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登浩:社会排斥对朝鲜族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以民族认同的中介作用为视角论文

张登浩:社会排斥对朝鲜族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以民族认同的中介作用为视角论文

摘 要:采用青少年社会排斥量表、民族认同量表和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通过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502名青少年进行调查,探索社会排斥影响青少年抑郁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社会排斥不但可以有效地预测民族认同以及抑郁水平,还可以通过民族认同间接地影响青少年的抑郁水平。根据社会认同理论和社会排斥的需要—威胁时间模型,分析了这一结果对社会排斥及青少年发展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社会排斥;朝鲜族;民族认同;抑郁

心理学中的社会排斥是指个体遭受他人拒绝或忽视的经历。遭遇社会排斥会对个体的4种基本需要(归属、自尊、控制及生命意义)产生威胁[1]。遭遇社会排斥也被认为是美国近年来校园枪击案件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2]。与校园欺凌相比,社会排斥特别是忽视很少伴随着明确的声明,其表现相对隐蔽[3],因此较少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之管理也相对比较困难,少见于学生行为规则中给予明确的禁止和处罚。但是,社会排斥对个体四种基本需要的威胁却远比受人欺负更加严重[4]。研究发现,社会排斥对个体的认知、情绪以及行为都会产生负面影响[5-6]。其中,多个研究证实,遭遇社会排斥会导致个体的抑郁水平升高。有研究者对240名青少年进行为期3年的追踪调查发现,由青少年自己、母亲以及老师所作的社会排斥评价可以显著地预测由青少年自己、母亲以及临床医生所做的抑郁症状评价。[7]孙晓军等对中国1077名大学生的研究也发现,社会排斥不仅可以对抑郁产生直接的影响,还可以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8]。Nolan认为,社会排斥影响个体的抑郁水平,显示了人际关系对于个体(特别是青少年)的重要性。青少年正处在自我意识迅速增强的阶段,非常看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遭遇社会排斥会使青少年对自己的评价明显降低,容易导致抑郁水平的增加。[7]745-755虽然研究发现,社会排斥特别是长期的社会排斥会使个体的抑郁水平增加,但是,对其作用机制的探讨还比较少见。

按照社会认同理论[9],个体通过社会分类、社会比较和积极区分建立对自己所属团体的认同[10]475。归属于某一团体不仅能够满足个体基本的归属需要,也有助于个体自我概念的建立和发展。当获得团体其他成员的积极接纳时,会增强个体对于团体的认同,个体会对自己的成员身份感到更加满意,从而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当个体获得消极的反馈或者被拒绝或排斥时,个体很难将自己与忽视和排斥自己的个体归为一类,从而很难产生积极的社会认同,这就意味着个体的归属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抑郁水平的增加。[11]

第一,虽然我国大多数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已经历了一段时期,但信息化体系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各科室的信息化建设还不能很好的相互融合。第二,医院在内部控制管理中不能将信息及时有效的传递和收集起来。同时,一些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系统还不够重视,甚至不习惯在信息网络间进行管理工作和办公,这严重影响了医院内部控制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顺利进行。第三,在医院的一些信息化业务系统中,统计信息不全、缺失的现象较为严重,使得各科室之间因医疗信息建立不完善而导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利用,这为医院的内部控制管理带来了许多的阻力和障碍。

研究表明,个体本身所属的身份会导致其遭受社会排斥的可能性增加[12-13]。民族身份是个体生而具有的身份特征,是个体难以通过自身的后天努力去改变的永久性的团体属性。因此,可以假设,来自本民族其他成员的长期的社会排斥会导致个体的民族认同感降低,从而使得抑郁水平增加,进而损害个体的心理健康。即,民族认同在社会排斥与抑郁之间有可能发挥着显著的中介作用。虽然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社会排斥会导致个体民族认同的水平降低,但是,最近有研究表明,当个体感受到某个政党的排斥时,会降低对其的政治认同。[14]同时,民族认同的降低会使得个体的抑郁水平增加也已经得到了大量研究的证实[15-16]。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模式的最后一环,也是保证学习效果、评价教学模式的总阀门。现行国际商法课程的主流评价方式仍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忽视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不能满足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国际商法课程应该依据职业标准中的项目权重,采用双证融通、多元评价的课程考核方案。

本研究选取居住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朝鲜族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考察社会排斥、民族认同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我国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地,占全国朝鲜族人口的42.3%。朝鲜族是来自朝鲜半岛的跨界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之一,其民族认同包括了对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对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身份的认同,以及对在朝鲜半岛上生活的韩国和朝鲜的朝鲜民族的认同。[17]中国朝鲜族同胞民族身份的特殊性以及民族认同的复杂性,加之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18],使得中国朝鲜族青少年成为考察社会排斥与民族认同之间关系较为理想的研究对象。

从表1可见,朝鲜族中学生的社会排斥感与民族认同感呈现显著的负相关:(r=-0.22,p<0.01)。即个体所感受到的社会排斥感越强烈,民族认同的水平就越低;朝鲜族中学生的社会排斥感与抑郁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r=0.49,p<0.01。即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排斥感越强烈,抑郁水平就越高;朝鲜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抑郁呈现显著的负相关:r=-0.34,p<0.01。即个体的民族认同水平越高,抑郁水平就越低;性别与社会排斥感负相关显著:r=-0.13,p<0.01。即男生比女生所感受到的社会排斥感更强;性别与民族认同负相关显著:r=-0.09,p<0.05。即男生的民族认同水平显著低于女生。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两所朝鲜族中学的朝鲜族中学生502名。其中,高中生313人,初中生189人,男生232人,女生270人,年龄为13岁至19岁,平均年龄为(15.92±1.17)岁。被试的母语是朝鲜语,但能够用汉语熟练地交谈与阅读,是熟练的朝鲜语—汉语双语者。

一、研究方法

2.民族认同的中介作用检验

考虑到这个规划要15到20年才会最终建成,会经历多届政府,为保证一张蓝图干到底,后来人不能随意变更,此规划方案报经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常委会征求意见并根据审议意见作了相应修改后,报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通过后,最后于1993年12月28日由市政府批复,成为陆家嘴地区20多年来一直遵循的城市规划法定的方案。

2.研究工具

本研究均由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作为主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使用SPSS 22.0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3.施测程序及数据处理

抑郁的测量采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epressionSelfRatingScaleforChildren,DSRSC)。该量表包括18个项目,采用3点记分,从1(经常)到3(无),其中3、5、6、10、14、15、17、18题反向记分。[23]被试的得分越高,表示抑郁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0.82。

民族认同的测量采用菲尼编制的《多民族认同量表》(TheMultigroupEthnicIdentityMeasure,MEIM)[21]。该量表是测量民族认同的重要工具,分为两个维度:民族认同和其他民族定向。其中,第1~5题测量民族认同。该量表在国内已有应用[22],被证明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被试的得分越高,表示民族认同的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民族认同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0.89。

社会排斥的测量采用《青少年社会排斥量表》(TheOstracismExperienceScaleforAdolescents,OESA)[19]。该问卷共有11道题目,分为拒绝和忽视两个维度,采用5点评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其中1、3、4、5、7、9题反向计分。被试的总分越高,表示受排斥感越强烈。中文版的《青少年社会排斥量表》信效度良好[20],在本研究中,量表的整体内部一致性系数α=0.78。

4.共同方法偏差的防止

由于所有的变量都采用问卷法来考察,为了防止出现共同方法偏差,除全部采取匿名方式作答以外,社会排斥量表、抑郁量表都有将近一半的题目采用反向表述。本研究还应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法,将社会排斥、民族认同以及抑郁等变量的所有条目放在一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未旋转时的主成分因素分析发现,可以抽取出6个因子,第一个因子的方差解释百分比为20.46%,低于40%的标准,表明本数据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24]

二、结果与分析

1.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朝鲜族中学生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朝鲜族中学生各变量间相关分析结果

变量M(SD)性别年龄社会排斥民族认同感性别1.54(0.50)1年龄15.92(1.17)0.031社会排斥2.59(0.59)-0.13∗∗0.001民族认同4.16(0.73)0.09∗性别-0.07-0.22∗∗1抑郁1.72(0.33)0.020.010.49∗∗-0.34∗∗

注:*p<0.05,**p<0.01,***p<0.001。下同;性别:男=1,女=2。

现阶段,农村每年排放的生活污水高达80亿t,其中有大约2500万t的污水排放较为规律,而且水质也比较稳定。虽然其中不含有毒物质,但是氮磷物质较多,而且还含有微生物与活性剂等物质,给湖泊、水塘等造成了严重污染,并对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小城镇污水处理率与之前相比提升了10%左右,虽然污水处理量得到了提升,但是与排放量相比仍然不能满足需求。目前我国大力提倡生态节能型农村的建设,农村生活水排放问题得到了社会普遍关注,但因处理方式受到经济、生活、生产等因素的制约,造成这一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1.被试

采用Bootstrapping分析考察民族认同的中介作用[25]。样本量选择5000,95%的Bootstrap置信区间为(-0.16,-0.09),不包括零,表明民族认同的中介效应显著。在控制民族认同的中介作用后,社会排斥感对抑郁的影响依然显著,95%的Bootstrap置信区间为(0.13,0.19),依然不包括零。因此,可以认为,民族认同在社会排斥感与抑郁之间发挥了部分的中介作用,其间接效应为0.04,直接效应为0.14,见图 1。

与血清尿酸正常人群相比,高尿酸血症组人群的超重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病率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详见表4。

图1民族认同在社会排斥与抑郁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三、讨论

本研究发现,社会排斥可以直接预测受排斥者的抑郁水平,这与之前很多研究的结果一致[7-8]。相对于轻松快乐的情境,当让被试回忆所经历的社会排斥事件时,被试会出现更多的消极情绪,包括焦虑和抑郁等。[26]另外,按照社会排斥的需要—威胁时间模型,个体在遭遇到社会排斥之后,会依次进入反射、反省和退缩3个阶段。[27]由于反射阶段更多的是一种自动化的即时反应,因此,很少受到个体变量和情境变量影响,个体的4种基本需要都会出现受损的状况。而在反省阶段,个体在注意到遭遇排斥后,会通过对遭遇的社会排斥的原因、关系重要性、关系恢复的可能性等进行认知评估,并且按照评估的结果作出相应的反应。随着长时间地遭受排斥,个体的应对资源将会枯竭,无法使得受损的基本需要得以提升,因而最终变得抑郁。[28]但是,也有研究发现,被试在遭遇到社会排斥时并不会出现消极情绪的变化,而是会表现出一种情绪的麻木状态。[29]针对这一矛盾的结果,有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社会排斥的实验范式不同造成的。[30]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考察被试遭遇到的社会排斥的一般状况,并非在实验室操纵情境下所出现的暂时的或短暂的社会排斥,此时,社会排斥更像是个体在日常生活情境中所面临的一种长期的负性的压力情境,在激活个体自身易感性素质的情况下,导致个体抑郁水平的增加。[31]在这一过程中,个体自我控制的失败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8]169-174

本研究确认了民族认同在社会排斥与抑郁之间的部分中介作用,即遭遇社会排斥会导致个体的民族认同水平降低,从而导致抑郁水平增加。本研究的对象是延边地区的朝鲜族青少年。朝鲜族的民族认同具有多重性,其民族认同包括对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对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朝鲜族的认同,以及对生活在朝鲜半岛上韩国和朝鲜的朝鲜民族的认同。因此,从中华民族认同的角度来讲,无论他们遭遇的社会排斥是来自于朝鲜族还是来自于汉族,都属于内群体排斥。许多研究发现,相比于被外团体排斥,被内团体排斥给个体造成的伤害程度更大。[28]77[32]因为当遭遇到外团体的排斥时,被排斥者会将这一排斥看作是因为自己的某个成员身份,而根据社会认同理论,个体一般都更加偏爱内团体[10]480,所以,被外团体排斥在个体看来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而被内团体成员所排斥,作为个体自我概念一部分的社会认同必然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在长期排斥的情境下,在个体通过各种努力仍然无法获得内团体接纳时,却又因为民族身份的永久性而无法简单地转而认同其他团体来获得社会认同,个体抑郁水平的增加也就在所难免。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者发现,民族认同在社会排斥和幸福感之间发挥着显著的调节作用。但是,这一研究对社会排斥采用网络投球的范式进行操作,建立的是一种实验室情境下短暂的社会排斥情境,这与本研究中所测量的一般性的社会排斥并不相同。

3) 浸提温度。准确称取5 g火龙果果皮用打浆机打碎,在最适的乙醇浓度及pH下,按1∶100的比例加入乙醇,在提取温度(20℃、30℃、40℃、50℃、60℃、70℃及80℃)下提取60 min,方法同上。

在本研究中,有66.2%被试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朝鲜族人对自己的排斥更多;而33.8%的被试认为,汉族人对自己的排斥更多。因此,从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朝鲜族的认同角度来看,朝鲜族青少年既有来自朝鲜族的内团体排斥,也有来自汉族的外团体排斥,但主要是内团体排斥。这其中的原因十分复杂,但主要原因还是由于被试生活在朝鲜族聚居地(延边),在日常交往对象中,朝鲜族的比例更高。根据被试的自我报告,在本研究被试的朋友中,朝鲜族朋友的数量(M=4.49,SD=0.05)显著高于汉族朋友的数量(M=3.05,SD=0.06),t=-20.45,p<0.001,说明被试与朝鲜族朋友的交往频率更高。更高的交往频率有时也会伴随着更多的冲突和更多的排斥。另外,更多的族内排斥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原因:其中一种可能是与近代以来朝鲜与韩国的政党斗争文化有关。朝鲜族同胞的居住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接壤,近年来,又与韩国在经济与文化上往来频繁。众所周知,朝鲜半岛近年来的政坛斗争异常激烈,而韩国在建国以后的总统几乎都难以得到善终。这种政治文化会影响到民间文化,导致群体内部的排斥增加;另一种可能是,延边朝鲜族同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都与中国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朝鲜族同胞对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认同在55个少数民族中是很高的,他们的汉语水平也非常高。[33]但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与韩国的交流增多,大批朝鲜族人去韩国务工或者经商,随着与跨界朝鲜民族的交往不断增多,中国的朝鲜族同胞对韩国本族人的民族认同在增强,对汉族人的民族分界意识也在增强。此时,那些对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认同非常高的个体也有可能受到本群体的冷落与排斥。究竟是出于哪一种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是,这种现象值得关注。

本研究表明,社会排斥降低了朝鲜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水平,并且增加了抑郁水平。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自我概念快速发展的阶段[18],作为自我概念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认同也在形成之中,一旦遭遇了伤害,会对个体造成很多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减少和防止社会排斥的出现是减少社会排斥所带来危害的根本性措施,也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1]Williams KD.Ostracism[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7,58(3):425-452.

[2]Leary MR.Responses to social exclusion:social anxiety,jealousy,loneliness,depression,and low self-esteem[J].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90,9(2):221-229.

[3]Conway F,Saylor SA,Nida SA,et al.Bullying and ostracism screening scales(boss):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J].Children’s Health Care,2012,41(4):322-343

[4]Saylor CF,Williams KD,Nida SA,et al.Ostracism in pediatric populations:Review of theory and research[J].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 Behavioral Pediatrics,2013,34(4):279-287

[5]杜建政,夏冰丽.心理学视野中的社会排斥[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6):981-986.

[6]李森,张登浩.社会排斥的结果:对象与影响因素[J].心理研究,2016,9(3):10-16.

[7]Nolan SA,Flynn C,Garber,J.Prospective relations between rejection and depression in young adolescent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85(4):745-755.

[8]孙晓军,童媛添,范翠英.现实及网络社会排斥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15(2):169-174.

[9]Tajfel H.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82,33(1):1-39.

[10]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3).

[11]Wallace C.The impact of time,ostracism and racial identity on social well-being[D].Washington,D.C:Howard University,2009.

[12]Gieling M,Thijs J,Verkuyten M.(2010).Tolerance of practices by muslim actors:an integrative social-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J].Child Development,81(5),1384-1399.

[13]Hauge L J,Skogstad A,Einarsen S.(2009).Individual and situational predictors of workplace bullying:why do perpetrators engage in the bullying of others? Work & Stress,23(4),349-358.

[14]Kuo A,Malhotra N,Mo CH.Social exclusion and political identity:The case of Asian American partisanship[J].The Journal of Politics,2017,79(1):17-32.

[15]Robinson J,Biran M.Discovering self:Relationships between African identity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J].Journal of Black Studies,2006(37):46-68.

[16]Cunningham G B.The importance of a common in-group identity in ethnically diverse groups[J].Group Dynamics:Theory,Research,and Practice,2005(9):251-260

[17]李晶.朝鲜族民族认同意识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15.

[18]宋剑辉,郭德俊,张景浩,等.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特点及培养[J].心理科学,1998,21(3):277-278.

[19]Gilman R,Carter-Sowell A,DeWall C N,et al.Validation of the ostracism experience scale for adolescents[J].Psychological Assessment,2013(25):1-12.

[20]张登浩,黄莲琼,董妍.青少年社会排斥量表在我国青少年中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26(6):1123-1126.

[21]Phinney J S.Understanding ethnic diversity:The role of ethnic identity[J].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1996,40(2):143-152.

[22]高承海,侯玲,万明钢.民族接触促进跨民族互动的心理机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6):30-35.

[23]Birleson P.The validity of depressive disorder in childhoo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self-rating scale:A research report[J].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1981,22(1):73-88.

[24]Podsakoff P M,Mackenzie S B,Lee J Y,et al.Common method biases in behavioral research: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commended remedies.J.Appl.Psychol,2003,88:879-903.

[25]Hayes A F.Introduction to mediation,moderation,and conditional process analysis:A regression-based approach[J].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2013,51(3):335-337.

[26]Craighead W E,Kimball W H,Rehak P.J.Mood changes,physiological responses,and self-statements during social rejection imagery[J].Journal of Consulting Clinical Psychology,1979,47(2):385-96.

[27]Williams K D.Ostracism:A temporal need-threat model[J].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9(41):275-314.

[28]Williams K D,Govan C L,Croker V,et al.Investigations in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ocial- and cyber ostracism[J].Group Dynamics 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2000,6(1):65.

[29]程苏,刘璐,郑涌.社会排斥的研究范式与理论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6):905-915.

[30]Twenge J M,Catanese K R,Baumeister R F.Social exclusion and the deconstructed state:Time perception,meaninglessness,lethargy,lack of emotion,and self- awarenes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85):409-423.

[31]邱炳武,王极盛.抑郁研究中的素质压力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2000,23(3):361-362.

[32]Williams K D,Cheung C K T,Choi W.Cyber-ostracism:effects of being ignored over the interne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0,79(5):748-762.

[33]王纪芒.中国朝鲜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以中国某边疆地区的朝鲜族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105(4):49-55.

TheInfluenceofSocialExclusionontheDepressionofKoreanAdolescents:——A Mediating Role of National Identity

ZHANG Deng-hao, SHAO Lei, ZHANG Ji-jia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Adolescent social exclusion scale, national identity scale 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502 adolescents in Yanbian Kore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Jilin Province by random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social exclusion affecting adolescent depres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social exclusion can not only effectively predict national identity and level of depression, but also indirectly affect adolescent depression through ethnic identity.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social identity, the need of social exclusion, and the threat time mode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result on social exclusion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research.

Keywords:social exclusion; Korean; national identity; depression

中图分类号:C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133(2019)05-0051-05

[收稿日期]2019-07-10

[基金项目]全国民族教育研究合作课题:“少数民族心理健康和文化适应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MJZXHZ15003);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16XNLQ0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张登浩(1978-),男,陕西凤翔人,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与民族心理学。

邵 蕾(1995-),女,山东威海人,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

1.投资公司应该高度重视自身的风险管理工作,构建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决策层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极强的风险意识和管理水平,在工作中拥有极高的警惕性,能够准确分析企业当前的经济增长点和的存在风险的部分。

张积家(1955-),男,山东蓬莱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心理语言学与民族心理学。

[责任编辑 刘晓华]

标签:;  ;  ;  ;  ;  ;  ;  ;  ;  ;  ;  ;  

张登浩:社会排斥对朝鲜族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以民族认同的中介作用为视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