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斗米道论文_廖文通

导读:本文包含了五斗米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道教,天师,汉家,王羲之,乌托邦,分野,天帝。

五斗米道论文文献综述

廖文通[1](2019)在《天帝教遗物的考古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围绕天帝教镇墓瓶、镇墓符和印章,依据历史文献资料,得到如下看法:第一,从东汉早期到晚期,天帝教信仰贯穿于各类型镇墓瓶中。天帝教镇墓符主要由星象和变形字体构成,风格与巴蜀地区常见的镇墓符风格迥异。天帝教印章可以从印文内容和功能两个维度进行分类。第二,天帝教是东汉中晚期逐渐广布在我国北方地区的民间信仰。在天帝教信仰中,天帝是信仰的最高神,黄神是冥神,巫师作为天帝使者,在丧葬活动中使用镇墓瓶、镇墓符和印章等,上下天地,沟通阴阳,为死者解祸,为生者祈福。第叁,五斗米道与天帝教是吸收和被吸收的关系。两者最终一并成为构成魏晋以后道教的基石。天帝教与五斗米道的关系可以用社会认同理论去理解。(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9-03-24)

戴逸华[2](2018)在《“增饰”与传承——张修、张鲁与五斗米道的宗教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认为"张陵—张衡—张鲁"是五斗米道(早期天师道)的正统传承谱系,但张修领导的五斗米道运动、张鲁之五斗米道承自张修的记载也见诸史籍,这便给早期天师道的历史蒙上了一层暧昧的色彩。从裴松之开始,其间抵牾已经受到关注。结合刘焉入蜀、击取汉中等政治事件,重新梳理张修、张鲁在汉末蜀地的政治活动后,可以发现张陵是时人记忆中公认的五斗米道创教始祖,张修是汉末五斗米道运动的实际领袖。刘焉借助张修的宗教势力击取汉中后,作为监军的张鲁杀害张修,进而构建了五斗米道的传承谱系,逐步确立起自己的合法教统地位。在这一过程中,五斗米道也开始了宗教化的过程,成为天师道的早期形态。(本文来源于《南都学坛》期刊2018年06期)

程乐松[3](2016)在《王羲之书帖中所见的“五斗米道”——中古士人道教信仰形态之一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王羲之是魏晋时期道教信仰的代表人物之一,书帖是研究王羲之信仰及日常生活的重要材料。一般而言,学界都接受"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的说法。然而,如果细究王羲之书帖中所见的道教信仰形态,章仪、服食与养生,可知其与五斗米道的关联仍是模糊的。因此,可以围绕王羲之的书帖,在深入分析书帖内容基础上,尝试将书帖与道教经典文献对参,重述书帖中所见的王氏的道教信仰与实践,依此说明:王羲之在信仰实践中使用的章仪继承了五斗米道和太平道首过疗疾的观念,但在形式上是否属于"张氏五斗米道"仍存疑;王羲之的信仰实践不能脱离两晋之际士族的信仰"常态",并不能将他的信仰简单归结为"张氏五斗米道"或"天师道"。(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冯渝杰[4](2016)在《论五斗米道的“官僚性”特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五斗米道"师君"、"祭酒"、"鬼卒"等教内称号以及"义舍"、"叁原"、"行刑"等教内组织制度的深度剖析,可以明确五斗米道大范围效仿汉制的"官僚性"特质。据此可判断,五斗米道立教之纲或当脱胎于"汉家"之制,因而具有明显的在世"官僚性"特质;与此同时,出于宗教立教之考量,五斗米道又对这层"官僚性"赋予独特的宗教内涵,故也呈现出一定的出世特性。五斗米道刻意汲取汉制的现象,不仅具体反映出五斗米道的宗教乌托邦追求,更从实证层面揭示"汉家神学"对原始道教的内在形塑作用,以及原始道教从精神角度保存"汉家"秩序的宏阔愿景。这一点正是原始道教发起汉末宗教-政治运动,重建"太平"理想秩序的逻辑起点。(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王皓月[5](2015)在《东晋末、刘宋时期道教与政权关系问题——以孙恩起事和五斗米道改革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宗教与国家的关系,主要是宗教组织与国家政权的关系。宗教组织作为一种社会势力,与国家政权既存在利益的统一也存在矛盾。因此,历史上二者处于相互利用和对立斗争的关系。宗教借助政权的扶植而发展,但当二者关系复杂化,甚至走向激烈冲突,宗教则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甚至导致一个王朝的覆灭。反之,宗教如果在斗争中失败,就不得不面临艰难的选择,要么被镇压灭亡,要么进行改革,以图重新获得政权的(本文来源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期刊2015年01期)

陈辉[6](2015)在《论早期楼观道对五斗米道的传承与革新》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之际,楼观派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一带形成,它具有鲜明的五斗米道信仰特征,是张鲁北迁后五斗米道在当地衍生的一个教团。在楼观派的发展过程中,它抓住历史机遇,逐步革新五斗米道教义理论,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本文来源于《重庆叁峡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姚明旭[7](2015)在《五斗米道中的巴蜀文化因素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五斗米道是东汉后期张陵在巴蜀地区创立的早期道教之一,其创立与传播过程与先秦巴蜀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渊源。巴蜀地区作为长江上游的文明中心以及中华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早在夏商之际就已经拥有了可以与中原地区相媲美的文明,其在与中原文化并行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是巴蜀文化发展的转折点,经过秦汉两代对巴蜀的改造,巴蜀文化开始逐渐融入到华夏文明的体系中来。尤其是到了汉代,巴蜀思想家的出现意味着巴蜀已经成为华夏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末年,巴蜀虽然已经去国久远,汉文化在巴蜀地区完全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在民间以及巴蜀地区少数民族中间,巴蜀文化作为地方文化依旧根生蒂固。张陵利用当时在全国盛行的黄老之学,加之以巴蜀文化中的神仙思想、叁官崇拜、巴蜀图语、纵目崇拜、五斗崇拜等内容创立了五斗米道。正是因为五斗米道中含有大量巴蜀神巫思想的内容,所以其迅速在巴蜀地区传播开来。从另一方面讲,五斗米道创建以及在全国范围的流传也说明了巴蜀文化融入华夏文明的过程。含有大量巴蜀文化内容的五斗米道经过一系列的改造后在全国范围内广为流传,这意味着巴蜀文化的一些内容被全国人民所接受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巴蜀文化也因此而获得了新生。(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5-03-30)

陈辉[8](2015)在《试论鬼道与五斗米道的分野》一文中研究指出鬼道是流行于巴蜀地区的民间信仰,张陵在鬼道的基础上创立了五斗米道。五斗米道的虽是巴蜀鬼道的一支,但有着不同于鬼道的发展方向。张鲁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是五斗米道向统治阶层靠拢的一次尝试,拉大了与鬼道的差异。之后葛洪总结和完善了道教理论,加上寇谦之清整道教和积极向统治阶层靠拢的努力,使五斗米道成为官方宗教,最终使五斗米道同鬼道彻底决裂。(本文来源于《内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陈辉[9](2014)在《试论五斗米道的历史使命》一文中研究指出五斗米道是我国道教源头之一,五斗米道自创立后就肩负着发扬道教的历史使命,其历代宗教领袖都为之做出了不懈努力,至南北朝时,五斗米道成为组织制度成熟、理论体系完善的宗教组织。随着隋朝的政治统一,五斗米道也演变为全国统一的官方道教,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王皓月[10](2014)在《五斗米道改革与道教兴盛》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古以来,政权和宗教就存在相互利用和对立斗争的关系。很多时候,宗教借助政权的扶植而发展,当二者关系复杂化,甚至走向对立,宗教则可能对政权产生极大的威胁。反之,宗教如果在斗争中失败,就难免被迫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东晋末的孙恩起事和刘宋初的五斗米道(本文来源于《学习时报》期刊2014-06-23)

五斗米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统认为"张陵—张衡—张鲁"是五斗米道(早期天师道)的正统传承谱系,但张修领导的五斗米道运动、张鲁之五斗米道承自张修的记载也见诸史籍,这便给早期天师道的历史蒙上了一层暧昧的色彩。从裴松之开始,其间抵牾已经受到关注。结合刘焉入蜀、击取汉中等政治事件,重新梳理张修、张鲁在汉末蜀地的政治活动后,可以发现张陵是时人记忆中公认的五斗米道创教始祖,张修是汉末五斗米道运动的实际领袖。刘焉借助张修的宗教势力击取汉中后,作为监军的张鲁杀害张修,进而构建了五斗米道的传承谱系,逐步确立起自己的合法教统地位。在这一过程中,五斗米道也开始了宗教化的过程,成为天师道的早期形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五斗米道论文参考文献

[1].廖文通.天帝教遗物的考古学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9

[2].戴逸华.“增饰”与传承——张修、张鲁与五斗米道的宗教化[J].南都学坛.2018

[3].程乐松.王羲之书帖中所见的“五斗米道”——中古士人道教信仰形态之一探[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4].冯渝杰.论五斗米道的“官僚性”特质[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5].王皓月.东晋末、刘宋时期道教与政权关系问题——以孙恩起事和五斗米道改革为中心[J].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15

[6].陈辉.论早期楼观道对五斗米道的传承与革新[J].重庆叁峡学院学报.2015

[7].姚明旭.五斗米道中的巴蜀文化因素初探[D].四川师范大学.2015

[8].陈辉.试论鬼道与五斗米道的分野[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

[9].陈辉.试论五斗米道的历史使命[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10].王皓月.五斗米道改革与道教兴盛[N].学习时报.2014

论文知识图

陕西省周至县楼观台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徒-陶弘景道教的形成和佛教的传入-图33 江苏高邮出土...青城山隋代石刻张天师像张道陵-张天师道教信仰初具规模-图61 道教魂神升天图

标签:;  ;  ;  ;  ;  ;  ;  

五斗米道论文_廖文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