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太平洋内潮能量辐射和耗散研究

西北太平洋内潮能量辐射和耗散研究

论文摘要

内潮(斜压潮)是发生在稳定层化海洋中潮频段的内波,由正压潮流与海脊、岛弧、海沟等复杂海底地形相互作用生成。内潮破碎引起的跨等密度面混合是大洋子午环流维持和变异的关键驱动因子。西北太平洋具有全球最典型的脊-沟-弧-盆复杂海底地形结构,也是全球最强的内潮发生区之一,对该海域内潮能量学和动力学的研究对于理解该海域海洋多尺度能量串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精细化数值模拟,系统研究了西北太平洋主要是菲律宾海海盆半日内潮和全日内潮能量生成、辐射及耗散过程。基于三维精细化数值模型揭示了西北太平洋半日M2内潮长距离能量传递和多源内潮波干涉过程,给出了西北太平洋多源M2内潮能量传递路径图。研究发现,除吕宋海峡外,位于第一岛链的琉球群岛和位于第二岛链的马里亚纳岛弧及小笠原海脊都是内潮强源区,首次揭示了位于海盆内部的局地源区(大东群岛和帕劳海脊)。发现源自多源区的第一模态内潮和第二模态内潮可在菲律宾深海海盆长距离传递并相互干涉形成复杂内潮场,使得斜压能量场呈现非常强的不均一特性。重点分析了两个多源内潮干涉过程,其中吕宋海峡和南琉球岛链宫古海峡的内潮干涉产生几支东南方向的增强能通量分支,这与之前的高度计观测结果一致。而源自吐噶喇海峡和小笠原海脊的内潮波干涉形态则受到局地源区和地形的显著影响,呈现出多尺度空间分布特征。半日内潮在源区和深海海盆都有显著能量耗散,干涉过程导致的强能通量分支对应了较强的局地耗散,对于海盆内部的局地混合具有重要贡献。通过潮-流耦合数值模拟,进一步研究了西北太平洋菲律宾海海域复杂背景层结和环流条件下全日K1内潮能量辐射传递过程,发现全日内潮源区分布显著区别于半日内潮,吕宋海峡和桑托斯海峡是菲律宾海两个主导源区,而在小笠原海脊-马里亚纳岛弧全日内潮生成则很弱。在全日内潮临界纬度的伊豆海脊和吐噶喇海峡也有相对显著的全日内潮信号生成。来自吕宋海峡的全日内潮能量可以长距离传递超过2500公里并跨越马里亚纳岛弧。全日内潮传递过程中受到地转效应,出现显著的向赤道偏折现象。吕宋全日内潮和桑托斯海峡全日内潮在马里亚纳西侧海盆相遇并相互干涉,形成向东南方向传播的能量通量分支。全日内潮干涉增强分支同样对应了较强的局地耗散,进一步说明了干涉过程对多频段内潮能量耗散分布的重要作用。建立了线源波动理论模型,成功再现了半日M2内潮多源干涉形态,通过在线源波动模型加入科氏效应,成功模拟出了全日K1内潮的干涉过程和向赤道偏转现象,从而在理论上解释了多源内潮干涉过程和科氏效应对于内潮能量传递路径的关键作用。建立了射线追踪理论模型,研究了背景环流场对全日内潮辐射路径的调制作用,发现黑潮、北赤道流系等能够显著影响全日内潮的传递路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全球海洋内潮研究进展
  •     1.2.2 西北太平洋内潮研究现状
  •   1.3 科学问题的提出
  • 第2章 理论和模型介绍
  •   2.1 线性内波理论
  •   2.2 内潮生成理论
  •   2.3 内波本征方程
  •   2.4 斜压能量方程
  •   2.5 模式介绍
  • 第3章 西北太平洋半日M2内潮的长距离辐射及干涉过程
  •   3.1 引言
  •   3.2 方法
  •     3.2.1 模型设置
  •     3.2.2 模态分解方法
  •     3.2.3 模型验证
  •   3.3 模式结果分析
  •     3.3.1 M2 内潮的多源区分布
  •     3.3.2 内潮传播和能量通量整体形态
  •     3.3.3 多源内潮干涉过程
  •     3.3.4 M2 内潮能量耗散
  •   3.4 本章总结与讨论
  •   3.5 模拟的内潮对各种模式参数的敏感性
  • 第4章 西北太平洋环流调制下的全日K1内潮能量辐射过程
  •   4.1 引言
  •   4.2 方法介绍
  •     4.2.1 模式区域选择
  •     4.2.2 Data-driven数值模拟
  •     4.2.3 改进的线源波动模型
  •     4.2.4 模式有效性验证
  •   4.3 模拟结果分析
  •     4.3.1 全日K1 内潮生成与传递的整体形态分布
  •     4.3.2 多源内潮波相互干涉
  •     4.3.3 低频背景场和层化对内潮能量传递的调制
  •     4.3.4 背景层化和环流下的全日K1 内潮射线追踪
  •     4.3.5 全日K1 内潮能量耗散过程
  •   4.4 本章总结与讨论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5.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5.3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文章来源

    类型: 博士论文

    作者: 王洋

    导师: 徐振华,尹宝树

    关键词: 内潮,西北太平洋,菲律宾海,多波干涉,数值模拟,能量辐射,能量耗散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海洋学

    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分类号: P731.23

    总页数: 100

    文件大小: 10028K

    下载量: 34

    相关论文文献

    • [1].全南海内潮生成与传播的数值模拟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2)
    • [2].非均匀密度层结内潮射线生成与传播的实验研究[J]. 海洋与湖沼 2018(06)
    • [3].东海内潮的模拟研究[J]. 中国水运 2018(08)
    • [4].南海北部相干内潮和非相干内潮演变特征[J]. 海洋学报 2017(11)
    • [5].利用多源高度计资料提取南海低模态内潮能量[J]. 海洋与湖沼 2018(06)
    • [6].利用伴随同化方法优化南海内潮观测站位的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6)
    • [7].吐噶喇海峡内潮的能量收支和大小潮变化[J]. 海洋与湖沼 2019(02)
    • [8].印度尼西亚海内潮生成及传播过程研究[J]. 热带海洋学报 2018(02)
    • [9].粗糙地形内潮导致混合的实验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12)
    • [10].台湾东北部地形共振对M2内潮演化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 海洋科学 2017(10)
    • [11].基于数值模式的南海北部深层内潮季节变化特征分析[J]. 海洋学报 2018(01)
    • [12].吕宋海峡M_2内潮生成与传播数值模拟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Z1)
    • [13].南海北部陆架海域内潮特征的观测研究[J]. 海洋与湖沼 2019(01)
    • [14].海洋所西太平洋内潮能量系统研究取得新进展[J].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19(02)
    • [15].变电站场地电缆沟内潮气入侵机构箱的防治研究[J]. 科技广场 2015(08)
    • [16].考虑内潮耗散的南海M_2分潮伴随同化数值模拟[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7)
    • [17].内潮耗散与自吸-负荷潮对南海潮波影响的数值研究[J]. 海洋与湖沼 2018(03)
    • [18].南黄海非线性内波的数值模拟研究(2)——内潮的非线性演变[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5)
    • [19].南海北部潮汐与内潮作用下粒子追踪研究[J]. 海洋预报 2016(02)
    • [20].南海混合的能量源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
    • [21].南海北部上层细尺度流速剪切的时间变化规律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11)
    • [22].地形和层结变化对内潮生成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 海洋科学 2016(11)
    • [23].南海东北部剪切流场对内波影响的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5(04)
    • [24].内潮对吕宋海峡地转流动力计算的影响[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 [25].2002年夏季广东陆架边缘上升流海域的内潮现象及其局地反馈初探[J]. 台湾海峡 2012(02)
    • [26].一种基于内潮动力特征的浅海声速剖面构建新方法[J]. 物理学报 2019(12)
    • [27].南海北部白云峡谷群富有孔虫砂层沉积特征及发育机制[J]. 沉积学报 2019(04)
    • [28].1998年南海北部20天定点连续观测的内潮分析(英文)[J].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2012(02)
    • [29].吕宋海峡夏季内潮数值模拟[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6)
    • [30].北方夏季肉鸭大棚饲养管理要点[J]. 中国禽业导刊 2010(15)

    标签:;  ;  ;  ;  ;  ;  ;  

    西北太平洋内潮能量辐射和耗散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