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a类细菌素抗性的产生及机理研究

Ⅱa类细菌素抗性的产生及机理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以Ⅱa类细菌素及其敏感菌李斯特菌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提取获得具有生物学活性的Ⅱa类细菌素,通过诱导获得抗性的李斯特菌,比较敏感菌株与抗性菌株在生长代谢上的差异,继而进一步研究其抗性产生的机理。研究结果有利于阐明细菌素的作用机制,为其未来在食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提取细菌素并测定抑菌活性。分别采用硫酸铵沉淀法、酸沉淀法、Yang氏吸附法对植物乳杆菌、弯曲乳杆菌和乳酸片球菌的细菌素进行提取。植物乳杆菌素的最适提取方法是硫酸铵沉淀法,在硫酸铵浓度为70%时提取效果最佳。乳酸片球菌和弯曲乳杆菌细菌素最适提取方法为Yang氏吸附法。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伊氏李斯特菌和无害李斯特菌对上述三种细菌素均表现出敏感性,其中以单增李斯特菌做为指示菌测定的乳酸片球菌、弯曲乳杆菌、植物乳杆菌细菌素的效价分别为640 AU/mL、320 AU/mL和320 AU/mL。2.抗性菌株的诱导及抗性分析。采用片球菌素诱导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抗性产生频率为10-5,得到两株具有稳定抗性的菌株。牛津杯法测定细菌素活性,结果显示抗性菌株对含有细菌素的中和发酵上清液不敏感,但对nisin的敏感性无变化;通过测定菌株生长曲线发现,在不含片球菌素的条件下,原始菌株在对数期生长速率高于抗性菌株,抗性菌株对数期延后且最终菌液浓度高于原始菌株。当含有不同浓度片球菌素时,原始菌株被明显抑制,而抗性菌株仍表现出生长趋势,但出现菌液浓度低于未添加片球菌素的情况;原始菌株利用葡萄糖和甘露糖时达到稳定期的时间快于抗性菌株,而抗性菌株利用纤维二糖后生长速率更快。3.抗性机理研究。测定了菌株细胞表面疏水性、细胞对溶菌酶敏感性、菌体自身吸附作用、菌株分泌酶作用和调控基因的验证等,结果显示随着抗性的产生,菌株细胞表面疏水性提高;生物成膜性随抗性的产生而降低;抗性菌株对细菌素的吸附能力下降,对溶菌酶敏感性无明显差异,且不能分泌使细菌素失活的酶类。对菌株中两个调控基因lmo0095和resD进行扩增后,测序结果表明,原始菌株与抗性菌株中的序列一致。4.目的基因在重组菌中的克隆表达。将甘露糖磷酸转移酶系统的mptC和mptD基因扩增,分别获得大小约800 bp和900 bp的目的片段,连接T载体构建重组克隆质粒pMD19-mptC和pMD19-mptD,同时分别与双酶切的pET32a(+)和pNZ8048载体连接、转化,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2a-mptC/pET32a-mptD,pNZ8048-mptC/pNZ8048-mptD。pET32a-mptC/pET32a-mptD转化宿主菌大肠杆菌B121(DE3)后得到重组蛋白TrxA-MptC、TrxA-MptD,经IPTG诱导后,出现分子质量约为50 kDa的重组蛋白条带。pNZ8048-mptC/pNZ8048-mptD电转化乳酸乳球菌NZ9000感受态细胞,成功获得重组菌株。通过nisin诱导后测定生长曲线,NZ9000(pNZ8048-mptC)菌株生长速率及生长量均随nisin诱导浓度的提高而增高,当诱导浓度为10 ng/mL时生长情况最佳;NZ9000(pNZ8048-mptD)菌株在5 ng/mL的nisin诱导浓度时生物量最高。当存在细菌素时,高浓度(≥5 ng/mL)nisin诱导后的重组菌株生长受到抑制,并均对细菌素表现出敏感性。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乳酸菌细菌素概述
  •     1.1.1 乳酸菌细菌素的分类
  •     1.1.2 IIa类细菌素的特点
  •     1.1.3 乳酸菌细菌素在食品中的应用
  •   1.2 细菌素的提取
  •     1.2.1 硫酸铵沉淀法
  •     1.2.2 吸附法
  •     1.2.3 酸沉淀法
  •     1.2.4 有机溶剂抽提法
  •   1.3 细菌素的作用机制
  •     1.3.1 Ⅰ类细菌素作用机制
  •     1.3.2 Ⅱ类细菌素作用机制
  •     1.3.3 Ⅲ类细菌素作用机制
  •   1.4 细菌素抗性的研究现状
  •   1.5 目的基因在原核表达系统中的重组表达
  •     1.5.1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
  •     1.5.2 乳酸菌表达系统
  •     1.5.3 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
  •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6.1 立题目的与意义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细菌素的提取和抑菌活性的测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1.3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细菌素提取及活性测定结果
  •     2.2.2 李斯特菌对不同发酵上清敏感性分析
  •   2.3 小结
  • 第三章 抗性菌的产生及生长特性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抗性菌的产生
  •     3.2.2 抗性验证和稳定性测定结果
  •     3.2.3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结果
  •     3.2.4 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   3.3 小结
  • 第四章 抗性机理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1.3 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疏水性测定结果
  •     4.2.2 菌株对溶菌酶敏感性测定结果
  •     4.2.3 细菌素的吸附作用结果
  •     4.2.4 菌株自身分泌酶实验结果
  •     4.2.5 生物膜测定结果
  •     4.2.6 调控基因的验证结果
  •   4.3 小结
  • 第五章 Man-PTS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与试剂
  •     5.1.2 仪器与设备
  •     5.1.3 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基因扩增结果
  •     5.2.2 重组克隆质粒pMD19T-mptC/D的构建
  •     5.2.3 重组表达质粒pET32a-mptC/D的构建和鉴定
  •     5.2.4 重组基因mptC/D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
  •     5.2.5 重组表达质粒pNZ8048-mptC/D构建和鉴定
  •     5.2.6 重组基因mptC/D在乳酸菌中的诱导表达
  •   5.3 小结
  • 结论
  • 试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刘勇君

    导师: 张平平

    关键词: 细菌素,李斯特菌,抗性,基因克隆,重组蛋白

    来源: 天津农学院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生物学,轻工业手工业

    单位: 天津农学院

    分类号: TS201.3

    总页数: 60

    文件大小: 6643K

    下载量: 27

    相关论文文献

    • [1].细菌素对产生菌获得生存优势及其诱导合成条件的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通报 2020(03)
    • [2].血链球菌细菌素对伴放线聚集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生物膜作用的研究[J]. 口腔医学研究 2020(04)
    • [3].乳酸菌细菌素研究进展及其在水产养殖和加工中的应用[J]. 食品工业科技 2019(04)
    • [4].细菌素在乳制品生产及贮藏保鲜中的应用[J]. 中国奶牛 2018(01)
    • [5].细菌素作用方式及其在饲料和养殖中的应用[J].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8(03)
    • [6].乳酸菌细菌素的抑菌活性测定及效价表示方法[J]. 食品工业科技 2018(16)
    • [7].细菌素及其潜在新应用的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报 2018(10)
    • [8].鸡源乳酸菌细菌素的分离筛选及鉴定[J]. 中国兽医杂志 2017(09)
    • [9].细菌素产生菌的筛选及其编码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15(05)
    • [10].Ⅱa类乳酸菌细菌素构效关系的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 2013(21)
    • [11].Ⅱa类乳酸菌细菌素的分类[J]. 食品科学 2013(17)
    • [12].产类细菌素乳酸菌的筛选及培养条件优化[J].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13(04)
    • [13].乳酸菌细菌素抗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食品科技 2020(01)
    • [14].一株产广谱细菌素乳酸菌的筛选与鉴定[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8(23)
    • [15].群体感应系统调控乳酸菌细菌素合成的研究进展[J]. 生物加工过程 2019(03)
    • [16].提高乳酸菌细菌素合成量方法的研究进展[J]. 现代食品科技 2019(04)
    • [17].一株产细菌素乳酸菌的筛选及其细菌素特性研究[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8(09)
    • [18].噬菌蛭弧菌、噬菌体和细菌素(四)[J]. 当代水产 2014(05)
    • [19].乳酸菌细菌素的高效表达方法研究[J]. 中国酿造 2014(07)
    • [20].屎肠球菌细菌素Enterocin E9 SPE/HPLC分离纯化方法的建立[J].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4(04)
    • [21].海洋细菌素的研究进展[J]. 海洋科学 2012(01)
    • [22].乳酸菌Ⅱa类细菌素抗菌机制的研究[J]. 中国饲料 2012(20)
    • [23].产Ⅱa类细菌素乳酸菌的筛选及鉴定[J]. 江苏农业学报 2011(02)
    • [24].产Ⅱ类细菌素乳酸菌群体感应及其应用[J]. 微生物学报 2011(09)
    • [25].细菌素抗菌作用机理及其应用[J]. 中国兽医杂志 2011(07)
    • [26].嗜酸乳杆菌产类细菌素Lactobacillin NX2-6的初步研究[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0(01)
    • [27].产Ⅱa类细菌素乳酸菌的筛选、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 中国酿造 2010(03)
    • [28].细菌素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9(01)
    • [29].嗜酸乳杆菌P_(302)菌株产类细菌素最佳条件的研究[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9(01)
    • [30].产类细菌素乳酸菌筛选及类细菌素的特性[J]. 中国乳品工业 2009(06)

    标签:;  ;  ;  ;  ;  

    Ⅱa类细菌素抗性的产生及机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