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鸿婷:春晚小品中老年人媒介形象研究论文

何鸿婷:春晚小品中老年人媒介形象研究论文

【摘 要】近几年,我国老龄化进程持续加快,春晚作为我国最特殊、最引人注目的媒介传播平台,各个时期春晚小品中呈现的老年人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时期老年人的社会形象,并给予老年群体行为以引领和导向作用。本文通过研究历年来春晚小品中出现的老年人的媒介形象,分析其特征以及其形成的社会情境,并提出一定的建议,促进春晚小品老年人媒介形象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推动老年人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春晚小品 老年人 媒介形象

一、春晚小品中老年人媒介形象的构建

(一)样本筛选

通过对1983—2019年以来,37年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演出过的小品进行分析,最终选定包含老年形象的38 个小品做为样本。文中所涉及的老年人形象的主要筛选方式如下:

第一,年龄指征:明确指出年龄并符合老年人年龄的。

汽车美容装饰店的师傅介绍说,首先要确认你的车是前轮驱动还是后轮驱动,因为链条必须装在起主要作用的那组轮胎上。尤其是自动挡车应注意,应在两个前轮(后轮)上同时装上防滑链,不要只在一个车轮上使用防滑链,这样很容易损坏自动挡变速箱。此外,防滑链也有尺寸限制,分别适合不同的轮毂尺寸和胎宽,注意选择与车轮尺寸相配的防滑链。安装防滑链后,行驶速度一般不要超过每小时50公里,行车时,避免急刹车、急前进、急转弯和连续空转的行为。在非冰雪路面行车时,避免行走在带有利刃的物质上及不好行车的干燥路面,当车辆驶入无需使用防滑链的路面时要及时卸去。

第二,形象指征:具有白头发、牙齿脱落、走路蹒跚等老年人相关体态特征。

第三,台词指征:在小品中提到“老年人”“老头”“老太太”“空巢老人”等相关词汇。

4.农村老年人形象减少,城市老年人形象增多

(二)春晚小品中老年人媒介形象的特征

1.小品中老年人形象整体呈增长趋势

春晚小品中所构建的62 个老年人形象中,通过对小品中所呈现出的生活场景、台词内容、人物衣着、小品主题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得出以下结论:生活区域在城市的老年人形象有32个,约占总数的51.6%,生活区域在农村的老年人有19 个,约占总数的30.6%,其余无法准确判断其生活区域属于城市还是农村的有11 个,约占总数的17.7%。相对来说,春晚小品中对于城市和农村老年人的关注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塑造的城市老年人形象远多于农村老年人形象。在春晚小品发展演变的进程中,农村题材,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形象在逐渐减少,城市老年人形象逐渐增多,且发展较为迅速。20世纪末、21世纪初,农村老年人形象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处于巅峰状态,东北农村大爷大妈屡次出现在春晚小品中,以赵本山、宋丹丹所饰演的黑土、白云为主要代表,延展出“白云黑土系列”,深入人心。随着赵丽蓉、宋丹丹、赵本山等“农村老年人专业户”陆续退出春晚舞台,2011年至今,春晚小品中没有再出现农村老年人的形象,城市老年人形象数量大幅上升,蔡明、潘长江等喜剧演员多次饰演城市老年人,让人印象深刻。

老年人预防排尿性晕厥,要做到以下几点:1.睡前减少饮水,睡前3小时饮水量尽量不超过500毫升,以防止膀胱过于膨胀或夜尿次数增多;2.避免长时间的憋尿;3.夜间起床小便时,先睁眼1分钟,然后慢起坐1分钟,下床后再在床前先站立片刻,使身体血管运动有一定的调节余地,之后再走动;4.夜间起床排尿时应平和呼吸,让排尿速度减慢一些,排尿不要过急、过猛;5.小便时最好拄一小拐杖,小便完后支撑拐杖站立一会儿,无不适感觉后再行走;6.排尿时如自觉有头晕、眼花、心慌、腿软等先兆,应立即抓住物体或立即改为蹲式,并大声呼叫家人协助挽扶;7.如果多次出现排尿性晕厥,建议到医院神经内科等相关科室做进一步检查。

小品中所涉及到的老年人形象,其倾向大致可以分为3 类,积极正面形象、中立形象、消极负面形象。中立形象有34 个,占到老年人形象的54.8%,这些老年人形象均没有明显体现出他们的具体正负倾向,如《假话真情》《钟点工》等小品中所呈现的老年人形象,均为普通生活中老年人的缩影。积极正面形象主要包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乐于助人、坚强乐观等,历年春晚中共有20 个积极正面老年人形象,占到总体的32.3%,《一个钱包》《学车》等小品均展示了老年人积极正面的形象。消极负面形象主要包括溺爱孩子、不讲公德、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等行为,共有8个,比例占到12.9%。从总体来看,春晚小品中所呈现出的老年人形象较为积极,只有少数形象比较消极。其中,将一些老年人刻画为迂腐、毒舌、不懂变通、溺爱孩子、失智等形象,在老年人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污名化”。其中最典型的消极负面形象是在小品《扶不扶》中马丽扮演的碰瓷老太太,将老年人碰瓷这样的社会热点搬上舞台,以小品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欢笑之间引人深思。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进程的迅速发展,老年群体规模在不断扩大,作为春晚这一重大的媒介平台,应该对老年群体投以高度的关注,塑造出的老年人形象的数量应该与老年群体在总人口中的比例相适应,并随着老年人口规模的增大而有所提高。研究发现,在210 个小品中,包含老年人形象的有38 个小品,占到总数的18.1%,看似份额安排较为合理,但这38 个小品中,只有24 个以老年人为主体,14 个涉及到老年人相关议题,并且在210 个小品中,共出现主要人物694 个,老年人形象62 个,仅占到8.9%。

图1 老年人形象小品分布柱状图

3.老年人形象总体积极,但存在“污名化”倾向

2.老年人形象呈现份额不足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电子货币的出现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如学校的“一卡通”,实现了校园内的无纸币化),而数字货币的发展则为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发行及相关政策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2.门脉性肝硬变和坏死后肝硬变所形成的肥大性颗粒状肝硬变,系吸虫的幼虫在组织内穿通游走而产生不规则的出血及结缔组织增生。肝呈土黄色,肝的表面形成粟粒大乃至黄豆大,红色或灰白色小结节。

表1

积极正面形象中立形象消极负面形象个数20 34 8占比32.3%54.8%12.9%

第四,角色指征:在小品中有孙子、外孙等相关角色。

在37 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中,共有210 个小品,出现老年人形象的小品有38 个,占总小品数目的18.1%。其中每年包含老年人形象的小品最少为0 个,最多为3 个,平均每年有1 个。在62 个春晚小品老年人形象中,20世纪80年代仅2 个,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老年群体的关注度增加,小品中出现的老年人形象也逐步增多,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23 个,21世纪出现36 个,相比较春晚创办初期小品中呈现的老年人形象的匮乏,1999—2009年,以及2013—2019年这两个时间段包含老年人形象的小品较多。包含老年人形象的小品整体呈增长趋势,并逐步趋于稳定。

图2

5.社会热点话题的再现形象增多

春晚小品中老年人形象塑造数量的多少,从侧面体现了媒介对于老年群体的关注程度及其社会地位。近年来,老年人口数量不断扩大,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不管是国家、社会还是个人,对老年群体的关注程度都在提升,这也是老年人在春晚小品中数量逐渐增加的重要原因。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公告,1999年是我国老龄化的元年,在这一年,我国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27 亿,占总人口的10.1%,也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1]也正是在1999年,春晚小品中出现了最典型的两个老年人形象——白云、黑土。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不断加深,春晚小品中势必会出现更多、更令人印象深刻的老年人形象。

1983年到2000年,春晚小品中的老年人形象均为单纯的角色塑造,并没有与老年人的生活现状紧密联系。2001年,《家有老爸》这一小品将独居老人现象搬上了春晚舞台,主要讲述了独居老人儿子儿媳工作忙,他整日与小狗做伴,孩子们回来看望他也匆匆离去,儿子最终明白了老人的孤独,决定多回家看望老爸的故事,《假话真情》也是体现独居老人现状的小品。自此以后,关注老年人相关社会问题的小品逐渐增多。《想跳就跳》关注老年人退休之后的生活,《都是亲人》《老伴》关注阿尔兹海默症老人,《学车》将关注点聚焦在老年群体学习开车这一话题之上,《儿子来了》则关注受骗老年人的生活。除此之外,将社会上引发大家关注的热点现象与老年人形象相结合的小品也越来越多,例如《火炬手》《北京欢迎你》等均将北京奥运会与老年人形象相结合。将社会热点话题与小品相结合搬上春晚舞台将成为一大发展趋势。

二、春晚小品中老年人媒介形象的社会背景

(一)老年人数量攀升,人口老龄化进程发展迅猛

奇奇:《寻车》告诉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过想做缺德事的时刻,但是“人之初性本善”,我们更应该抓住自己心中那颗善良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说说看,你身边有没有什么“缺德事”呢?

(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消息的传播者,也可以更加便捷的关注社会新闻,将一些大家关心、关注的老年人社会话题引入春晚小品中来,更能引发人们对于老年人社会问题的思考,起到更好的教育、引导与反思的作用。春晚小品的一大作用就是通过对一个现象的展示来进行反讽,批判社会中的不文明事件。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为沈腾和马丽的小品《扶不扶》,将近几年大家所热议的“老人摔倒扶不扶”这一社会性议题呈现于春晚舞台之上,马丽饰演的碰瓷老人形象是现实生活的戏剧化,透过小品引发人们对这一热点话题的进一步思考。

(三)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群体向城市群体靠近

在春晚小品中农村老年人形象减少,城市老年人形象增多,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这是历史和现实的阶段性差异。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1983年我国城镇人口为22274 万人,约占总人口的21.62%,农村人口为80734 万人,约占总人口的78.38%;2000年,我国城镇人口为45906万人,约占总人口的36.22%,农村人口为80837万人,约占总人口的63.788%;2011年,我国的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大约占到总人口的51.27%。截止到2018年年底,我国城镇人口数量达到了83137 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9.58%,农村人口为56401 万人,约占总人口的40.42%。[2]短短三十年间,我国的城镇人口飞速增长,净增长37.96%;农村人口逐渐缩减,农村群体向城市群体靠近,城镇化一体化进程加快。在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相关城乡政策也影响着春晚小品老年人形象的城乡分布。

(四)热点话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春晚小品中老年人形象创作也受到了固有的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和标准体系。尊老爱老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这种思想也已经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春晚小品中的老年人形象大多积极向上,这与我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春晚作为一场文化饕餮盛宴,有着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不仅承担着给国人带来快乐的责任,还必须履行社会责任,同时还应树立积极的老年人形象,以此对老年人进行影响,并引导人们正确的看待老年群体,关注老年人、关爱老年人。

三、春晚小品构建老年人形象的建议

(一)适当增加小品中老年人形象

随着我国老龄化加深,老年人口所占比重逐步增加,2018年底达到17.9%,而历年春晚小品中老年人形象只占到8.9%,与现实中老年人口的比例相比,份额严重不足。由于春节联欢晚会属于全民性的综艺节目,不能要求其完全与老龄化社会的实际比例相一致,但应该适当增加其小品中的老年人形象,关注老年人生活,使老年人受众群体在观看春晚时能产生共鸣。

(二)构建正面的老年人媒介形象,引导老年人行为规范

构建积极正面的老年人媒介形象是媒介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春晚作为备受全国人民关注的综艺性晚会,更应该肩负起这个责任。近几年,老年人在报纸、网络、电视中所呈现出的负面媒介形象较多,例如逼人让座动手打人、碰瓷、为老不尊的新闻层出不穷,使得人们忽视了老年人善良、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积极形象。在春晚小品中,应该多创造一些新时代的榜样老人形象,通过这些形象的树立,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来,同时也让人们懂得尊重老人、关心爱护老人。与之同时,通过展示积极向上的老年人形象,对老年群体形成一定的引领作用,对其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和引导。

审计的过程不能只是走马观花或者单纯地走个过场,而是要有针对性、有重点、有价值地对重要内容进行审计。一般来说,审计的内容包括总部各项重大决策创造了多少经济效益,决策落实的过程中执行是否到位,日常的经营政策是否合理,还要对现存制度进行基于当前时代的考量,挑出已经落后过时的条例条规。且经济社会的瞬息万变要求审计机构不能将审计工作仅仅停留在事后审查的程度上,还要通过现行的制度、政策、状况看到目前甚至将来潜藏的风险,以做出及时的防范与规避。

(三)构建鲜明的老年人形象,满足受众需求

春晚小品的受众是全球华人,创造出的老年人媒介形象的受众不仅是老年群体自身,也包含着其他年龄段的受众,要尽量满足受众的需求,构建鲜明的老年人形象。例如《想跳就跳》中蔡明饰演的蔡大妈,因其鲜明的个性而备受年轻观众喜欢,她的经典台词也一度成为当年的流行语。与生活更加接近的媒介形象更能引起共鸣,在媒介形象构建中应注重与实际相联系,切勿空谈、闭门造车,应塑造出能让人们产生共鸣的老年人形象。

(四)关注与老年人相关的社会问题

将老年人形象创作放在特定的议题之中,创作更多与老年人相关的小品,让老年人成为主体。关注空巢老人、失智老人、老年人退休生活、婚恋问题、医疗保险、智能化时代下老年人生活现状等,将这些问题通过小品这种喜剧化的方式呈现给人们,将老年人形象塑造成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典型,引导社会大众关注老龄化所引发的各种问题,关注老年人身心健康。

四、结语

如今我国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不仅带来了人口问题,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养老问题、医疗问题、老年人心理问题等都是急需解决的。大众传媒作为重要的媒介组织,在“积极老龄化”的进程中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年人的媒介形象不仅对老年人的认知、判断、行为有一定指导,也对老年人的自我构建和自我发展造成影响。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大型综艺晚会,春晚备受大众关注,春晚小品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其所构建的老年人形象更容易被人们熟知,积极正面的老年人形象有利于提升老年群体的自信心,对其提升自我价值与实现自我价值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其他群体更好的认识老年群体、了解老年群体,在精神上、态度上、行为上真正做到理解老人、帮助老人、关爱老人,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的“积极老龄化”的发展。构建积极向上的老年人媒介形象,引导健康的老年人文化,是春晚小品不可推卸的责任。

注释

[1]索旎.老年群体媒介形象研究——以〈新京报〉为例,[D]郑州大学,2016,12—16.

[2]《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2/t0190228_1651265.html.

查看图像属性可知,4张图像的水平和垂直分辨率同为96DPI(dot per inch),即96像素/英寸。由于图像像素长宽比为1,且测得的反射板顶部两黑色圆块形心间的平均像距离是357.25(pixel),则图像每个像素横向和纵向对应的实际距离同为100÷357.25=0.28 mm。观察表1可知,绝对误差都小于一个像素对应的实际距离,是符合要求的。

参考文献

[1]朱洁蕾.央视春晚小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2]张明言.当代中国老年人的报纸媒介形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

[3]张海宁.破解老年群体媒介形象问题策略分析[J].中国报业,2017(09).

[4]耿嘉宁.基于人民网报道的老年群体媒介形象研究[D].郑州大学,2017.

[5]简晴晴,周丽.春晚小品对区域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以新疆小品《天山情》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7(04).

[6]袁冰冰,孔娜.框架理论下老年人的媒介形象研究——以《新民晚报》为例[J].今传媒,2017,25(02).

[7]吴爽.老年人媒介形象建构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7(20).

[8]姜晶.社会变迁中的农民工形象研究[D].西北大学,2016.

[9]罗晓君.央视春晚小品中女性形象的建构及其文化阐释[D].湖南师范大学,2016.

[10]索旎.老年群体媒介形象研究[D].郑州大学,2016.

[11]张菁.央视春晚小品的政府形象研究[D].广西大学,2015.

[12]张荣花.《华商报》老年人媒介形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13]郭子辉,金梦玉.老年群体媒介形象的窘境与重构[J].传媒观察,2014(12).

[14]孙士生.媒体老年媒介形象的构建[J].科技传播,2014,6(18).

[15]张腻.央视《春节晚会》语言类节目的意义建构[D].湖南师范大学,2013.

[16]刘海波,戴怡.论春晚小品对上海形象的建构与传播[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18(03).

[17]胡椿.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研究:现状、问题及建议[J],2018.03.008

[18]姚远.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N],2017.10.18

【中图分类号】G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751(2019)06-0006-06

作者简介:何鸿婷 中央民族大学 研究生

责任编辑:云 雀

标签:;  ;  ;  ;  ;  ;  ;  ;  ;  ;  

何鸿婷:春晚小品中老年人媒介形象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