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私有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土地私有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地私有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地,农地,制度,私有权,所有权,佃农,权能。

土地私有制度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陈胜辉[1](2017)在《共享视阈下我国农地制度和组织模式创新研究——兼评中国土地私有》一文中研究指出农地制度是农村社会生产关系中的核心。农地私有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演进原理的科学性和社会主义共享经济的本质要求。我国现行农地制度与共享具有内生关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家庭承包农地制度并不能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最终形式,板块化经营不能从生产力层面满足农业劳动者共享发展的要求。新型合作是我国农地制度和经营模式未来发展的合理选择,能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层面保障农业劳动者共享发展的实现。(本文来源于《理论与现代化》期刊2017年04期)

柴荣,林群丰[2](2015)在《论古罗马与中国汉朝土地制度变迁的共性:以土地私有权的兴起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古罗马与中国汉朝早期都存在大量公有土地,公有土地份额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然而,两国随后都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土地私有化现象,大量公有土地转为私人所有。比较研究发现,古罗马与中国汉朝的地权转型之间存在两大共性。其一是转型过程基本相似,从地权制度变迁的表现形态来看,两国都经历了"公有—私人侵占或国家划拨—事实占有—占有的法律确认"这一运动过程。其二是转型的根本原因一致,两国土地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基本相同,都可归因于提升社会生产力的理性选择。土地私有权起源的社会理论的进一步推演表明,土地私有权广泛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提高社会生产力;考察古罗马与中国汉朝的土地制度转型时期的经济社会状况,发现这一推论正好可以解释两国土地制度的转型,即,两国的土地私有权广泛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提升社会生产力。(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张海丰[3](2014)在《传统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私有产权的演进历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中国的土地制度从共有、国有和大土地所有并存到私有制的产生、扩散并巩固。而单纯从土地制度系统来看,中央政府、大地所有者和普通农户叁者之间的进化博弈是传统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推动力。如果视野放宽,那么自然环境、制度结构和人的认知水平之间的共生演化才是传统中国土地变迁的源动力。本文运用演化经济学、进化博弈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对传统中国长达3000年的土地制度进行了初步梳理,研究的焦点集中于土地私有产权演进和确立及其动力机制。一、先秦时期的土地公有制——井田制中国古代实行过井田式的土地公有制,先秦古代文献中多(本文来源于《当代经济》期刊2014年09期)

胡应泉[4](2014)在《公有,还是私有?——土地革命以来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简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进行土地改革,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需求,这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也是革命的手段。经过全国范围的土改运动,我们实现了这一目标。然而不久之后,我们又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土地又变为集体所有,进行集体化生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恢复了农民对土地的经营自主权,从而大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然而,土地所有权的问题至今仍未得到解决,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本文来源于《陇东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陈志诚[5](2012)在《城中村集体土地私有住宅建设规划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型期城中村建设规划管理制度的"真空"是形成城中村的根本原因之一,而已有研究对城中村建设规划管理制度的探讨鲜有涉及。基于此,研究以城中村建设中的重点—私有住宅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城中村集体土地私有住宅建设规划管理制度缺失的根源及规划管理困境的症结,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及城乡一体化规划管理思路,结合厦门市集体土地私有住宅建设规划管理政策研究实践,从规划编制、政策设计、管理体制和实施措施四方面提出建构城中村集体土地私有住宅建设规划管理制度的现实选择。(本文来源于《规划师》期刊2012年09期)

杜恂诚[6](2011)在《道契制度:完全意义上的土地私有产权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契制度是近代上海租界最基本的土地制度,名曰"租地"或"永租",实际上与租地制度根本不同,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土地私有产权登记制度。本文主要系统利用30卷《上海道契,1847—1911》影印件资料,对道契制度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和论证,并把道契制度与中国传统土地私有制度进行了比较,揭示了其优势和弊端。(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史研究》期刊2011年01期)

林清峰[7](2010)在《论集体土地上私有林木征收补偿制度的完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集体林地的存在是林农进行生产和经营的物质基础,也是其获得收益并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然而,由于我国在立法和理论研究上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实践中征收补偿不到位及林农财产收益权受侵害等问题。本文以保障林农林木所有权为出发点,对私有林木征收补偿的概念、理论基础、制度缺失以及修改建议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希望对我国私有林木征收补偿立法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期刊2010-07-30)

杨士泰[8](2009)在《试论民国初期的土地私有权法律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初期,在中国历史上首次用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土地私有权,并规定了土地私有权的保护范围和方法,同时对之又进行有限的限制。这一时期的土地法制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中西杂和、不成系统的特点。它虽然对中国法制近代化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但一系列的法律和判例过分强化了土地私有权,没有处理好经济利益分配中的公平问题,使土地兼并、社会不公愈演愈烈。这是造成民国时期社会动荡、政局不稳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河北法学》期刊2009年06期)

本报记者,覃爱玲[9](2008)在《争议“新土改”》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共十七届叁中全会召开前的半个月至会议期间,海内外主流媒体和多位民间、半官方学者曾经认为,此次全会关于农村改革的核心将是“延长现有土地承包合同”和“加大农村土地流转”。甚至有不少人明确讲延长期限或将是70年。进一步解读则是,农地将弱化集体性质(本文来源于《南方周末》期刊2008-10-16)

王平[10](2001)在《立法保障“所有权公有,使用权私有”的土地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公平和效率博弈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土地制度的变迁,剖析了其缺陷,评述了国内关于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各派的观点,笔者较倾向于“土地所有权公有,使用权私有”的主张,并提出改革的关键环节是立法,用法律手段规范国家权能,保障农户权益,从而达到公平基础上的效率最大化。(本文来源于《铜陵财经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1年02期)

土地私有制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古罗马与中国汉朝早期都存在大量公有土地,公有土地份额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然而,两国随后都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土地私有化现象,大量公有土地转为私人所有。比较研究发现,古罗马与中国汉朝的地权转型之间存在两大共性。其一是转型过程基本相似,从地权制度变迁的表现形态来看,两国都经历了"公有—私人侵占或国家划拨—事实占有—占有的法律确认"这一运动过程。其二是转型的根本原因一致,两国土地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基本相同,都可归因于提升社会生产力的理性选择。土地私有权起源的社会理论的进一步推演表明,土地私有权广泛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提高社会生产力;考察古罗马与中国汉朝的土地制度转型时期的经济社会状况,发现这一推论正好可以解释两国土地制度的转型,即,两国的土地私有权广泛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提升社会生产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地私有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1].陈胜辉.共享视阈下我国农地制度和组织模式创新研究——兼评中国土地私有[J].理论与现代化.2017

[2].柴荣,林群丰.论古罗马与中国汉朝土地制度变迁的共性:以土地私有权的兴起为中心[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3].张海丰.传统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私有产权的演进历程[J].当代经济.2014

[4].胡应泉.公有,还是私有?——土地革命以来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简析[J].陇东学院学报.2014

[5].陈志诚.城中村集体土地私有住宅建设规划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建构[J].规划师.2012

[6].杜恂诚.道契制度:完全意义上的土地私有产权制度[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

[7].林清峰.论集体土地上私有林木征收补偿制度的完善[C].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2010

[8].杨士泰.试论民国初期的土地私有权法律制度[J].河北法学.2009

[9].本报记者,覃爱玲.争议“新土改”[N].南方周末.2008

[10].王平.立法保障“所有权公有,使用权私有”的土地制度[J].铜陵财经专科学校学报.2001

标签:;  ;  ;  ;  ;  ;  ;  

土地私有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