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锅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该内锅组件包括内锅和把手组件,把手组件设置于内锅上,把手组件包括把手杆,把手杆的下表面形成与用户的手配合的支撑面,把手杆与内锅之间具有供用户的手穿过的间隔。通过在内锅上设置把手组件,利用把手杆的下支撑面给用户提供了与手配合的受力点,并在把手杆与内锅之间设置供手穿过的间隔,这样设置使得用户便于通过手握住把手杆,进而通过施力于支撑面将内锅抬起,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锅(10);把手组件(20),所述把手组件(20)设置于所述内锅(10)上,所述把手组件(20)包括把手杆(22),所述把手杆(22)的下表面形成与用户的手配合的支撑面,所述把手杆(22)与所述内锅(10)之间具有供用户的手穿过的间隔。
设计方案
1.一种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锅(10);
把手组件(20),所述把手组件(20)设置于所述内锅(10)上,所述把手组件(20)包括把手杆(22),所述把手杆(22)的下表面形成与用户的手配合的支撑面,所述把手杆(22)与所述内锅(10)之间具有供用户的手穿过的间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组件(20)还包括:
安装基体(21),所述安装基体(21)设置于所述内锅(10)的外表面上,所述把手杆(22)位于所述安装基体(21)的上方并与所述安装基体(21)之间具有间隔,所述把手杆(22)与所述安装基体(21)之间形成供用户的手穿过的让位空间(24);
连接部(23),所述连接部(23)设置于所述安装基体(21)和所述把手杆(22)之间,以连接所述安装基体(21)和所述把手杆(2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23)包括:
第一连杆(231),所述第一连杆(231)连接在所述安装基体(21)与所述把手杆(22)之间;
第二连杆(232),所述第二连杆(232)连接在所述安装基体(21)与所述把手杆(22)之间,所述第一连杆(231)和所述第二连杆(232)相对地设置;
所述把手杆(22)、所述第一连杆(231)、所述第二连杆(232)和所述安装基体(21)共同围设形成所述让位空间(2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杆(22)的轴线沿横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杆(231)和所述第二连杆(232)沿竖直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组件还包括:
支架(30),所述支架(30)位于所述内锅(10)与所述安装基体(21)之间,所述支架(30)具有第一支架(31)和第二支架(32),所述第一支架(31)与所述内锅(10)相连接,所述第二支架(32)与所述安装基体(21)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基体(21)朝向所述内锅(10)的一侧开设有容纳腔(25)以容纳所述支架(30),所述支架(30)的第二支架(32)与所述容纳腔(25)的腔壁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30)由钣金折弯形成,所述第一支架(31)为钣金折弯形成的第一折弯段,所述第二支架(32)为钣金折弯形成的第二折弯段,所述第一折弯段和所述第二折弯段具有距离地并通过过渡段连接,所述第一折弯段和所述第二折弯段上均开设有连接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杆(22)的宽度为d,25mm>d>15mm。
9.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内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组件为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内锅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为电压力锅,所述电压力锅包括外锅及设置在所述外锅内的保温罩,所述内锅组件设置在所述保温罩内。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内锅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内锅手柄铆接在内锅外侧壁上,内锅受力点在手柄的下方,然而,由于外观限制的原因,导致内锅手柄下发的受力面太小,从而导致消费者从容纳腔内提取内锅时,不好抓取手柄,特别是在满锅食物的情况下,造成消费者提取内锅时使用体验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锅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抓取内锅手柄费力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内锅组件,包括:内锅;把手组件,把手组件设置于内锅上,把手组件包括把手杆,把手杆的下表面形成与用户的手配合的支撑面,把手杆与内锅之间具有供用户的手穿过的间隔。
进一步地,把手组件包括:安装基体,安装基体设置于内锅的外表面上,把手杆位于安装基体的上方并与安装基体之间具有间隔,把手杆与安装基体之间形成供用户的手穿过的让位空间;连接部,连接部设置于安装基体和把手杆之间,以连接安装基体和把手杆。
进一步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杆,第一连杆连接在安装基体与把手杆之间;第二连杆,第二连杆连接在安装基体与把手杆之间,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相对地设置;把手杆、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安装基体共同围设形成让位空间。
进一步地,把手杆的轴线沿横向延伸,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沿竖直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内锅组件还包括:支架,支架位于内锅与安装基体之间,支架具有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与内锅相连接,第二支架与安装基体相连接。
进一步地,安装基体朝向内锅的一侧开设有容纳腔以容纳支架,支架的第二支架与容纳腔的腔壁相连接。
进一步地,支架由钣金折弯形成,第一支架为钣金折弯形成的第一折弯段,第二支架为钣金折弯形成的第二折弯段,第一折弯段和第二折弯段具有距离地并通过过渡段连接,第一折弯段和第二折弯段上均开设有连接孔。
进一步地,把手杆的宽度为d,25mm>d>15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内锅组件,内锅组件为上述的内锅组件。
进一步地,烹饪器具为电压力锅,电压力锅包括外锅及设置在外锅内的保温罩,内锅组件设置在保温罩内。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内锅上设置把手组件,利用把手杆的下支撑面给用户提供了与手配合的受力点,并在把手杆与内锅之间设置供手穿过的间隔,这样设置使得用户便于通过手握住把手杆,进而通过施力于支撑面轻松将内锅抬起,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锅组件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内锅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的内锅组件的把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的内锅组件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的内锅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5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内锅;
20、把手组件;21、安装基体;22、把手杆;23、连接部;231、第一连杆;232、第二连杆;24、让位空间;25、容纳腔;
30、支架;31、第一支架;32、第二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内锅组件。
具体地,如图1所示,该内锅组件包括内锅10和把手组件20,把手组件20设置于内锅10上,把手组件20包括把手杆22,把手杆22的下表面形成与用户的手配合的支撑面,把手杆22与内锅10之间具有供用户的手穿过的间隔。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内锅10上设置把手组件20,利用把手杆22的下支撑面给用户提供了与手配合的受力点,并在把手杆22与内锅10之间设置供手穿过的间隔,这样设置使得用户便于通过手握住把手杆22,进而通过施力于支撑面轻松将内锅10抬起,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如图2和图3所示,把手组件20还包括安装基体21和连接部23,安装基体21设置于内锅10的外表面上,把手杆22位于安装基体21的上方并与安装基体21之间具有间隔,把手杆22与安装基体21之间形成供用户的手穿过的让位空间24,连接部23设置于安装基体21和把手杆22之间,以连接安装基体21和把手杆22。这样设置便于通过连接部23将把手杆22和安装基体21相连接,其中,连接部23可以为一个连接杆或多个连接杆。
如图3所示,连接部23包括第一连杆231和第二连杆232,第一连杆231连接在安装基体21与把手杆22之间,第二连杆232连接在安装基体21与把手杆22之间,第一连杆231和第二连杆232相对地设置;把手杆22、第一连杆231、第二连杆232和安装基体21共同围设形成让位空间24。这样设置便于用户将手穿过让位空间24并握住把手杆22,以便于抬取内锅10。其中,第一连杆231、把手杆22、第二连杆232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分体组装而成,当然,第一连杆231、把手杆22、第二连杆232也可以依次连接为拱形。
在本实施例中,把手杆22的轴线沿横向延伸,第一连杆231和第二连杆232沿竖直方向延伸。这样设置便于把手杆22、第一连杆231和第二连杆232围设形成矩形,以便于外锅设置相应的让位部以适配,同时便于用户用手抓紧把手杆22。
如图4所示,内锅组件还包括支架30,支架30位于内锅10与安装基体21之间,支架30具有第一支架31和第二支架32,第一支架31与内锅10相连接,第二支架32与安装基体21相连接。通过支架连接内锅10和安装基体21,便于至少部分的安装基体21能够远离内锅10的外表面设置,以便于在安装基体21上为用户的手操空间留有足够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基体21朝向内锅10的一侧开设有容纳腔25以容纳支架30,支架30的第二支架32与容纳腔25的腔壁相连接。这样设置使得内锅10和安装基体21连接稳固,而支架30隐藏在容纳腔25内确保了外观的美观性。
在本实施例中,支架30由钣金折弯形成,第一支架31为钣金折弯形成的第一折弯段,第二支架32为钣金折弯形成的第二折弯段,第一折弯段和第二折弯段具有距离地并通过过渡段连接,第一折弯段和第二折弯段上均开设有连接孔。这样设置使得支架30通过钣金一体折弯而成,降低了生产成本。
另外,把手杆22的宽度为d,25mm>d>15mm。这样设置使得用户操作手感较佳,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如图5和图6所示,用户可通过手插入进让位空间24内并抓住把手杆22,使得把手杆22的受力均匀,并通过把手杆22的支撑面施加向上的拉力,以将内锅10由外锅中取出。
上述实施例的内锅组件还可以用于烹饪设备技术领域,即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该烹饪器具包括内锅组件,内锅组件为上述实施例的内锅组件。
其中,烹饪器具为电压力锅,电压力锅包括外锅及设置在外锅内的保温罩,内锅组件设置在保温罩内。
在本实施例中,把手组件20为多个,多个把手组件20沿内锅10的外周面间隔地设置。优选地,把手组件20为两个,以便于用户两只手操作。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15345.2
申请日:2019-01-04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3(浙江)
授权编号:CN209789485U
授权时间:20191217
主分类号:A47J27/00
专利分类号:A47J27/00;A47J36/00;A47J45/06
范畴分类:15F;
申请人: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12017 浙江省绍兴市世纪西街3号(袍江工业园区)
发明人:吴飞;蔡何意
第一发明人:吴飞
当前权利人: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代理人:韩建伟;丰佩印
代理机构:11240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连杆机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