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占一:关于党史工作第四支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论文

穆占一:关于党史工作第四支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论文

近日,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作为主题教育重要内容,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新时代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用党的历史教育党员、教育干部、教育群众尤其是教育青少年,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不仅需要继续充分发挥党史工作“三支队伍”的主体作用,更要积极组织引领关心支持党史工作、从事党史题材创作的文艺工作者(即党史第四支队伍),以文学艺术形式向人们展现党的光辉历史,弘扬党的伟大精神,从而创新党史工作的方法,增强党史资政育人的效果,最终全面提升党史工作科学化水平。

RCD负荷侧的N线和PE线不能接反;如图6所示,低压配电线路中,假设其中插座XS2的N线端子误接于PE线上,而其PE线端子误接于N线上,则插座XS2的负荷电流I不是经N线而是经PE线返回电源,从而使 RCD的零序电流互感器的一次侧出现不平衡电流 I,造成漏电保护器 RCD无法合闸.为避免N线和PE线接反,在电气安装中,按规定选择绝缘导线颜色:N线为淡蓝色,PE线为黄绿双色,A、B、C三相分别用黄、绿、红三色.

民主革命时期是党史工作第四支队伍的孕育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党就十分重视发挥文艺工作者在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自由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文艺工作者冲破险阻汇集延安,各个抗日敌后根据地涌现出大批“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式的为民族解放战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人才,代表人物有冼星海、光未然、贺敬之、张松如、何其芳、刘白羽、古元、郭兰英等等。与此同时,大批进步的支持抗战的革命文艺作品应运而生,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黄河大合唱》《八路军进行曲》《白毛女》《兄妹开荒》等等。这是因为,当时我们党汇合凝聚了来自国统区和根据地的两支文艺队伍,并且以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为指导,帮助广大文艺工作者解决了“为什么人”和“怎样为”的根本问题。广大革命文艺工作者成为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之外的另一支文化力量。这支革命文化力量艰苦而丰富的实践活动,为我党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提供了重大实践成果和现实逻辑支撑。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提出了“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的重要论断。正是在这个伟大的文化建设高潮中,产生了党史工作的第四支队伍。这一时期是文艺繁荣发展的17年黄金期。这时期产生的优秀党史类文艺作品有电影《革命家庭》《赵一曼》《风暴》《燎原》《英雄儿女》《大浪淘沙》《董存瑞》,话剧《万水千山》《兵临城下》,有堪称红色经典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油画《开国大典》。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也大量涌现,如《暴风骤雨》《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等,反映时代风貌的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诗歌《长征组歌》《雷锋之歌》以及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豪情壮志。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群众文化工作和文化普及也蓬勃开展,其中就有大规模的革命回忆录与“三史”(公社史、工厂史、部队史)的写作,成果丰硕。这些红色经典将革命精神与艺术表现形式完美结合,承载了时代赋予它的特殊使命,发挥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人民,以革命传统教育群众的积极作用。这一时期从事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演出的文艺工作者的代表人物有金山、谢晋、田华、杨沫、周立波、董希文、肖华、劫夫、魏巍等等。党史工作第四支队伍初步形成。

成立于1997年的广州松兴电气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电阻焊机、自动焊专机及机器人焊接系统的开发、制造、销售和技术服务。近年来,除了不断完善和发展电阻焊标准产品外,松兴公司还致力于各种大型自动焊接设备、焊接生产线的开发制造,努力向行业纵深发展,先后承接并成功设计、制造了一大批面向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自动焊接生产线。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艺工作者大胆解放思想,努力开拓创新,创作了大量表现党和人民的斗争历程、充满时代精神、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党史类文艺作品。这个时期无疑是党史工作第四支队伍的成熟期。聚焦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电影,如《从奴隶到将军》《吉鸿昌》《开国大典》《南昌起义》《西安事变》《大决战》《大进军》《大转折》《血战湘江》《建党大业》《建国大业》《建军大业》等等;红色题材3D动画影片《冲锋号》,微电影《画说党史》《红色气质》等等,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歌曲《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等以及长篇小说《浴血罗霄》等等,这些红色题材作品通过“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这个时期党史类文艺作品的党史特性更加突出鲜明,涌现出一大批关心支持、从事党史题材创作演出的优秀文艺工作者,代表人物有李前宽、肖桂云、张笑天、古月等等。

党史资政育人功能的发挥需要第四支队伍。新时代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与挑战,流行文化浸润的青少年群体,文字数码化、专业理论成果的“曲高和寡”等等,都为党史宣传教育提出了新课题。党史工作者“以史鉴今”的研究成果不能封闭在学术的象牙塔,而要“飞入寻常百姓家”;“资政育人”的评价标准不是“推送出去”,而是“吸引过来”。“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用好用活党史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党史成果的社会效益,就必须将“三支队伍”“妙手著文章”的专业素养与第四支队伍“引领新风尚”的表现功能高度结合,具体分析不同受众的特殊性、信息传播的时代性、认识过程的规律性,使理论的高度、历史的厚度通过党史文艺作品思想的深度、情感的温度充分传递出来,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内容优势和新兴媒体传播优势的有机结合,让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党史文艺作品引起全社会高度广泛的关注,让党员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从激发兴趣到形成习惯。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

党史凝魂聚力效应的体现需要第四支队伍。伟大时代需要伟大精神。习近平高度重视历史特别是党史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作用。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同年7月,在调研指导河北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革命遗址、历史档案、文献史料都承载了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创新史、自身建设史。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中,领导人民铸就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一系列宝贵精神财富,这些都需要第四支队伍用文艺作品生动地展现,使人们从情感认同上升到价值认同、理想认同。

党史阵地的巩固需要第四支队伍。党史工作领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这个阵地丢不起,也不能丢。当前,党史领域面临着多种挑战,其中最为直接的就是历史虚无主义。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学术反思”的旗号,借“还原历史”“重写历史”之名,否定歪曲党史、国史,对党的领袖、英雄模范人物进行诬蔑诋毁,这种历史观和由此而引起的言行,不仅对历史学研究造成危害,而且往往从改变人们的历史观入手进而改变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人们失去分辨大是大非的能力,造成意识形态的混乱,进而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手段具有隐蔽性、欺骗性、灵活性等特点,比较容易被缺乏历史常识的群众所接受,危害性极大。面对此种形势,广大党史工作者必须坚决主动出击,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挑战,特别是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普及党史知识,提高人们的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使历史虚无主义在人民群众中失去生存的空间,使党史的阵地不断得以巩固。

(作者系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李 文

标签:;  ;  ;  ;  ;  ;  ;  ;  ;  ;  ;  

穆占一:关于党史工作第四支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