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微孔膜论文_刘志伟,陈俊生,陈先亮,曾伟嘉,张伟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聚丙烯微孔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微孔,聚丙烯,晶形,马来,吡咯烷酮,电子束,小角。

聚丙烯微孔膜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伟,陈俊生,陈先亮,曾伟嘉,张伟文[1](2019)在《锂电池聚丙烯微孔隔膜孔隙品质提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升聚丙烯材料锂电池微孔隔膜的孔隙品质,采用干式制作法,通过实验的方法探讨挤出成型最佳的滚轮温度和引取速度,探讨延伸过程的最佳的热延伸速度及热延伸倍率。最后将聚环氧乙烷(PEO)和β成核剂分别以质量分数1%加入聚丙烯(PP)材料中进行对比实验,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来分析孔洞质量。研究表明,在滚轮温度为90℃、引取速度为5 m/min、热延伸速度为200 mm/min和热延伸倍率为100%的条件下,添加1%的β成核剂获得的孔隙质量最佳。(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19年09期)

田间,魏俊富,王翱,董宇,李雪曦[2](2018)在《紫外光接枝丙烯酸对聚丙烯微孔膜抗污染性能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紫外光接枝聚合的方法将丙烯酸(AA)引入到聚丙烯(PP)微孔膜表面,制备了亲水改性微孔膜PPg-PAA。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PP-g-PAA微孔膜进行表征,考察了接枝条件对膜接枝密度的影响,分析了接枝密度对膜水通量和抗污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通量随着PP-g-PAA微孔膜接枝密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当AA接枝密度为1642.5μg/cm~2时,PP-g-PAA微孔膜通量损失率降到36.5%,可逆污染系数提高到29%,不可逆污染系数降到9%,通量恢复率提高到90.7%;随着接枝密度的增大,PP-g-PAA微孔膜抗污染性得到显着提升。(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8年11期)

夏艳平,纪波印,陈慧蓉,马文中,曹峥[3](2018)在《马来酸酐/N-乙烯基吡咯烷酮双单体接枝聚丙烯的制备及对聚丙烯微孔膜的亲水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马来酸酐(MAH)为功能单体,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为共聚单体,采用熔融接枝法制备两亲性改性剂PP-g-(MAH-co-NVP),并通过热致相分离法制备聚丙烯(PP)亲水微孔膜。通过红外光谱仪和元素分析仪表征了PP-g-(MAHco-NVP)的化学结构和接枝率,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X射线衍射仪表征了PP-g-(MAH-co-NVP)的结晶性能。利用接触角、热失重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孔隙率测试对改性前后的PP膜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亲水支链成功接枝到PP大分子链上,相比于MAH作为唯一的接枝单体,NVP的加入使MAH的接枝率增加了270%;且NVP的加入促进了PP分子链的结晶。改性PP微孔膜的热稳定性能提高,膜孔数增多,孔隙率增加了2. 8%。并且改性PP微孔膜的亲水性也得到改善,接触角下降了28. 5%。(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8年09期)

闫海阔[4](2018)在《聚丙烯微孔材料的泡孔形貌调控及其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丙烯(PP)微孔发泡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强度、保温隔热性和尺寸稳定性,在建筑、运输、交通、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可观的发展前景。作为半结晶型聚合物,它的熔体强度低且结晶速率慢,很慢满足发泡所需要求,相对于大多数无定型聚合物来说发泡困难。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环保来源于自然界且可循环使用,被誉为当代最清洁发泡剂。不同泡孔结构的微孔材料性能不同,为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聚丙烯发泡材料的性能,本文利用自制的超临界模压及釜压发泡机,采用快速降压的方法制备出了聚丙烯微孔发泡材料。首先研究了工艺条件对泡孔形貌的影响,在足够长的饱和时间内,通过调节温度、压力、饱和时间及降压时间等,制得平均泡孔尺寸在5-120μm内的微孔材料。压力恒定时,随饱和温度增加,泡孔尺寸开始先增大后下降,相对密度则先下降后升高。温度一定时,增加压力,泡孔尺寸亦呈现增加趋势。增加降压时间,孔径变得较大且分布不均匀。而后,分别以平均孔径和相对密度为影响因素,制备相似孔径不同相对密度以及相似密度不同孔径等两类微孔材料进行力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相似密度的聚丙烯微孔发泡材料,断裂强度和模量随孔径的增大呈现减少的趋势。此外,当平均孔径在100μm以下时,较大的孔径具有较高的断裂伸长率。而当平均孔径大于100μm后,材料的断裂伸长率骤降,且孔径越大越容易断裂。本文最后研究了超临界CO_2发泡过程对聚丙烯晶型结构、晶态形貌、结晶热性能和发泡性能的影响。从饱和温度,饱和压力,饱和时间和降压时间方面入手,分别探究发泡各过程中的结晶行为。结果表明:聚丙烯材料在选取的21MPa二氧化碳饱和压力下,当饱和温度高于145℃且低于PP塑化后的熔点时,发泡后将有β晶生成。而在相同条件下饱和一定时间再冷却取出样品,或者常压下不同温度退火,均无β晶生成,这说明降压发泡过程是导致β晶生成的主要因素。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若延长降压时间,未有β晶生成,因此较短的降压时间较高的饱和压力是形成β晶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18-06-25)

眭晓龙[5](2018)在《聚丙烯微孔发泡材料制备及改性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丙烯(PP)微孔发泡材料具有质轻、力学性能较高的特点,PP基体性质、发泡剂种类、发泡制备成型工艺、化学改性方法、共混及填充改性等方法均可以影响发泡材料的泡孔结构及发泡材料的性能。综述了PP微孔发泡材料的制备成型工艺、化学、共混、纳米、填充等改性方法研究进展,指出采用成本低廉、无毒的化学类发泡剂制备泡孔结构良好的PP微孔发泡材料将是今后研究的热点。PP的交联及接枝改性技术,与其它聚合物、填料共混技术是改善泡孔结构、提高泡沫材料发泡性能和力学性能的途径,研究改性材料与PP基体材料的界面相容性问题也是今后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工程塑料应用》期刊2018年05期)

文晓君[6](2018)在《熔体拉伸聚乙烯/聚丙烯双层微孔膜的制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熔体拉伸法是制备商用聚烯烃锂电池隔膜的重要方法。聚乙烯/聚丙烯双层微孔膜也可以用此方法制备得到。在制备过程中,需要通过挤出流延形成流延膜、热处理、冷拉伸、热拉伸和热定型等5步工艺制备得到微孔膜。热处理条件和冷热拉伸工艺对于微孔膜最终成孔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对热处理条件和冷热拉伸工艺等加工参数对微孔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双层微孔膜的最佳热处理时间;讨论了冷拉伸速度和倍率对双层微孔膜微孔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冷拉伸工艺范围;讨论了热拉伸温度和倍率对双层微孔膜微孔结构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热拉伸工艺范围。实验结果表明:1、随着热处理时间增加,PP、PE层的分子取向都得到了提升,片晶规整度得到提高,拉伸后的微孔膜性能也得到提升;在热处理4h时,两层热处理膜的综合性能达到最佳,对应的拉伸后微孔膜性能也是最佳。热处理4h是在125℃下的最佳的热处理时间。2、在冷拉过程中:冷拉伸速度和冷拉伸倍率对微孔膜的影响是相互作用的;从透气性出发,在冷拉伸倍率为40-60%之间的微孔膜透气性较好,拉伸速率>100mm/min最好;从孔隙率的角度出发,在冷拉伸倍率为25-60%之间,拉伸速率在170-300mm/min的孔隙率最好;从热收缩率而言,选择拉伸倍率低,拉伸速度小的制备工艺有利于PP/PE双层微孔膜高温下抵抗热收缩的能力;从穿刺强度考虑,选择150-200mm/min的拉伸速度,尽量高的冷拉倍率有利于提高穿刺强度。综合各项性能考虑,冷拉伸150-200mm/min,冷拉倍率40-60%可以获得综合性能较佳的PP/PE双层微孔膜。3、PP/PE双层硬弹性膜热拉伸温度在100-130℃区间,片晶堆都有效分离成孔,随着热拉伸温度升高,孔洞和片晶堆尺寸增加。微孔膜的耐穿刺性能和热尺寸稳定性增加,孔隙率和透气性能随拉伸温度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126℃时得到孔隙率最大透气性最好的微孔膜,综合来看,选择热拉温度126℃可以制备出综合性能最佳的PP/PE的双层微孔。同时探究了热拉伸倍率对微孔膜性能的影响,发现随着热拉伸倍率增加,微孔膜孔洞尺寸增加,微孔膜的耐穿刺性能和热尺寸稳定性增加,孔隙率和透气性能随拉伸倍率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拉伸倍率为160%时得到孔隙率最大、透气性最好的微孔膜。综合来看,选择热拉倍率160%可以制备出综合性能最佳的PP/PE的双层微孔。(本文来源于《广东工业大学》期刊2018-04-01)

李刚,何敏,张道海,罗大军,秦舒浩[7](2017)在《聚丙烯微孔膜亲水改性及其对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丙烯微孔膜因其比表面积大、性能优异、价格合理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但其亲水性差、易被污染,因此需要进行亲水改性。根据是否发生化学变化将亲水改性方法归纳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物理化学法;改性之后膜的亲水性得到了改善。分类论述了各种亲水改性方法对聚丙烯微孔膜力学性能的影响及其对膜亲水性能的改善程度同时对亲水改性方法的改进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7年S2期)

王卫,徐佳丽,林元菲,李薛宇,孟令蒲[8](2017)在《原位小角X射线散射研究热拉工艺对熔融拉伸法制备的聚丙烯微孔膜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原位小角X射线散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热拉过程中,拉伸比和拉伸温度对熔融拉伸法制备的聚丙烯微孔膜晶体和孔洞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冷拉、热定型过程中片晶簇被分离开,其内部结构在热拉过程中不发生分离等变形;随着热拉拉伸比的增加,片晶簇间架桥长度不断增大;与冷拉、热定型样品相比,热拉后的微孔膜架桥沿垂直于拉伸方向具有较好的周期性.不同的拉伸温度结果表明,架桥长度随拉伸温度升高而增加;温度过高时架桥会发生熔融.(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丁磊,杨锋,向明[9](2017)在《α聚丙烯球晶形态对微孔膜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控制不同的等温结晶温度,制备了四个具有不同热历史的样品PP-Q(0℃淬冷)、PP-80、PP-100和PP-120(80、100和120为等温结晶温度)。热分析、X射线衍射、偏光显微镜和拉伸实验结果表明随等温结晶温度的升高,球晶结构逐渐得到完善,球晶间的弱界面得以凸显。因此拉伸过程中球晶间形变的趋势进一步增强。而基于样品在不同拉伸比的结构表征发现PP-Q与PP-120展示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形态演变过程。PP-Q球晶强度低,弱界面不明显,在纵向拉伸后PP-Q表明十分光滑,无任何缺陷结构产生。因此在进一步横向拉伸后没有产生任何微孔结构。而更加完善的球晶在拉伸时更倾向发生球晶间形变,形成更多缺陷,在纵拉后形成更多的取向微纤结构。进一步横拉时微纤结构发生脱粘,形成更加均一的微孔结构,其中PP-120展示出最优异的微孔结构。即通过控制球晶结构成功制备了一系列微孔结构逐渐完善的α-i PP微孔膜。(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L:高分子加工》期刊2017-10-10)

陈荣源,韩琳,刘欣,张忠厚,闫春绵[10](2017)在《高能电子束辐照改性聚丙烯微孔膜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能电子束辐照的方法在聚丙烯微孔膜的表面接枝丙烯酸锂。研究不同的辐照剂量对聚丙烯微孔膜表面接枝丙烯酸锂的接枝率的影响,并对辐照接枝后的聚丙烯微孔膜的结构和性能变化进行了研究。红外测试结果表明,通过高能电子束辐照,聚丙烯微孔膜的表面能够成功地接枝上丙烯酸锂;表面水接触角测试结果表明,经辐照接枝丙烯酸锂后的聚丙烯微孔膜的表面水接触角减小,表面极性增加,表面亲水性得到提高;SEM观察结果表明,辐照后聚丙烯微孔膜的孔径减小。通过本研究的方法可以简单有效地制备出具有良好表面润湿性能的聚丙烯微孔膜。(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L:高分子加工》期刊2017-10-10)

聚丙烯微孔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紫外光接枝聚合的方法将丙烯酸(AA)引入到聚丙烯(PP)微孔膜表面,制备了亲水改性微孔膜PPg-PAA。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PP-g-PAA微孔膜进行表征,考察了接枝条件对膜接枝密度的影响,分析了接枝密度对膜水通量和抗污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通量随着PP-g-PAA微孔膜接枝密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当AA接枝密度为1642.5μg/cm~2时,PP-g-PAA微孔膜通量损失率降到36.5%,可逆污染系数提高到29%,不可逆污染系数降到9%,通量恢复率提高到90.7%;随着接枝密度的增大,PP-g-PAA微孔膜抗污染性得到显着提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丙烯微孔膜论文参考文献

[1].刘志伟,陈俊生,陈先亮,曾伟嘉,张伟文.锂电池聚丙烯微孔隔膜孔隙品质提升的研究[J].塑料工业.2019

[2].田间,魏俊富,王翱,董宇,李雪曦.紫外光接枝丙烯酸对聚丙烯微孔膜抗污染性能的影响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8

[3].夏艳平,纪波印,陈慧蓉,马文中,曹峥.马来酸酐/N-乙烯基吡咯烷酮双单体接枝聚丙烯的制备及对聚丙烯微孔膜的亲水改性[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8

[4].闫海阔.聚丙烯微孔材料的泡孔形貌调控及其性能的研究[D].宁波大学.2018

[5].眭晓龙.聚丙烯微孔发泡材料制备及改性进展[J].工程塑料应用.2018

[6].文晓君.熔体拉伸聚乙烯/聚丙烯双层微孔膜的制备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8

[7].李刚,何敏,张道海,罗大军,秦舒浩.聚丙烯微孔膜亲水改性及其对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7

[8].王卫,徐佳丽,林元菲,李薛宇,孟令蒲.原位小角X射线散射研究热拉工艺对熔融拉伸法制备的聚丙烯微孔膜结构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7

[9].丁磊,杨锋,向明.α聚丙烯球晶形态对微孔膜结构的影响[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L:高分子加工.2017

[10].陈荣源,韩琳,刘欣,张忠厚,闫春绵.高能电子束辐照改性聚丙烯微孔膜及其性能研究[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L:高分子加工.2017

论文知识图

PVP固定化聚丙烯微孔膜表面扫描...一2:平板聚丙烯微孔膜电镜照片聚丙烯微孔膜A等离子体处理前后...一3:拉伸聚丙烯微孔膜叁维图不同拉伸温度下聚丙烯微孔膜表...1 聚丙烯微孔膜的红外

标签:;  ;  ;  ;  ;  ;  ;  

聚丙烯微孔膜论文_刘志伟,陈俊生,陈先亮,曾伟嘉,张伟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