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柳娟: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构建逻辑研究论文

胡柳娟: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构建逻辑研究论文

摘 要:执政资源是执政党执政过程中积极运用各种要素的一个共同体系,这个体系支撑着政党执政能力的发挥。对致力于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构建适应长期执政视野的执政资源体系有其独特的逻辑:执政资源是长期执政的基础和前提;中国共产党有其特殊的执政资源形成机理;立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需要构建适应长期执政目标的执政资源体系。

关键词:新时代;长期执政;执政资源

所谓执政资源,指的是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有效运用的各种积极要素和有利条件的总和,这些要素和条件构成一个共同体系,共同支撑政党执政能力的提升。据此,笔者认为:新中国已经历70年风雨历程,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有效构建适应长期执政视野的执政资源体系,是新时代条件下提高长期执政能力不可回避的问题。因而,本文致力于要探索的问题是:执政资源之于长期执政的意义何在?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体系的构成机理是什么?如何开发和构建适应长期执政条件的执政资源路径?

一、执政资源:长期执政的基础和前提

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研究构建优良城邦的前提条件时,指出:“如果没有相应的生存手段,就不能产生一个优良的政体。所以我们可以预先设定各种各样的假想条件,但不应包括不可能的条件。我是说,比如众多的公民,以及相应的疆域等。就如同织工和船匠等其他制造者一样,应该事先准备好为自己的工作所需的原料(因为原料准备得越好,那么经过技术加工后所得的产品就越上乘),政治家和立法者就应该这样来准备好为他们的工作所必需的特定原料。”①在新的城邦体系构建过程中,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成为支撑性力量,这是我们今天依然需要回答和探索的问题。如果跳出亚里士多德所阐述的城邦构建视角,把这种基本政治逻辑运用于政党执政体系的构建中,显然,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别。从现代政治学的意义上来看,可以把政党理解为能代表特定群体利益,以赢得政权为使命的政治群体,但是,从执政的内在要求来说,一个政党要取得政权,实现执政,不能仅仅局限于所代表的阶级,而必须依赖整体社会资源,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决定了执政前途。所以,从根本上讲,在一个完整的执政过程中,强大的资源体系是支撑政治体系持久寿命的根本力量。这里的资源体系,可以理解为政治学意义上的“执政资源”。

观察图5,可推导出在编织到第圈时,上行线中每次相邻连线中,出现了2种运动,记为,指上行线中每次相邻连线的路径中有4个箭头,意味着上行线在编织到第圈的外圈时增加3颗珠子,指上行线中每次相邻连线的路径中有3个箭头,意味着上行线在编织到第圈的外圈时增加2颗珠子.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一文中论述共产党人的运动时,指出“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②而在论述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统治时,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③。其中,前者指出了政党获取执政地位的基本前提——执政党必须拥有集中并超越矛盾主体的利益格局,不能仅局限于某一阶级利益,必须代表整个运动的未来;后者实际上指出了政治统治的基本前提——生产工具(或者说物质资源基础)在数量上的多少决定了执政是否可持续。

改革开放40年、化肥流通体制改革20年以来,我国农资经销企业和经销网点迅速增加,农资流通企业数量明显增多,农村“夫妻零售店”遍地开花,保障了农民用肥供给。截至2017年底,仅供销合作社系统共有农资企业3873家,农资配送中心5000千余个,连锁、配送网点数30多万个,农资年销售总额达8831.8亿元。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中国农资流通企业仍然面对着许多现实问题。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李殿平认为,需要加快农资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步伐,推进农资流通企业由“一买一卖”的农资网点向农业综合服务商转型,适应现代高效农业的需求。

事实上,纵观世界各国,成功执政、拥有长久执政地位的执政党,都需要强大的执政资源作为应对风险、迎接挑战的基本条件。对于一党长期执政的政党而言(如朝鲜劳动党、古巴共产党、老挝人民革命党等),虽然具备天然的法理优势,但具有一定的惰性,容易僵化,因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依然会遇到现实困境:一方面因其长期掌握的执政资源,所受的监督与制约因素较少,会因利益分配问题存在较大的腐败空间,执政合法性受阻;另一方面长期执政的优势会限制执政党的转型,改革难以为继,致使现有执政资源支撑下的政治体系无法适应时代的变迁。恰如杰克·韦尔奇在《领导艺术》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在世界变得越来越不能预测的情况下,“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必须先发制人来适应环境的变化”④。所以,不断更新执政资源体系也是非竞争性政党需要面对的不可回避性问题。

理论的逻辑和现实的实践一再表明,任何社会制度下的政党运作,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执政资源与之相匹配,“雄厚的资源是政党执政不可或缺的条件”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主导、整合、创造执政资源的过程,就执政实践的历史渊源来说,党的执政源头可以追溯到1927年毛泽东同志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就开始不断积累、消耗、开发、扩展自身的执政资源:中共五大的纲领提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以争取最广泛的社会主体;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八大的纲领认清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但是由于思想准备不足,并没有在实践中执行下去,导致社会动乱,流失了已有的执政资源优势;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制度上进行了全方位的拨乱反正,消除了普通民众对党的焦虑与困惑,重新整合、开拓执政资源,赢得了广泛认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了社会主要矛盾,这也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执政资源的“开源”与“节流”,这是笔者在本文要致力探索的问题。

⑤齐卫平:《政党治理与执政能力建设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37页。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的构成机理

对于任何一个成功的政党来说,执政实践过程意味着对已积累起来的执政资源的自我消耗,然而这种消耗产生的作用往往是积极正面的。据此,笔者把这种执政过程中消耗的资源称为执政过程资源。在整个执政周期中,执政过程资源是维持政党正常运转的基础,是执政资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思想理论。思想理论资源是区别一个政党与另一个政党的主要标志之一,具有解释、辩护、激励和批判功能,这种理论作为“观念的力量”⑥,伟大之处在于:一是任何政党都不可能保证政策的执行解决现实中的所有问题,此时思想理论对社会发展形态做出的高度概括与提炼,以及对社会存在的精准表达,可以作为一种防守性方法来巩固政党的执政合法性;二是思想理论并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它会根据社会规律的发展变化,体现出理论本身特有的连续性与发展性,这就促使理论本身通过论证其正当性来改变现实的不合理性,进而通过引导社会对政党的认同逐渐转化为国家认同、政治认同。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种逻辑指导下成长起来的政党。自建党伊始,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党的行动指南、“活的灵魂”,党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并且在实践中总结出了“群众路线”“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等优良思想瑰宝。中国共产党承载的思想理论,向人民群众表达和传递了党的发展方向,使其成为了最有资格执政的力量,不仅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也使得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成为一种自发的情感依赖。如果没有思想理论的推动,就会在政党和人民之间形成情感真空,甚至演变为政治冷漠。

第二,阶级与社会。任何政党与生俱来就与阶级联系到了一起,政党都是以代表特定阶级的利益为基础参与政治运作的,所以,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特性。那么,政党一旦成为执政党,它所承载的阶级基础就转化为政党在政治运作中获得合法性地位、形成社会号召力和凝聚力的社会基础。但是,从执政的长期性来看,如果执政党仅仅着眼于特定阶级,那么势必影响执政的长久性。因此,这就要求执政党在执政实践中,从本阶级立场出发,扩大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身使命,这与西方国家中原生性政党仅仅强调特定阶层利益的立场有本质区别。恰如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提出,共产党人工作的出发点是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⑦。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无论政治建设、思想建设还是组织建设,都是将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力量来源,在长期政治实践中积累的群众基础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治理国家和构建社会的基本力量。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把政党所囊括的阶级和社会资源看作党的组合力量,这个力量一方面维持了党的领导,另一方面实现了对社会的整合与凝聚。

第三,组织体系和党员。各个政党之所以存在区别,在于其内部组织体系是不同的。虽然各个政党都有党员、组织原则、分支组织与机构等基本要素,但是各要素组合方式上的不同,直接决定了政党的差别。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根本的差别也体现在这里。与资产阶级政党所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一套严密的组织体系,它是由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党组织构成的统一整体,有“真正铁的纪律”⑧充分发挥党内民主与监督,实施民主集中制。这种体系的作用在于维护全党的团结与统一,形成合力。党员始终是组织体系的主体,是支撑政党这座“大厦”的中坚力量,党组织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赖于党员群体的活动。需要指出的是,党员对组织的贡献不仅仅在于能力,还取决于政治素养。所以,培育和挖掘政治思想过硬的党员,并凝聚成为一个有战斗力的群体,这对于致力于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9月28日是孔子诞辰纪念日,每年的这一天,我校都会钟鼓齐鸣,古乐飘扬,隆重举行“祭先师孔圣、承尊师传统、育德能英才”为主题的纪念孔子诞辰周年暨新生入学仪式活动,以此高擎中华文化传承的薪火,聆听圣哲先贤的训导,以庄严肃穆严谨的传统礼仪为我校学生的心灵深处埋下穿越千古万代的礼乐种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仪式教育相结合,通过活动塑造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第四,政党纲领。政党的纲领是一个政党的基本政治目标,它依据政党在一定时期内的目标任务确立奋斗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行动路线。一般而言,只有当政党制定出明确的纲领,这个党才得以公开树立自己的旗帜,确立自己存在的价值并实现领导,才是一个成熟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党的二大便确立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把民族解放、国家统一作为最低纲领,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纲领。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这两个纲领作为一种信念同中国的发展统一起来,不断得以充实,形成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的视野、格局,表达了中国共产党自强不息的责任担当,表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境界。这种精神力量在执政实践中,便转变为一种内生动力,一种发自内心的赞同与拥护,成为了获取执政合法性的重要精神资源。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颜一、秦典华译:《政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5-236页。

如今的梁璐,并不讳言自己对物质的需求,在他看来,生意经念好了也是修行,他不想做一个碌碌无为的还俗者,因为这会减低他人生故事的说服力。

三、立足长期执政,有效构建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的路径

对于一个政党而言,执政资源的创造与获得从来都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从继承的遗产中进行再造与规划。就中国共产党来说,今天已然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实际上对党的执政资源构建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因此,中国共产党要立足长期执政,正视执政规律,有效提出适应新时代要求和需要的执政资源构建路径。

(一)树立科学的执政资源观

所谓执政资源观,就是政党对待执政资源的态度。对于一个政党来说,不管执政与否,执政资源是客观存在的。在很多情况下,有的政党能理性对待执政资源,并充分利用,最终实现执政。比如新加坡人民行动党,自1959年新加坡独立后,人民行动党根据社会结构、社会发展任务的发展变化,不断利用已有资源,调整自身建设,获得了社会的广泛性认同,成为多党制国家中执政时间较长的政党之一。有的政党对待执政资源并没有清醒、理性的认识,流失已有资源,最终垮台,比如执政74年的苏共,尽管当时拥有很多资源和优势,但是苏共没有处理好与民众的关系,致使这些资源和优势大量流失,造成党群疏远,执政合法性丧失。所以,对于一个政党来说,要实现执政的长久性,科学对待执政资源十分关键。那么,什么样的态度才能称之为科学的态度呢?

一群九六式攻击机飞走了,又有几架零式战斗机摇着翅膀高速晃了过来,它们沿着石廊山石廊山阵地低空掠地而过,七点七毫米7.7机枪子弹在地上溅起一排排白烟,接着,又传来几声航空弹沉闷的爆炸声。

(二)合理保护和适度挖掘优质执政过程资源体系

现代政党政治实践的规律表明,政党一旦上升为执政党,其与国家、社会的关系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三者会不同程度地自觉界定自身功能和边界,并综合运用各自掌控的资源来维系这种稳定关系。但是就中国共产党来说,“以党建国”的特殊政治逻辑决定了党是新型政治格局和秩序的开启者、缔造者、领导者,现代国家的构建必须依赖于党的领导。这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能力是无法支撑起这个格局的,而能力的来源在于党所掌握的执政资源。中国共产党成立97年来,其执政资源的构成,应基于如下几方面:

在中国社会,政党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是一种纵向的治理关系,也是一种协调关系,此时“一定要有一个完整的政党体系,一个高效率的、低成本的、清廉的体系,深入到社会的大众中去的体系”⑪。从执政资源的视角考察,这个体系恰恰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全部过程,即过程性资源。主要包括:第一,权力资源。就中国共产党而言,是通过革命手段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身份转换的,这就注定了其自执政之日起就拥有权力资源优势,并且会随着政权的日益成熟,而竭力维护甚至扩展这种优势。但是,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日益明晰,“国家-政党-社会”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回路系统,多元、多样、共治、协商成为该政治系统的主旋律,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在运用权力资源时,一方面需要进一步理清政府、政党、社会的边界,做到权责一致;另一方面,政党作为治理的轴心与主体,要最大限度激活社会治理主体的积极性与活力,通过转变治理理念和政府职能,把对社会的管控,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共同推动服务型政党的实现。第二,组织资源。任何政党的运作都离不开组织基础,如何整合组织资源体系是当今世界各个政党都需要面对的问题。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基础出现了弱化、虚化和边缘化等问题,这对于拥有8944.7万党员、451.8万个基层党组织的大党来说,是十分危险的。对此,一方面在扩大党组织覆盖面的同时,调整和创新组织结构体系,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与社会的联系,寻找新的生长空间;另一方面,消除传统党组织单位化带来的条块化分割,建立以服务事务、行业协会、属地化等为依托的党组织体系,并按照一定的规则形成一个网络链接体系。第三,制度资源。制度资源是执政实践的一种核心资源,“是现代民族国家政治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⑫,主要包括法律、法规、规章等。在长期执政实践中,制度资源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于:维护党的权威,保证政党的所有活动在制度范围内运行,以维系政党的稳定性。需要做到:完善党内法规体系;中国共产党对重要问题的决策资源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运行;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资源的利用应有制度依据;广大党员、干部应自觉践行党内准则、条例。

②③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1、49页。

(三)拓展再生性执政资源

如果说过程性资源局限于政党本身的话,那么再生性执政资源则着眼于执政党与外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对此,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首先要考虑的是网络媒体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媒体作为“第三种权力”对政党的影响越来越大,而网络媒体作为高科技时代发展的产物,其“上下左右”互动的传播方式直接影响政党的执政形象。这在倡导社会开放化的西方国家尤为明显:曾任英国工党领袖的布莱尔之所以能获得连续14年的执政机会和较高的支持率,得益于网络媒体对其理念、政策以及个人形象等方面的宣传;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经因为“水门事件”卷入政治风波,引发了民众的信任危机,最终失去执政地位。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表明:媒体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帮助政党扩大影响力,也可以成为政党走向衰败的推手。对于新时代的中国来说,截至2017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为55.8%,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7个小时,这意味着,网络已经深度介入人们的生活,信息扩散的及时性和传播的裂变性不仅影响党的执政形象,更容易波及社会稳定性。那么,如何积极引导网络媒体的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扩展再生资源的新问题。一方面,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发挥网络媒体的政治传播功能。党管媒体就是要坚持“党媒姓党”的原则,形成中国共产党对舆论话语走向的决定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保证传播信息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潮流和趋势,避免媒体肆意歪曲党的历史、理念和政策,避免引起社会焦虑和恐慌。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网络媒体的舆论功能。舆论安全直接关系党的执政安全,中国共产党要把网络媒体作为自己的宣传主阵地,恰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⑬,使党的执政理念渗入到网络媒体空间,积极引导网络媒体向提高政党领导力和影响力方面发展。

其次是新技术。中国作为一个具有赶超性特点的后发现代化国家,决定了需要承担起发展经济的任务:一方面基于农业大国的现实国情,要保护和维持传统产业;另一方面,面临全球化的竞争,需要鼓励新兴产业和领域的创新。前者着眼于资源依赖,是保守稳健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后者着眼于战略选择,需要足够强大的科技来支撑。不管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科学技术始终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这样一来,科技资源成为国家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资源。需要指出的是,新技术是具有“溢出效应”的,也就是说,新技术在直接带来社会生产力提升以外,还会带来社会政治、思想观念、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改变,这是对社会整体资源的再调整和再分配,也必然带来一部分民众利益的改变。所以,对执政党来说,这种再调整和再分配条件下产生的民众对政党的认同度,直接构成了执政合法性的来源,如何开发和利用好新技术,让其外部溢出效应向巩固执政地位转变,这是各国执政党需要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就中国共产党而言,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新技术创新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墨子”号卫星成为唯一一颗在天上实验的量子通信卫星;FAST500米射电望远镜世界领先;载人航天、探月、C919大飞机、超算、蛟龙等科技成果问世;共享单车、移动支付、位置服务等便捷老百姓生活的科技应用广泛。这些科技成果在直接带来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美好期盼与认同,这种认同具有社会整体性,建立的是意义,而非来自中国共产党执政角色所发挥的功能,是人民对政党认可的一种持续性表达。

再次是专业的政治家队伍。相对于媒体资源和新技术资源,专业的政治家队伍资源并不存在不可控因素,是一项可以稳步推进的工程,不仅功在当代,更是利在千秋,其再生性更具有长远性,是一种可以永不枯竭的财富。主要表现在:执政党通过精心选拔苗子,重点培养,并通过一定的程序使之成为执政党的精英,进而实现对人才的补充。新时代条件下,选拔专业政治家需要遵循两点原则。一是要注重政治标准。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本质和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决定了其在人才选拔和使用中必然要突出政治标准:信仰坚定、对党忠诚;为民服务、淡泊名利;坚持原则、严于律己。这种政治标准的实质是:通过政治上的共识获取政党共识,进而扩大党的社会影响力,为未来吸纳和培养人才奠定基础。二是选用标准和程序上的创新。“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在其著作《以政治为志业》一书中说,在政治领域,优秀的政治家队伍的视野和格局决定了他们具有不同于普通党员干部的三种起决定性作用的素质能力:激情、责任感和分寸感。激情和责任感强调的并不在于情感上的亢奋与付出,而在于对从事事业的执着信念与做出的重要贡献;分寸感强调的是与现实打交道的过程中能时刻保持冷静、沉稳、客观、理性。这就决定了对专业政治家的选拔需要打破常规干部选任标准和程序,实行“五湖四海”、不拘一格。

注释:

第五,军队。政党拥有自己的军队,这并不是所有政党的通则。不同于早发内生性政党,依托议会选举实现对新秩序的构建与完善,中国共产党作为后发外生性政党,社会危机成为党得以产生、成长的前提,此时一个强制政党的存在成为维持社会秩序的首要条件。所以,中国共产党如果不掌握自己的军队,则失去了革命的可能性。对此问题,毛泽东作了十分理性的分析:“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⑨“所有这些,表示了中国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在中国,主要斗争形式是战争,而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⑩执政后,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体系和执政体系的确立,党缔造的人民军队成为了国家的军队,党的领导直接决定了军队工作的有效性,军队在承担保卫国家、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从根本上讲,中国共产党要树立自身的威信,不仅依赖于思想理论、组织体系、政党纲领等“软性”资源,而且离不开军队这个“硬性”力量,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特殊资源。

也许你此时正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为自己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而不知所措,甚至烦闷不已。你要明白,也许你并不是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只是没有去接触而已。

④程刚编译:《杰克·韦尔奇 领导艺术》,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一方面,要有忧患意识。执政资源好比台湾阿里山的神木,如能受良好护持,必然能活一两千年;如不精心呵护,很快就会沦为朽木。所以,对于一个政党来说,珍惜拥有的优势、怀有忧患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实践表明,许多政党在执政初期,都能奋发图强、居安思危、砥砺前行,然而一旦打开局面,便失去了最初的忧患意识,思想上僵化教条,组织上纪律松懈,作风上奢靡享乐、贪污腐化,此时已积累的执政资源便被一点点耗尽,直到人亡政息。例如,曾经被奉为社会主义国家“老大哥”的苏联共产党,执政74年后人亡政息,关键原因在于缺乏忧患意识,特权主义和享乐主义在党内盛行,在斯大林时期,一个高级干部一家的食品费用只占收入的10%,其余均来自政府补贴,相比不享受政府补贴的普通民众则需花费他们收入的70%。这就启示中国共产党,要实现长期执政,树立忧患意识,时刻铭记政党的使命职责和本质属性,是非常关键的。另一方面,要有权变观念。权变观念源于现代领导科学中的理论,其核心理念在于领导行为的有效性不仅仅取决于领导者自身的能力与品质,还取决于领导者与情景条件的配合程度。如果把该思维模式用于政党政治实践,那么可以理解为:执政党执政的有效性不仅仅取决于该党的理念与能力,还取决于能否依据环境的变化而对自身进行调适。换言之,政党的转型与发展,并不是内生的,而是植根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定性。这就决定了,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执政党所掌握的执政资源也会具有一定的伸缩幅度和发挥空间,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努力从社会发展的现实中寻求国家建设的执政资源,同时努力从这种执政资源中寻求创造促进社会成长的社会基础。

Daisy“渴望”去了解濒危的野生动物,对藏羚羊的生存现状“难过”,“放松”是源于大象的幽默,“高兴”是因为看到大象生存状态的改善,最后看到雨林中微妙的自然链,她“惊奇不已”。通过梳理这条情感线,前两遍的文章阅读浑然变成一体,有了关联意义,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调动。

⑥迈克尔·罗斯金著,林震等译:《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04-105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页。

⑧《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4页。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⑨⑩《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42、543页。

工程地质勘察包括工程地质勘察研究,施工现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地质调查,勘探,室内试验,现场测试等工作,目的是为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给予必要的依据和参数。工程地质条件一般是指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不良地质现象和水文地质条件。调查主要有五项内容:

⑪王沪宁:《政治的人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⑫[美]罗伯特·杰克曼:《不需暴力的权力——民族国家的政治能力》,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14页。

⑬习近平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220/c64094-281。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Logic of Ruling Resource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70 year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Hu Liujuan

Abstract:Governing resource is a actively element common system in which in the process of governing.For the CPC committed to long-term governance,it has it’s unique logic to construct a system of governing resources that fits the long-term governing vision:governing resources are the basis and premise of long-term governance;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it’s special formation mechanism of ruling resources.Based on the new era,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needs to build a system of governing resources suitable for long-term governance.

Key words:the New Era;Long-term Ruling;the Ruling 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19)03-0030-06

收稿日期:2019-02-10

基金项目: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课题“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调查研究”(18VSJ10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媒体视域下党的执政形象提升路径研究”(15CDJ015);2016年湖南省党的创新理论研究资助课题“改进党内巡视制度的对策研究”(16DZXB03)

作者简介:胡柳娟,女,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博士后,主要从事执政党建设基本问题研究。

编辑 王秀芳

标签:;  ;  ;  ;  ;  ;  ;  ;  ;  ;  ;  ;  ;  ;  

胡柳娟: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构建逻辑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