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对患者术后营养支持效果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肠内营养对患者术后营养支持效果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一、肠内营养对术后病人营养支持疗效的前瞻、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胡洁蔓[1](2021)在《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在结直肠外科广泛开展,患者住院时间显着缩短。直肠癌临时造口多为回肠造口,造口排泄物稀薄量大且腐蚀性强,造口护理难度大。如何让临时造口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造口护理技术成为当前临床造口护理工作的难点。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临时造口还纳后,大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肠功能障碍,降低其术后生活质量。目前,关于造口护理的实践和研究均集中在造口建立期,尚缺乏还纳后患者的护理方案。研究目的:描述并分析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在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的支持性护理需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支持性护理需求状况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系统检索、评价和汇总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护理循证证据;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并验证其临床应用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以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为理论框架,按照患者需求、证据综合、证据传播、证据应用4个环节开展研究。1.患者需求:采用混合方法研究中的会聚平行混合方法对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临时造口患者进行需求分析。分别对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临时造口患者开展同期的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在定量研究部分,分别对长春市两所三甲医院行ERAS理念下直肠癌根治术和临时造口术的造口建立期患者,以及行造口还纳术的造口还纳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简版癌症支持性护理需求调查问卷和结直肠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还纳期患者调查问卷还包括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量表。在质性研究部分,采用最大差异抽样法选取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两个阶段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根据事先设计的访谈提纲进行半结构化深入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整合。2.证据综合:采用系统检索的方法对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对符合纳入排除条件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内容分析,提取和总结相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分级和推荐强度划分,最终形成最佳实践信息册或总结。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原始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总结归纳。3.证据传播:基于前期对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两阶段患者需求分析的结果,以及关于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护理循证证据的最佳实践信息册和还纳期护理相关文献系统评价结果,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通过邀请临床一线护理专家开展专家会议法对该方案初稿进行修订形成终稿。4.证据应用:通过在吉林省两所三甲医院开展前瞻性同期类实验研究,一所医院采用上述护理方案,另一所采用ERAS理念下常规护理方案,并在患者造口术后1个月、3个月和9个月继续对患者进行持续随访评估以评价该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1.患者需求:造口建立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生活质量总分中位数为68,四分位间距为19.75,且都有着广泛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其中信息需求、支持需求和心理需求得分最高,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是57.95(47.73)、50.00(50.00)和47.50(40.00)。该阶段患者信息需求主要包括造口护理相关信息和癌症治疗相关信息,支持需求主要为获得医疗团队的支持。自卑、无力感、内疚和担忧是该阶段患者主要的心理问题。造口还纳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生活质量总分中位数为95,四分位间距为35,略好于造口建立期患者。信息需求和支持需求是该阶段患者得分最高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是72.73(36.36)和40.00(45.00)。该阶段患者信息需求主要包括管理症状的方法和疾病的预后相关信息,支持需求包括医疗团队的支持和同伴支持。2.证据综合阶段:通过对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和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指南和系统评价进行文献检索,最终分别纳入指南文献5篇和系统评价7篇,以及指南文献9篇和系统评价3篇。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证据汇总以及专家小组的论证,最终形成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和造口建立期护理最佳实践信息册。因缺乏造口还纳期护理指南,对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原始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并总结归纳出9个方面的系统评价结果。3.证据传播阶段: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经研究小组反复讨论,构建了《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包括护理原则、造口两阶段护理子方案以及并发症预防和护理子方案三个部分。通过专家论证法将该方案进行简化和修订,形成终稿,包括护理原则、造口建立期护理方案和造口还纳期护理方案三个部分,造口建立期护理方案和造口还纳期护理方案主要包括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和延续性护理三个方面。4.证据应用阶段:除社会家庭状况维度外,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及其他维度得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除在性需求维度外,干预组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造口并发症发生率、造口还纳时间以及LARS的严重程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论:1.ERAS理念下造口建立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支持性护理需求程度较高,其中信息需求特别是造口护理和癌症治疗相关信息以及获得医疗团队的支持是该阶段患者最主要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2.ERAS理念下造口还纳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支持性护理需求程度较高,其中信息需求特别是管理症状的方法和疾病的预后相关信息以及获得医疗团队和同伴的支持是该阶段患者最主要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3.构建的《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应用于我国结直肠ERAS临床情境中具有一定有效性和可行性,值得推广并为临床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蒋璐剑[2](2021)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的功能性疾病,以胃肠动力障碍为主要表现,胃、胰十二指肠等手术术后常见。据统计肿瘤PGS总体发病率在5%-10%,其中胃大部切除术PGS发病率为8.5%,胰腺术后则高达19%-57%。目前西医治疗主要参考《美国胃肠病学杂志》治疗指南推荐的营养支持、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等,虽可改善症状,但尚无证据证明可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平均恢复时间仍需4-6周,因此,快速康复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治疗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中医中药体现出独特优势,尤其是中医外治法,我科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临床摸索与实践,逐步筛选出简便效廉的“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在超过5年的反复临床实践后,我们联合北京市主要三甲医院普外/腹部外科进行严格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77.8%(P<0.01),中位恢复时间为8天(P<0.01),以温阳行气为法的胃瘫外敷方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及严格的RCT研究证实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但能否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国际胰腺学术委员会ISGPS根据患者术后留置胃管或不能耐受固体饮食时长将PGS分级分为A、B、C三个级别(其中A级最轻,术后置管时间最短),而从既往RCT研究分层数据可以看出,A、B、C级患者中位恢复时间分别为3.00、6.78和8.29天,这一结果提示尽早干预可能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因此,我们尝试: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一方面,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筛选PGS高危人群;另一方面,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寒证”患者进行提前干预,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挖掘优势人群特征,这对进一步缩短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患者康复时间及节约国家有限医疗资源都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2.通过外部验证的方法验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简化。3.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并筛选“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方法1.模型研究通过制定检索策略及纳入、排除标准,检索国内外有关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相关文献并提取数据,应用Rev Man5.3及STATA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将Meta分析中计算得到的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合并风险度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2.临床研究:2.1模型验证部分:采用外部验证方法,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2019.01.01~2020.01.31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病例资料作为验证样本,结合ROC曲线及Med Calc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并通过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完成模型的简化。2.2“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部分:采用历史性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2020.10.01~2021.01.3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行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治疗组,于术后第一天提前予“胃瘫外敷方”干预,纳入前一年该院相同时间段(2019.10.1~2020.1.31)、相同手术医生、相同病种、相同手术方案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空白对照组,进行PGS发病率比较,结合PGS风险预测评分系统,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总结“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结果1.Meta分析及模型构建1.1本研究共检索及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影响因素相关文献3480篇,最终纳入82篇文献,包含78篇病例对照研究和4篇队列研究,涉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48342例,其中确诊胃瘫病例4397例。1.2剔除OR≈1的危险因素后,共纳入29个影响因素,初步构建模型为:Logit(P)=-2.31+1.2×(年龄≥67岁)+0.97×肥胖+0.89×体重减轻+0.51×饮酒史+0.62×HP感染+1.34×术前胃流出道梗阻+0.86×糖尿病病史+0.83×腹部手术史+1.45×术前高血糖症+0.41×术前贫血+0.83×术前低蛋白血症+0.77×急诊手术+1.02×非毕I式重建+0.99×术时≥3小时+0.48×3.5小时+0.54×(出血≥1000 ml)-1.83×(D0~2淋巴结清扫)+1.45×合并脏器切除+1.23×颈吻合+1.25×吻合口渗漏+1.37×腹腔感染+1.21×胰瘘+1.22×术后高血糖症+0.81×术后贫血+0.55×术后自控镇痛泵+1.07×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16×围手术期高血糖症+0.62×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2.临床研究2.1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与简化2.1.1采用外部验证方法,最终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样本病例共1031例,其中胃瘫组110例,对照组921例,结果显示:验证样本的模型预测结果和实际发病情况的AUC及95%CI分别为0.709(0.657~0.761)和 0.708(0.651~0.765),差异性检验结果为 Z=0.028,P=0.977,提示本研究所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与实际发病情况的预测效能接近且无统计学差异。2.1.2术前高血糖、术前低蛋白血症、术时≥3.5小时、合并脏器切除、吻合口渗漏、腹腔感染、术后高血糖、术后镇痛泵的使用、围手术期高血糖、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精神因素等1 1项单项影响因素对PGS风险预测具有诊断价值,但测效能小于本研究所建立的PGS风险预测模型。2.1.3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简化后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为:评分=12×(年龄≥67岁)+10×肥胖+9×体重减轻+5×饮酒史+6×HP感染+13×术前胃流出道梗阻+9×糖尿病病史+8×腹部手术史+15×术前高血糖症+4×术前贫血+8×术前低蛋白血症+8×急诊手术+10×非毕I式重建+10×术时≥3小时+5×3.5小时+5×(出血≥1000 ml)-18×(D0~2淋巴结清扫)+15×合并脏器切除+12×颈吻合+13×吻合口渗漏+14×腹腔感染+12×胰瘘+12×术后高血糖症+8×术后贫血+6×术后自控镇痛泵+11 ×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2×围手术期高血糖症+6×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简化后的PGS风险预测评分模型AUC及95%CI为0.710(0.658,0.762),ROC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节点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低危险度。2.1.4 简化的 PGS 风险预测模型 AUC 及 95%CI 为 0.710(0.658,0.762),ROC 曲线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诊断分界点可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低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2.1.5采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对1031例验证样本进行评分,对比是否发生胃瘫这一结局,结果显示:低危组746例,胃瘫发生率6.43%;高危组285例,胃瘫发生率21.75%。2.2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2.2.1一般信息试验组共收集病例152例患者,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5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1例;年龄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存在差异;性别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共收集病例152例,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14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6例;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年龄方面、性别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与对照组病种、术式构成比相同,年龄、性别、危险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资料可比。2.2.2疗效评价试验组整体人群、高危组、低危组胃瘫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整体人群:试验组:3.95%(6/152),对照组:13.16%(20/152);高危人群:试验组 10%(5/50),对照组:28%(14/50);低危人群:试验组0.98%(1/102),对照组5.88(6/102),其中整体人群及高危组胃瘫发生率的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整体人群P=0.004,高危组人群P=0.022,低危组人群P=0.053)。2.2.3“胃瘫外敷方”干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局部辨证属“寒证”人群特征“胃瘫外敷方”总体人群优势特征为:(1)总体人群:<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2)“胃瘫外敷方”高危人群优势特征为:术后无腹腔感染。研究结论1.采用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进一步简化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增强了使用便捷性。2.推荐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使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术后胃瘫风险评分,对于评分结果>51的患者,提示其为术后胃瘫高危人群,建议尽早开始干预。3.对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且经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估为高危人群的患者,予“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后胃瘫的发生,初步提示早期干预的必要性及合理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4.年龄<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是本研究中“胃瘫外敷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患者的优势人群特征变量。

王慧[3](2020)在《食管癌病人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现状与临床结局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食管癌围手术期病人免疫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现状,探索食管癌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对病人临床结局的影响,为进一步构建以证据为基础的食管癌病人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方案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便利抽样选取某省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食管癌围手术期接受免疫营养支持的180名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营养风险筛查2002量表(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2002,NRS2002)、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Clavien-Dindo并发症评价系统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并录入管理,使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独立样本t检验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秩和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有序logistics回归分析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1.食管癌病人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现状及免疫营养支持时机、免疫营养支持途径、免疫营养成份的单因素分析免疫营养支持时机:纳入本研究176名病人均于术后应用免疫营养支持,其中术前及术后均应用免疫营养支持61例,占34.6%;仅术后应用免疫营养支持115例,占65.4%;免疫营养支持时机在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相关资料各方面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营养支持途径:本研究176名病人均应用肠外营养(PN)途径行免疫营养支持,其中57.4%的病人应用肠外营养(PN)联合口服营养补充(ONS),42.6%的病人应用肠外营养(PN)联合肠内管道喂养(TF);免疫营养支持途径在术前梗阻程度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病变部位、手术术式、病理类型、体质指数(BMI)、营养风险(NRS)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营养支持成份:本研究176名病人所用免疫型营养制剂包括丙氨酰谷氨酰胺、复合辅酶、肠内营养混悬液(TPF)三种。应用丙氨酰谷氨酰胺居多,共96例,占54.5%;其次为肠内营养混悬液(TPF),共38例,占21.6%;第三位为应用复合辅酶,共33例,占18.8%;联合应用病人较少,应用丙氨酰谷氨酰胺联合肠外营养混悬液(TPF)5例,占2.8%,应用复合辅酶联合肠外营养混悬液(TPF)4例,占2.3%。免疫营养支持成份在月收入、术前梗阻程度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病变部位、手术术式、年龄、体质指数(BMI)、营养风险(NRS)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食管癌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病人术后住院时间多因素分析及免疫营养支持与术后住院时间的相关性分析食管癌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病人术后住院时间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术式、免疫营养支持时机为术后住院时间的相关影响因素(回归模型R2=0.197,回归系数分别为1.775、-0.184,P<0.05),开胸手术、仅术后应用免疫营养支持为病人术后住院时间增加的危险因素。免疫营养支持与术后住院时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免疫营养支持时机(r=-0.296,P<0.001)与术后住院时间存在负相关、免疫营养支持途径(r=0.195,P=0.013)与术后住院时间存在正相关。围手术期应用免疫营养支持、肠外营养联合口服营养补充(PN+ONS)更有利于缩短病人术后住院时间。3.食管癌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病人总住院时间多因素分析及免疫营养支持与总住院时间的相关性分析食管癌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病人总住院时间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免疫营养支持时机、免疫营养支持途径为总住院时间的相关影响因素(回归模型:R2=0.203,回归系数分别为1.318、-1.714、0.486,P<0.05),高龄、仅术后应用免疫营养支持、应用肠内管道喂养(TF)途径为病人总住院时间增加的危险因素。免疫营养支持与总住院时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免疫营养支持时机(r=-0.171,P=0.031)与总住院时间存在负相关、免疫营养支持途径(r=0.223,P=0.005)与总住院时间存在正相关。围手术期应用免疫营养支持、肠外营养联合口服营养补充(PN+ONS)更有利于缩短病人总住院时间。4.食管癌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病人术后并发症多因素分析及免疫营养支持与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食管癌病人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术后并发症影响因素的有序logitics回归模型:R2=0.236,纳入模型中的年龄(OR=1.365,P<0.05)、受教育程度(OR=0.973,P<0.05)、营养风险(NRS)评分(OR=0.113,P<0.05)、免疫营养治疗途径(OR=1.662,P<0.05)与食管癌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高龄、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术前即存在营养风险、应用肠内管道喂养(TF)为食管癌围手术期应用免疫营养支持病人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免疫营养支持与术后并发症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免疫营养支持途径(r=0.132,P=0.022)与术后并发症存在正相关。肠外营养联合口服营养补充(PN+ONS)更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结论:1.食管癌围手术期病人免疫营养支持时机主要包括术后免疫营养支持和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目前大部分食管癌手术病人仍仅于术后应用免疫营养支持;免疫营养支持途径主要为肠外营养联合口服营养补充(PN+ONS)及肠外营养联合肠内管道喂养(PN+TF),PN+ONS为目前食管癌围手术期病人免疫营养主要支持途径,术前梗阻程度影响免疫营养支持途径的选择;免疫型营养制剂包括丙氨酰谷氨酰胺、复合辅酶、肠内营养混悬液(TPF)三种,且单一应用者比例高于联合应用者,术前梗阻程度、月收入影响制剂的选择。2.免疫营养支持时机、免疫营养支持途径影响食管癌手术病人临床结局。围手术期应用免疫营养支持较仅术后应用免疫营养支持更有利于缩短病人住院时间;肠外营养联合口服营养补充(PN+ONS)较肠外营养联合肠内管道喂养(PN+TF)更有利于缩短病人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

杨丽惠[4](2020)在《电针对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大鼠胃肠功能恢复及相关脑肠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术后胃肠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PGD)是指手术后出现的以胃肠排空障碍为主的疾病,多发生于腹部手术后,以胃肠道手术为主,部分妇科手术后也可出现。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类疾病一旦发生,影响患者治疗及预后,增加患者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目前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机制尚不明确,其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现阶段,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以西医保守治疗为主,包括营养支持、促胃肠动力药、对症处理等,但多数治疗都存在不良反应且疗效有限,存在局限性,这种单一的防治手段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如何有效安全的促进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早日恢复是目前临床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当前,大量研究报道中医药在防治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疗效显着且经济安全,其以辨证论治、标本兼治、内外合治为理论依据,指导临床治疗。其中针灸作为外治法之一,直接作用于局部穴位,通过经络系统发挥疗效,达到治疗目的。针灸治疗简便效廉,安全副作用少、历史悠久,探究针灸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的疗效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科室近年来应用针灸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取得一定疗效,临床研究表明针刺治疗优于常规治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刺激穴位促进胃肠蠕动、胃电活动相关。脑肠肽是近年消化系统疾病研究热点之一,相关文献报道胃癌术后出现的脑肠轴功能失调、脑肠肽分泌紊乱可能是胃肠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基于国内外文献报道及本科室前期临床研究结果,旨在通过动物实验探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相关疾病与脑肠肽水平的关系和针刺对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大鼠相关脑肠肽的调节作用,以阐明电针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大鼠的作用及可能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目的:研究电针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大鼠,通过观察大鼠一般状况、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和胃泌素(Gastrin,GAS)、胃动素(Motilin,MTL)、胃促生长素(Ghrelin)三种脑肠肽水平,研究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模型大鼠发病机制与相关脑肠肽之间关系;探讨电针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大鼠的疗效和可能机制,为临床针灸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提供实验基础及科学依据。方法:将SD大鼠108只,雌雄各半,根据体重按随机数字表分组,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各12只,其余84只大鼠造模,造模结束后,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多潘立酮组、电针组;电针组,针刺足三里和三阴交,并予以电针干预,每次20min,每日1次,共12天;多潘立酮组予以多潘立酮片溶液灌胃,每日一次,连续12天;正常组、假手术、模型组每日捆绑固定20min,连续干预12天。每日记录各组大鼠体重、进食量、活动度。第12天治疗结束后,大鼠禁食不禁水24小时,予以酚红灌胃、麻醉取材,腹主动脉取血,取出胃、小肠、下丘脑组织,测量大鼠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分别检测各组大鼠GAS、MTL水平,选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各组大鼠胃、下丘脑组织Ghrel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1.1行为学方面:造模前各组大鼠精神状态良好,活动正常;造模后,相比正常组大鼠,造模组大鼠出现精神萎靡、扎堆、蜷缩,活动度减少;干预治疗后,电针组、多潘立酮组大鼠精神状态均较前明显好转,活动度明显增加。1.2体重方面:造模前各组大鼠体重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后,与正常组相比,造模组体重下降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将造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3组,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多潘立酮组、电针组体重均与之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组、电针组与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在体重方面多潘立酮组与电针组之间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符合模型要求。1.3进食量情况:造模前各组大鼠进食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后,造模组大鼠进食量明显减少,与正常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将造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3组,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多潘立酮组、电针组均与之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组、电针组,三者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符合模型要求。2.胃排空率治疗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排空率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大鼠比较,其余各组胃排空率明显增加,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小肠推进率治疗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在小肠推进率方面,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组和电针组在大鼠小肠推进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4.血清GAS和MTL水平4.1血清GAS水平:治疗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GAS水平降低,两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多潘立酮组、电针组血清GAS水平均显着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且电针组和多潘立酮组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2血清MTL水平:治疗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MTL水平降低,两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多潘立酮组、电针组血清MTL水平均升高,具有显着差异(P<0.01),且电针组和多潘立酮组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5.胃和下丘脑组织Ghrelin蛋自表达水平5.1胃组织Ghrelin蛋白表达水平:治疗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组织Ghrelin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多潘立酮组、电针组胃组织中Ghrelin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且多潘立酮组、电针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5.2下丘脑组织Ghrelin蛋白表达水平:治疗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组织Ghrel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多潘立酮组、电针组大鼠下丘脑组织Ghrel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且电针组与多潘立酮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本实验以电针为干预因素,以胃肠功能障碍模型大鼠为干预对象,选用多潘立酮作为对照药物,根据造模后大鼠行为学方面变化、体重下降、进食量减少、胃排空减慢指标判断造模大鼠符合胃肠功能障碍疾病模型;经干预后,模型组大鼠血清GAS、MTL、胃和下丘脑组织Ghrelin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组、电针组、多潘立酮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表明模型大鼠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可能与GAS、MTL、Ghrelin这三种脑肠肽水平分泌下降相关。2.经治疗后,发现电针及多潘立酮均可促进模型大鼠胃排空、促进胃肠动力,升高模型大鼠血清GAS、MTL水平,上调模型大鼠胃和下丘脑组织Ghrelin蛋白表达水平,表明电针和多潘立酮促进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大鼠胃肠功能恢复与上调这三种脑肠肽水平有一定关系;另在胃排空率、下丘脑组织Ghrelin蛋白表达水平方面电针组优于多潘立酮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电针在促进胃排空和上调下丘脑组织Ghrelin蛋白表达水平方面优于多潘立酮,且电针较多潘立酮治疗安全不良反应小,因此,值得推荐电针作为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手段。3.本研究表明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发病机制与相关脑肠肽水平异常具有一定关系,电针和多潘立酮可能通过调节异常脑肠肽水平,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储亚琴[5](2020)在《回馈教学对加速康复外科模式下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后早期ONS摄入的效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调查加速康复外科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后早期摄入口服营养补充剂依从性现状,分析影响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后摄入口服营养补充剂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将回馈教学这一健康教育方法应用到加速康复外科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后口服营养补充剂的摄入中,探讨回馈教学对结直肠肿瘤术后患者口服营养补充剂摄入依从性及术后恢复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患者术后早期摄入口服营养补充剂依从性、术后健康教育效果及改善营养状况提供依据。方法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2018年5月至2018年12月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普外科183例结直肠肿瘤术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后早期ONS摄入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第二部分为选取2019年1月—2019年6月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普外科结直肠肿瘤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术后常规健康教育,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回馈教学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天ONS摄入依从性、术前1天、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4天的人体成分变化、术后短期恢复指标。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结果1.现状调查结果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后早期ONS摄入依从性较低,依从性较好的患者仅占24%。年龄、文化程度、术后早期进食时间、术后首次通气时间及胃肠道耐受情况是影响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后早期ONS摄入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其中,文化程度、术后早期进食时间及胃肠道耐受情况是影响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后早期ONS摄入依从性的独立危险因素。2.干预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手术部位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依从性较高的患者占50%,而对照组仅占23.5%,试验组患者ONS摄入依从性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体成分变化方面,术前与术后第1天患者人体成分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比于术前,术后第4天试验组患者身体总水分、肌肉量、蛋白质的丢失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体脂肪及体重的丢失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早期进食时间、术后首次通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后早期ONS摄入依从性较低,医护人员需要进一步探讨更为有效的健康教育模式以促进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的理解,提高健康素养,促进健康行为。2.相比于传统的健康教育,回馈教学这一健康教育方法的实施不仅加快患者术后恢复进程,同时显着提高患者术后早期ONS摄入依从性,增加其术后营养物质的摄入,减少人体成分的丢失,改善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

姚凤波[6](2020)在《早期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术后快速康复的意义》文中认为[目 的]总结营养支持治疗经验,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管癌术后的疗效,为进一步改进食管癌术后营养支持方式、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提供理论依据。[方 法]选取2013年6月-2019年11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经根治性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搜集到病例52例。按照我科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实施时间分为2组,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25例,患者术后7天内(平均5.88天)开始经空肠造口管/十二指肠鼻饲营养管实施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非早期肠内营养组(n-EEN组):27例,患者术后8-13天(平均9.29天)开始经空肠造口管/十二指肠鼻饲营养管实施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17例)或术后经中心静脉实施完全肠外营养(10例)。比较EEN组和n-EEN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手术方式、吻合方式、术前营养不良状况、术后并发症(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肺部感染)发生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两组营养支持治疗效果。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样本均数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 果]两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手术方式、吻合方式、术前营养不良状况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方面,EEN组吻合口瘘、肺部感染以及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n-EE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住院时间方面,EEN组术后住院时间较n-EEN组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食管癌术后实施相对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够降低吻合口瘘、肺部感染以及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能够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有利于促进食管癌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薛志刚[7](2020)在《免疫营养干预影响肠道微生态及胃肠肿瘤结局基础与临床初探》文中指出第一部分 肠内免疫营养干预在胃癌中对肠道菌群及肿瘤增殖的动物研究初探研究背景:胃癌的化疗最常见的毒副反应之一是胃肠道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包括胃肠动力功能障碍、肠道菌群失调及肠黏膜屏障受损。免疫营养在营养补充、调节免疫和维持肠道微生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研究证据表明,免疫营养素如n-3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在结直肠癌、炎性肠病中起着维持肠道菌群平衡的作用,同时,有助于减少结直肠癌中化疗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甚至与肿瘤预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目前,在胃癌中关于化疗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作用尚不清楚,免疫营养干预对胃癌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及与肿瘤增殖的关系有待研究。研究目的:通过构建615小鼠胃癌移植瘤-化疗动物模型,初步探究胃癌中,化疗及移植瘤建立对肠道菌群的影响,通过给予胃癌化疗小鼠补充谷氨酰胺(Glutamine,GLN)和鱼油,探究补充免疫营养对肠道菌群和肿瘤增殖的作用。研究材料与方法:随机将36只6周龄雌性615小鼠分为一下6组:第1组化疗组(CON1,n=6),分别在第3、6、9天腹腔注射5-Fu;第2-5组615小鼠皮下注射MFC前胃癌细胞(5X 106)构建胃癌移植瘤模型(当天记录为第0天),随后予以5-Fu化疗干预构建胃癌-化疗动物模型,第2组不进行干预(CON2,n=6),第3组生理盐水干预组(NS,n=6),第4组为低剂量谷氨酰胺干预组(Low GLN/LG,n=6),第5组为高剂量谷氨酰胺干预组(High GLN/HG,n=6),第6组为鱼油干预组(PUFA,n=6)。在干预前基线(第-7天)、移植瘤前(第-1天)、2-5组第一次化疗前(第6天)及干预完成后第21天,留取新鲜粪便标本,采用16S rRNA方法测定肠道菌群。比较第2-5组移植瘤生长速率。定义p<0.05为显着统计学差异。结果:基线菌群特征结果显示,厚壁杆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主,前者占比为41%-57%,后者占比39%-56%,之和92%-98%,二者比值F/B 比在0.73-1.46之间。化疗干预后,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着增加,拟杆菌门显着下降,F/B 比升高为2.39,属水平上,艾克曼菌属(Akkermansia,Akk)比例显着下降(2%-4%→1%,p<0.01)。PUFA组厚壁菌门丰度显着降低、拟杆菌门显着升高,F/B比为1.0,维持在基线范围(0.73-1.46),属水平上,Akk菌属相对丰度显着升高。HG组厚壁菌门丰度显着降低、拟杆菌门显着升高,F/B比为1.48。PUFA组移植瘤大小为0.26±0.23g,HG组移植瘤大小为0.32±0.18g,小于CON2组0.72 ±0.41g,未见显着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13和0.10)。结论:5-Fu化疗增加胃癌移植瘤小鼠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减少拟杆菌门比例,F/B 比显着升高,Akk菌属比例下降,菌群结构改变。补充鱼油和谷氨酰胺可以逆转因化疗造成的菌群结构改变,维持肠道菌群F/B 比降低至正常范围,补充鱼油可以显着增加Akk菌属相对丰度,可能有助于抑制肿瘤增殖。第二部分 肠内营养干预对胃肠肿瘤肠道菌群特征及临床结局影响的初探研究背景:营养干预影响肠道菌群的研究方兴未艾,一方面,特定营养干预可能影响肠道菌群结构,另一方面,不同营养支持方式也可能影响肠道菌群结构。有研究提示,肠外营养干预可能造成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菌群结构变化,同时,有研究提示菌群变化与感染并发症可能有关。胃肠肿瘤病人术前营养支持治疗预康复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理念越来越得到重视,围术期营养支持治疗,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及术后感染相关并发症的研究较少,值得进行初步研究和分析。研究目的:初步探究围术期肠内营养干预对胃肠肿瘤病人肠道菌群以及对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研究对象与方法:纳入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接受择期手术的胃肠肿瘤病人,根据病人术前是否给以口服肠内营养支持进行预康复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围术期营养支持策略,将病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术前口服肠内营养至少3天,每日至少500ml,根据加速康复理念,术后早期(第1-2天)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术前不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术后3天禁食予以肠外营养及补液支持。分别于术前和术后5-7天留取新鲜粪便提取DNA,进行16S rR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特征,记录术后感染并发症、总并发症及术后住院天数。定义p<0.05为显着统计学差异。结果:研究纳入2017年12月至2018年4月在择期胃肠肿瘤病人37例,其中对照组(CON组)24人,研究组(EN组)13人。在属水平上,艾克曼菌属(Akkermansia,Akk)在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和<0.1%,术后分别为4%和0.4%,围术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后,Akk菌属比例增加。术前大肠志贺菌属(Escherichia Shigella)在EN组和CON组分别为9%和5%,术后分别为11%和19%。术后感染并发症EN组1例(8%),CON组5例(21%),术后总并发症分别为1例(8%)和9例(38%),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8.0±2.1天和12.3±7.5天,但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围术期强化的肠内营养干预可以增加Akk菌属相对丰度,减少大肠志贺菌属比例,可能有助于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加速术后康复。Akk菌作为潜在新型益生菌可能提示更好的术后临床结局。第三部分围术期肠内免疫营养干预对胃肠肿瘤临床结局的影响研究背景:围术期肠内营养支持可能有助于优化术后临床结局,加速术后康复。免疫营养素如鱼油有助于减少术后产生的炎症因子级联反应(inflammatory cascade),抑制前炎症因子的过度活化,可能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尤其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在胃肠肿瘤病人围术期应用免疫营养减少感染并发症、实现加速康复,结论尚不一致。研究目的:研究围手术期补充免疫营养对胃肠肿瘤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研究对象与方法:纳入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接受择期手术的胃肠肿瘤病人,研究组,术前连续5天和术后7天补充免疫营养(速愈素饮或瑞能),术前口服每日600-800ml、术后肠内途径序贯补充,对照组围术期营养支持治疗方案为普通型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不含鱼油、精氨酸、核苷酸等免疫营养成分)。前瞻性收集病人术后感染并发症、总并发症和术后住院天数。感染并发症定义参考美国国家疾病与预防中心指定的医疗相关感染并发症。P<0.05为显着统计学差异。结果:纳入2016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胃肠专业组连续收治的胃肠肿瘤患者190人,其中,研究组69人,对照组121人,胃癌105例、结直肠癌39例、胃肠间质瘤38例和小肠肿瘤8例。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3%(3/69)和13.2%(16/121),研究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3),其中明确原因的主要感染并发症类型为消化道漏4.2%(8/190)和肺部感染2.6%(5/190),术后总并发症,研究组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39)。研究组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8.2±2.1天,显着低于对照组10.8±9.4天(p=0.030)。结论:围术期免疫营养干预可能有助于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和术后总并发症,缩短术后平均住院天数,有助于术后加速康复理念的实践。第四部分胃癌新辅助化疗结合营养支持对长期生存的影响研究背景:中国是胃癌的高发国家,局部进展期胃癌的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联合围手术期治疗为主。近年来,关于新辅助化疗治疗胃癌的研究越来越多。胃癌病人营养不良比例高,新辅助化疗期间进行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营养情况,甚至可能影响病人长期生存。研究目的:本部分主要纳入我院胃癌新辅助化疗病人,研究新辅助化疗期间营养支持使得病人体重增加或维持,对胃癌病人长期生存预后的影响。研究对象与方法:纳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接受新辅助化疗及择期手术的胃癌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新辅助化疗方案SOX或XELOX方案,在化疗期间予以营养支持治疗,通过营养支持体重增加或维持不变者为研究组,未进行营养支持或术前1-3个月体重下降为对照组。随访病人长期生存信息。Kaplan-Meier方法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研究纳入在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胃癌病人274例,其中研究组214例,对照组60例。基线水平,两组年龄、性别、BMI、手术方式、病理分化及TNM分期均无显着差异。研究组五年总生存率为58.2%,对照组为32.6%,研究组显着高于对照组。结论:新辅助化疗结合营养支持,可能有助于改善病人营养状态、提高化疗耐受性和手术切除率,甚至可能改善长期生存。第五部分长期肠外营养在胃肠功能障碍中的应用及感染风险模型建立研究背景:肠功能障碍或肠衰竭病人肠内营养摄入不早,需要依赖长期肠外营养,从医院到家庭的模式转变,使得未来家庭肠外营养(Home parenteral nutrition,HPN)成为趋势。长期肠外营养病人中,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LABSI)是 HPN 最严重、威肋生命的并发症之 一。研究感染相关风险因素,有助于早期识别高危人群,预防CLABSI发生。研究目的:调查分析家庭肠外营养病人中感染相关风险因素。研究对象与方法:纳入2018年1月1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院进行HPN服务管理的成年病人,随访至2019年6月30日,使用现有医疗记录收集人口统计学和临床数据。CLABSI报告由传染病专科医生进行前瞻性、独立判断。P<0.05为显着统计学差异,p<0.2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研究纳入114例进行HPN的病人,平均年龄为54 ± 16岁,女性为68%,平均BMI为25±5.6kg/m2。HPN中位数天数为 516(15-10281)天,26%有CLAB SI既往史。导管类型包括,PICC为72.6%、隧道式为23.9%和Port植入式为3.5%。CLABSI的发生率为0.89/1000导管天数。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造口存在(OR=22.0;95%CI,4.8-101.7)、隧道式和 Port植入式导管(OR=4.4;95%CI,1.4-13.9)和BMI<18.5(OR=5.9;95%CI,1.4-24.2)作为血流感染发生的相关风险指标。结论:在成人HPN患者中,造口存在、使用隧道式或植入式导管以及低BMI与CLABSI发生有关。规范化造口护理和营养支持可能有助于降低CLABSI发生。

支梦伟[8](2020)在《基于ERAS理念探讨不同时机穴位贴敷对术后肠功能及自主神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指导下,运用文献计量学法,筛选出穴位贴敷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干预穴位,再通过临床试验,比较术前贴敷与术后贴敷对术后胃肠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寻找穴位贴敷治疗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最佳干预时间。方法:(1)以文献计量学法从217篇穴位贴敷干预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诊疗经穴中探寻规律,筛选出最常用的贴敷穴位;(2)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江苏省中医院普外科择期行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105例,随机分为术前贴敷组(n=35)、术后贴敷组(n=35)和对照组(n=35)。对照组实施加速康复外科相关措施,术前贴敷组、术后贴敷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从术前3天、术后6h开始接受穴位贴敷干预,至患者出现首次排气或排便后停止干预。记录各组患者术后首次自主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进食时间;术后第1、2、3天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腹痛评分;入院时、术后1周后胃肠道症状分级评分量表(Gastrointestinal symptom rating scale,GSRS)评分;入院当天、术后第 1 天、术后第3天心率变异度指标(SDNN、LF/HF)以及干预期间的不良反应。比较不同时机穴位贴敷的临床疗效,寻找最佳干预时机。结果:(1)通过文献计量学法,筛选出穴位贴敷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最为常用穴位分别为神阙、足三里、天枢、上巨虚、关元、大肠俞、气海、三阴交、内关及下巨虚穴,获取应用频率最高的3~5位腧穴作为干预穴位。为避开手术伤口及便于操作,本研究选取四肢穴位,即取双侧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内关及下巨虚穴。(2)与对照组相比,术前贴敷组术后首次排气、排便、进食时间均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2、3天VAS腹痛评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后GSRS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3天的SDNN、LF/HF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与术后贴敷组相比,术前贴敷组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均缩短,差异具有统计意义;术后第1、2、3天VAS腹痛评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3天SDNN均高于术后贴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LF/HF高于术后贴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与对照组相比,术后贴敷组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均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2、3天VAS腹痛评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后GSRS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中医操作可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检索,运用文献计量学等统计学方法筛选出有循证依据、最常用的干预穴位,有利于提高取穴的精确性,从而提高疗效。(2)术前穴位贴敷可以有效缩短术后首次排气、排便及进食时间,改善术后胃肠道症状,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3)穴位贴敷可以有效减轻术后腹痛,且术前穴位贴敷镇痛效果优于术后;(4)术前穴位贴敷干预可以使心率变异度增加,减轻机体应激反应,降低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提高副交感神经活性,从而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5)术前穴位贴敷安全有效,可以有效治疗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患者胃肠功能紊乱,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王振兴[9](2020)在《加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研究及对术后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性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术后胰岛素抵抗的影响,从而探讨腹腔镜联合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的最佳处理方案。方法:1.回顾性选取铜陵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从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间,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性切除术40例作为ERAS组,另同期选取围手术期用传统方法处理腹腔镜胃癌手术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ERAS组和传统组在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后淋巴结清扫枚数、术中出血量;术前第1天、术后第1天、3天、7天血清白蛋白、C反应蛋白、IL-6及PCT水平)以及术后恢复指标(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恢复时间、首次经口饮食时间、鼻肠管拔管时间、肠外营养使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疼痛VAS评分、术后体重与术前体重比值、术后并发症)的差异。2.前瞻性选取铜陵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从2017年5月到2019年5月符合标准的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80例,随机分成ERAS组40例,观察组40例。比较两组术前第1天、术后第1天、3天、5天晨7:00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手术方式、吻合方式及肿瘤大小、术后TMN方面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术中指标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的清扫数量分别是240.56±28.04min、71.75±38.16ml、23±6.2枚,ERAS分别为237.25±48.70min、62.25±35.19ml、25±7.4枚,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中补液量及切口长度分别为2440.00±182.29ml、9.7±2.30cm,ERAS组分别为2288.75±397.18ml、7.4±1.65c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术后通气时间ERAS组54.91±24.94h,对照组65.79±22.04h;术后排便时间ERAS组63.37±26.66h,对照组74.18±20.31h;首次下床活动距手术结束时间ERAS组18.58±3.30h,对照组25.30±4.38h;术后开始肠内营养时间、首次经口进食时间、术后肠外营养使用时间、鼻肠管拔出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ERAS组分别为19.87±8.45h、22.41±11.27h、4.60±2.00d、8.44±2.87d、9.23±2.36d、5.40±0.65万,对照组分别为41.62±7.04h、87.55±15.04h、8.12±2.47d、9.81±2.66d、10.64±2.10d、5.86±0.76万,ERAS组与对照组相比时间均缩短、住院花费更低,二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术后5天疼痛VAS评分,术后第前3天ERAS组比对照组评分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4日、第5日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ERAS组在术前第1天、术后第1天、3天ALB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在术后第7天ERAS组与对照组分别为36.6±2.6g/L、35.6±1.9g/L,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BWR在术后第1天、3天、30天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仅在术后第7天ERAS组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分别比较两组炎症应激指标CPR、IL-6、PCT,两组患者中术后第1天、3天、7天水平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期相比ERAS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ERAS组Clavien-Dindo分级I级的发生率为17.5%低于对照组的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级及以上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在术前1天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第1、3、5天组间比较ERAS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ERAS理念应用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安全、有效。它能促进术后肠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轻应激反应、改善营养状态、降低住院费用,同时ERAS在减轻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后胰岛素抵抗有一定的优势。

陈强[10](2020)在《术前肠内营养对营养不良胃癌患者术后近期结局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最常见的胃肠道肿瘤之一,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世界前列,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措施。胃癌患者术后恢复受患者体能、营养状态、手术创伤应激等多种因素影响。营养不良在胃癌中较为普遍,研究表明,营养不良的胃癌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上明显升高,对整个治疗过程极为不利,因此营养支持治疗在临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肠内营养是目前营养支持方式之一,其不仅能够供应机体所需能量,成分全面,而且更加符合生理,在保护肠粘膜屏障、防止细菌移位,维持内环境稳定发挥积极作用。因此肠内营养成为胃肠道手术围手术期主要营养支持途径。大量研究表明,胃癌术前肠内营养能够明显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增强免疫能力,减轻应激反应,促进患者恢复。但也有一些学者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认为术前肠内营养对预防术后并发症方面不具备优势,甚至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因此对于术前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是否有益仍存在争议。本文将通过循证医学的方法,系统评价术前应用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近期的影响。目的:系统性评价术前肠内营养补充对胃癌患者术后近期营养状态、免疫功能、炎性反应、肠道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为促进胃癌患者术后恢复提供证据。方法: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文数据库中关于胃癌患者术前肠内营养的随机对照试验,发表年限为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9月。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偏倚风险分析。使用Rev Man v5.3软件对各个数据进行分析,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评价。结果:一共检索到中英文文献1652篇,经筛选后一共纳入16篇文献,中文12篇,英文4篇。实验组和对照组均775例患者,共1550例。对术后5组共11项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示:营养指标:11项研究比较术后白蛋白(MD=1.94,95%CI[1.47~2.42],P<0.00001);9项研究比较术后前白蛋白(MD=11.54,95%CI[2.97~20.11],P=0.008)。免疫指标:6项研究比较术后细胞免疫指标,CD4+T细胞(MD=2.54,95%CI[1.43~3.66],P<0.00001);CD8+T细胞(MD=-2.50,95%CI[-3.45~-1.56],P<0.00001);CD4+/CD8+(MD=0.26,95%CI[0.03~0.49],P=0.03)。8项研究比较术后Ig G、Ig A指标,Ig G(MD=0.32,95%CI[0.11~0.54],P=0.003);Ig A(MD=0.03,95%CI[-0.24~0.29],P=0.85);4项研究比较术后Ig M指标(MD=0.14,95%CI[-0.10~0.39],P=0.24)。4项研究比较术后炎性反应指标:C-反应蛋白(MD=-0.22,95%CI[-0.29~-0.15],P<0.00001)。6项研究比较了术后首次排气时间(MD=-17.25,95%CI[-34.81~0.32],P=0.05)。8项比较术后并发症(OR=0.59,95%CI[0.40~0.87],P=0.008)。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敏感性分析,其结果较为稳定,纳入研究的文献无明显发表偏倚。结论:术前肠内营养补充能增强营养不良胃癌患者术后近期营养状态和免疫能力,降低术后应激反应及并发症,但对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无明显影响。

二、肠内营养对术后病人营养支持疗效的前瞻、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肠内营养对术后病人营养支持疗效的前瞻、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核心概念界定
        1.2.2 相关理论
        1.2.3 ERAS的发展历史和主要内容
        1.2.4 ERAS在结直肠外科治疗护理中的应用的文献回顾
        1.2.5 癌症患者需求测评工具
        1.2.6 结直肠癌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及其相关因素的文献回顾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患者需求
    2.1 ERAS理念下造口建立期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混合方法研究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方法
        2.1.3 研究结果
    2.2 ERAS理念下造口还纳期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混合方法研究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方法
        2.2.3 研究结果
    2.3 讨论
        2.3.1 造口建立期患者护理需求分析
        2.3.2 造口还纳期患者护理需求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证据综合:系统评价
    3.1 成立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造口护理循证实践小组
    3.2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文献的检索和评价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方法
        3.2.3 研究结果
    3.3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证据的总结和等级评价
        3.3.1 研究目的
        3.3.2 研究方法
        3.3.3 研究结果
    3.4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文献的检索和评价
        3.4.1 研究目的
        3.4.2 研究方法
        3.4.3 研究结果
    3.5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证据的总结和等级评价
        3.5.1 研究目的
        3.5.2 研究方法
        3.5.3 研究结果
    3.6 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文献系统评价
        3.6.1 研究目的
        3.6.2 研究方法
        3.6.3 研究结果
    3.7 讨论
        3.7.1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3.7.2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3.7.3 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证据传播: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
    4.1 成立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制定小组
    4.2 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
    4.3 《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的专家论证
        4.3.1 研究目的
        4.3.2 研究方法
        4.3.3 研究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证据应用:临床试点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和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研究方法
        5.2.3 评价指标
        5.2.4 资料收集
        5.2.5 质量控制
        5.2.6 伦理许可
        5.2.7 统计分析
    5.3 研究结果
        5.3.1 失访情况
        5.3.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5.3.3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的均衡性比较
        5.3.4 干预方案对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5.3.5 干预方案对患者生活质量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5.3.6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不同时点的造口相关并发症比较
        5.3.7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造口还纳时间比较
        5.3.8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LARS严重程度比较
    5.4 讨论
    5.5 本章小节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造口建立期患者问卷调查表
    附录二 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 造口建立期患者一般资料记录表
    附录四 造口建立期患者访谈提纲
    附录五 造口还纳后患者问卷调查表
    附录六 造口还纳期患者一般资料记录表
    附录七 造口还纳期患者访谈提纲
    附录八 中文版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Ⅱ
    附录九 AMSTAR评价清单及说明
    附录十 JBI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2014 版)
    附录十一 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综述
    综述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中医研究进展
        一、古代中医认识
        二、当代医家认识
        三、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西医研究进展
        一、概述
        二、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三、诊断及分级
        四、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Meta分析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检索策略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4. 质量评价
        5. 资料提取
        6. 统计方法
        7. 模型构建的方法
    第二节 Meta分析结果及模型构建
        1. 文献检索结果
        2. 纳入文献分析
        3. 文献质量评价情况
        4.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
        5.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
    第三节 讨论
        1. Meta分析合并结果
        2.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的使用说明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研究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及简化
        前言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结果
        1. 模型验证
        2. 模型简化
        第三节 讨论
        1. 既往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
        2. 模型的优效性及不足
    研究二 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 研究设计与方法
        2. 研究对象
        3. 治疗方案
        4. 数据收集
        5.统计学方法
        第二节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疗效评价
        3. 优势人群特征筛选
        4. 安全性分析
        5. 随访
        第三节 讨论
        1. “治未病”思想与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
        2. 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估“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效果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3. “胃瘫外敷方”组方潜力挖掘
        4.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结合“胃瘫外敷方”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性
    三、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附录1: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发病因素森林图
    附录2: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漏斗图
    附录3: 验证人群PGS发生概率及得分表
个人简介

(3)食管癌病人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现状与临床结局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研究背景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研究目的与意义
    4.相关概念
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工具
    3.调查方法
    4.资料收集与数据分析
    5.伦理学原则
    6.质量控制
    7.技术路线
结果
    1.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2.研究对象的免疫营养支持及临床结局资料
    3 研究对象的免疫营养支持现状及临床结局的相关分析
讨论
    1 免疫营养支持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免疫营养支持与临床结局相关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食管癌病人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及评价指标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一般资料调查表
    附录2 营养风险筛查2002量表
    附录3 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系统分级
    附录4 知情同意书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4)电针对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大鼠胃肠功能恢复及相关脑肠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胃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胃癌最新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2. 胃癌和胃癌术后并发症
        3. 胃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相关疾病
    二、胃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中医学研究进展
        1. 中医认识
        2. 中医药防治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相关疾病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与设备
        1.3 所需试剂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
        2.2 造模
        2.3 治疗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大鼠一般情况(行为学、体重和进食量)
        4.2 对各组大鼠胃排空率的影响
        4.3 对各组大鼠小肠推进率的影响
        4.4 对各组大鼠血清GAS、MTL水平的影响
        4.5 对各组大鼠胃及下丘脑组织Ghrel in蛋白表达的影响
    5. 讨论
        5.1 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相关疾病命名
        5.2 中医对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的认识
        5.3 选用电针治疗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的意义
        5.4 腧穴处方选用原则
        5.5 选用多潘立酮作为阳性对照药物的原因
        5.6 检测指标选择的目的和实验结果分析
        5.7 脑肠肽与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
        5.8 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动物模型的选择
    6.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回馈教学对加速康复外科模式下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后早期ONS摄入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回馈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关键词及其定义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加速康复外科模式下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后早期ONS摄入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回馈教学对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后早期ONS摄入依从性及术后恢复的影响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小结
    4.1 研究结论
    4.2 创新之处
    4.3 不足之处
    4.4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加速康复外科胃肠肿瘤患者营养护理管理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基本资料调查表
附录3 围手术期资料调查表

(6)早期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术后快速康复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免疫营养干预影响肠道微生态及胃肠肿瘤结局基础与临床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部分 肠内免疫营养干预在胃癌中对肠道菌群及肿瘤增殖的动物研究初探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第一节 动物模型化疗及胃癌移植瘤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第二节 免疫营养干预对肠道菌群变化及肿瘤生长的影响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肠内营养干预在胃肠肿瘤病人中对肠道菌群及短期临床结局的影响
    前言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部分 围术期肠内免疫营养干预对胃肠肿瘤临床结局的影响
    前言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部分 胃癌新辅助化疗结合营养支持对长期生存的影响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结论
第五部分 长期肠外营养干预中感染相关风险因素的调查分析
    前言
    5.1 研究对象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免疫营养在胃肠疾病中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纪念615小鼠
个人简历
致谢

(8)基于ERAS理念探讨不同时机穴位贴敷对术后肠功能及自主神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研究
        1.1 概念
        1.2 病因
        1.2.1 神经调节因素
        1.2.2 胃肠激素因素
        1.2.3 炎症反应因素
        1.2.4 麻醉和镇痛药物因素
        1.2.5 手术因素
        1.3 现代医学对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
        1.3.1 加速康复外科概念及相关措施
        1.3.2 药物治疗
    2 中医对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研究
        2.1 概念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对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
        2.3.1 中药内服法
        2.3.2 中医外治法
    3 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研究
        3.1 概念
        3.2 作用机制
        3.3 临床应用
        3.4 穴位贴敷疗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3.4.1 药物
        3.4.2 穴位
        3.4.3 时间
        3.4.4 刺激强度
第二部分 基于文献计量学研究穴位贴敷治疗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选穴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方法
        1.2 文献纳排标准
        1.3 文献筛选与评价
        1.4 文献分析方法
    2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文献数量年度变化
        3.2 文献第一作者所在地区及单位分布
        3.3 基金资助情况
        3.4 文献来源期刊
        3.5 穴位贴敷治疗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常用穴位
    4 讨论
        4.1 从文献数量年度变化、第一作者所在地区及单位分布分析
        4.2 从文献的基金资助及期刊来源分布分析
        4.3 从穴位贴敷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常用穴位分析
    5 总结
第三部分 基于ERAS理念比较不同时机穴位贴敷对术后肠功能及自主神经的影响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试验中止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计算
        2.2 研究设计
        2.3 干预方法
        2.3.1 对照组
        2.3.2 术后贴敷组
        2.3.3 术前贴敷组
        2.4 质量控制
        2.5 观察指标及工具
        2.5.1 观察指标
        2.5.2 评价工具
        2.5.3 评价时点
        2.5.4 不良反应发生率
        2.6 资料收集
        2.7 统计学处理
        2.8 伦理原则
    3 技术路线
    4 结果
        4.1 病例收集情况
        4.2 一般资料
        4.3 三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比较
        4.4 三组患者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比较
        4.5 三组患者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比较
        4.6 三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
        4.7 三组患者手术前后GSRS评分总分比较
        4.8 三组患者手术前后SDNN比较
        4.9 三组患者手术前后LF/HF比较
        4.10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5 讨论
        5.1 穴位贴敷治疗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作用机制
        5.2 ERAS联合不同时机穴位贴敷对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
        5.3 ERAS联合不同时机穴位贴敷对术后腹痛的影响
        5.4 ERAS联合不同时机穴位贴敷对术后胃肠道症状的影响
        5.5 ERAS联合不同时机穴位贴敷对心率变异度的影响
        5.6 研究局限性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加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研究及对术后胰岛素抵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第一部分 ERAS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对患者术后恢复、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出院标准
        1.4 观察项目及指标
    第二部分 ERAS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对患者术后胰岛素的影响
        2.1 临床资料
        2.2 方法
        2.2.1 检测方法与仪器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第一部分 ERAS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对患者术后恢复、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的影响
    第二部分 ERAS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对患者术后胰岛素的影响
讨论
    第一部分 ERAS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对患者术后恢复、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的影响
    第二部分 ERAS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对患者术后胰岛素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10)术前肠内营养对营养不良胃癌患者术后近期结局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1.制定纳入和排除标准
    2.文献检索策略
    3.文献筛选
    4.数据提取与整理
    5.文献质量评价
    6.文献偏倚风险评价
    7.统计学方法
    8.数据处理
(三)结果
    1.检索结果
    2.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信息
    3.纳入研究文献的质量评价
    4.合并效应量及异质性分析
    5.敏感性分析
    6.发表偏倚评价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肠内营养支持在胃癌围手术期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四、肠内营养对术后病人营养支持疗效的前瞻、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D]. 胡洁蔓. 吉林大学, 2021(01)
  • [2]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D]. 蒋璐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食管癌病人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现状与临床结局相关性分析[D]. 王慧.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4]电针对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大鼠胃肠功能恢复及相关脑肠肽的影响[D]. 杨丽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回馈教学对加速康复外科模式下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后早期ONS摄入的效果观察[D]. 储亚琴. 南京大学, 2020(02)
  • [6]早期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术后快速康复的意义[D]. 姚凤波.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7]免疫营养干预影响肠道微生态及胃肠肿瘤结局基础与临床初探[D]. 薛志刚.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8]基于ERAS理念探讨不同时机穴位贴敷对术后肠功能及自主神经的影响[D]. 支梦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加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研究及对术后胰岛素抵抗的影响[D]. 王振兴.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10]术前肠内营养对营养不良胃癌患者术后近期结局影响的Meta分析[D]. 陈强.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肠内营养对患者术后营养支持效果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