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德古对凉山彝区社会发展的功能研究——人类学的视角论文

杨梅:德古对凉山彝区社会发展的功能研究——人类学的视角论文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加之近年来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不断推进,凉山彝区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不再是过去自我封闭的社会,与外界的交流、交往、交融越来越频繁,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但与此同时,彝区社会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凉山彝族腹心地区和多民族杂居区的彝族聚居村落的彝族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依赖于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和惯例。在田野调查基础上,从人类学视角分析当前彝区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彝区德古的相关实例,探究德古对当今彝区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功能。

关键词:凉山彝族;德古;家支;习惯法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不断推进,凉山彝族①地区(以下简称“彝区”)发生了巨大变迁,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彝区社会变得更加具有包容性,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越来越频繁。然而近年来彝区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既要靠党和国家的力量,也应充分发挥当地德古的积极作用,最终集国家和地方力量共同推进彝区社会向好发展。本文在田野调查基础上,从人类学视角分析当前彝区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彝区德古的相关实例,探究德古对当今彝区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功能。

一、德古

在彝族社会,通常将阅历丰富、见识广、能调解民间各种纠纷事务、在本家支甚至其他家支都具有极高威望的人称之为德古ndep ggup),很多人称其为彝族民间调解员,但笔者认为这一称呼并不能全面概括德古的角色,德古不仅可以处理各类纠纷,还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在促进社区和谐稳定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德古不一定具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也不需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但熟知彝族习惯法,了解当地民情,在调解过程中往往能综合运用彝族民间流传的道德箴言、风俗习惯、彝族人所敬畏的宗教禁忌以及社会舆论等,公平公正地处理纠纷,一般不会偏袒任何一方②,因此一旦德古参与调解的案子,一般都不允许重审,这反过来增强了德古的权威性。彝谚云:“彝区是德古管事,汉区是官吏管事,藏区是喇嘛管事。”),德古在彝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从2000年开始,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管理、政府收支分类、国有资产管理等公共财政改革陆续出台,不断深入推进,对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这些改革的内容,已在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中得以体现,相应地,也需要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加以规定。

(一)德古与苏易

有见识、善于排解一般纠纷的人,被称为“苏易”。阅历深,见识广,娴于辞令,能排解重大的家支纠纷,不仅在本家支,甚至在其他家支中都享有崇高威望的人,被称为“德古”。“德古”的社会地位较“苏易”为高,有的德古也兼任家族苏易。德古一定是某个氏族的首领,但氏族首领并不一定是德古[1]136。但不论“德古”和“苏易”,如果排解纠纷一旦显出不公平,就会失去威望,不能获得群众的支持,从而失去权力与地位。德古和苏易都没有高踞于一般家支成员之上的特权,他们的地位也不世袭。彝谚云:“德古的儿子无能,只能给人背东西;好马的小驹儿不行,就只能当做赔命价的东西。”“子孙能干,永作德古。”由此可见德古不世袭的特点。“德古”和“苏易”之间存在以下不同点:

首先,德古和苏易调解的范围不同。苏易主要代表本家支处理家支内部与外部之间的事务,其角色相当于家支内部“代言人”,在处理事务时能说服家支内部成员接受调解结果,在家支中具有极高的威望。德古的发展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开始阶段主要处理家支内部事务;在处理家支内部事务中积累足够经验,并因调解家支内部事务而获得群众认可后,便可发展为区域性德古;在地区因处理重大事务而获得名声后,有可能发展成为跨地区的德古。

再次,德古和苏易没有从属关系。虽然德古处理事务的范围更广,其所树立的权威范围也更广,但德古和苏易之间并无从属关系,无地位高低之别,也无权利强弱之分,很多时候德古和苏易共同协商处理家支内部事务。

蒙古马体形矮小,其貌不扬,然而,在风霜雪雨的大草原上,其却能不畏艰辛、纵横驰骋、屡建奇功,铸就了蒙古马独特的品格和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指出,干事创业就要像蒙古马那样,有一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

② 在当今社会,德古在代表本家支处理与外界的纠纷时,有时并不能做到绝对公平,其处理此类纠纷时的宗旨是将本家支的利益最大化。

(二)德古与血缘家支

德古在个人职业发展过程中,最初阶段主要为家支内部处理事务,因而血缘家支是德古存在的根本基础。德古一定是某个氏族的首领,凉山彝族是中国彝族中非常独特的一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原因,至今仍保留有较完整的彝族传统文化。在民主改革前,在国家权力未完全进入凉山彝区的情况下,血缘家支是其传统社会的基本组织形态,血缘家支在彝区兼有集政治、经济、军事等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凉山彝族血缘家支,彝语称,“此”本意为谱系,“威”为“群体”,“此威”直译即“同一谱系的一群人”,译意为“同一血缘家支”,也就是人类学通常所说的“继嗣群”。[3]26它是以父系血缘为纽带,以父子连名的谱系方式联结而成的血缘群体组织,一个家支就是一个姓氏,林耀华称彝族的家支为氏族[4],类似于汉族社会的宗族。彝谚云:“猴靠树林活,人赖家支存。”),血缘家支在凉山彝族的日常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功能,对内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家支成员、处理各种事务、济贫救困、团结互助、教育约束家支成员,对外则以家支的名义实施防御、抵抗,或者联姻结盟。

凉山在1956年民主改革前,被很多学者③和外界称为独立“倮倮王国”,当时彝区社会并无统一政权,彝区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血缘家支力量。虽然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由于中国社会的迅速变革,家支制度暂时失去作用,但自八十年代以来,家支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复兴,伴随而来产生诸如家支聚会、编写家支谱系等社会现象。家支内部具有相互援助、团结、经济互助等优良传统,在彝人社会离开家支几乎无法生活,反之,只要有家支的地方,彝人大都能度过危机和危险。即便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彝族社会秩序的维系在一定程度也依赖家支力量,每一个家支内部都有数目不等的家支头人或“苏易”,有些家支头人后来会发展成为德古。在当今社会,很多家支都制定了书面家支制度,内容不仅包括家支内部成员互帮互助的责任义务,也包含很多约束家支成员行为的条款,家支制度也会与时俱进,按照实际情况增减,但总体原则是家支成员互帮互助、遵纪守法。

(三)德古与习惯法

2018年11月2日,AI《汽车制造业》技术服务“面对面”活动走进舍弗勒太仓工厂,受邀专家们围绕智能制造以及工业互联网应用等话题,与舍弗勒太仓工厂的工程技术人员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彝族传统习惯法(以下简称“习惯法”)的彝语为“节威”④,其中“节”的本意为“模式”“约束”;“威”在此处为助词,无实际意义,“节威”一词通常引申为事物应遵循的“规矩”“制度”“法规”“法则”“规律”“礼法”等。习惯法是彝族群众千百年来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代代传承和信守的社会规范,它依靠血缘家支组织、苏易、“德古”等社会组织和社会权威来维护彝族地区的社会秩序,促进彝区的社会发展。德古在处理彝区事务时,同样要遵循习惯法。血缘家支组织与传统习惯法紧密相连,密不可分,血缘家支的维护和巩固必须依赖传统习惯法,传统习惯法的执行与监督又必须依靠血缘家支,传统习惯法和血缘家支始终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二、彝区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高额婚姻聘礼

③ 林耀华的《凉山夷家》、曾昭抡的《大凉山彝区考察记》、马长寿的《凉山罗彝考察报告》以及胡庆钧的《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形态》都提到类似的观点。

聘礼在彝族中称为“乌然者”,彝族人经常比喻为“阿莫尼朵普”,即喝妈妈乳汁的钱和父母养育的钱[7]。民主改革以前聘礼纯属是一种报恩的行为,过去由于彝族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聘礼的形式主要是实物,如牛、羊等,高聘礼在传统彝族社会并不存在。改革开放以来,凉山彝族地区经济迅猛发展,不少彝区劳动力外出务工,经济收入不断增加,这也导致聘礼不断高涨,有的甚至以女孩美貌、受教育程度以及家支势力强弱等划分聘礼标准,这给不少家庭带来了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影响彝区稳定、和谐发展。

(二)变异的“礼物交换”

人类学的礼物交换理论主要来自马歇尔·莫斯经典之作《礼物》,该书提出一个核心问题:“在原始或古代类型的社会中,什么是受礼者必须报偿的原则?所送出的东西中有什么力量迫使受礼者做出回报?”⑤莫斯在毛利人的“豪”(hua)——一种存在于森林中和某个人送给另一个人的贵重物品(taonga)中的神秘力量——的观念中找到了答案。莫斯认为,就是礼物中的“豪”迫使收礼者要做出回报,他把这称为“礼物之灵”(the spirit of the gift)⑥。回馈礼物的动机为互惠原则,马林诺斯基在其关于美拉尼西亚社会交换的民族志中得出结论,互惠或者“馈赠——接受原则”(the principle of give-and-take)是美拉尼西亚社会秩序的基础[8]。萨林斯认为确定了决定馈赠与交换之一般属性之间的三个重要变量:亲属关系的远近、合群度和慷慨度。萨林斯在论证了互惠的普遍性之后进一步提出交换现象的三种类型:一般互惠、均衡互惠和否定性互惠[9]191-210。

在传统彝族社会,人类学意义的礼物交换形式主要为“尔普”。“尔普”为凉山彝语音译,“尔”意为交换,“普”意为价格,“尔普”一词则意为“交换的价格”,相当于汉语的“份子钱”,“尔普”所创造的联结,就是彝族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过去,“尔普”只用于丧事、偿命金⑦以及纠纷赔偿等方面,“尔普”在维持彝区潜在冲突因素之间的社会平衡方面起到一定的功能,“尔普”巩固了彝区的人际关系。中国人对礼物往来的重要性具有极强的意识,彝族社会更是如此,许多中国学者近年来致力于建立一套基于中国人本土概念——用关系(个人网络)、人情(道德规范和人的情感)、面子(脸)和报(互换)的分析框架[10]21。彝族社会是典型的人情社会,彝人非常注重面子观,注重寻求私人网络。然而随着彝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尔普”已发生巨大变迁,无论红白喜事、乔迁之喜、升学宴、满月宴等都设宴请客,亲友“被迫”赠送礼金,且礼金数额不断升高,给彝区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

(三)受高等教育比例相对较低

凉山是全国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助推凉山打赢脱贫攻坚战。凉山州委、州政府坚持把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作为打赢扶贫攻坚战、加快同步全面小康建设的根本政策,统筹发展各类教育,以促进全州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在这期间当地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合理配置资源、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脱贫致富能力;统筹推进双语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完善教育资助体系,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强化控辍保学,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等。2014年,州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六长”责任制的意见》,强化“县市长、教育局局长、乡镇长、校长、村主任(村长)、家长”控辍保学“六长责任制”,按照政府和教育两条线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将其纳入州政府综合目标绩效管理考核。2019年1月,州委、州政府研究出台《凉山州控缀保学“一个都不能少”工作方案》,随着方案的出台实施和贯彻落实,制约控缀保学工作推进的一些要素瓶颈和人为障碍得到全面解决。然而随着彝区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后受经济诱惑,加之读书“无用论”⑧影响,很多家长认为让孩子早点务工挣钱更加实际、有利,因而未能考上本科院校的不少学生选择跟着父母外出务工,这导致彝区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比例相对较低。

三、德古对彝区社会发展的功能

(一)促进彝区和谐稳定发展

德古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是调解纠纷,调解过程中总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为宗旨,通过抑制和调解纠纷来维持彝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德古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引导各利益群体通过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以妥善协调解决各种利益纠纷,从而避免集体冲突性事件的发生。

现阶段,“跨界”已成为当下盛行的元素。媒介传播也需要尝试跨界相融,国家领导人于2017年元旦通过《人民日报》的“两微一端”给全国人民拜年的形式吸引不少读者。[5]加之各大自媒体上能够进行分享,微信与QQ等社交网站上处处可见。从最开始的纸媒到如今的互联网媒体,虽然《人民日报》与时俱进,但没有VR技术作为支撑,这样的传播奇迹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当VR技术与新闻相融时也可将各种媒介载体进行跨界相融。

① 指世居四川南部和云南北部自称“诺苏”或“聂苏”的彝族。主要居住在四川省凉山州17个县市、乐山市马边县、峨边县、宜宾市屏山县、攀枝花盐边县、米易县、云南省华坪县、永胜县以及宁蒗县等地的彝族。

(二)维护家庭稳定,促进民族团结

过去凉山彝族婚姻严格实行种族内婚制、等级内婚制以及家支外婚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彝族思想意识的开放,凉山彝区出现了跨族通婚、跨等级通婚甚至跨国通婚等现象,但由于文化差异等原因,家庭纠纷不断增多,处理不当便可能引发两个家庭、家族,甚至两个民族之间的矛盾和仇恨。彝区新型德古不仅熟知彝族习惯法,而且懂得国家法律,在处理家庭纠纷时,通过传统习惯法和国家法相结合的多元化联动调解新模式化解彝区社会民间纠纷。

传统德古并未受过专门训练,不经任何选举或任命,因其能熟练运用习惯法处理彝区事务,逐渐在民众中树立威信,而成为自然领袖的非正式权威。德古也不会被罢免,若在处理事务时,不能守信或办事不公,则逐渐在民众中失去信任,其非正式权威也随之逐渐消失。

(三)强调团结互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社会保障功能

历史上,由于彝区自然环境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促使彝族内部团结互助,凝聚力强,共同抵抗自然灾害或外敌入侵。虽然彝区生活条件艰苦,但在最困难时期在彝区也很难见到流浪乞讨之人。彝族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在家支或邻里遇到困难时,德古会号召大众共同帮其渡过难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为其提供社会保障的功能。

(1)刚性的规章制度起主要作用。在被问及学校的管理发展到哪个阶段时,64.67%的同学表示学校的管理现在处于第二阶段,主要依靠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机制。只有 14%的同学表示学校的管理处在第三个阶段,主要依靠校园文化(此处的文化是指价值理念层面),这说明,目前该大学的管理中价值理念层面的文化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主要是依靠刚性的规章制度。

室内定位系统(RTLS)如今在医疗行业使用的十分广泛,它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技术实现,但每种技术都有其有优势与局限性,比如无线技术(Wi-Fi)在同一楼层间定位会更准确;而射频识别技术(RFID)在某些情况下会与无线网络或是病人的检查设备产生信号冲突,对外界的温度以及设备的表面有一定要求,这也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 并且从经济角度上来说实时定位系统所需的电子标签大范围的使用价格还是很贵,因此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组合型定位技术才能更好发挥优势及避开局限性。

德古是千百年来凉山彝族血缘家支制度的产物,是彝族民间社会的非正式权威,因其具有诚实守信、秉公办事等特点,在彝族民众中树立了良好的人格魅力。德古能结合彝族传统习惯法和国家法律,有效处理各类民间纠纷,促进彝区社会和谐发展,维护家庭和睦,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社会保障功能。随着彝区社会的巨大变迁,德古应当接受新知识、新的价值观念以及理性权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处理纠纷时应从“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以促进彝区社会安稳、进步、

四、结语

近年来彝区不少家支在本家支德古的号召下纷纷组织成立了家支教育基金,以帮助困难家庭孩子顺利完成学业,并鼓励有条件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2001年,Z县某德古联合几个家支成员,成立家族教育基金,并制定具体章程,章程明确规定考上大学本专科的学生奖励5 000元,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奖励8 000元,到目前为止该家族基金会共培养了20余名大学生,这无疑能促进彝区教育向好发展。

注释:

面对彝区“双高”现象⑨时,能够充分利用其在彝区的道德感召力及非正式权威,为彝区发展出谋划策。2019年1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天价彩礼提出了“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引导和鼓励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采取约束性强的措施,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的整治意见。“M 县彝族民间德古文化协会”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力支持党中央在2020年实现全国人民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实现脱贫奔康目标。为了扼制彝区返贫路径,控制高聘金趋势,化解彝区社会矛盾,创建彝区稳定秩序,促进彝区文明风尚;为满足基层彝族群众对无限制地上涨的婚姻聘金表现出的焦虑,期待规范控制的强烈愿望,M县彝族民间德古文化协会启动了控制婚姻聘礼工作,并制定了详细的内容,如:凡学历在高中以下(含高中)的女子,出嫁的礼金不得超过7万元;媒人不得为学历在高中以下(含高中),礼金超过7万元的女子做媒人等,并制定一系列监督机制。笔者实地调研发现,M县彝族民间德古文化协会的民间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婚姻聘礼不断上涨现象,M县婚姻聘礼为彝区社会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环境。

最后,“卡巴”不同。巫达认为过去“卡巴”是一种从年龄、辈分或阶级地位由上而下的单向馈赠,类似于印度的“檀施”(dan)和日本的“恩”(on)[2]。现在“卡巴”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此处“卡巴”可理解为调解费。过去,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德古处理事务的范围主要为“熟人社会”,调解成功后,主人家会按照调解满意度支付一定的调解费用,德古不会讨价还价,有时若主人家较为贫困,德古不会收取任何费用,主人家会以帮工、劳力支援等方式加以回报。现在,由于彝区流动性较大,过去“熟人社会”的格局被打破,德古“卡巴”大概为调解总额的百分之十。而苏易主要是代表家支内部处理事务,在处理成功后并不会收取任何费用,有时甚至会替家支成员先垫付赔偿费用。

从社会历史角度来看,在人类开始缔结婚姻之时,聘礼也就随之产生了。聘礼并不是凉山彝族独有的风俗习惯。弗里德曼在研究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时指出:女性的家务、生殖力以及主要参加的仪式都从一个家庭嫁到另一个家庭而发生了转换。女性权力从一个群体向另一个群体的传送,以聘礼的完纳而生效[5]38。人类学家已经调研过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彩礼和嫁妆制度,发现在很多社会,国家反复试图限制婚姻交换实践,但最终都不能成功。科莫罗夫指出、人类学中关于聘礼的理论集中与讨论婚姻礼物与社会群体的布局,身份的法律创设和权力的过渡以及姻亲协商之间的功能性关系[6]1-47。目前学术界用于解释中国社会婚姻交易的理论主要有婚姻偿付性理论和婚姻资助理论。在前一种理论的视角下,聘礼被阐释为男方家支付给女方父母的费用,用以确认对女方嫁与男方后,为其家族繁衍子嗣和家务劳动的权力转移。在后一种理论视角下,男方聘礼间接转换为女方的嫁妆,其实质是双方家庭资助新婚夫妇的途径。

④ 对于“节威”一次的翻译和解释,学术界并无统一定论,马长寿先生在其著作《凉山倮彝考察报告》中称“节威”为社会制裁;庄学本在其著作《西康彝族调查报告·社会生活》中将“节威”解释为“习惯上通行的法律”;《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形态》、《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等著作则称其为“凉山彝族家支习惯法”等。

⑤ 参见Mauss,Marcel.The Gift.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1967,P1。

⑥ 参见Mauss,Marcel.The Gift.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1967,P8-9。

在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草原住宅除了表达基本的生活经验和态度,也表达了他在建筑创作中结合地形和气候的关系。这是在建筑设计中,结合了对山地、气候环境要素的考虑。这虽然与很多其他自然因素(湿度、温度等)有关,并也存在地形地貌对建筑设计的影响。这需要从具体是设计案例中,寻找所存在的因素和条件。将这些环境要素利用到建筑设计中。去把握这些环境语言是一名建筑设计师要去学习的。在建筑设计中考虑自然环境的要素,体会每一个要素在建筑设计中的语言和内涵。

⑦ 在民主改革前的凉山彝区,过失杀人不一定偿命,可以用金钱赔偿,此钱便称之为“偿命金”。过去由于彝区经济发展落后,若无家支的帮忙,以一家人之力根本无法在短时期内支付“偿命金”。

⑧ 读书“无用论”由来已久,但新的读书“无用论”出现的背景是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及毕业从事工作跟所学专业毫无联系等现象。根据2013年的《中国蓝皮书》其中一项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研究报告,大约1/3的毕业生在从事与其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有部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不到30%。极端的例子是,只有约1/6的医学专业毕业生从事医疗工作。

⑨ “双高”指高婚姻聘礼、高丧葬费。

我有一个和有钱人私奔的母亲。她的样子,我已经不大记得了,毕竟年代久远,她的面貌只定格在我的三岁。母亲有几分姿色,在昌隆街是出了名的,当然,这是昌隆街的女人们告诉我的。她们往往指着我的眉毛眼睛赞叹,像,啧啧,真像。我听得出来,她们的言语之下,有另外一层涵义。母亲走后,父亲继续在街头卖他的油条,一卖就是十几年。他供我读书,供我吃吃喝喝。其实想想,有时候我挺没心没肺的。他那样为我,我还经常指责他,这儿不好,那儿不足。

参考文献:

[1]海乃拉姆、曲木约质.凉山彝族习惯法案例集成[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

[2]巫达.彝族社会中“尔普”形式的变迁[J].民族研究.2004(1).

[3]蔡富莲,米五作.当代凉山彝族血缘家支、传统习惯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4]林耀华.凉山夷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5]莫里斯·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M].刘晓春,译;王铭铭,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6]COMAROFF J L.The meaning of marriage payment[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0.

[7]马鑫,沈伟君.浅析凉山彝族“乌然者(身价钱)高的现象[J].青年与社会.2014(8).

[8]MALINOWSKI,BRONISLAW.Crime and custom in savage society[M].Paterson.N.J:Littlefield,Adams,1962.

[9]SAHLINS,MARSHALL.Stone age economics[M].New York:Aldinede Gruyter,1972.

[10]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M].李放春,刘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Study on the Function of Degu o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in Ethnic Yi Region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thropology

YANG Mei
(School of Yi Language and Culture,Xichang University,Xichang,Sichuan 615022,China)

Abstract: With accelerating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continuous pushing of the national policy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recent years,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Liangshan ethnic Yi regions.Being no longer a self-enclosed society, ethnic Yi group has more and more frequent exchanges and integrations with the outside world,and Yi people's views and values also changed to some extent.Nonetheless,problems still exist i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in Yi regions.When dealing with these problems, Yi people in their centrally populated and multiethnic areas still depend to a certain extent on their traditional customs and practices.Based on my field survey, I make an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investigate into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Degu o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Yi peo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thropology.

中图分类号:K28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883(2019)02-0005-05

doi:10.16104/j.issn.1673-1883.2019.02.002

收稿日期:2019-03-19

作者简介:杨梅(1987— ),女(彝),四川会东人,助教,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彝区社会与文化。

标签:;  ;  ;  ;  ;  ;  ;  ;  ;  ;  

杨梅:德古对凉山彝区社会发展的功能研究——人类学的视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