对党的群众观点进行了高度概括和具体论述:“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一切,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的先进部队对人民群众的观点。”[10]354朱小玲教授在其著作《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创新研究》中就延安时期群众观的具体内涵这一问题,花费了将近11页的篇幅进行了系统论述。在阐述的过程中充分论证了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相信人民群众解放自己、向人民群众学习的群众观点。其次,系统地阐发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方法。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既包括群众观点,又包括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价值导向的具体体现,而能否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检验党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及工作成果的根本标准。延安时期,党内开始出现脱离群众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讲话的要点》中指出:“方法是要从下层总结经验,然后再加以指导,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或者说集中起来,坚持下去。唯一的来源、唯一的出路是群众。”[11]11为贯彻领导与群众相结合,调动广大领导骨干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中共中央政治局下发了《关于领导方法的决定》,并要求学习和贯彻执行。朱小玲教授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创新研究》一书中认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一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艺术,是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方针政策的现实选择,更是丰富和完善党的方针政策的必然选择。这一观点更加深刻地论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根本方法,只有坚持这一根本方法,才能推动历史发展。最后,将民主集中制归结为党内群众路线。民主集中制是政党制度民主在党内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党内制度体系中居于统领地位。民主集中制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内生活中的运用。中国共产党能否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内民主集中制的实行状况。延安时期把民主集中制归结为党内群众路线,强调民主集中制是群众路线在党内生活中的应用,是群众路线在组织建设上的反映,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集中制认识的一次深化,更是对群众路线含义的丰富和发展。朱小玲教授认为,坚持党内民主集中制,是党的事业胜利的保证;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同样,对如何坚持党内民主集中制,朱小玲教授认为,发展党内民主以及坚持集体领导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解决办法。此外,《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创新研究》还对延安时期党群关系的新思考、群众路线与思想路线关系的新阐释、群众路线地位的新提升进行了阐述。纵览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理论创新这一章节,朱小玲教授用了5个新:新概括、新发展、新思考、新阐释和新提升,科学系统地阐述了延安时期如何进行群众路线的理论创新。可以说,这一章节史料详实,对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群众路线具有重要作用。

2.2实践层面上的创新

一是“一切为了群众”的具体体现。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群众”的价值目标具体体现在争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及改善民生、发展民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首先,争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延安时期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阶段,为了实现抗日战争的胜利以及其后解放战争的胜利,必须要采取这一根本路线,对外做到积极抗战,抗战到底;对内做到力争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其次,改善人民生活,保障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一切为了群众”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既是捍卫民族独立、争取人民解放之举,也是发展民主与改善民生的重要前提。《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创新研究》一书归纳了中国共产党为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所做出的具体举措。其中包括:解决土地问题、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关注群众日常生活。朱小玲教授用言简意赅的历史梳理的办法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阐述。再次,发扬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的政治权益。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更是将发扬民主、维护人民群众的政治权益作为“一切为了群众”的重要体现。其中包括:实行民主选举,确保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加强制度建设,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发扬民主作风,建设廉洁政府。最后,创新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一切为了群众”,不仅要保障人民的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还要保证人民的文化教育权利。为此,要发展国民教育、开展大众文艺活动、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综上所述,《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创新研究》一书系统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回答了“为了谁”的问题,即“一切为了群众”,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群众路线也回答了“依靠谁”的问题,即“一切依靠群众”,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群众路线还回答了如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汲取真理的问题,就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路线和领导方法。只有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唯物史观、认识论的有机统一中认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才能真正从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上认识到群众路线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的意义所在。

一是延安时期党对群众路线进行了完整的概括。首先,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利益。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告诫全党:“共产党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8]522此后中国共产党就这一观点进行了多次阐释,并在党章的第一章“党员”的第二条第三项中添加了“为人民群众服务,巩固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了解并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需要,向人民群众解释党的政策”[9]536。这充分表明了“一切为了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取向。其次,对群众路线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概括。虽然七大通过的新党章没有出现“群众路线”的字眼,但却概括了建党以来尤其是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关于群众路线的理论和实践,集中反映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党章中系统地阐述群众路线的问题。最后,首次从领导、工作方法的角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群众路线的思想。1943年6月,党中央通过了毛泽东撰写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从领导、工作方法的角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群众路线,提出“一般和个别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7]897的方法。在中共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毛泽东进一步强调:“我们的代表大会应该号召全党提起警觉,注意每一个工作环节上的每一个同志,不要让他脱离群众。”[7]1095这些经典论述成为党的群众路线形成完备的科学理论形态的重要标志。

基于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认识世界的主体,是客观真理的真正发现者、掌握者;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一切正确的理论、主张都来源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人民群众的意志、主张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毛泽东曾对群众路线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础作过详细而深刻的阐释:“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7]899这一段论述告诉我们,群众路线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正确认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改革后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采用“双主体、双课堂、多互动、全评价”的先进教学模式,具体的实践情况如下。

3新时代群众路线的创新与发展

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1]1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依靠人民的力量才能完成。随着理论与时代的发展,新时代践行群众路线也有了新的生长点、侧重点和落脚点。

3.1走网络群众路线是新时代践行群众路线的生长点

随着网络的普及发展以及信息的大爆炸式增长,人民群众在舆论表达以及利益诉求等方面出现了新的要求。传统的群众路线方式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此,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是新时代践行群众路线必不可少的一环。习近平曾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12]336首先,培养领导干部服务观念,增强责任意识。在“互联网+”时代,群众路线不光要有线下的践行,还要学会在线上开展。“‘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很多网民称自己为‘草根’,那网络就是现在的一个‘草野’。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不然怎么联系群众呢?”[12]335-336其次,建立健全网络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群众建立血肉联系和实现正确领导的根本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软实力。当今世界,互联网的发展是大势所趋,走网络群众路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中国共产党未来执政工作的重点。为此,必须要建立健全网络群众路线长效机制。

3.2精准脱贫是新时代践行群众路线的侧重点

“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作出的各项战略部署,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13]105十九大报告再次指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1]27精准脱贫是实现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举措,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不可否认的是,实行精准脱贫,“不丢下任何一个”,这正是群众路线宗旨的重要体现。针对精准脱贫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领导干部更需要发挥自身能力以及群众力量。首先,找准穴位,精准施策。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民生问题,就曾指出:“明确扶贫工作受益主体是提高扶贫实效的前提,重点在于解决‘扶持谁’的问题,通过实际调查等方式切实了解真实的贫困人群,以及相应的贫困程度、贫困原因,做到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切实做到精准扶贫。”[14]242为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贫困地区,在同贫困地区人民群众保持联系的过程中,了解地方特色,根据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其次,形成科学完整的精准扶贫政策体系。精准扶贫不是仅指贫困人口在温饱问题上得到解决,而是指在温饱、教育、卫生医疗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发展。“精准扶贫政策应该涉及到金融支持、社会救助、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的公共政策过程”[15]。

3.3补民生领域的短板是新时代践行群众路线的落脚点

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社会问题矛盾增多的情况,习近平指出“要一手抓结构性改革,一手抓补齐民生短板”[16]68-69。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的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切、最急需的,反映最突出、最紧迫的,也是党和政府坚持群众路线最需要发力的。“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3]20-21“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党回到群众中,时刻关注群众的大事小事,增进人民福祉。

首先,重视发挥社会政策托底的作用。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这就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住民生这一底线,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放在突出位置,最大程度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同时,也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牺牲民生来换取经济的发展。其次,贯彻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民生工作思路。当前,人民群众已经不仅限于对物质和文化的需求,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生态等方面也出现了需求。同时,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摆在眼前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适应这些新变化,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工作思路,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集中力量做好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统筹做好教育、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的工作。”[12]374

参考文献:

[1]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6] 新思想 新观点 新论断 新要求[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

[7]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0] 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1] 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3]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学习问答[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

[14] 杨宏伟,王彦涛.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5] 唐任伍.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阐释[J].人民论坛,2015(30):28-30.

[16]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ABriefAccountoftheMassLineView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the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the CPC Mass Line in Yan’ an Period

ZHENG Yu-hao

(School of Marxism,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 China)

Abstract:The mass line is the fundamental cours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t is also the most original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of Marxism in China. Its originality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of the mass line which is the combination of Marxist values, epistemology,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China's concrete practice. So the Yan' an period as an important period of the maturity of the mass line, its posi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Professor ZhuXiaoling’s new book, ResearchontheInnovationoftheCPCMassLineinYan’anPeriod,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mass line in Yan' an period,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guide how the new era can practice the mass line.

Keywords:the mass line; Yan' an period; the new era; the book review;

收稿日期:2018-12-28

作者简介:郑玉豪(1995—),男,安徽巢湖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978(2019)01-0005-06

(编辑:余承忠)

标签:;  ;  ;  ;  ;  ;  ;  ;  ;  ;  ;  

郑玉豪:略论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观——兼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创新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