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手术为主的原发性肝癌综合治疗研究进展

以手术为主的原发性肝癌综合治疗研究进展

一、原发性肝癌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孝刚[1](2021)在《初诊肝癌患者临床证治特点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筛选、整理分析初诊肝癌患者的真实世界数据,探索肝癌的证候分布特征,分析中医临床治疗肝癌的用药规律、中西医结合诊治肝癌特点,总结中医治疗肝癌的用药经验,为规范肝癌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处方用药提供临床参考。研究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回顾性收集整理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10年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初诊肝癌患者的住院病例资料,运用SPSS26.0、SPSS Modeler14.2等软件,采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中医证候、中西医诊疗方案、首剂内服中药方剂。对肝癌的证候特征及用药规律进行初步探讨。研究结果1 一般临床资料根据纳排标准,共筛选出221例病例,其中男性175例,女性46例,男女比例约为3.8:1。吸烟者105例,饮酒者107例。BMI分布以正常范围者较多,其次为偏胖者,肥胖者和偏瘦者均较少。合并疾病共有49种,累计频数从高到低排序,前5依次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体力活动状态评分0分者29例,1分者133例,2分者47例,3分者5例,4分者2例。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10例(49.8%),B级81例(36.7%),C级28例(12.7%)。最高诊断方式临床诊断166例,病理诊断55例,其中肝细胞癌51例,肝内胆管细胞癌2例,其它2例。CNLC分级Ⅰ a期11例,Ⅰ b期14例,Ⅱa期2例,Ⅱb期33例,Ⅲa期26例,Ⅲb期95例,Ⅳ期33例。肝外转移情况共有13种转移肿瘤类型,按频次由高至低排列前四依次为肺转移恶性肿瘤、骨或骨髓转移恶性肿瘤、肾上腺转移恶性肿瘤、腹膜转移恶性肿瘤。2中医证候特征分析221例肝癌患者累计统计出77种证候类型,以肝郁脾虚证最多,其次为气滞血瘀、痰瘀搏结以及其它证候。肝癌各证型在性别、年龄、BMI、Child-Pugh分级、CNLC分期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中西医结合诊治肝癌特点82%的病人都选择以中医为主的保守治疗。保肝药物的使用比较常见,以多西磷脂酰胆碱注射液最为常用,占67.8%。中药注射剂累计6种,依据频数排序依次是华蟾素注射液>艾迪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消癌平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参芪扶正注射液。中成药累计28种,频数前5的药物依次是金龙胶囊>贞芪扶正颗粒>华蟾素片>西黄解毒胶囊>槐耳颗粒。从治法类别来看,中药注射剂与中成药的选用均以解毒消症为主,而益气养阴的参芪扶正注射液、贞芪扶正颗粒亦占有一定比例。其它药物69种,根据频数由高至低排序前五依次是注射用胸腺五肽、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人血白蛋白注射液、螺内酯片、呋塞米片,根据药物类别由高至低排序前五依次是免疫增强剂、解毒药、利尿药、血液制品、镇痛。4中药复方规律分析累计得到195个方剂,276味药物。统计显示用药频次最高的前5味药物依次是白术、黄芪、茯苓、茵陈、鳖甲。根据药物类别进行频数统计,频数前五的药物类别依次是补气药、理气药、消食药、清热解毒药、利湿退黄药。采用Aprioris算法,通过关联规则得出33组常用中药组合,支持度最高的前5个组合分别是白术-茯苓、白术-黄芪-茯苓、白术-陈皮、白术-厚朴、白术-甘草-茯苓。聚类分析提取出了 8个常用药对,其中白术配茯苓健脾理气;砂仁配木香、柴胡配白芍疏肝理气;半夏配陈皮燥湿化痰;连翘配瓜蒌清热化痰;薏苡仁配防风除湿通络;牡丹皮配三七活血化瘀;六神曲配山楂消食和胃。研究结论1肝癌患者发病特点: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平均发病年龄女性大于男性。2肝癌中医证候规律:肝癌病理属性总属正虚邪实,正虚多为脾虚,邪实多为气滞、血瘀、痰结。核心病机可能以肝郁脾虚为主,临床亦常见气滞血瘀、痰瘀搏结等证候;证候分布与性别、年龄、BMI、肝功能分级、临床分期之间未见明确相关性。3肝癌中西医结合诊治特点:临床多采用多种治疗措施综合治疗,除了现代抗肿瘤治疗手段以外,保肝药物、免疫增强剂、利尿剂等药物的辅助使用亦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中成药及中药注射剂的选用以解毒消症为主、益气养阴为辅,扶正祛邪、标本兼治。4肝癌用药规律:治疗肝癌着眼于脾虚,重视健脾理气,同时辨证施以清热解毒利湿等治法。而顾护胃气贯穿肝癌治疗始终。遣方用药以白术为核心药物,常用药物为白术、茯苓、黄芪、陈皮、厚朴,常用药对为白术-茯苓;砂仁-木香、柴胡-白芍;半夏-陈皮;连翘-瓜蒌;薏苡仁-防风;牡丹皮-三七;六神曲-山楂。

韩明明,王大东,宦宏波,赵伟,郁李新,李梦阳,姜凯[2](2021)在《局部治疗联合索拉非尼序贯瑞戈非尼靶向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生存期逾35个月1例》文中认为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中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占 90%,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一直呈上升趋势,在全球每年新发和病死的HCC中,中国占比>50%;高居中国肿瘤发病的第3、4位和肿瘤死因的第2、3位[1],其中66.7%~77.2%的HCC患者死于肝内肿瘤未控[2]。由于HCC起病隐匿、进展迅速、侵袭性高和早期诊断困难,多数确诊时已属中晚期或发生远处转移,大部分患者丧失了最佳手术治疗时机,而高复发率和过早远处转移是治疗HCC的一大困境[3,4]。其中,以肺转移最常见,占肝外转移的39.5%~53.8%,HCC肺转移患者预后极差,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 仅为 5.9~8.8 个月[5-7]。目前,对于HCC伴肺转移患者,主要治疗方式仍是以外科手术为主,辅助介入、放化疗、

张明伟[3](2021)在《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预防性TACE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行预防性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r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探讨预防性TACE的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外文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以及万方等中文数据库,收集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预防性TACE的相关原始研究,共得到自建库至2019年11月国内外发表的文献2394篇,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meta分析软件Rev Man5.3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单纯肝癌根治性切除术与肝癌根治性切除术+预防性TACE两组间相关指标的差异。采用NOS量表对回顾性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手册进行。用卡方检验对各研究间的异质性大小进行检验,若P<0.1,I2>50%,表明各研究间的异质性较大,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若P>0.1,I2<50%,表明各研究间的异质性较小,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使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对各相关指标进行数据分析,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为95%,当P值<0.05时,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通过筛选,最终纳入文献11篇,其中回顾性研究6篇,随机对照试验5篇,共1831例患者;其中单纯手术组944例,手术+TACE组887例。各研究的手术组与手术+TACE组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森林图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术后1年无复发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但手术+TACE组术后2、3、5年无复发生存率显着高于单纯手术组,有统计学差异(2年RR=1.51,95%CI(1.29-1.76),P<0.00001;3年RR=1.52,95%CI(1.17-1.98),P=0.002;5年RR=1.30,95%CI(1.04-1.62),P=0.02);预防性TACE可以提高术后1、3、5年总生存率,有统计学差异(1年RR=1.23,95%CI(1.16-1.31),P<0.00001;3年RR=1.51,95%CI(1.23-1.86),P<0.0001;5年RR=1.41,95%CI(1.19-1.67),P<0.0001)。结论: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行预防性TACE,可提高患者术后2、3、5年无复发生存率和1、3、5年总生存率,术后4~6周选择预防性TACE最为有效,一般认为1~3次的治疗效果较好,常见的并发症为恶心、呕吐、发热、肝区疼痛、肝功能损害,严重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好。由于缺乏肿瘤大小、是否有微血管浸润等相关数据,所以预防性TACE对小肝癌、无微血管浸润患者是否有效尚需多中心、大样本、长期临床随机对照实验进一步证实。

黎明吉[4](2021)在《苦参碱对顺铂抑制HepG2肝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影响及对肝脏、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苦参碱(Matrine,Ma)对顺铂(cisplatin,DDP)抑制HepG2肝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影响及对肝脏、肾脏保护作用。方法:将HepG2肝癌细胞在裸鼠腋部皮下注射接种,构建出裸鼠皮下移植瘤实验动物模型。将35只造模成功雌性裸鼠(瘤径约5mm)随机划分成5组(每组7只):生理盐水(NS)对照组、DDP(2mg/kg)组、DDP(2mg/kg)+Ma(25mg/kg)组、DDP(2mg/kg)+Ma(50mg/kg)组、DDP(2mg/kg)+Ma(100mg/kg)组。裸鼠成瘤后药物干预14d,取出瘤体,用千分电子秤进行称量瘤质量,用公式计算抑瘤率。取出小鼠肾脏、肝脏,公式计算肾指数、肝指数,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碱酯酶(Ch E)、尿素(UREA)、肌酐(CRE)、尿酸(UA)。结果:观察发现各用药组与生理盐水(NS)对照组相比瘤质量明显降低(P<0.05),各剂量苦参碱联用顺铂组与DDP(2mg/kg)组相比,瘤质量更小(P<0.05)。DDP(2mg/kg)组、DDP(2mg/kg)+Ma(25mg/kg)组、DDP(2mg/kg)+Ma(50mg/kg)组、DDP(2mg/kg)+Ma(100mg/kg)组抑瘤率依次为58.3%、76.7%、79.6%、81.7%。与DDP(2mg/kg)组相比,DDP(2mg/kg)+Ma(25mg/kg)组、DDP(2mg/kg)+Ma(100mg/kg)组血清胆碱酯酶增加明显(P<0.05)。DDP(2mg/kg)组较正常对照组UREA升高(P<0.05),DDP(2mg/kg)+Ma(25mg/kg)组UREA较DDP(2mg/kg)组,增加明显(P<0.05),而DDP(2mg/kg)+Ma(50mg/kg)组、DDP(2mg/kg)+Ma(100mg/kg)组UREA有回落趋势。各剂量苦参碱联用顺铂组的肾指数较DDP(2mg/kg)组均高(P<0.05)。结论:Ma与DDP联合可抑制瘤体生长,提高抑瘤率;Ma与DDP联合可促进肝脏合成胆碱酯酶的功能,增强机体对抗化疗药物的肝脏损害;高剂量Ma与DDP联用时可减轻DDP对肾脏的损害,降低DDP对肝脏、肾脏的毒副反应,达到保护作用。

王宇翾[5](2020)在《原发性肝癌患者综合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原发性肝癌具有发病率高、预后差、死亡率高的特点。肝切除术、肝动脉介入治疗术以及肝移植术是原发性肝癌治疗的常用方法。但无论哪种方式,单一应用均有其局限性,效果均不佳,术后易复发和转移。两种方法结合,或者联合消融治疗、化疗、微波治疗等方式进行综合治疗,能弥补单一疗法的不足,发挥协同的抗癌效应,改善患者预后。目前原发性肝癌的综合治疗主要包括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以肝移植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以肝动脉介入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本次研究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综合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为原发性肝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罗飞凤[6](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人参皂苷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作用机制》文中认为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人参皂苷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潜在靶点和作用机制。方法:使用TCMSP、Drug Bank、BATMAN-TCM数据库及平台和Pharm Mapper服务器,检索并收集人参中药化学成分、潜在作用靶点,并通过CTD、数据库获取原发性肝癌的相关靶蛋白,进而筛选出人参活性成分与原发性肝癌的共享基因。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的“药物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关系图。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和KOBAS软件对靶标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共收集到人参皂苷药物活性成分共167个,预测靶点共194个以及原发性肝癌靶点32285个;网络分析显示关键靶蛋白有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以及TP53等;药物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图显示CCND1、CASP8、AKT1、TNF、IL6、TP53、INS、EGFR等靶点排名靠前;Pathways in cancer(癌症信号通路)、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PI3K-Akt信号通路)、Hepatitis B(乙型病毒性肝炎信号通路)、AGE-RAGE signaling pathway in diabetic complications(糖尿病并发症年龄相关信号通路)和Measles(麻疹信号通路)是主要生物途径。结论:人参皂苷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分裂周期、调节胰岛素代谢、控制炎症反应等方面,发挥多靶点、多通路抑制肝癌细胞生长、促进凋亡的抗肿瘤作用。

陈仲鹏[7](2020)在《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患者术后TACE联合索拉非尼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原发性肝癌,特别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18全球癌症统计报告指出,全球肝癌发病数为84.1万,占全球癌症发病数4.7%,死亡数78.2万,占全球癌症死亡率8.2%;我国肝癌发病数为39.3万,占全球46.7%,死亡数36.9万,占全球47.2%[1]。肝癌在我国癌症发病数居第四位,病死率居第三位。对于早期肝癌患者,根治性手术切除和肝移植可能具有治愈作用。然而,经手术治疗后复发很常见,手术切除后5年复发率达70%,肝移植后复发率达35%。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率、转移率较高,导致其长期生存率依然较低[2]。其中肝癌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血管侵犯,血管侵犯包括大血管侵犯和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4]。肝癌的大血管侵犯和微血管侵犯可分别使肿瘤复发风险增加15倍和4.4倍[5]。大血管侵犯是指肿瘤侵犯到血管,常见的大血管侵犯有门静脉癌栓、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6]。一般可以通过术前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而微血管侵犯目前术前诊断预测手段有限,主要根据术后病理报告提示发现。而微血管侵犯正是提示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后复发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2019年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中指出,微血管侵犯(MVI)是指显微镜下可见癌细胞巢团衬覆于内皮细胞的脉管腔内,多见于门静脉,包括包膜内血管。MVI病理分级方法如下:(1)M0:MVI未发现;(2)M1(低危组):每高倍镜≤5个MVI,而且发生于近癌旁肝组织,即距离肿瘤≤1.0cm;(3)M2(高危组):每高倍镜>5个MVI,或者MVI发生于远癌旁肝组织,及距离肿瘤>1.0cm。多项研究[7,8]显示,MVI是肝细胞癌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一项研究[9]中通过统计661例HCC患者相关资料,提示MVI总的发生率约为31.6%。另一项研究[[10]指出MVI发生率约为46.8%。从而可知,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MVI发生率较高,是导致患者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对于如何降低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术后肿瘤复发率,延长其总生存率的研究报道仍较少。因此,探讨如何降低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以及延长其生存期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目的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患者术后复发率及生存率的影响,进而为改善其术后生存率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外科手术根治性切除的HCC患者244例。统计其中病理报告证实为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患者,共138例,将其分为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n=33例)、单纯TACE治疗组(n=35例)、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n=29例)以及对照组(n=41例)。记录其相关临床资料、肿瘤大小、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微血管侵犯程度、肿瘤复发时间以及总生存时间。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利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无瘤生存期以及生存时间,评估各组对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1.根治性切除术后HCC患者244例中,男性192例,女性52例,男女比例为:3.69:1有MVI患者138例,无MVI患者106例,MVI总的发生率为56.56%。2.各治疗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平均年龄、乙肝表面抗原、术前肿瘤指标、肿瘤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等相关临床资料对比中,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各治疗组术后无瘤生存时间:(1)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0.0个月(95%CI:5.6~14.4个月);(2)单纯TACE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6.0个月(95%CI:1.2~10.8个月);(3)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4.0个月(95%CI:2.5~5.5个月);(4)对照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3.0个月(95%CI:1.9~4.0个月)。以上各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X2=34.990,P<0.05)。4.各治疗组术后生存率:(1)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89.0%、26.1%,中位生存时间为20.0个月(95%CI:19.3~20.7个月);(2)单纯TACE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72.2%、16.2%,中位生存时间为15.0个月(95%CI:12.7~17.3个月);(3)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63.6%、0%,中位生存时间为12.0个月(95%CI:9.5~14.5个月);(4)对照组术后1、2年生存率:31.2%、0%,中位生存时间为9.0个月(95%CI:7.7~10.3个月)。以上各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X2=67.242,P<0.05)。5.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与单纯TACE治疗组对比情况:(1)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0.0个月(95%CI:5.6~14.4个月),单纯TACE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6.0个月(95%CI:1.2~10.8个月),两者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X2=1.198,P>0.05)。(2)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89.0%、26.1%,中位生存时间为20.0个月(95%CI:19.3~20.7个月);单纯TACE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72.2%、16.2%,中位生存时间为15.0个月((95%CI:12.7~17.3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14,P<0.05)。6.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与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对比情况:(1)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0.0个月(95%CI:5.6~14.4个月),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4.0个月(95%CI:2.5~5.5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576,P<0.05)。(2)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89.0%、26.1%,中位生存时间为20.0个月(95%CI:19.3~20.7个月);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63.6%、0%,中位生存时间为12.0个月(95%CI:9.5~14.5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129,P<0.05)。7.各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情况:7.1术后无瘤生存时间:(1)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0.0个月(95%CI:5.6~14.4个月),对照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3.0个月(95%CI:1.9~4.0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217,P<0.05)。(2)单纯TACE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6.0个月(95%CI:1.2~10.8个月),对照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3.0个月(95%CI:1.9~4.0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268,P<0.05)。(3)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4.0个月(95%CI:2.5~5.5个月),对照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3.0个月(95%CI:1.9~4.0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29,P<0.05)。7.2术后1、2年生存率:(1)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89.0%、26.1%,中位生存时间为20.0个月(95%CI:19.3~20.7个月);对照组术后1、2年生存率:31.2%、0%,中位生存时间为9.0个月((95%CI:7.7~10.3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100,P<0.05)。(2)单纯TACE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72.2%、16.2%,中位生存时间为15.0个月((95%CI:12.7~17.3个月);对照组术后1、2年生存率:31.2%、0%,中位生存时间为9.0个月((95%CI:7.7~10.3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363,P<0.05)。(3)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63.6%、0%,中位生存时间为12.0个月((95%CI:9.5~14.5个月);对照组术后1、2年生存率:31.2%、0%,中位生存时间为9.0个月((95%CI:7.7~10.3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639,P<0.05)。8.各治疗组M1级别患者与M2级别患者对比情况:8.1术后无瘤生存时间:(1)在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中,M1类型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5.0个月(95%CI:9.9~20.1个月);M2类型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8.0个月(95%CI:3.4~12.6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90,P<0.05)。(2)在单纯TACE治疗组中,M1类型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2.0个月(95%CI:3.8~20.2个月);M2类型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4.0个月(95%CI:3.0~5.0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32,P<0.05)。(3)在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中,M1类型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0.0个月(95%CI:6.7~13.2个月);M2类型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2.0个月(95%CI:1.2~2.8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169,P<0.05)。8.2术后1、2年生存率:(1)在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中,M1类型患者术后1、2年生存率:90.9%、51.9%,中位生存时间:28.0个月(95%CI:19.0~37.0个月)。M2类型患者术后1、2年生存率:80.0%、0%,中位生存时间:19.0个月(95%CI:15.2~22.8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68,P<0.05)。(2)在单纯TACE治疗组中,M1类型患者术后1、2年生存率:80.0%、20.0%,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7.0个月(95%CI:9.3~24.7个月)。M2类型患者术后1、2年生存率:38.7%、0%,中位生存时间:11.0个月(95%CI:8.7~13.3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020,P<0.05)。(3)在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中,M1类型患者在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83.3%、0%,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4.0个月(95%CI:13.2~14.8个月);M2类型患者在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术后1、2年生存率:20.6%、0%,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0.0个月(95%CI:7.6~12.4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59,P<0.05)。结论1.三个治疗组在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期、总体生存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辅以TACE、索拉非尼等治疗,可有效延长患者无瘤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期。2.对于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术后患者,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对比单纯TACE治疗组,前者虽然不能延长肿瘤复发时间,但是能延长该类患者术后带瘤生存期,增加其总生存时间。3.对于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术后患者,TACE+索拉非尼治疗组对比单纯索拉非尼治疗组,前者不仅能延长患者肿瘤复发时间,还能提高术后总体生存率。4.各治疗组M2级别患者分别对比M1级别患者,无瘤生存期更短,术后总生存时间更少。MVI病理分级越高,肿瘤复发转移可能性越大,患者术后拥有更低的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

姜兆宝[8](2020)在《肝癌手术虚拟现实辅助系统与肝细胞癌预后研究》文中提出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高居恶性肿瘤的第四位,死亡率居第二位,肝细胞癌占原发性肝癌的85%~90%。目前以外科手术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是肝癌治疗的主要手段,手术切除需要在肿瘤组织切除干净的情况下确保剩余功能性肝体积的最大化并防止术中误伤肝脏管道,这要求术前准确掌握患者的肝脏结构。肝细胞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仅为10~20%,很大程度是因为肝细胞癌具有易转移复发的特点,术后复发严重限制了肝癌患者的长期生存。进行肝细胞癌的预后分析,探究与术后复发相关联的临床指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生存能力。针对肝癌手术虚拟现实辅助系统的构建、肝细胞癌预后生存分析和术后转移复发预测,本文结合虚拟现实和机器学习等技术进行了相关研究,共包含三部分工作内容。在第一部分工作中,本文将深度学习和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在肝癌切除手术的术前辅助中,构建肝癌切除手术的术前辅助系统。开发了虚拟现实软件以实现医生对患者器官的三维检查,医生可以沉浸式检查肝脏病变程度,肿瘤与周围血管、胆管等组织的粘连情况。第二部分工作为基于Cox模型的肝细胞癌预后生存分析,使用的数据来自TCGA数据库,选择患者临床指标作为风险因素,构建了预后生存模型,分析各临床指标对患者预后生存时间的影响。第三部分工作研究了基于XGBoost模型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后复发预测,利用XGBoost模型进行特征选择和复发预测,筛选出与术后复发联系密切的临床指标,并在测试集上对预测模型的性能进行了测试。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从肝癌患者CT影像中分割出了肝脏和肿瘤,结合患者三维器官模型开发出了基于虚拟现实的肝癌手术辅助软件,实现了器官分段检查、虚拟内窥镜、器官内部巡视检查等功能,在临床中为术前三维检查、远程会诊等应用场景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针对肝细胞癌预后生存分析,构建了基于Cox多变量回归分析的预后生存模型,并绘制了诺模图,在测试集上计算该模型的一致性指数为0.682(95%CI:0.558-0.746),校准曲线评估显示模型对患者实际存活概率的拟合效果较好,模型对患者预后生存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此外,对影响较大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在对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后复发预测的研究中,构建了复发预测模型,在测试集中模型的预测正确率为0.75,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0.63和0.83,AUC值为0.78,最终筛选出了一系列与术后复发联系密切的临床指标并进行了讨论。总而言之,本文围绕肝癌治疗的手术辅助和肝细胞癌的预后进行了研究,为临床中肝癌的手术治疗和术后恢复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马宗强[9](2020)在《复发性肝细胞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单中心外科治疗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影响肝细胞癌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评价复发性肝细胞癌病人接受不同外科治疗方法对总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2012-01-01~2017-12-31之间原发性肝癌病人的临床资料,从中选出87例,这些病人在住院期间均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定期复查随访,发现肿瘤复发,并来我院接受不同外科方式治疗,随访时间截止2019-12-31。复发性肝细胞癌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术前肝功能、术前AFP、复发时间间隔、原发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是否累及肝被膜、肿瘤数目、复发肿瘤大小、复发肿瘤数目、HbeAg是否阳性、再次治疗前AFP、再次治疗前肝功能、是否合并肝硬化、BCLC分期。按照时间分类,分为早期复发组和晚期复发组,对两组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对于单因素分析在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的再采用逐步回归法依次引入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14例(TACE治疗组);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局部消融58例(TACE+局部消融组);再次行手术切除的病人15例(手术切除组)。计算行TACE、手术再切除、TACE+局部消融治疗的1、3、5年总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再分别比较复发性肝细胞癌病人行TACE治疗与行TACE+局部消融治疗的1、3、5年总生存率、行TACE治疗与手术再切除治疗的1、3、5年总生存率、行TACE+局部消融治疗与手术再切除治疗的1、3、5年总生存率。采用SPSSS2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生存时间及生存率运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使用Log-rank法对三组数据的生存曲线进行两两对比,以COX比例风险分析法分析复发肝细胞癌的相关危险因素对总生存期的影响,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复发性肝细胞癌的生存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多因素COX分析显示:发现HbeAg阳性为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肝硬化为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复发性肝细胞癌病人行TACE治疗组的1、3、5年总生存率为78.6%、36.6%、8.5%,中位生存时间为23月;复发性肝细胞癌病人行TACE+局部消融治疗组的1、3、5年总生存率为87.75%、46.7%、21.5%,中位生存时间为35月;复发性肝细胞癌病人行再次切除术组的5年总生存率为93.3%、58.8%、35.5%,中位生存时间为40月。接受TACE治疗的复发性肝细胞癌病人的1、3、5年总生存率与接受TACE+局部消融治疗的总生存率对比有明显差异(P=0.016<0.05);接受TACE治疗的复发性肝细胞癌病人的1、3、5年总生存率与接受手术切除组的总生存率对比有明显差异(P=0.009<0.05);接受TACE+局部消融治疗的复发性肝细胞癌病人的1、3、5年总生存率与接受手术再切除治疗的总生存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29>0.05)。结论HbeAg阳性为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肝硬化则为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可根据肝癌术后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不同的危险因素,来制定肝癌切除术后的防治策略。对于复发性肝细胞癌,如能行再次肝切除,临床预后最好,为治疗的首选方法对于不能行手术切除的,可行TACE+局部消融治疗,或者单独行TACE治疗,均可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宣泽锋[10](2020)在《EPS8L3在肝细胞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当今世界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居所有恶性肿瘤前列。尽管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体系已经形成,但目前肝癌治疗预后仍不理想。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以索拉非尼为代表的EGFR信号通路相关分子靶向药物,是目前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抗肿瘤药物之一;然而,其在肝癌治疗中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且耐药现象逐渐增多,亟需发现新的有效干预靶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通路底物8(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pathway substrate 8,EPS8)家族的发现,有望为EGFR分子靶向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靶点选择,为肝癌的临床诊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临床价值。目的:本研究基于公共数据库与临床样本,探索EPS8家族成员EPS8L3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与功能,明确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间的关系,通过体内外研究阐明其对肝细胞肝癌增殖、迁移与侵袭等能力的影响以及相关分子机制,为肝细胞肝癌的诊治提供潜在治疗靶点。方法:1.基于TCGA、GTEx、GEPIA以及COSMIC等数据库,研究EPS8家族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相互关系以及基因突变情况。2.收集肝癌等临床标本,通过q RT-PCR、蛋白免疫印迹、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EPS8L3在肝癌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信息的相关性。3.利用慢病毒稳转以及RNAi技术,影响EPS8L3在m RNA水平的表达;使用CCK8实验检测其增殖能力,集落形成实验检测其集落形成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Transwell以及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4.通过构建人肝癌裸鼠皮下成瘤模型以及肝原位成瘤模型,检测其对体内增殖能力的影响;构建人肝癌裸鼠肺定植模型,检测其对体内肺定植能力的影响。5.通过q RT-PCR、蛋白免疫印迹等实验检测EPS8L3对细胞周期、上皮间质转化、细胞干性以及肝细胞分化等的影响。6.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流式细胞、免疫荧光等技术检测EPS8L3与EGFR、SOS1以及ABI1的关系,明确其参与的信号通路。结果:1.EPS8家族中仅EPS8L3在肝癌组织中的m RNA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或正常肝脏组织,家族成员间并无明显相关性。EPS8L3在基因水平的点突变、拷贝数变异以及甲基化水平均较低,基因过表达水平相对较高。2.EPS8L3在肝癌组织中表达升高,且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组织学分级以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3.EPS8L3沉默后,肝癌细胞增殖、集落形成、迁移与侵袭能力均有所减弱,细胞周期阻滞;过表达后,肝癌细胞上述能力均有所增强,细胞周期进展。4.EPS8L3沉默后,肝癌细胞裸鼠皮下成瘤能力以及肺定植能力减弱;EPS8L3过表达后,肝癌细胞裸鼠皮下成瘤以及肝原位成瘤能力均有所增强。5.EPS8L3可降低细胞周期相关调控分子p21/p27的表达,增加上皮间质转化相关的MMP2的表达,但对细胞干性以及肝细胞分化并无明显影响。6.EPS8L3敲低后,EGFR的二聚体化以及EEA1介导的内吞过程受到抑制,下游主要信号通路EGFR-ERK的激活减弱,但EPS8L3与SOS1以及ABI1在表达上并无明显相关性。结论:EPS8L3在肝癌组织中表达升高,且其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及患者预后相关;EPS8L3可通过抑制p21/p27的表达促进细胞周期进展从而增强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EPS8L3可通过促进MMP2的表达促进肝癌向间质表型转化从而增强肝癌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EPS8L3可通过促进EGFR的二聚体化以及EEA1介导的内吞过程,增强EGFR-ERK信号通路的激活,进而影响肝癌细胞的增殖与转移能力,但这一过程并不依赖与SOS1、ABI1形成复合体。以上研究结果表明,EPS8L3在肝细胞肝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其参与EGFR相关信号通路的调节过程,有望成为EGFR分子靶向药物研究的潜在靶点,为临床肿瘤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二、原发性肝癌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肝癌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初诊肝癌患者临床证治特点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肝癌的现代医学诊疗进展
        1 流行病学趋势
        2 病因学认识、筛查及诊断
        3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综述二 肝癌的中医药研究现状
        1 古籍对肝癌的相关论述
        2 中医病因病机
        3 中医辨证分型
        4 中医药治疗肝癌
第二部分 肝癌患者临床特征及用药规律临床研究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肝癌证候特征分析
        3 中西医结合诊治特点
        4 中药复方规律分析
    讨论
        1 一般资料
        2 中医证候规律分析
        3 中西医结合诊治特点
        4 中药复方规律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局部治疗联合索拉非尼序贯瑞戈非尼靶向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生存期逾35个月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1.1 首次治疗
        1.1.1 治疗前评估
        1.1.2 第1次TACE+RFA治疗
        1.1.3 索拉非尼联合第2次TACE治疗
    1.2 序贯二线靶向治疗
    1.3 免疫治疗
    1.4 病情进展
2 病例回顾
3 讨论

(3)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预防性TACE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性肝癌的诊治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苦参碱对顺铂抑制HepG2肝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影响及对肝脏、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肿瘤生长情况及裸鼠一般状况
    2.2 移植瘤生长情况及体积变化
    2.3 瘤质量及抑瘤率
    2.4 肝脏与肾脏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2.5 对ALT、AST、胆碱酯酶及肝指数的影响
    2.6 对UREA、CRE、UA及肾指数的影响
3 讨论
    3.1 HepG2荷瘤裸鼠模型的建立
    3.2 用药后裸鼠体质量变化及移植瘤生长情况
    3.3 移植瘤体积变化、瘤质量、抑瘤率
    3.4 Ma联用顺铂对肝癌细胞荷瘤裸鼠的肝脏的影响
    3.5 Ma联用顺铂对肝癌细胞荷瘤裸鼠肾脏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性肝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5)原发性肝癌患者综合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以手术为主的原发性肝癌综合治疗
    1.1 肝切除术为主的治疗
    1.2 肝脏移植术为主的治疗
2 非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2.1 肝动脉介入治疗
    2.2 以肝动脉介入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3 讨论

(6)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人参皂苷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背景
    1 中医学研究
        1.1 中医对肝癌的认识
        1.2 中医对人参的认识
    2 人参皂苷对原发性肝癌的作用机制
    3 原发性肝癌的现代研究进展
        3.1 手术治疗
        3.2 肝移植
        3.3 射频消融术(RFA)
        3.4 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
        3.5 放射治疗
        3.6 全身化疗
        3.7 靶向治疗
        3.8 免疫治疗
        3.9 原发病治疗
    4 原发性肝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4.1 中药结合西医治疗现状
        4.2 其他中医治疗方法结合西医治疗现状
    5 总结
第二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库检索
        1.2 人参皂苷药物活性成分收集与筛选
        1.3 原发性肝癌靶点蛋白获取
        1.4 人参皂苷对原发性肝癌作用蛋白的互作网络构建
        1.5 人参皂苷-原发性肝癌网络关系图的构建
        1.6 人参皂苷对原发性肝癌靶点的GO分析和KEGG通路注释
    2 结果
        2.1 人参皂苷活性成分收集与靶点预测的结果
        2.2 原发性肝癌靶点蛋白收集结果
        2.3 人参皂苷对原发性肝癌作用蛋白互作图的构建与分析
        2.4 药物预测靶点-疾病靶点关系图的构建结果
        2.5 人参皂苷对原发性肝癌靶点的GO分析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结论
    1 总结
    2 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人参皂苷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患者术后TACE联合索拉非尼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资料和标准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肝癌手术虚拟现实辅助系统与肝细胞癌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肝脏的分割与虚拟现实显示研究
    2.1 研究背景
        2.1.1 肝癌切除术术前规划概述
        2.1.2 数字化手术辅助系统概述
        2.1.3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2.2 系统框架
    2.3 医学影像的分割
        2.3.1 肝脏轮廓的分割
        2.3.2 肝脏内部血管与肿瘤的分割
    2.4 患者器官模型的创建与处理
    2.5 虚拟现实软件的开发
        2.5.1 软件架构
        2.5.2 基础支持模块的开发
        2.5.3 虚拟现实中人机交互的实现
        2.5.4 器官剖面检查的实现
        2.5.5 虚拟内窥镜的实现
        2.5.6 内部巡视检查的实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Cox模型的肝细胞癌预后生存分析
    3.1 研究目的与背景
    3.2 研究方法
        3.2.1 数据收集与统计
        3.2.2 单变量Cox回归分析
        3.2.3 基于多变量Cox回归的生存分析模型
        3.2.4 模型评估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XGBoost模型的肝细胞癌术后复发研究
    4.1 研究目的与背景
    4.2 研究方法
        4.2.1 数据收集与统计
        4.2.2 特征量化与选择
        4.2.3 特征归一化
        4.2.4 XGBoost模型的训练与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复发性肝细胞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单中心外科治疗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文章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EPS8L3在肝细胞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EGFR信号通路的组成及其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3 EPS8家族的组成及其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EPS8家族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情况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EPS8L3在肝细胞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EPS8L3促进肝细胞肝癌进展的分子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浅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肝脏良性疾病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原发性肝癌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初诊肝癌患者临床证治特点回顾性分析[D]. 张孝刚.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局部治疗联合索拉非尼序贯瑞戈非尼靶向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生存期逾35个月1例[J]. 韩明明,王大东,宦宏波,赵伟,郁李新,李梦阳,姜凯. 肝癌电子杂志, 2021(01)
  • [3]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预防性TACE疗效的meta分析[D]. 张明伟.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苦参碱对顺铂抑制HepG2肝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影响及对肝脏、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D]. 黎明吉.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5]原发性肝癌患者综合治疗的研究进展[J]. 王宇翾. 中国疗养医学, 2020(08)
  • [6]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人参皂苷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作用机制[D]. 罗飞凤.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患者术后TACE联合索拉非尼疗效研究[D]. 陈仲鹏.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8]肝癌手术虚拟现实辅助系统与肝细胞癌预后研究[D]. 姜兆宝.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9]复发性肝细胞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单中心外科治疗效果分析[D]. 马宗强. 山东大学, 2020(02)
  • [10]EPS8L3在肝细胞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D]. 宣泽锋. 浙江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以手术为主的原发性肝癌综合治疗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