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意识论文-易铮,周啸

美意识论文-易铮,周啸

导读:本文包含了美意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服饰文化,崇善尚美意识,启示

美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易铮,周啸[1](2019)在《中国服饰文化对提升高职学生崇善尚美意识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高职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心态比较功利,教材选用的教学方法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文章以"中国服饰文化"教学为例,试图通过挖掘中国服饰文化的色彩美、风俗美和搭配美等崇善尚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崇善尚美意识,帮助学生提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获得崇善尚美的愉悦感和体验感,从而提升学生发现真、善、美的能力。(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9年29期)

田克萍[2](2019)在《《摩诃婆罗多》的“灵肉双美”意识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灵肉双美"是阐释印度文化矛盾性的一个切入点。作为印度文化的重要源头,《摩诃婆罗多》无论在命运观、行动观、还是正法观上,都闪耀着"灵肉双美"意识的光芒。吠陀时代的神祇尚未退场,史诗时代的英雄蠢蠢欲动。神人之子和神的化身是"灵"与"肉"最佳的中和。人不再甘心作为神的棋子与工具,但在命运面前又常常产生无力之感。俱卢战场上阿周那的迟疑是芸芸众生行动困境的隐喻。放弃行动是出于对命运的敬畏,奋发行动是突破灵肉二元对立的思维局限。《薄伽梵歌》所提倡的"无欲行动"是寻求灵肉间平衡的最佳注解。"灵肉双美"意识光照下的正法也不再僵化绝对,而是微妙难言,具有某种柔软的特质。这一切都始于对灵与肉的原始区分与认知。理论上的灵之美与实践上的肉之美相得益彰。印度原始初民对时间的最初体悟也促进了"灵肉双美"意识的产生。无限循环的时间与单向不可逆的时间在人的脑海中同时存在,逐渐演变出了叁世通联的时间互渗律。在时间互渗律的作用下,有限与无限的界限模糊了,"灵"与"肉"的界限也模糊了。探析《摩诃婆罗多》的"灵肉双美"意识,有助于开启一个更立体、更丰富的印度文化之门。(本文来源于《南亚东南亚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张琦[3](2019)在《从《流浪地球》看中美意识形态之电影呈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也是中国意识形态与电影有机结合的一次成功。电影与意识形态是无法分割的,电影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相对于国产电影,好莱坞电影是美国电影业的象征,是美国强大文化软实力构建的一环。好莱坞电影通过情感认同和先进的电影制作手段成功地向全球宣传了美国意识形态,塑造了美国国家的良好形象。《流浪地球》和《战狼2》等电影的出现,为我国意识形态的宣传和国家形象的塑造提供了积极的启示。(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9年08期)

崔妍[4](2019)在《浅析《潮骚》中叁岛由纪夫的美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潮骚》是日本当代着名作家叁岛由纪夫的作品,风格极为独特。作者在书中将希腊古典美与日本传统美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本文试从外在美与内在美这两个角度,结合作品的具体情节,探究《潮骚》中叁岛由纪夫的美意识。(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11期)

张体勇[5](2018)在《井上靖作品与日本传统美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井上靖是一位享誉世界文坛的日本作家,这不仅是因为其精湛的小说写作技巧,更是由于他为数众多的文学作品中所隐含的典型东方文学意蕴。井上靖在长期的文学创作实践中,始终立足于日本文学传统,将物哀、幽玄和自然美意识完美地融入作品之中,而这也构成了井上文学的主题基调。(本文来源于《东亚评论》期刊2018年01期)

黄芳[6](2018)在《谷崎润一郎作品中“美意识”的转变——以《痴人之爱》《细雪》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谷崎润一郎是日本耽美派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以《刺青》和《麒麟》为开端,正式登上日本文坛。谷崎润一郎以擅长描写扭曲的爱欲,独树一帜的题材,以及对于颓废美的追求而广为人知,极大地发挥了日本耽美派文学的特色,被称作"恶魔主义"。大正时代发表的《痴人之爱》描写了对于美丽女性的官能崇拜,其中关于美意识的认识、对有关嗜虐与受虐以及从中获取的快感的描写极具特色,可以说是恶魔主义的集大成之作。谷崎润一郎在后期,采用古典文体发表了一系列体现日本传统文化的作品。作品风格、素材以及文体都与前期作品截然不同,更侧重于描写日本古典美。作者本身对于美意识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本文主要以《痴人之爱》和《细雪》为中心,通过研究作品中作者的美意识,结合谷崎润一郎的人生经历及写作背景,分析其美意识的变化并尝试分析其原因。(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29期)

任晶晶,赵莹[7](2018)在《关于日本茶碗所呈现的美意识研究——以乐烧茶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茶碗是日本茶道所必需的茶具之一,被日本茶人奉为茶道的灵魂。而在众多的地域茶碗中,数乐烧茶碗最有名。本文通过对乐茶碗的介绍和研究,分析乐茶碗的特点,从而探究其内含的日本美意识。以乐茶碗中的美意识为窗口来窥视日本茶道文化中的美意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日本茶道文化。(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21期)

刘月皎[8](2018)在《《和汉朗咏集》的日本“美意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编撰于平安朝中期的《和汉朗咏集》是日本第一部将中国诗文、日本汉诗与日本和歌集于一身的,具有类书性质的佳句集,同时也是一部表现编选者文学批评思想以及平安时代贵族文化的批评集,它的问世开辟了日本诗歌集编选的全新方式,是日本文学史、文化史上的重要一页。《和汉朗咏集》编成的平安朝中期,日本民族意识觉醒,对传统文化的宣扬以及对汉唐文化的“日本化”成为文学界的主流,《和汉朗咏集》在编撰形式、编选内容等方面都明显表现出当时逐渐趋于成熟、独立的文学观,将对日本传统“美意识”的推崇渗透进诗歌集编选的方方面面,同时,作为中日古代文学、文化融合的产物,《和汉朗咏集》在处理外来文化与本国传统文化关系上可以说做出了成功示范,其中蕴含的并立、融合的思想为当今世界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拟从日本“美意识”的角度入手,将《和汉朗咏集》视为一部完整的作品进行整体性、综合性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从《和汉朗咏集》编撰的特殊历史时期、其“跨文化”性质以及“和汉融合”的特点对当代世界文学发展的价值等几个方面对选题的缘起及意义做了简要论述,介绍了《和汉朗咏集》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并对本文的核心论题“美意识”这一概念作了简要阐述。第一章追溯《和汉朗咏集》的日本“美意识”形成的历史语境,将《和汉朗咏集》的编撰置于整个平安朝和文化发展、复兴的大背景之中,通过梳理和文学,也即以和歌为代表的日本传统文学在平安朝汉文化的强势影响之下发展、复兴,再到融合汉文学最终形成盛极一时的平安朝文学的脉络,从历史的维度揭示《和汉朗咏集》中日本“美意识”表现的合理性。第二章重点在对《和汉朗咏集》编撰形式的分析。对于诗歌集来说,形式同样能够传达出编撰者的思想倾向和文学意识,并对内容有着一定的制约和影响。《和汉朗咏集》中对诗人、诗歌数量的把握已经暗含着编撰者将和文学与汉文学置于同一水平的文化自信,在各个部类的选择、编排上更体现出日本传统的季节意识以及将异质的文化调和、融合的倾向。第叁章的关注点在于对《和汉朗咏集》所编选诗歌的内容分析上,对其所选的和歌、汉诗以及中国诗文中表现出的日本“美意识”进行探究,涉及日本传统的自然观以及自然观统摄之下的诸如“物哀”、“幽玄”、“余韵”等“美意识”体现,并深入挖掘其接受、理解中国诗文时表现出的自我意识以及欲使和文学与汉文学“比肩而立”的主观意图。最后一章着眼当下,在总结《和汉朗咏集》对其后文学的影响的同时,从“和汉情结”入手,强调“和”,即调和、融合是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发展的共同特点,得出在全球化迅速发展,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越来越趋于同一的当下,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对待异质文化,才是一个国家保持本心、维护和弘扬民族特色的正确途径的结论。(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5-01)

黄丽婷[9](2018)在《从日本建筑文化看日本“美意识”的双重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建筑文化有其深邃的美学根源,随着历史的发展,日本人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日本"美意识"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发生着变化。本论文从日本建筑中的浮华美与简约美、规则美与不规则美、真实美与虚拟美叁个角度分析日本人"美意识"的双重性,从而进一步剖析日本人独特的审美观,准确把握日本文化的内涵。(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唐文元[10](2018)在《从《美丽与悲哀》看川端康成的日本传统美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川端康成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世界文坛大师,也是典型的日式作家,其作品一直以日本传统的物哀美意识为主基调。本论文将通过解读《美丽与悲哀》中所展现的唯美意识来探究川端康成作品的魅力所在。(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美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灵肉双美"是阐释印度文化矛盾性的一个切入点。作为印度文化的重要源头,《摩诃婆罗多》无论在命运观、行动观、还是正法观上,都闪耀着"灵肉双美"意识的光芒。吠陀时代的神祇尚未退场,史诗时代的英雄蠢蠢欲动。神人之子和神的化身是"灵"与"肉"最佳的中和。人不再甘心作为神的棋子与工具,但在命运面前又常常产生无力之感。俱卢战场上阿周那的迟疑是芸芸众生行动困境的隐喻。放弃行动是出于对命运的敬畏,奋发行动是突破灵肉二元对立的思维局限。《薄伽梵歌》所提倡的"无欲行动"是寻求灵肉间平衡的最佳注解。"灵肉双美"意识光照下的正法也不再僵化绝对,而是微妙难言,具有某种柔软的特质。这一切都始于对灵与肉的原始区分与认知。理论上的灵之美与实践上的肉之美相得益彰。印度原始初民对时间的最初体悟也促进了"灵肉双美"意识的产生。无限循环的时间与单向不可逆的时间在人的脑海中同时存在,逐渐演变出了叁世通联的时间互渗律。在时间互渗律的作用下,有限与无限的界限模糊了,"灵"与"肉"的界限也模糊了。探析《摩诃婆罗多》的"灵肉双美"意识,有助于开启一个更立体、更丰富的印度文化之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美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1].易铮,周啸.中国服饰文化对提升高职学生崇善尚美意识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9

[2].田克萍.《摩诃婆罗多》的“灵肉双美”意识探析[J].南亚东南亚研究.2019

[3].张琦.从《流浪地球》看中美意识形态之电影呈现[J].电影文学.2019

[4].崔妍.浅析《潮骚》中叁岛由纪夫的美意识[J].名作欣赏.2019

[5].张体勇.井上靖作品与日本传统美意识[J].东亚评论.2018

[6].黄芳.谷崎润一郎作品中“美意识”的转变——以《痴人之爱》《细雪》为中心[J].青年文学家.2018

[7].任晶晶,赵莹.关于日本茶碗所呈现的美意识研究——以乐烧茶碗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8

[8].刘月皎.《和汉朗咏集》的日本“美意识”研究[D].苏州大学.2018

[9].黄丽婷.从日本建筑文化看日本“美意识”的双重性[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10].唐文元.从《美丽与悲哀》看川端康成的日本传统美意识[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标签:;  ;  ;  

美意识论文-易铮,周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