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汝纶论文_张凤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吴汝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桐城,天演论,着作,西学,晚清,自主权,文学。

吴汝纶论文文献综述

张凤云[1](2019)在《守与变:桐城大师吴汝纶的文学传承与超越》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晚清桐城派的最后一位文学传人,吴汝纶处于民族危亡、新旧交替的多变之秋,西学入侵、新文化破旧立新局势来势汹汹,中西及新旧文化的交流碰撞无一不打击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面对政治和文化的双重危机,吴汝纶始终竭力坚守桐城文化,提倡桐城派文向气清、体洁、雅正为之义法的复归,并对义理、考据、辞章有意识地批判,离异了原先义理、考据、辞章相辅相成的文法,突出行文以辞章为主,强调古文的艺术性;面对西学,吴汝纶主张输入西学,以此达到古文载西学、重建桐城文化的文学理想。(本文来源于《安康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彦汝[2](2019)在《论吴汝纶的教育思想与文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吴汝纶是我国晚清时期着名的学者、文人和杰出教育家。他作为桐城派文学作家的代表人物,积极引导经世致用的为学之道,呼吁促进新式教育的发展。在吴汝纶与多位桐城派作家以及后学来往的书信以及尺牍中,他展现了自己宝贵的教育思想和文学观。在当时对良好学术氛围的形成做出了导向,对后世同样提出了有益的借鉴。本文将从叁方面分析吴汝纶的教育思想与文学观,并由此探讨其文学和社会价值。(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10期)

朱晓凯[3](2019)在《吴汝纶媒介素养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吴汝纶由桐城派大儒向近代学者转变过程中,报刊成为其获取西学新知、了解时局动态的重要途径之一。吴汝纶将阅报视为国人因应"变局"的一个重要手段,力倡封疆大吏和地方官员支持与推动报业发展,其本人也身体力行,积极投身报业实践。他既主动与报人交往,也曾尝试开办报馆,更希望借此实现融汇中西、经世致用的人生理想。(本文来源于《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马勇[4](2019)在《严译《天演论》与叶尔恺、吴汝纶》一文中研究指出严复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主要是通过《天演论》翻译,向中国人介绍了进化论思想奠定的。由于知识结构、时代因素,严复的翻译并不是一气呵成,更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缓慢过程。在那知识饥渴的年代,《天演论》自然形成了几个不同的版本。叶尔恺、吴汝纶等对《天演论》传布、定稿,都有不同贡献。(本文来源于《安徽史学》期刊2019年02期)

卢敦基[5](2019)在《“我还是想认识一下那只下蛋的母鸡”——钱钟书与吴汝纶不同的学术人生姿态》一文中研究指出钱钟书的睿智与机敏,不用多提。当年《围城》走红,多少读者爱屋及乌。典型的钱氏回应就是:"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杨绛《钱钟书与〈围城〉》)我私下常常想:当年钱先生是在电话里跟一个英国女士说的这番话,但他用的到底是中文还是英文?(当然英文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见证此事的杨绛先生已仙去,这又给有考据癖的人们留了一个好题目。而且(本文来源于《浙江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潇潇[6](2019)在《晚清启蒙知识分子的觉醒之困与身份焦虑——以吴汝纶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近代社会剧变催生了近代启蒙知识阶层。以吴汝纶为代表的晚清启蒙知识分子在社会巨变中开始了知识进化和角色嬗变,但又不可避免地受制于民族文化本位色彩的社会认同与儒家精英知识分子情怀的身份定位之局限。他们希望通过中西思想的调和实现政治救国、文化救国,其觉醒之困与身份焦虑折射出近代以来代际知识转型的演变轨迹,酝酿了中国近代文化结构性异变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孙凌晨,罗丹丹[7](2019)在《晚清现代教育的拓荒者——吴汝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着名的教育家吴汝纶在清末社会大变革中肩负起了废科举和教育改革的重任,不仅开办了新式学校,还在融汇中西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在中国现代教育发展史上具有拓荒的贡献。(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董丛林[8](2019)在《吴汝纶与曾国藩、李鸿章关系比较论——基于“文缘”“政缘”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吴汝纶与曾国藩的关系主要是基于"文缘",与李鸿章的关系主要是基于"政缘",这与曾氏作为高官同时又挚爱和兼执文业的"双料性"、李氏惟"拼命做官"的"单一性"特点分不开。当然,所谓"文缘"和"政缘"皆非纯然,而其间有着一定的交叉、融通。吴、曾"文缘"中的"粘合剂"乃桐城古文,曾国藩作为咸同时期桐城文派的领袖,吴汝纶在相关方面所受牵系和影响颇大,保持关系至密。而他在与李鸿章的"政缘"当中,把握的则是所谓"不深不浅"的关系分寸。至于吴汝纶"弃官从教"的最后选择,固然是他觉得遇有合适机缘,而最根本的还是由于对文业的钟情。审视、比较吴汝纶与曾、李的关系,其自身而外,还可兼察湘、淮集团的相关情形。(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汪祚民[9](2018)在《吴汝纶《诗经点勘》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诗经点勘》一书着录较为混乱,多称之为《诗经》,有的竟称其作者为刘海峰等,或刘大櫆、姚鼐、曾国藩、吴汝纶、吴闿生等四五人。其实此书是吴汝纶悉心搜集桐城派代表人物刘、姚、曾的《诗经》圈点与品评,精心辑录了明清《诗经》评点的精华,并与自己的圈点品评汇为一体的集大成之作,集中展示了桐城派《诗经》评点各具特色的状貌和成就及其与明清《诗经》文学品评的传承关系,值得系统深入研究。作为吴闿生整理其父《群书点勘》之一,此书着录为吴汝纶《诗经点勘》,可谓实至名归,当之无愧,便于准确推介与传播。(本文来源于《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卢坡,刘婷婷[10](2018)在《吴汝纶着作刊刻及启示——清末民初“众筹”出版个案史料发掘及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吴汝纶为清末大儒,着作颇丰,影响深远。本文在考证吴汝纶着作刊刻的基础上,发掘具有现代意义的"众筹"出版案例,为当下出版工作提供反思及启示。(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吴汝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吴汝纶是我国晚清时期着名的学者、文人和杰出教育家。他作为桐城派文学作家的代表人物,积极引导经世致用的为学之道,呼吁促进新式教育的发展。在吴汝纶与多位桐城派作家以及后学来往的书信以及尺牍中,他展现了自己宝贵的教育思想和文学观。在当时对良好学术氛围的形成做出了导向,对后世同样提出了有益的借鉴。本文将从叁方面分析吴汝纶的教育思想与文学观,并由此探讨其文学和社会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吴汝纶论文参考文献

[1].张凤云.守与变:桐城大师吴汝纶的文学传承与超越[J].安康学院学报.2019

[2].刘彦汝.论吴汝纶的教育思想与文学观[J].大众文艺.2019

[3].朱晓凯.吴汝纶媒介素养探析[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马勇.严译《天演论》与叶尔恺、吴汝纶[J].安徽史学.2019

[5].卢敦基.“我还是想认识一下那只下蛋的母鸡”——钱钟书与吴汝纶不同的学术人生姿态[J].浙江社会科学.2019

[6].潇潇.晚清启蒙知识分子的觉醒之困与身份焦虑——以吴汝纶为中心的考察[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

[7].孙凌晨,罗丹丹.晚清现代教育的拓荒者——吴汝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

[8].董丛林.吴汝纶与曾国藩、李鸿章关系比较论——基于“文缘”“政缘”的考察[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9].汪祚民.吴汝纶《诗经点勘》初探[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10].卢坡,刘婷婷.吴汝纶着作刊刻及启示——清末民初“众筹”出版个案史料发掘及反思[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论文知识图

吴汝纶吴汝纶-吴汝纶严复-行书轴 严复张裕钊-[清]张裕钊 李公殉难碑记(局部)张裕钊-[清]张裕钊 李公殉难碑记(局部)张裕钊-[清]张裕钊 行书诗卷(局部)

标签:;  ;  ;  ;  ;  ;  ;  

吴汝纶论文_张凤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