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反思论文

存在与反思论文

存在与反思

季汝甜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丽江 674100)

摘 要: 人本主义思想家们把目光集中于人自身的研究,使美学成为人学。人本思想家阵容强大,观点繁多,本文从内部意识语言、时间与空间等角度探讨存在的本源。

关键词: 人的存在;时间与空间;意识组织;启示

西方现代哲学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人本主义的开端是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哲学。在人本思潮影响下,出现了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观,杜夫海纳等人的现象学美学观,萨特等人的存在主义美学观,伽加默尔的阐释学美学观,姚斯等人的接受美学观,狄尔泰的生命体验论美学观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直觉主义美学观。

人本主义思想家们把目光由外界转向了人自身,使美学研究回到人本身。尽管很多美学家只看到人存在的部分事实,如唯意志论,生命体验论,有将人审美意识组织中的部分因素过分放大而代替一切的倾向,但是他们发现并研究了意识组织中的部分因素,功不可没。由于生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的限制,加之研究方法的偏差与错误,出现了一些人为意想的现象,存在主义美学观也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而危害人类的生存。然而人本主义思想家的很多观点在今天仍具有其深刻性,给我们今天的美学研究带来启示。

关于人的存在。

这是人本主义思想家们关注的重要话题,这也是美学研究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人的存在本质上是精神存在。首先,人对外界的把握是意识把握。客观外在物给人(主体)以刺激,引起主体的注意,主体获得经验、感受,调动主体审美意识中各因素的协调作用,对客观外在物做出评价,在审美意识的内感外射过程中达到对客观外在物的意识掌握。其次,人头脑中的意识、潜意识促成人的行动。人的行动是意识组织中多因有机作用的结果。这可用一个反证来说明:大脑功能受损或不健全的人,由于其意识组织残损或内感外射系统不健全,他们就不可能做出与正常人一样的行为。再次,人类的创造是审美意识组织外化的结果,而且,伟大的创造即使创造者肉体已消亡,他的精神产品却能不朽,创造者也因此获得长久的存在。

关于时间与空间。

注释:

在对线材表面进行处理的实验中,所用材料为直径6mm的45号钢线材;加工过程中线材匀速移动,速度为20mm/s;喷头在对线材的处理过程中,去除的面积能达到线材表面积的1/4,按照理论计算,每小时对线材的去除面积能达到0.339m2;但实际加工过程中由于线材直线度不够、磨料分布不均匀、射流流量有所波动等导致线材表面有少部分氧化皮不能完全去除,所以达不到理想值,故线材的表面去除效率越接近0.339m2/h,效率就越高。实验时,每次加工1min,加工3次,测量去除面积,求得平均去除效率值。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并非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去寻找“是什么”“有什么”,而不科学地辨别“应该是什么”,那么最后受害的将是整个人类的生存。今天的社会在重复着一个又一个不讲科学的教训。当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追名逐利。参悟游戏规则者便能得官获利,致使我们的高官们重复着一个又一个的贪官情妇模式。神圣的低微的全都是明的暗的买卖,谁拥有权力,谁就是卖方,买者只需投其所好,无所不买也无所不卖。如果只讲人本,不求科学,那么人类终将自食其果。所以,在讲求人本的同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参考。

①《西方哲学史·下卷》[英]罗素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59页.

荷兰飞利浦公司Brilliance CT Big Bore CT模拟定位机,使用条件为120 kV、400 mAs,美国瓦里安公司EDGE直线加速器,治疗射束能量为6 Mev X射线,加速器机载CBCT,加速器机载体表光学监测系统(optical surface monitor system,OSMS)。

柏格森谈到过去,他所指的并不是过去,而是我们现在对过去的记忆。他说“记住的事物残留在记忆中,从而和现在的事物渗透在一起:过去和现在并非相互外在的,而是在意识的整体中融混起来。”“圣马可大教堂的灯塔尽管很大,尽管事实上四十年前就不再存在了,仍然是存在的,在我的内部可以见到它完整无损。”在这里柏格森发现了意识结构的完整有机统一性这一事实。关于现在和过去,当下这一秒钟是现在,对于下一秒钟来说它就是过去。然而我们的感觉里过去应是指相对遥远的时间,前一秒钟,前一小时,今天,我们都觉得是现在,并没有过去,因为我们感觉一切都还清晰存在。现在、过去这两个时间的模糊概念让我们虚掷了多少光阴,其实我们能把握的当下只是一瞬间。可人类并不悲观,所有的过去并非永远消失,它在我们的记忆里,在我们的大脑中,一切都亲切可触,所以,人类可以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设计现在。

柏格森把知觉和知觉的对象完全看成是同一的。他说:“我们听见街上某个行人的脚步声时,我们心中悬想他的相继位置,我们听见钟声时,我们或者想像那个钟前后摇荡,或者把相继的声音在理想空间中排列起来。”当我们感知一个事物,这个事物在我们头脑中留下的是完整的整体形象,当我们想起这个事物时,总是在头脑中出现这个事物的像,我们是用大脑知觉对象的,我们对这个对象的知觉就是我们知觉到的对象,知觉和知觉的对象是同一的。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纤秾》是这样来评价诗歌的“纤秾”这一审美特征的:“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幽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这是诗歌理论,但是作者用的却是形象的表达,这说明我们的知觉总是以“象”的形式存在,当我们知觉到一个事物,就会出现相应的“象”,我们的知觉、知觉对象、思维方式是同一的。司空图知觉到的“纤秾”这一诗歌审美特征就是这样一幅幽谷春色图:在幽深山谷见春水泉涌,更有美人时隐时现,纤秾之内含纯洁之态,艳丽之中蕴高雅之趣。满树碧桃与美人之隐现互衬,更觉鲜艳夺目;和煦春风和流水之采采相映,愈显春意盎然。杨柳飘拂沿水边路曲而阴影连绵,流莺婉啭随山谷幽深而此起彼落。这一切是多么诱人,而又多么让人流连忘返啊!循此纤秾之境而乘之愈往,必能愈识其内含之真谛:于纤秀秾华之中存冲淡之韵味,于色彩缤纷之中寓雄浑之真体。故其“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自然溢于言表,纤秾虽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纤秾”的特色是在纤巧细微而华艳秀丽,但又高雅自然,含而不露。“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这是修辞的表达方式。为什么几乎所有的文人在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及知觉意识时都会做出相同的选择“立象以尽意”呢?这是异质同构的原因,在人类的审美意识组织中,人的知觉、知觉对象总是以“象”的方式存在着。这样的例子在〈二十四诗品〉中比比皆是:“水流花开,清露未便。”(缜 密)“筑室松下,脱帽看诗。”(疏 野)“清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情性所至,妙不自寻。”(实 境)

“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悲 慨)“倒酒既尽,杖黎行歌。”(旷 达)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同样反映出意识、象与思维方式同一这一事实:“也许每一个男人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墙上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粒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这是作为女性的张爱玲对男人的意识,这个男人的概念是由“红玫瑰”、“白玫瑰”、“蚊子血”、“饭粒子”、“床前明月光”、“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等“象”构成的,而这种意识以及男人之“象”是张爱玲独特的思维方式的产物。主体知觉内感到对象的“像”,进而向对象投射主体之“意”,在审美心理场中将“意”“像”融合化一,形成“情像”动人的审美意识。所以,审美主体的内部意识语言结构是一个“意象结构”、“情象结构”。

空间的彰显意味着有质量的时间的存在。否则,时间只是过往,只是人类文化史中的尘埃,只是宇宙长河中的一瞬间。有质量的生命在于空间的占有,进而占据人类文化史中有份量的一页,成为宇宙长河中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

人的存在外化表现为时间与空间。古人云:“人生七十古来稀”;“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的生命存在都有一个时间限制,长命百岁者也终要死去,是否等待人类的就只有悲剧结局呢?纵观人类的文化文学史,西方的但丁、歌德都随他们的作品活至今日;中国的孔子、孙膑、屈原、曹雪芹、鲁迅等人至今仍活得人尽皆知,是他们的精神依然活着,活得鲜亮无比,他们在现代人的生活中依然占据着强大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活着的本质在于占有属于自己的空间,每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都必须努力寻找、开拓、延伸自己的生存空间,人只有真正找到并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空间才算没有白活一回。中国有句老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意味着人可获得的生存空间是无限的。

生命哲学和直觉主义美学家昂利·柏格森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法国哲学家,他对法国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一些观点揭示了生命的本来存在。

综上所述,多元化护理可有效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减少不良情绪产生,有效改善血糖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②《西方哲学史·下卷》[英]罗素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63页.

圣弥厄尔教堂借助地势占据区域最高点,建筑主轴线垂直于用地北部道路,呈东北—西南走向,所以,从肥城路观赏教堂是典型的侧对对景.也正因如此,观赏者虽然可以看清教堂正立面钟楼和其后中殿的轮廓,却暂时无法窥察建筑全貌.但这反而引发了一种期待,即:圣弥厄尔教堂的偏转暗示了下一个空间的开始,那里一定存在一个现在看不到却能感受得到的空间,朝向这个建筑并与之结合成了一体[6].在此,教堂前的广场恰扮演了这个角色,当观赏者进入广场才可以一览建筑全貌,从而激发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

③《西方哲学史·下卷》[英]罗素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67页.

4 结局指标 疗效指标: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性指数 (PASI)积分下降 ≥75%的患者人数 (用PASI75表示,PASI积分在0~72分之间,分值越高,表示银屑病症状越严重[7])。安全性指标:因不良事件退出率。

参考文献

[1]《现代美学原理——科学主体论美学体系(修订版)》李健夫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版.

[2]《美学思想发展主流》李健夫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版.

[3]《西方哲学史·下卷》[英]罗素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作者简介: 季汝甜(1975-),女,云南丽江人,硕士研究生,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美学、艺术学。

收稿日期: 2019年3月3日。

标签:;  ;  ;  ;  ;  

存在与反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