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治艳:《中庸》中的慎独观及当代价值论文

胡治艳:《中庸》中的慎独观及当代价值论文

摘 要: “慎独”是儒家传统修养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庸》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其它诸多古典文献中也都出现过对慎独的论述。本文探究了《中庸》中 “慎独”思想的内涵及其特点,以及“慎独”思想的理论背景。“慎独”思想在当代仍对我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庸;慎独;诚;自律

一、《中庸》慎独观的理论背景及其历史地位

“慎独”是儒家传统修养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不仅在《中庸》中有对慎独的重要论述,在其它诸多古典文献中也都出现过对慎独的论述。“慎独”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历代学者对它的研究和发展足以证明其历史地位。那么,它为什么能够一直被学者们研究,为什么能够一直被人们所践行?接下来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中庸》中“慎独”的内涵及其特点。

不过,患者尽管提前预约,还是早早就到诊室来等着。在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之后,医院管理层则希望持续优化管理流程,进一步缓解“就诊排队长、抽血排队长、取药排队长”的难题。

(一)《中庸》中的“慎独”的内涵及特点

我们先从“慎”的字形上对其本义有所了解。“慎”由“忄”和“真”组成,从心,从真,指对待任何事都要一心一意,做事讲求心诚,《尔雅》中云:“慎,诚也”①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2016。,因此“慎”有“诚”的含义。 “慎”还有“谨”的含义。 在《说文解字》中云:“慎,谨也”②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3。,认为“慎”是小心、谨慎的意思。

“独”的繁体是由“犬”和“蜀”组成。“蜀”本指“带孔眼的网罩”,“犬”和“蜀”连起来表示:犬关在带格栅的犬舍里。犬性好斗,所以一犬一笼,多为独居。在《说文解字》中:“独,犬相得而斗也。羊为群,犬为独也。”③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3。因此,“独”有单独、一个的含义。在《礼记·儒行》中云:“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④胡平生·张萌·礼记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7.11。,认为“独”有独特、独有之意。

核电工程投资规模巨大、建设周期长、技术复杂,这就决定了核电建设成本管理必须从项目源头抓起,项目前期投入的合理与否,影响整个项目的建设成本,并对下阶段的造价控制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必须从前期准备、投资决策、管理模式选择等前期阶段实行成本精益化管理,实施精益化管理不仅仅在于控制项目前期投资,更积极的意义在于在当前标杆电价政策机制下对提高核电经济性和竞争力是十分紧迫必要的。

近几年,中国掀起了一股“共享经济”的热潮,共享经济的规模体量和类型等都获得长足发展,如共享单车、共享汽车之后,共享充电宝、共享餐饮、共享房屋等共享经济新形态不断涌现。从《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来看,我国2017年参与共享经济活动的人数超过7亿人,这表明:我国共享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并且是最活跃的新动能,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缩影。但是在这个领域的道德失范现象依然存在,如共享单车被占为私用、网约车安全事故频发、达达众包外卖配送人员持刀威胁女顾客等类似的事件,不断在以共享经济为名的平台上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这主要是现代人缺乏“慎独”精神,在无人监管的环境下,为了所谓的一己之私不惜践踏传统的道德准则。

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最繁忙和最具活力的系统,它在我们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它已经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为我们带来了从未有过的便利,但也带来了新的道德问题,比如侵犯他人隐私、恶意暴力、恶意诈骗等等,这使得网络道德建设尤为重要。鉴于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自由性、隐匿性的特点,人的身份变成了一个符号,南京师范大学的鲁洁教授说:“鉴于网络众人的符号化身份,在“‘反正没人认识我的’情况下,他绿道的都可能陷于无效,人们可以逃脱舆论和利益机制的制裁,在一个无人控制、干预、过问、监管的‘自由空间’中活动……自主、自律性的道德教育更显得必要”④鲁洁·当代教育基本理论探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219。。因此对人们的“慎独”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其二,“慎独”是自律的体现。儒学“内圣外王”的终极理想区别于其它学派的主要因素,特点为:其所有的道德修养都是为终极理想而服务。《中庸》中的“慎独”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方式也不例外,表现为不仅强调主体要内诚于心,更要外形于行,在践履中保持自律,到达慎独的高度。这是一个主体意志外化为行为实践的过程。帛书《五行》中论“慎独”:“慎其独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③廖名春·“慎独”本义新证〔J〕.上海:学术月刊,2015.12。“舍夫五”指身体五官,引申为身体对物质的欲望,按照这样的逻辑,“慎其独”就是指 “慎其心”,而“舍夫五”是“慎其心”的修养工夫,也就是说,保持“舍五夫”是一种为了达到“慎其独”的途径,这是一个由外至内的推致过程。《中庸》中的“慎独”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更加强调“慎独”在个体实践中的外化。因此自律是“慎独”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毛泽东主席在《菩萨蛮·大柏地》诗中写道:“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黄剑用她的巧手妙心创作的彩虹之塑,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妙、好看。

2.慎独的特点

在新媒体环境中,图书馆不仅要借助各方力量创新阅读推广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并要在此基础上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将新理念、新技术应用到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服务中,增强阅读推广活动的互动性和体验感。基于阅读积分制的图书馆阅读推广平台建设是一项操作性强但是较为复杂的工程,需要学界开展更深入更有创意的研究。

(二)《中庸》“慎独”的历史地位

“慎独”是《中庸》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儒家传统修养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成为历代儒学家必研内容。

传世文献直接阐发 “慎独”之义始于东汉郑玄。郑玄在《中庸·首章》里对“慎独”作了如下解释:“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见闻,则必肆尽其情也。”④郑玄·礼记·中庸注。郑玄把“闲居”理解成独处,“慎”解释为“谨慎小心”,“独”理解为“独居、独处”,把两者结合起来,即“慎独”意指主体在独处时,其行为也要符合客观的道德规范。

郑玄对“慎独”的注解基本沿袭了《中庸》中的慎独思想,其发展之处在于更加详细的解释了“慎独”,但是他对“慎独”的理解与《中庸》中“慎独”的本义也有一些偏差,比如他把“独”完全的理解为物理空间上的独处,但实际上应该还有精神上独处的意思。顺着他的逻辑,主体在独处的条件下,保持“慎独”只是一种外在行为,这无疑否定了“慎独”内在的诚。这样的偏差使郑玄之“慎独”偏离了《中庸》之“慎独”。朱熹对“慎独”本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书集注·中庸章句》,如:“隐,暗处也。微,细事也。独者,人所不知而已所独知之地也。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著见明显而过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谨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⑤朱熹·四书集注·中庸章句〔M〕.北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这里明确指出慎独之“独”是指“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朱熹认为“独”并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上的独处,更是“心的独知”。我们认为《中庸》中的“慎独”是“诚”的表现,以“诚”之心“戒慎恐惧”隐微处自己觉知的恶念,朱熹正是循此以发挥自己对《中庸》“慎独”的理解。这与汉代的郑玄相比有了一定的进步与发展,某种程度上缓解了郑注与文本的矛盾。

早在20世纪40年代,Queney(1948)、Scorer(1949)和Scorer and Klieforth(1959)就从线性化的大气运动方程组出发,分别建立了二维条件下单层和二层的大气背风波的理论模型及其存在条件。Lyra(1943)从流体力学角度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试图找到过山气流的解析解。叶笃正(1956)在50年代对背风波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巢纪平等(1964)以两层密度不同的流体模式为基础,讨论小地形对气流的影响,研究了背风面“气压跳跃”的形成过程。这些都是对背风波比较早期的研究,但其影响却是极其深远的。

其一,“慎独”是“诚”的体现。 “诚”是《礼记,中庸》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全文中多处出现与“诚”相关的内容,如:“诚者,天之道也”①王文锦·大学中庸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14。,“诚”是超越万物的天道之本,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不可须臾离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②王文锦·大学中庸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14。,能保持“诚”的人,自然可以达到“中庸之道”,内心存诚的人,也就是圣人;等等。所谓“诚”就是不自欺,也不欺人,也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坦荡荡,所以君子以成就“诚”为崇高。而“慎独”正是“诚”的表现,人的恶念出现,他人未知,但自己已经觉知,以主体“诚”之心 “戒慎恐惧”隐微处的恶念,以“慎独”遏制将在萌芽的恶念,使其远离“修道至诚”之境。因此,“诚”也是“慎独”的一个显著特点。

刘宗周的学说直以“慎独”为标宗,并以此建立了一套自己的哲学体系。刘宗周也是“慎独”思想发展的集大成者,把“慎独”上升到了本体论高度,说:“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功夫。”①刘宗周·刘宗周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反复强调慎独的重要性,说:“慎独是学问第一义。”“君子之学慎独而已矣。”②刘宗周·刘宗周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等等,强调对本体的自我把握、自我觉悟、自我回归。他说“千古之学,只慎独二字要诀”③刘宗周·刘宗周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把“慎独”说成是最重要的修养方法,甚至认为由“慎独”可达到道的境界。

“诚”在《中庸》中确有本体论的意义,如:“诚者,天之道也”,“诚”是天地万物不可须臾离也的“道”,既是万物的本原。而“慎独”修养正是为了达到“诚”的境界。刘宗周发挥了这样的思想,把“慎独”上升到了本体论高度,认为“慎独”是“心之本体”,简单的说,慎独是时刻把握住本心的独体。

三、《中庸》慎独观的当代价值

(一)《中庸》慎独观对个体道德修养的启示

在今天,提起慎独,我们常常把它理解为谨慎独处,即主体在无外在条件约束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自己的德行。这种理解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道德儒家。儒家是一个看重人的德和行的学派,认为修养之道在于拥有良好的品德,强调在践履中能够由内而外的去做符合德性的、不逾礼的行为。因此,儒家认为君子不管在任何条件下都要做到慎独,《中庸》首章便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赌,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⑤王文锦·大学中庸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14。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得知:“君子慎其独”是为了达到“道”的境界。

现代人正是因为缺失了儒家《中庸》的“慎独”精神,没有保持住自己内心深处的“诚”,在追求物欲的过程中丢掉了本我,以至于在共享经济中为了增进自己的利益而做不到“慎独”。《中庸》中的“诚”是毋自欺,毋欺人的表里如一,也是不愧屋漏,不欺暗室的光明磊落。“诚”是《中庸》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诚”既是人思想行为的内在准则,也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根本规律,“慎独”的修养方法也是为了达到“诚”的境界,发现真实自我,实现真实自我。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做到“慎独”,那么就能在共享经济的发展中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就能把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一种信念,从而外化为一种道德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就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

(二)《中庸》慎独观对网络道德建设的启蕴

为了理解“慎独”,我们先要明白上文所提到的“道”究竟是指什么。《中庸》有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又有:“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⑥王文锦·大学中庸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14。。由此可知“诚”就是“道”,既是人思想行为的内在准则,也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根本规律。如此,“诚”既是“道”,也就是说,不可离之道也就是达到“诚”的境界。因此如果仅仅结合“不睹”、“不闻”等词把“慎独”理解为一个人在独处时仍能够保持谨言慎行就有失全面了。《中庸》倡导君子孜孜以求永恒存在、隐微莫显的“道”,其“慎独”思想不仅指出人要回归本性、表里如一,还强调人要以诚立身,达到内外合一、诚化天下的境界。

明代王阳明以“致良知”为核心的学说独树一帜,认为良知是心的本体,主张在心上做功夫。在其著作《传习录》中对“慎独”也做了详细解释:“正之问:戒惧是已所不知时工夫,慎独是己所独知时工夫,此说如何?先生曰:只是一个工夫,无事时固是独知,有事时亦是独知。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用力,只在人所共知处用功,便是作伪,便是见君子而后厌然。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此处不论善念恶念,……真是莫见莫显,时无处,无终无始,只是此个工夫。”⑥王阳明·传习录·卷上〔M〕.北京:中国书店,2008。他强调“戒惧”不但是在独知处用功更是在人所共知处用功,认为慎独是一种在心上做功夫的修养方式,即致良知。又曰:“格物即慎独,即戒惧。”⑦王阳明·传习录·卷上〔M〕.北京:中国书店,2008。慎者,谨于良知也,独处时亦能以良知自制,戒者,恐其良知有伤,断其非分之想也,显然,在此“慎独”和“格物”是一回事,即正心诚意、为善去恶。

《中庸》中的“慎独”修养要求个体在没有外在道德约束的情况下,仍能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严格按照道德规范、道德准则等做人与做事。因此,“慎独”对提高人们的道德自律能力、解决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等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从以下方面探究《中庸》“慎独”思想对人们网络道德自律能力形成的作用。

第一,以“慎隐”促使网民自觉遵循网络道德规范。虽然网络社会相对来说具有更大程度的自由,比如发表言论更加自由,但是网络社会的自由依然是有“边界”的,即是网络道德规范,那么如何使网民在享受网络自由时还能保持在网络道德规范的“边界”内?这就要需要“慎隐”思想,所谓慎隐是指隐处自律,即在无外界监督时,也不无所顾忌、为所欲为。“慎隐”的道德修养方法,不仅引导网民即使是在自由的网络世界里也要保持自律,遵循网络道德规范,而且能够使个体在反复以往的自律中形成道德自觉。

如果你发现这些前景令人担忧,如果你不喜欢生活在数字专政或某种退化的社会中,那么你能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找到办法,防止过多的数据集中在极少数人手中,并找到方法使分布式数据处理比集中式数据处理更有效率。这些任务并不容易。但实现这些目标可能是民主的最佳保障。

第二,以“慎微”培育网民的网络道德意识。网络生活的“微”主要体现在个体在网络世界中活动或行为的“微”,并不是每个网民在网上的活动或行为都会成为热点关注,事实上大多数网民的在网上的活动或行为都只是在自己的网络空间中“至微至隐”,那么如何保证每个网名的 “至微至隐”都能遵循网络道德规范?这就需要“慎微”思想。朱嘉有言:“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隐微处亦如此”,所谓“慎隐”是指在微小的细节上保持自律,要求个体即使

第三,是在微不足道的细节上也要用道德、意志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实践。“慎微”的道德修养方法,启发网民形成“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内在道德准则,以自觉规范其网络行为。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2234(2019)05— 0030— 03

收稿日期:2019— 05— 03

作者简介:胡治艳(1963—),女,湖北松滋人,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学。

〔责任编辑:侯庆海〕

标签:;  ;  ;  ;  ;  ;  ;  ;  ;  ;  ;  

胡治艳:《中庸》中的慎独观及当代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