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混相驱论文_王盟浩,熊友明,刘理明,彭庚,张政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混相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油藏,格子,压力,孔隙,方法,二氧化,多孔。

非混相驱论文文献综述

王盟浩,熊友明,刘理明,彭庚,张政[1](2019)在《非均质多孔介质中剪切稀释流的非混相驱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流体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会呈现剪切稀释性。剪切稀释性影响流体黏度场,从而改变流体被驱替时的特征。使用植入幂律流变模型的格子Boltzmann两相流模型,编写计算程序,模拟牛顿流体在非均质多孔介质中驱替剪切稀释流的过程。使用非牛顿泊肃叶流验证了数值模型,并从界面推进、驱替效率、速度场、黏度场等方面研究非均质多孔介质中被驱替液的剪切稀释性对驱替过程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被驱替液剪切稀释性的增强造成驱替界面推进的加快和驱替效率的提升,使驱替液更能深入驱替非均质多孔介质中残余的被驱替液。该现象的机制为:被驱替液剪切稀释性的增强造成了指进路径上的黏度降低,而非指进区域的黏度升高;驱替过程由指进路径上高流动区域的黏度所主导,因此增强被驱替液剪切稀释性的效果类似于降低黏度,从而提升驱替效率。研究揭示了流体剪切稀释性对多孔介质中驱替过程的影响,对涉及地下非牛顿流体驱替过程的产业具有指导性。(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2期)

孟凡坤,雷群,苏玉亮,何东博[2](2018)在《低渗透油藏CO_2非混相驱前缘移动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渗透油藏CO_2非混相驱不同流体间相互作用复杂,前缘描述困难。为此,基于改进的CO_2驱相对渗透率模型,并考虑CO_2在原油中溶解及油相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推导出低渗透油藏CO_2驱分流量方程;引入渗流阻滞系数,对B-L方程进行修正,确立CO_2驱替前缘移动速度及饱和度剖面计算方法。通过与CO_2驱实验数据获取的含气饱和度剖面相对比,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分析CO_2溶解作用、不同原油黏度及注入压力对CO_2驱前缘移动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CO_2在原油中的溶解,前缘移动速度降低幅度超过50%;原油黏度越高,前缘移动速度越大;前缘移动速度随注入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并在最小混相压力处出现拐点。针对吉林、胜利与延长油田典型CO_2驱试验区,通过对比3者含气饱和度剖面分布,对3个区块CO_2驱的适应性进行了评价。(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龙冕,齐桂雪,冯超林[3](2018)在《二氧化碳混相与非混相驱油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技术主要集中于二氧化碳采油采气技术。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研究包括二氧化碳气驱、二氧化碳泡沫流度控制、含少量杂质的二氧化碳驱、气水交替驱等。从最小混相压力来看,二氧化碳驱分为混相驱与非混相驱,我国大部分油藏属于陆相沉积,二氧化碳驱的最小混相压力较高,因此非混相驱油藏占比较大。国内外降低二氧化碳驱最小混相压力的技术主要有加入混相共溶剂、含氟化合物、油溶性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超临界微乳液以及形成有利于驱油的二氧化碳泡沫体系,从而实现具有高驱油效率的二氧化碳混相驱。对中国而言,开展降低最小混相压力、扩大二氧化碳混相驱和近混相驱的应用范围研究,可以防止二氧化碳沿高渗层、大孔道窜逸,启动低渗储层,有助于实现二氧化碳效益驱油及地质封存,增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影响力。(本文来源于《中外能源》期刊2018年02期)

梁凯强,王宏,杨红,王维波,陈龙龙[4](2018)在《延长油田CO_2非混相驱地质封存潜力初步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CO_2驱油项目地质封存潜力评价难度大的问题,选取了一种适合延长油田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与封存的潜力评价模型,从延长油田176个油藏中筛选出87个适合CO_2非混相驱的油藏,运用模型对靖边及吴起2个CO_2驱油先导试验区的地质封存量及封存潜力进行了评价,全面掌握了延长油田开展CO_2非混相驱油的地质封存潜力,为CO_2驱油与封存试验区的选择提供了决策参考。经统计与计算,2个先导试验区已累计注入并动态封存CO_2约9.4×104t,87个适合CO_2非混相驱油藏的理论地质封存量约为6×108t,有效地质封存潜力可达4×108 t。(本文来源于《断块油气田》期刊2018年01期)

王玉霞,周立发,焦尊生,尚庆华[5](2018)在《基于叁参数非线性渗流的低渗透砂岩油藏CO_2非混相驱相渗计算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叁参数非线性渗流模型,考虑CO_2非混相驱油过程中气相滑脱、CO_2在原油中的溶解以及溶解后流体黏度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建立低渗透砂岩油藏CO_2非混相驱相渗计算模型。利用建立的模型对陕北地区某致密砂岩油藏天然岩心CO_2驱油非稳态相渗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其CO_2非混相驱典型相渗曲线,并与传统的JBN计算方法相比,结果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同时,计算和对比分析了渗流模式、CO_2溶解降黏作用及气体滑脱效应等单因素影响的相渗曲线。结果表明,非线性渗流及CO_2的溶解降黏均使油相相对渗透率上升,气相相对渗透率下降,影响较大。考虑气相滑脱时,气相渗透率有小幅度下降,油相渗透率基本无变化。该模型的建立为更加真实准确地表征低渗透砂岩油藏CO_2非混相驱相渗特征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对提高其油藏工程分析及数值模拟预测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王伟,赵永攀,江绍静,谭习群,黄春霞[6](2017)在《鄂尔多斯盆地特低渗油藏CO_2非混相驱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低渗低压裂缝性油藏水驱采收率低、CO_2驱难以混相及气驱易窜流等问题,利用CO_2-原油相态实验和岩心驱替实验,研究了CO_2非混相驱提高采收率机理与方法。相态实验表明,地层条件下CO_2与目标油藏原油难以混相,但在原油中溶解的摩尔分数可达60.20%,使原油体积膨胀30.16%,黏度降低64.29%。均质岩心驱替实验表明,CO_2非混相驱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驱油效率23.25%。非均质岩心驱替实验表明,CO_2非混相连续气驱效果随渗透率极差的增大而变差,在渗透率级差小于10的岩心驱替效果较好;水气交替在渗透率级差小于100的岩心取得一定的驱替效果,特别是渗透率级差10~30驱替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刘佳威,许志美,宗原,刘涛[7](2017)在《多孔介质通道内非混相驱替过程的格子Boltzmann方法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CO_2泡沫相与原油体系,基于Shan-Chen伪势格子Boltzmann模型,耦合液-液、液-固间相互作用力与界面张力、液固润湿性之间的关系,对多孔介质通道内CO_2泡沫驱流动规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雷诺数(Re)、毛细数(Ca)和壁面润湿性对非混相两相驱替流动中黏性指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Re和Ca的增大,黏性指进显着发展,驱替效率降低;壁面润湿时,无明显指进现象,而当壁面非润湿时,黏性指进较为明显,且随非润湿性程度的增加而愈发严重。在进行两相驱替流动时,需综合物性及驱替流体与固壁的润湿情况,确定驱替流体的注入条件,以提高驱替效率。(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2017年11期)

吕成远,王锐,赵淑霞,伦增珉,崔茂蕾[8](2017)在《低渗透油藏CO_2非混相驱替特征曲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普遍沿用水驱特征曲线对气驱特征进行描述,尚未形成标准的气驱特征曲线及数学描述方法。针对低渗透油藏CO_2非混相驱替特征,通过理论推导,建立累积产气量与累积产油量的分段关系式,形成适用于低渗透油藏CO_2非混相驱的气驱特征曲线。结合室内实验和矿场生产数据分析,验证累积产气量与累积产油量呈双对数分段线性关系,表明气驱特征曲线能够较好地描述CO_2非混相驱替特征。通过拟合可确定分段关系式中的常数,能够有效预测CO_2非混相驱油效果。另外,应用气驱特征曲线还能够确定气窜发生的时机,并对CO_2非混相驱调整措施的有效性进行快速判断。腰英台油田低渗透油藏CO_2非混相驱矿场试验结果表明,CO_2注入12个月后,气窜发生。根据气驱特征曲线,实施水气交替注入,气窜段斜率显着下降,气窜受到一定抑制。(本文来源于《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期刊2017年05期)

胡伟,吕成远,王锐,杨阳,王欣[9](2017)在《水驱油藏注CO_2非混相驱油机理及剩余油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数陆上油田经过几十年的注水开发,均已进入高含水、低产出、无效水循环严重的开发阶段,整体动用程度较低,亟需研究水驱后剩余油分布和提高采收率技术。CO_2非混相驱油时需考虑水驱后残留在孔隙中的注入水对气驱开发效果的影响。在传统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采用岩心在线CT扫描与岩心薄片仿真微观模型相结合的实验方法,分别从宏观岩心尺度和微观孔隙结构2方面,定性和定量地研究注水和注气驱油机理、驱替后宏观和微观剩余油的分布特征,揭示了水驱转气驱及气水交替驱对微观剩余油的启动方式和运移过程,进一步描述了可动水作用下油、气、水叁相渗流规律,为油藏开发后期注CO_2非混相驱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期刊2017年05期)

臧晨强,娄钦[10](2017)在《复杂微通道内非混相驱替过程的格子Boltzmann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改进的基于伪势模型的格子Boltzmann方法研究复杂微通道内的非混相驱替问题.这种方法克服了原始伪势模型中计算结果对网格步长的依赖.首先用Laplace定律验证模型的正确性,然后用该方法研究壁面润湿性、粗糙结构、黏性比以及距离对非混相驱替过程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与壁面粗糙结构和黏性比相比,壁面润湿性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因素.随着接触角的增加,驱替效率增加,当接触角大于某一值后,驱替效率不再变化;随着黏性比的增加,驱替效率增加;而壁面粗糙性对驱替过程的影响较复杂,只有凸起半圆的半径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时,驱替效率增加;距离较小时将促进驱替过程.(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7年13期)

非混相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低渗透油藏CO_2非混相驱不同流体间相互作用复杂,前缘描述困难。为此,基于改进的CO_2驱相对渗透率模型,并考虑CO_2在原油中溶解及油相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推导出低渗透油藏CO_2驱分流量方程;引入渗流阻滞系数,对B-L方程进行修正,确立CO_2驱替前缘移动速度及饱和度剖面计算方法。通过与CO_2驱实验数据获取的含气饱和度剖面相对比,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分析CO_2溶解作用、不同原油黏度及注入压力对CO_2驱前缘移动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CO_2在原油中的溶解,前缘移动速度降低幅度超过50%;原油黏度越高,前缘移动速度越大;前缘移动速度随注入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并在最小混相压力处出现拐点。针对吉林、胜利与延长油田典型CO_2驱试验区,通过对比3者含气饱和度剖面分布,对3个区块CO_2驱的适应性进行了评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混相驱论文参考文献

[1].王盟浩,熊友明,刘理明,彭庚,张政.非均质多孔介质中剪切稀释流的非混相驱替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2].孟凡坤,雷群,苏玉亮,何东博.低渗透油藏CO_2非混相驱前缘移动规律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龙冕,齐桂雪,冯超林.二氧化碳混相与非混相驱油技术研究进展[J].中外能源.2018

[4].梁凯强,王宏,杨红,王维波,陈龙龙.延长油田CO_2非混相驱地质封存潜力初步评价[J].断块油气田.2018

[5].王玉霞,周立发,焦尊生,尚庆华.基于叁参数非线性渗流的低渗透砂岩油藏CO_2非混相驱相渗计算模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王伟,赵永攀,江绍静,谭习群,黄春霞.鄂尔多斯盆地特低渗油藏CO_2非混相驱实验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7].刘佳威,许志美,宗原,刘涛.多孔介质通道内非混相驱替过程的格子Boltzmann方法模拟[J].石油化工.2017

[8].吕成远,王锐,赵淑霞,伦增珉,崔茂蕾.低渗透油藏CO_2非混相驱替特征曲线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7

[9].胡伟,吕成远,王锐,杨阳,王欣.水驱油藏注CO_2非混相驱油机理及剩余油分布特征[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7

[10].臧晨强,娄钦.复杂微通道内非混相驱替过程的格子Boltzmann方法[J].物理学报.2017

论文知识图

一1非混相驱试验区位置示意图非混相驱和混相驱室内实验对...一1锦90块非混相驱扩大试验区并位...3-16水驱油过程(2)C02~...3-16水驱油过程(2)C02~...特低渗透岩心水驱、非混相驱和混...

标签:;  ;  ;  ;  ;  ;  ;  

非混相驱论文_王盟浩,熊友明,刘理明,彭庚,张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