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心理护理在血液科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术前心理护理在血液科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柳州市工人医院血液内科广西柳州545005)

【摘要】目的: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手术前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分析;方法:将76例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随机分为36例常规护理组和36例心理护理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术前心理护理;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实施不同护理后,心理护理组SAS评分(32.1±3.6)分、SDS评分(35.2±3.6)分均低于常规护理组(40.1±3.7)分、(42.1±3.7)分,且P<0.05;结论:对血液科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实施术前心理护理,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效果显著。

【关键词】血液科;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前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2-0295-02

当前,造血干细胞移植已经成为临床上治疗白血病、先天性免疫缺陷、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实体瘤以及代谢性疾病的有效手段。但是患者在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常常需要辅助放化疗治疗,会对患者身心带来严重危害,特别是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容易引起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不利于手术的成功以及术后的预后。因此患者在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就必须高度重视其心理护理[1]。近年来,柳州市工人医院血液科对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术前实施心理护理,效果显著,现将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柳州市工人医院血液科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76例需在无菌层流洁净病房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记作1~76号,将1~38号作为心理护理组,将39~76号作为常规护理组。心理护理组:共38例。男20例、女18例。患者的最小年龄为16岁,最大年龄为65岁,平均年龄为(42.3±5.4)岁,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1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1例、慢性髓性细胞白血病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5例;常规护理组:共38例。男19例、女19例。患者的最小年龄为12岁,最大年龄为64岁,平均年龄为(43.1±5.3)岁,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1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0例,慢性髓性细胞白血病9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4例。将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带入统计学软件中作统计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护理组主要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术前肠道清洁准备,提醒患者加强卫生,便后用1:5000高锰酸钾坐浴,注意保暖,帮助患者剪短指甲,将全身毛发剃除,清洁沐浴,对患者日常生活用品高压灭菌。心理护理组则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内容主要包含:

1.2.1为患者介绍环境。对患者而言,无菌层流病房是非常陌生,患者是不允许陪同的,因为患者来到陌生的环境,又无家人陪伴,因此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对此护理人员在接待患者后,要耐心向其介绍病房环境,告诉患者在病房中可以通过电话同家属沟通,为了更好地让患者了解病房环境,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无菌层流病房布局的录像、图片等,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以消除患者陌生感和恐惧感。

1.2.2获得患者的信任。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的基本前提为获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对此,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患者详细的病程资料,还应该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家庭情况、文化程度、职业等,从而便于跟患者良好沟通。在同患者交流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要耐心倾听患者诉说,通过微笑鼓励患者,从而引导患者表现内心真实感受,将不良情绪宣泄出来,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应该将患者家属的鼓励和关心持续传递给患者,增强患者信心。

1.2.3家庭支持虽然每一个人是社会中独立存在的个体,但是他们的情感和精神均同其家庭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对接受造血干细胞患者而言,家人的关心和支持便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对此护理人员要高度重视患者家庭的支持,要鼓励患者家属在电话沟通过程中多给患者鼓励的话语,从而将家庭支持作用积极发挥出来。

1.2.4松弛疗法松弛疗法具有较好的抗应激作用,缓解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效果显著。常见的松弛疗法有呼吸松弛疗法,能够调节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功能,从而影响患者身体各方面机能,缓解不良情绪,并且松弛疗法还可以增加患者心理上对疾病的自我控制感,从而帮助自己将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

1.3观察指标

在手术前和手术后,采用焦虑自评表(SAS)对患者的焦虑情绪进行评定,采用抑郁自评表(SDS)对患者的抑郁状态进行评定,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对比两组的护理满意度[2]。

1.4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使用SPSS21.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患者的例数用n表示,平均年龄、SAS、SDS用均数以x-±s表示,采用t检验;满意度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前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实施不同护理后,心理护理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常规护理组,且差异显著(P<0.05),如表1所示。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常规护理组非常满意18例、满意13例、不满意7例,护理满意度为81.6%;心理护理组非常满意22例、满意14例、不满意2例,护理满意度94.7%,由此可见:心理护理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对血液疾病患者而言,造血干细胞移植为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在治疗期间患者常常因为血液配型成功的喜悦和移植后的担忧,再加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进入的无菌层流病房属于100级无菌仓,患者是不允许陪同的,因为患者来到陌生的环境,又无家人陪伴,因此容易产生不良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手术效果和预后,而大量研究证实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前,实施心理干预能够帮互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随着医学和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临床护理技术和护理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提高,心理护理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被广泛运用于临床护理中。心理护理是整体化护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兼顾患者身心各个方面。心理护理的含义为护士结合护理心理学理论,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以同情、尊重的态度,对患者的病情、心理及反应做出理解的表示,得到患者信任,然后借助理解、沟通、安抚等手段,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促进其病情康复或向健康方向发展[3]。

在本文研究中,38例心理护理组患者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结果发现经术前心理护理后,患者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实施常规护理的患者,并且还有助于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实施术前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效果显著,该护理方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杨璐璐,王雪梅.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心理护理[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6,(04):122-123.

[2]雷希希,黄琼芳.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的心理护理干预[J].中外医疗,2015,34(15):146-148.

[3]王洪梅,管伟,刘爱,等.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术前的心理护理[J].护理研究,2011,25(18):1672-1673.

标签:;  ;  ;  

术前心理护理在血液科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