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论文和设计-翟富兴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包括:面板、第一送风组件、第二送风组件和第一红外检测装置,面板上设有出风口,出风口内设有分隔件以将出风口分隔为第一出风区和第二出风区,第一出风区的最远出风距离大于第二出风区的最远出风距离;第一送风组件的出风端与第一出风区相对;第二送风组件的出风端与第二出风区相对;第一红外检测装置设置在出风口内。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出风距离不同的第一出风区和第二出风区,可以在室内形成环绕风的出风效果,使得室内气流能够充分地流动和换热。同时,通过将第一红外检测装置设置在出风口内,可以保证第一红外检测装置的检测区域和检测效果,有利于准确地检测用户的位置。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面板,所述面板上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内设有分隔件以将所述出风口分隔为第一出风区和第二出风区,所述第一出风区的最远出风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出风区的最远出风距离;第一送风组件,所述第一送风组件的出风端与所述第一出风区相对;第二送风组件,所述第二送风组件的出风端与所述第二出风区相对;第一红外检测装置,所述第一红外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出风口内。

设计方案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面板,所述面板上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内设有分隔件以将所述出风口分隔为第一出风区和第二出风区,所述第一出风区的最远出风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出风区的最远出风距离;

第一送风组件,所述第一送风组件的出风端与所述第一出风区相对;

第二送风组件,所述第二送风组件的出风端与所述第二出风区相对;

第一红外检测装置,所述第一红外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出风口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将平行于所述出风口的平面定义为参考平面,所述第一红外检测装置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的至少一部分落在所述分隔件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红外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分隔件或所述面板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将平行于所述出风口的平面定义为参考平面,所述第一红外检测装置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分隔件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相间隔。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红外检测装置的安装高度h1满足:1.0m≤h1≤1.5m。

6.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区和所述第二出风区在面板的高度方向上排布,所述分隔件的高度h2满足:1.0m≤h2≤1.8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的安装高度h2进一步满足:1.2m≤h2≤1.6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第二红外检测装置,所述第二红外检测装置设在所述出风口内,所述第二红外检测装置与所述第一红外检测装置在所述面板的高度方向上间隔开设置,且所述第二红外检测装置位于所述第一红外检测装置的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红外检测装置的安装高度h3满足:0.5m≤h3≤0.8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送风组件包括第一导风组件,所述第一导风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区,所述第一导风组件包括多个第一导风条,每个所述第一导风条相对于所述面板可转动,多个所述第一导风条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每个所述第一导风条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所述第二送风组件包括第二导风组件,所述第二导风组件位于所述第二出风区,所述第二导风组件包括多个第二导风条,每个所述第二导风条相对于所述面板可转动,多个所述第二导风条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排布,每个所述第二导风条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条及所述第二导风条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微孔。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条具有增厚段,所述增厚段的厚度沿着出风方向逐渐增大。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空调器作为常用的空气调节设备之一,用于调节室内的环境温度(部分空调器也同时具备调节湿度的功能)。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对于空调器的要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然而,相关技术中,空调器的送风形式较为单一,无法满足空调出风的差异化需求,用户体验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可以满足出风的差异化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面板,所述面板上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内设有分隔件以将所述出风口分隔为第一出风区和第二出风区,所述第一出风区的最远出风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出风区的最远出风距离;第一送风组件,所述第一送风组件的出风端与所述第一出风区相对;第二送风组件,所述第二送风组件的出风端与所述第二出风区相对;第一红外检测装置,所述第一红外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出风口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出风距离不同的第一出风区和第二出风区,可以在室内形成环绕风的出风效果,使得室内气流能够充分地流动和换热,从而可以快速调节室内不同区域的温度,进而可以提高用户使用的舒适度。同时,通过将第一红外检测装置设置在出风口内,可以保证第一红外检测装置的检测区域和检测效果,有利于准确地检测用户的位置,从而可以精确地控制空调器工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将平行于所述出风口的平面定义为参考平面,所述第一红外检测装置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的至少一部分落在所述分隔件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红外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分隔件或所述面板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将平行于所述出风口的平面定义为参考平面,所述第一红外检测装置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分隔件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相间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红外检测装置的安装高度h1满足:1.0m≤h1≤1.5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出风区和所述第二出风区在面板的高度方向上排布,所述分隔件的高度h2满足:1.0m≤h2≤1.8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隔件的安装高度h2进一步满足:1.2m≤h2≤1.6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进一步包括第二红外检测装置,所述第二红外检测装置设在所述出风口内,所述第二红外检测装置与所述第一红外检测装置在所述面板的高度方向上间隔开设置,且所述第二红外检测装置位于所述第一红外检测装置的下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红外检测装置的安装高度h3满足:0.5m≤h3≤0.8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送风组件包括第一导风组件,所述第一导风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区,所述第一导风组件包括多个第一导风条,每个所述第一导风条相对于所述面板可转动,多个所述第一导风条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每个所述第一导风条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所述第二送风组件包括第二导风组件,所述第二导风组件位于所述第二出风区,所述第二导风组件包括多个第二导风条,每个所述第二导风条相对于所述面板可转动,多个所述第二导风条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排布,每个所述第二导风条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导风条及所述第二导风条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微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条具有增厚段,所述增厚段的厚度沿着出风方向逐渐增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面板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面板的部分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

面板1,

出风口11,第一出风区111,第二出风区112,

分隔件2,

第一红外检测装置3,第一让位槽孔31,

第一红外检测装置4,

第一导风条5,第二导风条6,微孔50,

导风条卡接件71,第一导风条支撑架72,第二导风条支撑架73,

铁丝网8,轴孔91,第一避让孔92,第二避让孔9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该空调器100可以为分体落地式空调器100,也可以是分体壁挂式空调器100、也可以是移动式空调器100,还可以是窗式空调器100。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包括:面板1、第一送风组件、第二送风组件和第一红外检测装置43。

具体地,面板1上设有出风口11,出风口11内设有分隔件2以将出风口11分隔为第一出风区111和第二出风区112。分隔件2可以与面板1一体成型,也可以与面板2 分体设置。第一出风区111的最远出风距离大于第二出风区112的最远出风距离。第一送风组件的出风端与第一出风区111相对,第二送风组件的出风端与第二出风区112相对。第一送风组件适于在第一出风区111处形成送风气流。第二送风组件适于在第二出风区112处形成送风气流。由此,通过设置出风距离不同的第一出风区111和第二出风区112,可以在室内形成环绕风的出风效果,使得室内气流能够充分地流动和换热,从而可以快速调节室内不同区域的温度,进而可以提高用户使用的舒适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区111可以位于第二出风区112的上方或下方。或者,第一出风区111可以位于第二出风区112的左侧或右侧。例如,在图1的示例中,第一出风区111位于第二出风区112的上方。由此,可以丰富第一出风区111 与第二出风区112的排布方式,从而可以满足不同用户、不同场所的出风需求,还可以提高空调器100的外观多样性,以满足不同用户的审美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里所提到的“上方”、“下方”、“左侧”及“右侧”均作广义上的理解。“上方”可以理解为:在上下方向上,第一出风区111位于第二出风区 112的上方,即第二出风区112的上边缘以上的区域均可以理解为第二出风区112的上方,“上方”可以包括正上方、上方偏左、上方偏右、上方偏前及上方偏后的方位。“下方”可以理解为:在上下方向上,第一出风区111位于第二出风区112的下方,即第二出风区112的下边缘以下的区域均可以理解为第二出风区112的下方,“下方”可以包括正下方、下方偏左、下方偏右、下方偏前及下方偏后的方位。“左侧”可以理解为:在左右方向上,第一出风区111位于第二出风区112的左侧,即第二出风区112的左边缘以左的区域均可以理解为第二出风区112的左侧,“左侧”可以包括正左侧、左侧偏上、左侧偏下、左侧偏前及左侧偏后的方位。“右侧”可以理解为:在左右方向上,第一出风区111位于第二出风区112的右侧,即第二出风区112的右边缘以右的区域均可以理解为第二出风区112的右侧,“右侧”可以包括正右侧、右侧偏上、右侧偏下、右侧偏前及右侧偏后的方位。

另外,对于上述所提到的“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第一红外检测装置43设置在出风口11内。第一红外检测装置43可以用于检测出风口11前方是否有用户,进而可以根据检测结果调节空调器100的出风方向,有利于提高空调器100的舒适性。由此,通过将第一红外检测装置43设置在出风口11内,可以保证第一红外检测装置43的检测区域和检测效果,有利于准确地检测用户的位置,从而可以精确地控制空调器100工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通过设置出风距离不同的第一出风区111和第二出风区112,可以在室内形成环绕风的出风效果,使得室内气流能够充分地流动和换热,从而可以快速调节室内不同区域的温度,进而可以提高用户使用的舒适度。同时,通过将第一红外检测装置43设置在出风口11内,可以保证第一红外检测装置43的检测区域和检测效果,有利于准确地检测用户的位置,从而可以精确地控制空调器100工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将平行于出风口11的平面定义为参考平面,第一红外检测装置3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的至少一部分落在分隔件2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内。具体而言,第一红外检测装置3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的其中一部分落在分隔件2 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内,或者第一红外检测装置3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全部落在分隔件2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内。由此,在垂直于面板1的方向上,第一红外检测装置 3与分隔件2的至少一部分重合,一方面可以减小风阻,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空调器100 的外观美观度,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第一红外检测装置3可以设置在分隔件2或面板1上。可选地,第一红外检测装置43可以通过螺钉或者卡扣固定在分隔件2或者面板1上。由此,可以简化出风框的结构,降低风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将平行于出风口11的平面定义为参考平面,第一红外检测装置3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与分隔件2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相间隔。例如,参照图1,在出风口11的高度方向上,第一红外检测装置43与分隔件2可以间隔开设置。其中,第一红外检测装置43可以位于分隔件2的上方,也可以位于分隔件2的下方。由此,第一红外检测装置43的安装位置不受分隔件2位置的限制,二者互相不影响,从而可以灵活地选择第一红外检测装置43和分隔件2的安装位置,使得第一红外检测装置43和分隔件2均设置在较优的位置处,进而可以在保证空调器100的出风效果的同时,扩大第一红外检测装置43的检测区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红外检测装置43的安装高度h1满足:1.0m ≤h1≤1.5m。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红外检测装置43的安装高度指的是,第一红外检测装置43的底面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其中,空调器100可以为落地式柜机,也可以为挂机。例如,第一红外检测装置43的安装高度h1可以进一步满足:h1=1.0m、h1=1.05m、 h1=1.1m、h1=1.15m、h1=1.2m、h1=1.25m、h1=1.3m、h1=1.4m、h1=1.5m。由此,可以扩大第一红外检测装置43的检测区域,有利于准确地检测用户的位置,提高第一红外检测装置43的检测效果,使得空调器100可以更加准确的工作,以提高空调器100的舒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出风区111和第二出风区112在面板1的高度方向上排布,分隔件2的高度h2满足:1.0m≤h2≤1.8m。具体地,参照图2,第一出风区111和第二出风区112在上下方向上排布。例如,第一出风区111可以位于第二出风区112的上方。需要说明的是,分隔件2的高度指的是,分隔件2的底面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可选地,分隔件2的高度h2可以进一步满足:1.2m≤h2≤1.6m。例如,分隔件2 的高度h2可以为h2=1.2m、h2=1.3m、h2=1.4m、h2=1.5m、h2=1.6m。由此,可以保证空调器100具有较好的送风距离和送风量,提高了空调器100的工作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进一步包括第二红外检测装置,第二红外检测装置设在出风口11内,第二红外检测装置与第一红外检测装置43在面板1的高度方向上间隔开设置,且第二红外检测装置位于第一红外检测装置43的下方。由此,将第一红外检测装置43和第二红外检测装置分别安装在不同的高度,可以通过第一检测装置和第二检测装置分别检测不同身高的用户的位置,进一步地提高了检测的准确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红外检测装置的安装高度h3满足:0.5m≤h3≤0.8m。第二红外检测装置的安装高度指的是第二红外检测装置的底面与地面之间的距离。例如,第二红外检测装置的安装高度h3可以为:h3=0.5m、h3=0.6m、h3=0.7m、h3=0.4m 等。由此,可以通过第二红外检测装置检测身高较低的用户(例如儿童)的位置,从而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控制空调器100的运行模式,提高了空调器100的舒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送风组件包括第一导风组件,第一导风组件位于第一出风区111,第一导风组件包括多个第一导风条5,每个第一导风条5相对于面板1可转动,多个第一导风条5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每个第一导风条5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第二送风组件包括第二导风组件,第二导风组件位于第二出风区112,第二导风组件包括多个第二导风条6,每个第二导风条6相对于面板1 可转动,多个第二导风条6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每个第二导风条6沿第一方向延伸。

例如,如图2-图4所示,多个第一导风条5在竖直方向上间隔排布,每个第一导风条5沿水平方向延伸,多个第二导风条6在水平方向上间隔排布,每个第二导风条6沿竖直方向延伸。由此,多个第一导风条5可以导引第一出风区111处的气流朝向水平方向或水平方向偏上的方位吹出,而多个第二导风条6只是导引第二出风区112处的气流朝向竖直方向偏左或竖直方向偏右吹出,根据牛顿定律,第二出风区112处的出风气流相对于第一出风区111处的出风气流,更快地与地面接触,从而可以使得第一出风区111 处的出风气流相对于第二出风区112处的出风气流吹地更远。

在本发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条5与第二导风条6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微孔50。微孔50形成为贯通孔。例如,可以仅在第一导风条5上设置微孔50,也可以仅在第二导风条6上设置微孔50,还可以在第一导风条5和第二导风条6上均设置微孔50。出风气流可以通过微孔50穿过第一导风条5或第二导风条6,出风气流通常具有出风风速高、出风强度大的特点,出风到达人体活动区域仍具有较高的速度,用户仍然能感受到较强的吹风感,微孔50的设置可以将出风气流打散,从而可以避免出风气流直吹用户,实现无风感出风效果,进而可以提高用户的体感舒适度。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条5具有增厚段,增厚段的厚度沿着出风方向逐渐增大。由此,在出风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导风条5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从而可以延长第一出风区111处出风气流的出风路径。例如,增厚段可以包括上导引面和下导引面,上导引面位于下导引面的上方,下导引面可以沿着水平方向延伸,上导引面与下导引面之间的夹角形成锐角,在出风方向上,上导引面朝向远离下导引面的方向延伸。由此,第一导风条5可以导引出风气流朝向水平方向偏上的方向吹,该部分出风气流具有向上的初始速度,从而可以延长第一出风区111处出风气流的出风路径,进而可以扩大第一导风组件的送风距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出风区112内设有多个导风条卡接件71,多个导风条卡接件71在所述第二导风条6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导风条卡接件71可以对第二导风条6提供支撑,有效地提高了第二导风条6的结构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红外检测装置43上可以设置第一让位槽孔 31,参照图3和图4,当第一红外检测装置43设置在分隔件2上时,分隔件2上可以设置第二让位槽孔,第一让位槽孔31和第二让位槽孔之间限定出与第二导风条6转动连接的轴孔91。由此,可以简化空调器100的结构。

当第一红外检测装置43设置在分隔件2的下方时,例如,参照图2,第一红外检测装置43可以设置在第二出风区112内,此时可以在第一红外检测装置43的安装位置处设置第一导风条支撑架72,第一红外检测装置43与第一导风条支撑架72可拆卸地连接。其中,第一导风条支撑架72上设有第三让位槽孔以在第一让位槽孔31和第三让位槽孔之间限定出用于避让第二导风条6的第一避让孔92。由此,可以通过第一红外检测装置 43和第一导风条支撑架72为第二导风条6提供支撑,简化了空调器100的结构。

可以理解是,第二红外检测装置也可以设置在第二出风区112内,第二红外检测装置上同样可以设置第四避让槽孔,此时可以在第二红外检测装置的安装位置处设置第二导风条支撑架73,第二红外检测装置与第二导风条支撑架73可拆卸地连接。其中,第二导风条支撑架73上设置第五让位槽孔以在第四让位槽孔和第五让位槽孔之间限定出用于避让第二导风条6的第二避让孔93。由此,可以通过第二红外检测装置和第二导风条支撑架73为第二导风条6提供支撑,进一步简化了空调器100的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进一步实施例,出风口11内设有铁丝网8,具体地,铁丝网8可以嵌入空调器100的风道中。由此,可以通过铁丝网8遮挡风道内的贯流风轮,避免人手伸入风道触碰贯流风轮,有效提高空调器100的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其他构成例如换热器等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设计图

空调器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23653.X

申请日:2019-01-0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689013U

授权时间:20191126

主分类号:F24F1/0011

专利分类号:F24F1/0011;F24F13/10;F24F11/89;F24F120/12

范畴分类:35C;

申请人: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28311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林港路

发明人:翟富兴;陈志航

第一发明人:翟富兴

当前权利人: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代理人:黄德海

代理机构:11201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空调器论文和设计-翟富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