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氏传论文_于淑娟,方姝

导读:本文包含了春秋左氏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春秋,左传,旅顺,武士,仪征,西域,名物。

春秋左氏传论文文献综述

于淑娟,方姝[1](2019)在《论王韬《春秋左氏传集释》的地理考证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王韬《春秋左氏传集释》因成书海外,从未付梓刊行,故不为学界熟知。《春秋左氏传集释》中,地理考证类内容丰富,条目众多,且其考稽文献、不囿成说,表现出鲜明的学术特点:考证详实,阐发经传;发疑抉异,精微审慎;以实辨伪,综贯经传。《春秋左氏传集释》对清代《春秋》经传的地理学研究多有承继,同时也有发展和超越,是晚清独具特色的经学研究着作。(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陈孝荣[2](2019)在《先秦器用装饰的名物考辨——以《春秋左氏传》文载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名物学"和"训诂学"的综合研究方法,通过辨析《春秋左氏传》所载各类礼仪行为中使用的器具与装饰符号及其传达的名物礼制文化内涵,来揭示先秦时期器用装饰的社会功能和审美意义。(本文来源于《美术大观》期刊2019年03期)

朱月仁[3](2018)在《西域出土写本《春秋左氏传》残卷辑录与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与敦煌出土的同类文书相比,吐鲁番等西域地区出土的典籍类文书在数量和保存完整程度上都不占优势,但就学术价值而言,其重要性却毫不逊色。本文对新疆出土汉文文书中先后发现的10件《春秋左氏传》残片进行整理,揭示其不同的文本系统和丰富的写本状态,指出此类残片的一再现世,反映出魏晋隋唐之际《春秋左氏传》服虔注和杜预注的此消彼长,显示了中古时期经学史的丰富细节。(本文来源于《文献》期刊2018年05期)

田访[4](2017)在《《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所见刘氏一族之义例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苏仪征刘氏一族的《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历来被认为是乾嘉汉学在《左传》领域的突出代表,是一部用训诂、考证的方法对《左传》进行重新注解的巨着。但是少有人论及该书中的春秋义例观,这对理解刘氏一族的左传学来说是有缺憾的。本研究全面收集了该书中与义例相关的条目260多条,分析了该书作者刘文淇等人的义例观及其义例论的特色,论述了刘氏义例观与汉人义例论、叁传义例论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思想与文化》期刊2017年01期)

张崇依[5](2017)在《从《春秋左氏传》看清华简《系年》所用史料——以夏姬史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清华简《系年》共二十叁章。其中第十五章记载夏姬史事,与传世文献出入较大。笔者以《春秋左氏传》所记载的夏姬史事为切入点,试图以小见大,对清华简《系年》所采用的史料提出自己的看法。《系年》与《春秋左氏传》所用史料分属于两个系统,各有其不同的来源。《系年》一方面多记载《左传》不载的史实,可用以补充传世文献的不足,另一方面又有与《左传》相同之处,恰可印证《左传》不伪,具有重大的史学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殷都学刊》期刊2017年02期)

罗军凤[6](2016)在《王韬《春秋左氏传集释》与晚清经学革新》一文中研究指出王韬《春秋左氏传集释》侧重地理考证与微言大义。王韬不受乾嘉汉学的局囿,其地理考证虽不精微,但展示了新的学术取向。王韬取宋人的《春秋》经义,直承宋人"华夷之辨"而标举"中国"文化。王韬废黜宋人经义中的"尊王"一面,为有清一代《春秋左传》学所避讳至深,而带有思想启蒙的特点。(本文来源于《文学遗产》期刊2016年01期)

刘越峰[7](2015)在《杜诗对《春秋左氏传》的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唐代学术背景、杜甫祖先功业等方面的影响,杜甫诗歌中大量使用《春秋左氏传》中的典故和语辞,这不但能从一个角度窥见唐代《春秋》学的特色,尤其重要的是,这种作法对杜诗本身巧妙构思、深切致意的特质有重要作用,甚至对形成杜诗顿挫传情的整体风格也有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杜甫研究学刊》期刊2015年04期)

黄婷婷[8](2015)在《尚武精神影响下的春秋武士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春秋是中国大动荡大发展的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社会现实,让战争成为当时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战争叙事在《春秋左氏传》中占据重要地位,人的价值在春秋之时得到充分的肯定,诸侯在争霸战争中推崇武力、培养武士,具有时代意义的尚武精神对春秋武士影响深远。在以战止战、武力崇霸的时代精神和定乱靖边、保卫祖国的爱国精神,以及自强不息、勇于斗争的民族精神的感召与影响下,深受尚武精神影响的《春秋左氏传》作者,在这部史传文学巨着中塑造了众多性格特点各异的春秋武士形象,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本论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对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以及本论文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回顾了原始社会以来的尚武传统,通过《春秋左氏传》中的尚武活动探究了春秋尚武精神。第叁部分主要论述了尚武精神影响下《春秋左氏传》中的武士,他们以保家卫国为己任,以忠君守义为操守,以视死如归为气节,对后世士人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第四部分从文学角度来探析《春秋左氏传》中武士之书写。笔者认为,作者在刻画武士群体时充分采用各种手法,即通过白描手法、细节描写、个性化语言、夸张虚构四个方面,创作出性格鲜明、形神具备的典型人物形象。同时,尚武精神影响下的春秋武士书写还具有特有的时代意义和文学意义,因此在第五部分即余论中,以尚勇之风、虚构之笔为重点,探究了春秋武士书写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作用和影响。(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期刊2015-04-01)

胡唯嘉,张一涵,王泰雯[9](2014)在《《春秋左氏传》(卷1)通假现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0引言《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或简称《左传》,它是中国历史上彪炳千秋的重要历史文献。"春秋"本为东周时期纪事史书的通称,但由于仅有鲁国的"春秋"得以流传,故《春秋》也就成了鲁国"春秋"的代名词。而《左传》又是为《春秋》的叁家之中公认最好的一家。《春秋》原书文字简练,犹如记事年表,《左传》大量补充了《春秋》的史实,并用文学的语言出色描写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历来被奉为经典。中国古人一直有尚古传统,《左传》的文辞也就自然被后来的读书人甚至是史家奉为(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14年13期)

黄洋[10](2012)在《《春秋左氏传》中的天道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探讨《春秋左氏传》中的天道观,溯本求源,探讨作为中国古代哲学至高范畴之一的天在春秋时代的含义、演化历程以及对后世的影响。通过剖析、厘清天与天道在不同时期的内涵来深入了解春秋时“天”的意义与影响。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简要地介绍了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所运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研究天的含义,从甲骨文中的天说起,研究天的基本含义,然后分析从殷商到春秋,天的含义、特点、演化历程与意义。分析了当时与天的概念相似的帝与祖先神的含义,通过比较,对天的含义进行深入的理解。第叁部分是全文的主体部分,重点探讨天在《春秋左氏传》中的含义,并将天的含义概括为叁种: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与道德之天。自然之天包含两重含义:一是天象、行星的运行轨迹与规律,即狭义上的天道;二是生化万物的自然本身,《春秋左氏传》描绘了天生六气,构成万物的宇宙图示,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中诸多宇宙图示中的一种。对神灵之天的研究主要通过探讨《春秋左氏传》中频繁出现的天假、天祸与天授等词组,在具体语境中进行细致的分析,由点及面,来阐释春秋时代的天继承并发扬夏商时期的祖先神概念,可以赏善罚恶,通过人性与既定事实对人世产生影响。此处的天具有很强的意志性与导向性。道德之天,通过对“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的分析,来探讨天的较高形式——道德之天。因为德的介入,使得天、人之间不再是简单的命令、服从的关系。天、人、德叁者构成了一个完整、合理、稳固的理论体系、解释系统和信仰模式。德充当天、人之间的纽带,这在中国古代的天人关系史上,乃至整个中国哲学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第四部分,主要探究《春秋左氏传》中的天对后世,尤其是孔子、荀子、董仲舒等人的影响,从而展示春秋时期的天的启发意义与研究价值。综合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在深层次暗涌的人的作用与价值渐渐挺立,天的至高无上的主宰地位渐渐流于表面,更多地表现为作为普遍规律、法则的存在。本文以研究《春秋左氏传》为文本,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展示当时的哲学思潮,细致地分析《春秋左氏传》中天的不同含义、流变历程及意义,为系统全面的研究先秦时期的天道观贡献力量。(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2-05-01)

春秋左氏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运用"名物学"和"训诂学"的综合研究方法,通过辨析《春秋左氏传》所载各类礼仪行为中使用的器具与装饰符号及其传达的名物礼制文化内涵,来揭示先秦时期器用装饰的社会功能和审美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春秋左氏传论文参考文献

[1].于淑娟,方姝.论王韬《春秋左氏传集释》的地理考证特点[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陈孝荣.先秦器用装饰的名物考辨——以《春秋左氏传》文载为例[J].美术大观.2019

[3].朱月仁.西域出土写本《春秋左氏传》残卷辑录与探讨[J].文献.2018

[4].田访.《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所见刘氏一族之义例观[J].思想与文化.2017

[5].张崇依.从《春秋左氏传》看清华简《系年》所用史料——以夏姬史事为例[J].殷都学刊.2017

[6].罗军凤.王韬《春秋左氏传集释》与晚清经学革新[J].文学遗产.2016

[7].刘越峰.杜诗对《春秋左氏传》的接受[J].杜甫研究学刊.2015

[8].黄婷婷.尚武精神影响下的春秋武士书写[D].青海师范大学.2015

[9].胡唯嘉,张一涵,王泰雯.《春秋左氏传》(卷1)通假现象分析[J].科技信息.2014

[10].黄洋.《春秋左氏传》中的天道观[D].南京大学.2012

论文知识图

宋淳熙二年镇江府学刻公文纸印本《新...宋嘉定十叁年陆子遹溧阳学宫刻本《渭...-章太炎像-章太炎故居2 记事翔实、文笔优美的《左传》-图18 《春...-章太炎手迹

标签:;  ;  ;  ;  ;  ;  ;  

春秋左氏传论文_于淑娟,方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