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莉萍:论《共产党宣言》“两个必然”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论文

汪莉萍:论《共产党宣言》“两个必然”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论文

●理论视点

摘要:《共产党宣言》问世已170多年,自诞生之日起,其始终推动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进步和发展,是传播最广、最具代表性的社会主义经典文献。《共产党宣言》中的核心观点“两个必然”理论更是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替代资本主义的重要发展规律,成为科学社会主义最经典的表达。文章系统阐释了“两个必然”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并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与长期性两方面阐释了其理论的基本内涵,从而进一步探究出在新时代下,如何以发展的眼光正确理解《共产党宣言》中“两个必然”理论思想,该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清楚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形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资源,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两个必然;社会主义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结晶,其问世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170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1]历史不断在前进,世界不断在发展,今天《共产党宣言》仍散发着真理的光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感染力,其阐述的基本原理始终引领着广大无产阶级走向光明之路。而《共产党宣言》中的核心思想“两个必然”理论更是预示出社会主义的美好科学前景,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新时代下,“两个必然”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今时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形势,是党和人民坚持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精神支柱。

一、“两个必然”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一)工业革命促使社会变革

18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仅靠手工业已无法再满足日渐增长的社会需求。此时,英国蒸汽机的出现极大程度上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一场社会变革。前现代文明大多为农业型文明,90%以上人口依靠耕地为生,而在工业革命时期,大量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人口比例大幅上升。工业革命改变着国家面貌,英国开始逐渐转型为现代工业社会,不久后这场社会变革也蔓延到了欧洲大陆及北美国家,德国、美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相继发生变化。资本主义国家依靠工业取代了手工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大幅度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变化了很多,整个世界焕然一新。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8年完成《共产党宣言》,此时正处于工业革命逐渐产生巨大社会影响的时代。

(二)经济危机引发工人运动

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其引发的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间的矛盾也慢慢开始显露,随之而来的便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1825年,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经济危机在英国爆发,经济危机导致商家停业整顿,商品销路不畅,失业人数暴增,资本家们宁愿将多余的食物扔掉也不愿救济失去购买能力的穷苦工人,这使得资本家口袋里的资金越来越多,日益贫困的工人阶级由于没有生产资料只能沦为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一无所有,却承受着资本家们对其最深的剥削和压迫,这最终导致社会阶层两极分化趋势愈加显著,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也不断加剧。逐渐,工人们自发开始进行抵抗,起初他们只是毁坏产品、机器等生产工具,但随着工人队伍渐渐壮大以及资本家对工人们的剥削程度不断加大,小部分工人与小部分资本家之间的矛盾逐渐演变成为两个阶级之间的冲突。

1831-1848年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纺织业中心西里西亚工人起义以及英国宪章运动这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促进了工人阶级的觉醒,预示着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与资产阶级进行对抗。恩格斯于1888年在英文版《共产党宣言》加的注释中指出:“资产阶级是指占有社会生产资料并使用雇佣劳动的现代资本家阶级。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2]400可见,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根本区别就是在于是否拥有社会生产资料,而正是由于无产阶级社会生产资料的缺失,才使得资本家们能够不断对工人阶级进行压迫与剥削,致使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抗争才能废除现存社会占有方式,才能获得生产资料来维持自己的生存。“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不仅人数增加了,而且结合成更大的集体,它的力量日益增长,而且它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力量。”[2]409当无产阶级开始形成自己的集体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间的斗争正式拉开帷幕。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实践的斗争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无产阶级为了更好地与资产阶级做抵抗,迫切需要一套实际的理论创新作为他们的理论指导,他们需要知道自己在现实社会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他们需要知道自己能否解放自我,他们需要知道自己是否应该武装夺取政权,他们需要知道应该采取怎样的途径才能更有效地进行社会变革。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分析欧洲革命经验,共同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了《共产党宣言》,其中指出德国革命的失败充分证明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已经逐步消退,并提出“不断革命”理论呼吁无产阶级要同资产阶级坚持革命到底,然后顺利将资产阶级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两个必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时代产物,为无产阶级斗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增强了无产阶级反对压迫与剥削的信心和决心。

标准铆接过程分为预紧和挤压套环2个阶段,挤压套环阶段的相对位移即为有效铆接行程。铆接不到位时,有效铆接位移及最大铆接力均达不到标准;漏装垫圈会导致挤压套环阶段开始位移大于标准值;套环质量不合格、铆钉无环槽会导致挤压套环的过程中铆接力偏小,低于标准值;铆枪铁砧磨损会导致挤压套环过程中,铆接力大于标准值。

二、“两个必然”理论的科学内涵

作为优选实施例,红外传感器采用 HC-SR501,空气质量检测器采用TGS2600,异味传感器[5]采用QS-01,窄带物联网通信模块采用NB-IOT/GSM通讯模块;窄带物联网通信模块是基于华为Boudica芯片的系列NB-IoT模块WH-NB71(高性能、低功耗的NB-IoT通讯模组WH-NB71。[4]产品支持B1/B3/B5/B8/B20频段,超小尺寸封装,全网通、全球范围通用;支持CoAP透传功能,支持TCP/UDP;可接入透传云、电信云等云平台,方便用户设备更好传输。

(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当下中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新时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新事物、新理念、新矛盾层出不穷,同时也出现很多例如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不利于党和国家和谐发展的社会思潮。“两个必然”理论不仅使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新形势,更是引领我们走向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道路,成为当下坚持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精神支柱。自《共产党宣言》诞生以来,社会主义实践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并从一国胜利走向多国胜利。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两个必然”理论充分阐释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与优越性,仍旧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我国走上今天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实现我国稳定发展的必经之路。

社会的发展水平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两个必然”理论充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困境为社会主义添加了最有力的阐释,充分印证了“两个必然”是科学的论断[6]。习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7]社会主义是一个需经历逐步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不完善走向完善的长时间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是需要经历一系列艰辛的磨难,需要经历长时间挫折的考验,虽然道路艰难,但我们必须抱着坚定的信念,坚持毫不动摇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当下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社会主义始终是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今后必会日渐衰败,社会主义终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

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竞相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生产力较之前大幅度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发展迅速,不容小觑。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世界围堵下,由于体制僵化,却呈现低迷状态,社会主义走向低潮,尤其是在经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全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到了不小的打击。这就给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宣扬“两个必然”理论思想过时论的借口,甚至开始质疑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两个必然”理论遭受到了严峻挑战,但这样的论断是仓促而非理性的。这并不代表马克思主义的失败,相反这正是由于背离马克思主义而导致的后果。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漫长且复杂。目前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完善与发展,一定程度上也渗透了许多社会主义因素,他们通过借鉴社会主义制度中增加社会福利、加强宏观调控等各项措施使社会矛盾得以暂且缓解。目前社会主义只是仍旧处于缓慢发展状态,尚未达到成熟时期,最终社会主义将走向胜利是毋庸置疑的,现今中国依靠社会主义道路飞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正是向全世界证明社会主义制度极大优越性与科学性的最好例证。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社会各界不断寻求达成民族解放的道路,纷纷为实现广大人民独立提供自己的智慧,终于在经过艰辛探索后,最终选择将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一个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一个社会制度的好坏关键在于执政者是否心系广大人民群众,是否坚定地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始终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引领着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开辟新的道路,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的根本原理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本质与规律,其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从未发生改变。当下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加强,国际舞台地位也日渐提升,现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平与发展始终是世界不变的主题,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华民族彻底扭转了曾经衰落的命运,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实践的事实证明了“两个必然”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将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顽强生命力彰显得淋漓尽致,证明了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今天仍旧占据着人类发展的制高点,大大增强了党和人民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信心与决心。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曾提出“历史终结论”,认为“经济现代化和政治现代化的过程,并没有像马克思主义者断言和宣称的那样,通向共产主义,而是走向了各种形式的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8]但如今他也更改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西方自由民主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

三、“两个必然”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两个必然”理论为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新形势提供了理论基础

19世纪中期,在社会化机器大生产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无法适应生产力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正将瓦解,社会主义即将全面登上历史舞台,但之后他们也在“两个必然”理论的基础上补充提出了“两个绝不会”理论,指出只有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资本主义才将瓦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具有长期性与复杂性。“资本帝国主义时代是成熟的,而且过度成熟的资本主义时代,这是的资本主义已面临崩溃的前夜,已成熟到让位给社会主义的地步了。”[4]十月革命胜利之初,列宁也认为资本主义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共产主义即将谱写新的历史篇章,事实证明该预估也有误。“两个必然”理论帮助广大人民更好地认识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凡存在即合理,资本主义的存在也并非平白无故,它的发展也在给社会主义的日渐壮大提供条件,为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405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客观全面地看到了资本主义在历史革命中发挥的不可磨灭的价值,科学肯定了资本主义确实具有的一些优势,但资本主义自身矛盾无法本质上避免,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生产力无法始终与生产关系相适应,只有当生产关系符合生产力发展时,国家经济才能稳步发展,国家制度才能得以存在。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第一章中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2]412-413这便是著名的“两个必然”理论。中国学者按照马克思原意将“两个不可避免”概括为“两个必然”,其归根结底其实是“一个必然”,即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只不过是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角度来阐述,揭示同一个历史的必然性,而并非是有两个不同的必然性。

“两个必然”理论是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它对资本主义社会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了最基本、最重要判断,从科学理论的实践内涵来看,它是动态发展的。所谓生产力,即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是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核心因素,在封建社会时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渐渐开始从中衍生出资本主义,但当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无法再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而是开始制约其发展时,社会发生变革,资本主义制度逐渐取代封建制度。同理,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也无法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时,社会主义自然也会代替资产阶级,但社会历史道路复杂曲折,客观发展规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两个必然”理论是坚持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判断出如同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级对立是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关系,其主要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无产阶级始终是被剥削的阶级,但其也是不断反抗、彻底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只靠自己的双手劳动,从而彻底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因为马克思讲阶级斗争,并不是孤立地讲,而是把它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联系起来,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看作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表现,看作是实现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更替的杠杆。”[3]此外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归全部劳动者所有,而劳动者用公共的生产资料去创造社会所有的产品,就消除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消除了两极分化,从而达到共同富裕。这也是社会主义的最显著优势,是与其他各种社会的根本区别。资产阶级通过不断扩大生产,加强剥削广大劳动人民来从中牟取利润,从而来满足自己贪婪的私欲,这期间加深了城乡对立,加大了贫富差距,加剧了社会矛盾,社会犯罪和战争屡屡发生,资本主义弊端已经难以克服。虽然当下已有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不断通过调整劳资关系,改善社会福利,为工人阶级提高了工作待遇,使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都有了较大幅度提高,这些变化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但不管资本主义社会有多少新变化,它始终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本质上都是在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做出的调整,这些新变化只是暂时性延长了“两个必然”理论的实现,而不是对“两个必然”理论的否定,更不会改变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资产阶级并非社会发展的最终形态,其最终必定会被社会主义赶下历史舞台。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纵观人类社会的兴衰更替,任何社会形态从兴起到灭亡都不是瞬间发生的事,它们必定是经历一番长时间的自然历史进程,而非一蹴而就,一帆风顺,但不论时代怎样变化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必然是不断前进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出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它需要经过一系列发展阶段才可得以逐步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地进入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或共产主义阶段。“两个必然”理论所表述的是一种历史进程,现如今资本主义吸收了社会主义的某些进步因素,使其生产力发展的潜力尚未耗尽,资本主义仍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发展空间,相比之下当前大多社会主义国家原本经济文化落后,只有经过长时间的不断发展才能达上甚至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科学性才得以彰显。

网络文学到底是一种具有革命性、标志性的新文学,还是一种旧文学的延续?这是网络文学界和传统文学界一个很重要的分歧。特别是金庸先生的离世,引发了全社会的缅怀,而对网络作家来说,更是失去了精神上的父亲。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副院长夏烈认为,以金庸为代表的港台通俗小说潮,实际上是当下网络类型文学之前的一个最近的大众文学原点,直接启迪和滋养了20年来的中国网络小说。他将中国文学的大传统和现代百余年文学的小传统融合转化,创造了一条生机勃勃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中华文脉的重要传承者,同时也是“五四”新文学的儿子,是传统和现代交合下的一个典范。

习总书记强调,“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8]“两个必然”理论以其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强大的理论实践对社会发展趋势做出了准确分析,这对于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我国早日达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5-5(2).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集 :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3] 刘建军.《共产党宣言》中“两个必然”论断及其当代阐释[J].江西社会科学,2008(2):7-14.

[4] 列宁.列宁全集 :第27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2:118.

[5] 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

[6] 刘云山.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助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1.

[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 :外教出版社,2014:22.

[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7:66.

On Theory of "The Two Necessities" in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WANG Li-ping, HUANG Hong-lei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China)

Abstract: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has been published for more than 170 years. Since its birth, it has always promoted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socialist movement. It is the most widely disseminated and representative socialist classic literature. The core viewpoint of "The two necessities" theory in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reveals the important historical development law that socialism inevitably replaces capitalism and becomes the most classic expression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lain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two necessities" theory, and explain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the theory from the inevitability and longterm nature of socialism to replace capitalism, and further explores how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theory of "The two necessities" in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This study can help us clearly understand the new situation of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and socialist development, provide theoretical resources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promote the great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The Communist Manifesto;two necessities;socialism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638(2019)05-0025-05

DOI:10.13454/j.issn.1674-8638.2019.05.004

收稿日期:2019-07-31

作者简介:

汪莉萍(1994-),女,安徽芜湖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高职院校就业教育在毕业生的学科设置、层次比例以及培养方式上需承担起人才培养的重任,进一步对就业教育进行深化改革[1]。

黄洪雷(1966-),男,浙江温州人。教授,硕士生导师,院长,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基于ERP系统的水泥工程管理系统,满足了普通用户和管理员的各种需求,有助于水泥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于采用ERP系统的水泥企业来讲,需要对系统进行持续的研究,找出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加以改进,使其更加完善。

[责任编辑:童亚军]

标签:;  ;  ;  ;  ;  ;  ;  ;  ;  ;  ;  ;  ;  ;  ;  

汪莉萍:论《共产党宣言》“两个必然”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