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腐蚀论文_李崇杰,蓝飘,李辉,雍兴跃

导读:本文包含了金属腐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金属,电化学,机理,铜绿,水蒸汽,模式,定量分析。

金属腐蚀论文文献综述

李崇杰,蓝飘,李辉,雍兴跃[1](2019)在《钛合金引起的耦接金属腐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钛合金是航天航空产品不可或缺的金属材料。出于结构和技术上的考虑,航空飞行器上还需要使用到其他多种金属材料,因此钛不可避免的会与其它金属构件进行接触,从而造成电偶腐蚀问题。本文选取钛合金和航天航空工程中常用的几种钢材、铝合金和复合材料以及经不同表面处理的以上材料作为实验材料,来研究不同材料自腐蚀电位变化规律,偶对材料间偶合电化学行为,并对材料的电偶腐蚀敏感性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对判断电偶腐蚀程度的叁种实验方法进行可靠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平均自腐蚀电位大小为:复合材料>钛合金>钢材>铝合金。且同种类别的材料自腐蚀电位基本相同,经表面处理后的金属材料大多有所上升,但钢类材料有所下降。钛合金的自腐蚀电位较高,与其他金属材料进行耦接后,将减缓自身腐蚀,加速偶对材料的腐蚀,但与复合材料耦接时,将加速自身腐蚀。图1与图2为选取的两对偶对材料的极化曲线。经阳极化处理前后的钛合金在极化条件下的腐蚀过程均由阳极钝化作用控制。根据标准对实验涉及的偶对材料的电偶腐蚀敏感性进行评级,结果表明,钛合金与几种所测钢材、铝合金进行耦接后的电偶腐蚀敏感性为D级或E级,使用限制均为不可直接接触使用,与复合材料进行耦接后的电偶腐蚀敏感性为A级,可直接接触使用。极化法,电偶法,失重法均可对偶对材料的实际电偶腐蚀严重程度进行初步判断,结合腐蚀形貌观察分析可得,用电偶法来判断材料的实际电偶腐蚀严重程度可靠性最高,失重法其次,极化法最差。(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10-24)

李顺灵,李蕾,朱婷婷,李艳,夏可[2](2019)在《铜绿假单胞菌的PAO1 Lasl和PAO1 RhlI基因对生物膜形成及金属腐蚀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去几十年,大量的研究报道称铜绿假单胞菌加速了金属的腐蚀,被认为是由于其在金属表面形成了生物膜[1-2]。然而,关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导致金属的腐蚀的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有趣的是,大量细菌在金属固体材料表面会连结到一起形成群聚,此现象称之为群体感应(Guorum Sensing,QS)[3]。群体感应是细菌的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连接通道[4]。研究发现QS可以调细菌生物膜的形成[4],且LasI和RhlI两个膜信号分子是控制铜绿假单胞菌(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10-24)

夏大海,宋诗哲[3](2019)在《金属腐蚀速度的电化学噪声检测:理论模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材料腐蚀速度的测定是评价材料在服役环境中耐蚀性的重要指标。电化学噪声技术由于其原位无损无干扰的优势,用于金属材料的腐蚀监检测的应用已有50多年的历史,可以实现对金属材料在各种环境下的腐蚀速度和腐蚀形态的评估。目前制约电化学噪声技术应用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是如何建立理论模型进而得到表征腐蚀速度的特征参数。目前腐蚀速度评价主要采用噪声电阻或谱噪声电阻来表征,但很多情况下2个参数本身缺乏严格的物理意义。本文综述了目前用于金属腐蚀速度定量分析的3种理论模型(电极过程动力学模型、等效电路模型、散粒噪声理论),并深入讨论了每种模型的优缺点,最后指出了该领域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葛红花,赵玉增,王保峰[4](2019)在《金属腐蚀与防护综合实验的设计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金属腐蚀与防护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课程知识,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该文设计开发了一个金属腐蚀与防护综合实验。通过对比不同状态的铁钉分别在3%NaCl溶液中的腐蚀现象,结合电极电位的测定,阐述了该综合实验的设计思路、实验原理、实验教学设计和实验评价体系的建立。该实验包含了腐蚀原电池、电偶腐蚀、阴极保护等多个知识点。实践表明,通过该实验,可以观察微观腐蚀电池和宏观腐蚀电池的形成,分析阴极保护原理和电偶腐蚀产生的条件。(本文来源于《实验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杨鹏媛[5](2019)在《电气设备金属腐蚀机理及抑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阐述了电气设备金属腐蚀机理,介绍了造成金属材料发生腐蚀的影响因素,针对电气设备金属腐蚀出现的问题,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促进我国电气设备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全面腐蚀控制》期刊2019年08期)

朱永满,叶致富[6](2019)在《锅炉水汽系统金属腐蚀及控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锅炉水汽系统金属的腐蚀机理、影响因素及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对金属腐蚀的防控方法。(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19年08期)

马喜成[7](2019)在《锅炉水汽系统金属腐蚀分析与防止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锅炉使用过程中所处的特定环境情况,经常会导致锅炉受热面的金属腐蚀,本文通过对锅炉在氧化、酸性、碱性、冲刷等情况的腐蚀机理分析,提出合理的预防措施。(本文来源于《大众标准化》期刊2019年09期)

许亮斌,李朝玮,王宇,肖凯文,盛磊祥[8](2019)在《水下采油树30CrMo钢/625合金异金属腐蚀机理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水下采油树在海水和内部流体长期作用下极易发生腐蚀的问题,借助高温高压反应釜,对流花11–1油田水下采油树的30CrMo钢/625合金的电偶腐蚀和堆焊金属腐蚀分别进行了腐蚀浸泡模拟试验,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仪分析了腐蚀产物膜的微观形貌和化学成分,并分析了30CrMo钢和625合金的异金属腐蚀机理。研究发现,水下采油树的30CrMo钢与625合金接触时,30CrMo钢易发生较严重的均匀腐蚀,且接触位置及堆焊焊缝处30CrMo钢存在较严重的沟槽腐蚀。水下采油树不同金属接触腐蚀的原因包括电偶腐蚀和缝隙腐蚀,堆焊修复后热影响区金相组织的不均匀性也会加剧缝隙腐蚀。研究结果表明,水下采油树应尽量避免不同金属接触形成异金属电偶腐蚀体系,修复已发生局部腐蚀失效的水下采油树时应合理选择堆焊材料并进行全覆盖堆焊,避免异金属腐蚀风险。(本文来源于《石油钻探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谢春峰[9](2019)在《金属腐蚀原理及防护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各色各样金属制品的运用越来越多。运用广泛的金属材料分黑色金属、有色金属两类。黑色金属包括铁、铬、锰及其合金;有色金属则是除铁、铬、锰之外的所有金属及合金。工业化给金属材料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也加速了金属的腐蚀,使得金属腐蚀与防护的工作倍受重视。每年全球因腐蚀造成的金属损失量约占金属总产量的30%。2014年我国腐蚀总成本约占当年GDP的3.34%,总额超过2.1万亿元人民币。因此做好金属腐蚀与防护的工作很有必要。本文主要介绍金属腐蚀以及一些常用的防护手段。(本文来源于《全面腐蚀控制》期刊2019年07期)

朱泽洁[10](2019)在《金属腐蚀表面原位空间电化学/化学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腐蚀过程是典型界面电化学反应,随着腐蚀的发生和发展,金属表面会形成一系列阳极和阴极活性区域,从而导致金属/溶液界面的微区化学环境(比如pH、Cl-和金属离子的浓度)发生变化,而这些微区化学环境的变化又会影响腐蚀过程的进行。由于这些阳极和阴极活性点的尺寸通常在微米,甚至纳米的尺度,传统的电化学方法很难实现对界面微区化学环境的实时监测。扫描电化学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chemical Microscopy,SECM)技术是一种具有空间分辨的原位电化学技术,具有多种操作模式,可实现原位测量金属电极表面形貌以及金属/溶液界面活性点位置、大小和物种浓度分布。目前,SECM已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金属腐蚀过程的研究。SECM应用最广泛的是电流响应模式,可以实现对金属/溶液界面的电化学或形貌成像,但对于没有电化学活性的物种却不能响应。相比于电流响应模式,SECM电位响应模式可以实现对某些特定离子浓度的监测(如H+,OH-和一些碱金属离子,如Mg2+,Zn2+等),但主要不足是无法准确控制探针-基底距离,且由于受限于传统探针的不足,无法同时获得金属电极界面微区空间电化学/化学信息。本文首先采用微型pH电化学传感器结合SECM的电位响应模式来实现对金属/溶液界面微区pH的测定。通过阳极电沉积的方式在直径为10 μm的Pt超微电极表面制备出全固态复合Pt/IrOx-pH超微传感器电极,通过SEM对膜的形貌进行观察,并通过XPS对膜的价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Pt/IrOx-pH超微传感器电极在pH=1.00-13.00的范围内线性响应非常好(R2=0.999),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在陈化110天后,仍能呈很好的线性响应),以及对pH的响应时间快(在pH变化的瞬间,电位立刻发生改变)。循环伏安曲线和XPS结果表明,随着循环伏安扫描电位范围的正移,IrOx膜中Ir4+/Ir3+的比例增加,从而导致Pt/IrOx-pH超微传感器电极响应斜率增大(超能斯特响应)。实验将制备的pH电化学传感器电极应用于对不锈钢(316L Stainless Steel 316L-SS)在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研究。SECM面扫描结果发现:在浸泡过程中能检测到明显的局部pH酸化和碱化区域,分别对应为腐蚀的阳极和阴极活性位点,这主要是因为在阳极活性区发生了铁的溶解,部分亚铁离子发生水解导致局部pH减小,而在阴极活性区发生了质子的还原反应,从而导致局部pH增大;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在不锈钢表面500 μm X 500 μm的范围内,可检测到阳极与阴极活性区pH差值从0.22增至1.27。同时,本文还通过制备一种次微米Pt/IrOx-pH超微传感器电极,将探针逼近至距离基底表面1 μm处,结合SECM电位响应模式,通过测量不同距离下的pH,转化为质子通量,继而实现对316L不锈钢表面的原位微区自腐蚀电流密度的监测。结果表明,316L不锈钢浸泡在含6%FeC13的酸性溶液中4,6,8和10h时的自腐蚀电流密度分别为:jt=4h=7.90×10-3 A·cm-2,jt=6h=2.67×10-3 A-cm-2,jt=8h=1.54×10-3 A-cm-2和jt=10h=2.45×10-4 A·cm-2,实现了原位无损监测金属表面微区自腐蚀电流密度。本论文还通过制备一种新型双管Pt-Pt/IrOx-pH超微传感器电极,结合SECM电流-电位复合模式实现精确位置控制下,对316L不锈钢在叁组不同pH值(分别为pH=2.00,6.00和11.00)的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研究。实验根据双管超微传感器电极的真实形貌和尺寸,通过COMSOL建模和数值分析,获得双管超微传感器电极在1 mM FcMeOH+0.1 M KN03水溶液中的标准逼近曲线,并将其应用于实验中对探针-基底位置的精确控制。SECM实验结果发现,在叁组不同pH值的溶液中,随着探针-基底距离的减小,所检测的pH值均变大,证实了实验中对探针-基底距离精确控制的重要性;而根据SECM在浸泡不同时间后的pH面扫描图,发现在探针距离基底12 μm处,在酸性溶液中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pH整体呈增大趋势,且在浸泡5h和20h后均可发现明显的阳极和阴极活性位点,这表明在浸泡的过程中,有点蚀的发生。但在浸泡8,32和48 h后并未检测到明显的阳极和阴极活性区,这是因为实验过程中不锈钢表面产生的点蚀为亚稳态点蚀,检测到的点蚀区在浸泡的过程中,周围由于覆盖一层钝化膜,使其发生再钝化所致。而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均未检测到明显的腐蚀活性位点,这可能是由于不锈钢表面的钝化膜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比较稳定,因此可以保护本体金属,减少点蚀的发生所致。本论文还利用SECM电流-电位复合模式实现精确位置控制下,对金属腐蚀表面原位空间电化学/化学成像。实验中无需更换电极,即可实现在同种溶液中对不锈钢基底表面微区Fe2+和pH分布,以及AZ91镁合金表面形貌和pH分布的准同步成像。结果发现,在浸泡的过程中,在316L不锈钢基底表面可以观测到明显的阴阳极活性位点,且阳极活性区与阴极活性区相隔很近,在探针距离基底15 μm处,阳极电流峰和阴极pH峰之间的表观距离大约为84 μm,这主要是由于点蚀处Fe2+生成的同时,阴极反应也集中在点蚀附近发生所致;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在相同的位置均可检测到阳极和阴极活性区,这与SEM检测结果吻合,这可能是由于316 L不锈钢在含6%FeC13的酸性溶液中,有稳定点蚀生成所致。该技术同样用于AZ91镁合金腐蚀过程研究。通过电流面扫描图发现基底表面有腐蚀产物堆积处,而通过pH面扫描图发现,腐蚀产物堆积处位置附近可检测到明显的pH减小和增大区域,分别对应为腐蚀阳极和阴极活性区域。(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6-01)

金属腐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过去几十年,大量的研究报道称铜绿假单胞菌加速了金属的腐蚀,被认为是由于其在金属表面形成了生物膜[1-2]。然而,关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导致金属的腐蚀的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有趣的是,大量细菌在金属固体材料表面会连结到一起形成群聚,此现象称之为群体感应(Guorum Sensing,QS)[3]。群体感应是细菌的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连接通道[4]。研究发现QS可以调细菌生物膜的形成[4],且LasI和RhlI两个膜信号分子是控制铜绿假单胞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金属腐蚀论文参考文献

[1].李崇杰,蓝飘,李辉,雍兴跃.钛合金引起的耦接金属腐蚀研究[C].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2019

[2].李顺灵,李蕾,朱婷婷,李艳,夏可.铜绿假单胞菌的PAO1Lasl和PAO1RhlI基因对生物膜形成及金属腐蚀影响的研究[C].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2019

[3].夏大海,宋诗哲.金属腐蚀速度的电化学噪声检测:理论模型研究进展[J].化工学报.2019

[4].葛红花,赵玉增,王保峰.金属腐蚀与防护综合实验的设计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9

[5].杨鹏媛.电气设备金属腐蚀机理及抑制探讨[J].全面腐蚀控制.2019

[6].朱永满,叶致富.锅炉水汽系统金属腐蚀及控制方法[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9

[7].马喜成.锅炉水汽系统金属腐蚀分析与防止措施[J].大众标准化.2019

[8].许亮斌,李朝玮,王宇,肖凯文,盛磊祥.水下采油树30CrMo钢/625合金异金属腐蚀机理试验研究[J].石油钻探技术.2019

[9].谢春峰.金属腐蚀原理及防护简介[J].全面腐蚀控制.2019

[10].朱泽洁.金属腐蚀表面原位空间电化学/化学成像研究[D].浙江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超声检测数据3D显示界面二段式诊断题编制流程基于光纤微弯效应的光纤腐蚀传感原理腐蚀后的ITO基板(左)及蒸镀了有机和金...计算得到的关联维数Fig.6-5Thecalcul...破坏后果评估界面

标签:;  ;  ;  ;  ;  ;  ;  

金属腐蚀论文_李崇杰,蓝飘,李辉,雍兴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