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种分化论文_江竺栖

导读:本文包含了稻种分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稻种,原位,亚洲,适应性,多样性,杂草,作物。

稻种分化论文文献综述

江竺栖[1](2011)在《栽培稻基因渐渗对杂草稻种群遗传分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杂交-渐渗是自然界最常见的生物过程之一,在植物种群的适应性进化和遗传分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杂交-渐渗,杂种及其后代获得了产生大量的遗传重组和表型重组的机会,这不仅极大的增加和维持了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也提高了杂种后代对新生境的适应能力,促进了种群的适应性进化。另一方面,植物种群在其适应性进化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生态因子的作用,种群间可能产生遗传分化,并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相比自然界中的其他植物,作物的同种杂草能够频繁地与伴生栽培作物发生杂交并获得作物基因,因此杂交-渐渗可能对作物同种杂草的适应性进化和种群遗传分化产生更加显着的影响,然而相关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有限。随着越来越多的转基因作物被释放到自然环境中,具有明显选择优势的转基因可能通过杂交-渐渗转移到作物同种杂草并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生态后果。在此背景下,对作物及其同种杂草间的杂交-渐渗研究就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杂草稻(Oryza sativa f. spontanea)是一种分布广泛,且危害严重的恶性杂草。它和栽培稻属于同一生物学种,与栽培稻间存在频繁的杂交和基因渐渗。栽培稻-杂草稻间的杂交-渐渗对杂草稻种群遗传多样性的产生和维持,杂草稻种群的遗传分化和适应性进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研究揭示栽培稻基因渐渗对杂草稻种群的适应性进化和遗传分化的影响,对于了解杂草稻的起源和进化以及有效治理杂草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来自意大利北部的杂草稻及其伴生栽培稻为研究对象,探讨栽培稻基因渐渗对杂草稻种群的适应性进化和遗传分化的影响,其研究结果也可望为其他作物同种杂草的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研究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利用24对微卫星引物(SSR)对24个杂草稻种群,576份杂草稻样本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研究,了解杂草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分化程度,并分析杂草稻种群间的地理距离是否是影响种群遗传分化的主要因素。(2)在混合交配模型的基础上,利用6对多态性较高的微卫星引物对随机选择的15个杂草稻种群,共299个家系,5395个杂草稻后代进行交配系统研究,了解杂草稻种群的多位点异交率、单位点异交率和近亲异交率,以及它们在种群间的变异情况。(3)利用15个杂草稻种群的异交率数据进行父本分析,检测杂草稻后代的父本特有等位基因,并通过对父本特有等位基因和同一稻田伴生栽培稻等位基因的比较分析,进一步证实栽培稻向杂草稻的基因渐渗;分析杂草稻异交率和特有等位基因的关系,探讨来自栽培稻的基因渐渗对杂草稻种群遗传分化的影响。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杂草稻种群总体上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He=0.48),不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具有较大差异;杂草稻种群间发生了明显的遗传分化(Fst=0.26,且在大部分杂草稻种群中检测到了相当数量的特有等位基因),但是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和地理距离不存在显着相关性(R2=0.0038,p=0.271)(2)杂草稻种群的多位点异交率tm介于0.2%-6.7%,平均为1.8%,单位点异交率ts介于0.1%-1.6%,平均为0.7%,说明杂草稻种群总体异交率水平较低,且异交率在种群间存在较大变异;检测到了较高比例的近亲异交率(占总异交率的61%)。(3)检测到了栽培稻向杂草稻的基因渐渗;并发现杂草稻种群的异交率(ts)和特有等位基因频率(Fpa)呈显着正相关(R2=0.34,p=0.02),说明异交率能够显着影响杂草稻种群的特有等位基因数量。综上所述,本研究检测到栽培稻向杂草稻的基因渐渗,并发现异交率能够显着影响杂草稻种群的特有等位基因数量,由于异交率是决定基因渐渗水平的关键因素,而特有等位基因是衡量种群遗传分化的重要指标,因此这些结果表明来自栽培稻的基因渐渗影响了杂草稻种群的特有等位基因数量,进而影响了意大利杂草稻种群的遗传分化。(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1-05-01)

杨学明[2](2003)在《几个重复序列在不同稻种中的分布及其与稻种分化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稻属包含有亚洲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两个栽培种及20余个野生稻种,迄今已发现有10个染色体组(A-H,J-K),构成了10个染色体组型(AA、BB、BBCC、CC、CCDD、EE、FF、GG、HHJJ、HHKK)。重复序列是研究物种起源和进化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水稻基因组中大约有50%的DNA为重复序列,因而研究水稻中的重复序列在不同稻种中的分布,有助于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与分化、普通野生稻的分化以及不同稻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等。45S rDNA是水稻中与核糖体RNA合成有关的一个高度串联重复序列,已被定位于亚洲栽培稻的核仁组织区(Nucleolus Organizer Region,简称NOR);Os48是水稻AA染色体组亚端粒的一个串联重复序列。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可准确地分析这两个重复序列在不同稻种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结果如下。 (1)在籼稻品种中一般具有2对NOR、5-7对Os48位点,在偏籼的广亲和品种Dular和Aus373中有2对NOR、5对Os48位点,NOR位于第9和第10染色体上,Os48杂交信号强度之间有较大差异。在粳稻品种中一般具有1对NOR、2-3对Os48位点,其中广亲和品种02428具有1对NOR、3对Os48,NOR位于第9染色体上,Os48杂交信号均较强,这两个重复序列的表现与粳稻非常类似。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一年生普通野生稻具有1一2对NOR、2一5对0548位点,NOR信号强度第9染色体强于第10染色体,0548杂交信号强度均较强。存在1对NOR、2对0548位点的一年生普通野生稻,这与粳稻品种相近,因而粳稻可能与一年生普通野生稻亲缘关系较近。 (3)多年生野生稻一般具有2对NOR、7一8对0548位点,NOR位于第9和第10染色体上。从这两序列的数目与杂交信号强度分析,粕稻品种与多年生普通野生稻相近,多年生野生稻可能是釉稻的直接祖先。多年生普通野生稻中也存在1对NOR、9一10对0548位点的材料,而且在一对染色体的两个末端都存在0548位点,这与其它类型的水稻均有区别。 (4)非洲栽培稻具有1对NOR,而0548位点数目因材料来源不同而不同,有3种类型,即2对、4对和10对。巴蒂野生稻具有1对NOR、4对0548。长药野生稻具有2对NOR、5对0548。 (5)来自哥伦比亚的1份展颖野生稻具有1对NOR,没有0548杂交信号,由于0548是AA组染色体的一个串联重复序列,因而这份材料是否为AA组野生稻还待进一步研究。 (6)在非AA组野生稻中,没有0548杂交位点。斑点野生稻具有3对NOR。药用野生稻也具有3对NOR,但其中有1对较弱的杂交信号位于染色体的近末端。小粒野生稻具有3对或5对NOR。宽叶野生稻具有2对或5对NOR。澳洲野生稻和短药野生稻均具有1对NOR。(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03-05-01)

刘克德,张启发,张端品,谢岳峰[3](1995)在《云南地方稻种的遗传变异和籼粳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用7 个单拷贝探针对87 份云南稻地方品种进行了RFLP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稻(Oryzasativa L.)地方品种中,籼稻(indica)和粳稻(japonica)都表现出较高水平的变异,粳稻的等位基因数目和遗传多样性水平都高于籼稻,表明粳稻的遗传变异比籼稻丰富. 云南稻地方品种中的籼稻和粳稻间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分化,且不同染色体区段分化程度不同. 研究结果支持栽培稻的二系起源学说(本文来源于《植物学报》期刊1995年09期)

稻种分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稻属包含有亚洲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两个栽培种及20余个野生稻种,迄今已发现有10个染色体组(A-H,J-K),构成了10个染色体组型(AA、BB、BBCC、CC、CCDD、EE、FF、GG、HHJJ、HHKK)。重复序列是研究物种起源和进化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水稻基因组中大约有50%的DNA为重复序列,因而研究水稻中的重复序列在不同稻种中的分布,有助于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与分化、普通野生稻的分化以及不同稻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等。45S rDNA是水稻中与核糖体RNA合成有关的一个高度串联重复序列,已被定位于亚洲栽培稻的核仁组织区(Nucleolus Organizer Region,简称NOR);Os48是水稻AA染色体组亚端粒的一个串联重复序列。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可准确地分析这两个重复序列在不同稻种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结果如下。 (1)在籼稻品种中一般具有2对NOR、5-7对Os48位点,在偏籼的广亲和品种Dular和Aus373中有2对NOR、5对Os48位点,NOR位于第9和第10染色体上,Os48杂交信号强度之间有较大差异。在粳稻品种中一般具有1对NOR、2-3对Os48位点,其中广亲和品种02428具有1对NOR、3对Os48,NOR位于第9染色体上,Os48杂交信号均较强,这两个重复序列的表现与粳稻非常类似。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一年生普通野生稻具有1一2对NOR、2一5对0548位点,NOR信号强度第9染色体强于第10染色体,0548杂交信号强度均较强。存在1对NOR、2对0548位点的一年生普通野生稻,这与粳稻品种相近,因而粳稻可能与一年生普通野生稻亲缘关系较近。 (3)多年生野生稻一般具有2对NOR、7一8对0548位点,NOR位于第9和第10染色体上。从这两序列的数目与杂交信号强度分析,粕稻品种与多年生普通野生稻相近,多年生野生稻可能是釉稻的直接祖先。多年生普通野生稻中也存在1对NOR、9一10对0548位点的材料,而且在一对染色体的两个末端都存在0548位点,这与其它类型的水稻均有区别。 (4)非洲栽培稻具有1对NOR,而0548位点数目因材料来源不同而不同,有3种类型,即2对、4对和10对。巴蒂野生稻具有1对NOR、4对0548。长药野生稻具有2对NOR、5对0548。 (5)来自哥伦比亚的1份展颖野生稻具有1对NOR,没有0548杂交信号,由于0548是AA组染色体的一个串联重复序列,因而这份材料是否为AA组野生稻还待进一步研究。 (6)在非AA组野生稻中,没有0548杂交位点。斑点野生稻具有3对NOR。药用野生稻也具有3对NOR,但其中有1对较弱的杂交信号位于染色体的近末端。小粒野生稻具有3对或5对NOR。宽叶野生稻具有2对或5对NOR。澳洲野生稻和短药野生稻均具有1对NOR。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稻种分化论文参考文献

[1].江竺栖.栽培稻基因渐渗对杂草稻种群遗传分化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1

[2].杨学明.几个重复序列在不同稻种中的分布及其与稻种分化关系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3

[3].刘克德,张启发,张端品,谢岳峰.云南地方稻种的遗传变异和籼粳分化[J].植物学报.1995

论文知识图

、RM253对部分旱稻种质的PCR扩增...种子发芽实验过程广东省1987~2003年稻瘟菌各菌群内生理...稻属二倍体AA基因组间的进化关系小黄山遗址硅酸体形态背离系数分布[19]...112 份的旱稻种质聚类图

标签:;  ;  ;  ;  ;  ;  ;  

稻种分化论文_江竺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