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TOF-MRA与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照分析

3DTOF-MRA与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照分析

宁乡市人民医院CT及MRI室湖南宁乡410600

【摘要】目的评估3DTOF-MRA和CTA两种检查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6年10月到2018年5月间在本院确诊的5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所有患者均行CTA、3DTOF-MRA和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研究了CTA、3DTOF-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比较CTA与3DTOF-MR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CTA检查结果显示动脉瘤组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6.2%和86.5%,比3DTOF-MRA检查结果值要高(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6.9%和57.7%)。对于微小动脉瘤的确诊,相比CTA和DSA,3DTOF-MRA诊断检出率明显较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3DTOF-MRA相比,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对微小动脉瘤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率,在颅内动脉瘤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3DTOF-MRA;CTA;颅内动脉瘤;DSA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aneurysms,IAN)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病[1],主要是因为管壁损伤严重或是老化过度导致颅内动脉血管严重变形,形成的囊状瘤体,诱因有患者受到激烈的外界刺激、动脉发生硬化或颅内动脉管壁先天结发育不良,这种疾病常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动脉瘤破裂、脑梗死、癫痫等[2],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神经功能障碍、脑血管痉挛等。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及早诊断和治疗有利于获得良好预后。目前,CT血管成像(CTA)和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是术前诊断和评估颅内动脉瘤的主要影像学方法。基于此,为比较MRA、CTA在IAN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我院对收治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10月至2018年5月纳入本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共52例。患者于入院后术前均行CTA、3DTOF-MRA和DSA检查。男24例,女28例,年龄31~78岁,平均55.2±3.7岁。其中39例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眼神经麻痹3例。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等。所有患者对本组实验完全知情同意,且影像学资料完整。

1.2研究方法

1.2.13DTOFMRA检查

采用德国PhilipsIngenia3.0T超导磁共振仪进行检查,首先进行3DTOFMRA,扫描参数设置为层厚1mm,层距0.2mm,TR39ms,TE7.1ms,翻转角为25°,FOV200mm,矩阵256×256,扫描时间为6min,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与多平面重组(MPR)进行图像后处理。

1.2.1CTA检查

采用美国GE公司的LightspeedVCT64层螺旋CT扫描仪,先作常规头颅平扫确定检查范围,扫描基线平行于听眦线,自颅底扫描至颅顶,然后按CTA扫描程序行CTA检查。扫描参数为:120kV,250~335mA,旋转速度0.4s,Pitch0.531,FOV20~24cm,矩阵512×512,层厚5mm,造影剂为碘帕醇370mgI/ml,双筒高压注射器,注射速度4ml/s,总量60ml,0.9%氯化钠溶液30ml;扫描结束后,图像重建数据为层厚0.625mm,层间距0.3mm,传送到ADW4.6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volumerendering,VR)、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eformation,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MIP)重建。

1.3图像分析

3DTOFMRA、CTA图像均由2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阅片,确定有无动脉瘤,并观察动脉瘤方向、位置、形态、大小及解剖特征,了解其与周围血管关系,测定瘤体大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DSA为标准,计算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比较分析CTA和3DTOFMRA诊断颅内动脉病变的准确性。

2结果

2.13DTOF-MRA与CTA检查结果比较

3DTOF-MRA检查结果显示其对动脉瘤患者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7.3%和57.3%;而CTA检查结果显示其对动脉瘤患者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6.7%、87.3%。两种方法结果比较差异显著(P<0.05),表明CTA检测法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见表1。

2.23DTOF-MRA与CTA测定颅内动脉瘤大小比较

3DTOF-MRA诊断结果与CTA确诊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微小动脉瘤的诊断中3DTOF-MRA的诊断结果与CTA及DSA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3DTOF-MRA与CTA检查结果比较[n(%)]

注:与CTA、DSA法比较,ta=1.29,P<0.05。

3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由动脉壁局限病理性扩张形成的,通常位于大脑动脉环或临近动脉分叉处,大的动脉瘤会对周围颅神经造成压迫,最严重的后果是动脉瘤破裂,是一种病死率和致残率都极高的颅内血管病变。及早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有助于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3]。目前主要有CTA、MRA和DSA3种成像技术能获取颅内动脉瘤的容积影像。其中DSA是目前血管疾病的可靠检查手段,已作为颅内动脉瘤诊断金标准应用于临床,但由于DSA为有创性检查,且存在X射线辐射等问题,不适用于所有患者或多次检查动态监察病情变化[4,5]。3D-TOF法MRA是显示动脉瘤的首选方法,其优点在于其能够在计算机上进行三维重建,结合原始图像对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瘤颈等情况可以有效提高诊断率。CTA是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最直接,最可靠的检查方法,有很高的诊断敏感性,是脑血管狭窄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诊断,并能引导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支架置入与评价。且其辐射量少于DSA,无创,扫描速度快,费用低,安全性高。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3DTOF-MRA和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结果与DSA证实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方面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动脉瘤检查的首选检查方法。对于微小动脉瘤的确诊,相比较CTA和DSA,3DTOF-MRA诊断检出率明显较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TOF法着重对血液的流动信息进行反馈,对血管的形态信息反映效果不理想,当动脉瘤过小时引起的搏动伪影及血流凝滞等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磁共振信号缺失,造成3DTOF-MRA对微小动脉瘤诊断能力不足的现象有关[6]。但是,CTA检查缺陷在于具有一定的辐射剂量以及注入对比剂肾毒性等不良反应因素;而3DTOF-MRA无需注入对比剂且无任何放射性辐射。综上所述,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对微小动脉瘤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率,在颅内动脉瘤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而3DTOF-MRA可作为临床诊断动脉瘤的补充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宝侠,高翔,胡春雷,等.颅内动脉瘤漏诊、误诊原因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8(5):31-32.

[2]王楚楚,汤云.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6):21-23.

[3]张宏,余玉盛,李慧.3DTOF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8):1527-1528.

[4]崔凌,龙小武,庄伟雄.3DTOF-MRA、CE-MR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4):12-13.

[5]林伟,李文波,钱树森,等.3D-TOFMRA和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4):527-530.

[6]钟向阳.CTA和MR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比较[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11(4):352-353.

标签:;  ;  ;  

3DTOF-MRA与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