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家庭康复护理

脑血管病家庭康复护理

一、脑血管疾患的家庭康复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昊[1](2020)在《智慧养老视域下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口老龄化与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两大重要趋势,日益增加的养老服务需求对当下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提出挑战。将以信息化、智能化等为支撑的智慧养老嵌入养老服务体系,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客观需要,也是为迎合信息社会发展潮流和抓住推动社会治理水平的时代机遇。为此,本文聚焦如何在智慧养老视域下,运用智慧养老的理念、技术和智慧,提升我国现有养老服务模式的能力和水平问题,旨在从智慧养老角度为优化我国养老服务体系提供系统性的新思路和新路径。在问题定位上,智慧养老对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传统养老模式具有创新模式意义,但是智慧养老并非脱离传统养老模式而单独存在。本文并未简单地将智慧养老视作一种新的养老服务模式加以界定,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新的观念能量、技术能量和智慧能量,将之注入传统养老模式之中,藉此借助信息化应对人口老龄化。同时,在智慧养老视域下探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不应仅局限于强调养老服务技术手段的变革,还应强调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合作共赢理念以及敬老尊老的伦理哲学和文化意涵,更应在理念与技术、传统与现代等相融合的基础上系统施策。在这个意义上,智慧养老构成了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必要的条件和要素。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在理论上存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路径。其一,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路径,也即构建出一种科学、理性和有效的养老服务体系,从而指导中观层面形成稳定和可靠的养老服务模式,促进相关养老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化运转。相对而言,西方发达国家更加倾向于这一路径,因为其养老人口规模相对有限、地域空间相对较小,而且人口老龄化进程是建立在坚实的工业化和信息化、稳定的社会保障和殷实的国民收入等基础上,是社会经济发展表现于人口结构上的自然结果,呈现出“有备而老”或“边富边老”的老龄化特征。对此,通过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路径更有利于发挥其优势和效能。其二,自下而上的模式转型路径,也即从中观实践角度,对传统养老服务模式的自发性转型历程进行经验提炼和推广,从而助推养老服务体系的迭代升级,完成养老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运行的过程。就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养老服务供需现状而言,一方面,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且不同地域、不同省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能力、人口特质、养老传统都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另一方面,我国养老服务面临着诸如“计划生育”政策、户籍制度、城乡二元差异等衍生的政策性不利后果、资源配置不均衡、养老成本攀升等挑战,以及“未备而老”和“未富先老”的等结构性困局,缺乏西方国家应对和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具备的物质、体制、人才和技术等基础条件。因而,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更加适合通过中观层面的养老服务模式的整合升级,以自下而上的渐进性方式为主,推动养老服务体系的的优化。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有关我国既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单要素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多,研究深入度也较高。但是,从整体思路出发,聚焦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及其优化路径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同时,从研究角度看,对于养老服务过程中智慧养老问题的探讨,多是从技术角度对其实践应用情况的碎片化梳理,较少从内在逻辑、观念、技术、管理等综合角度进行系统性解读,对其理论基础、优化路径反思的研究少之又少。由此,本研究在梳理相关成果、总结已有研究观点的基础上,按照以下步骤对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展开研究:首先,在理论依据和分析框架部分,出于对我国现有养老服务模式在供给环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供给主体与需求主体之间的关系类型、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升级中的风险把控以及养老服务体系的理想愿景等问题的思考,综合利用供给理论、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渐进理论和合作治理理论的知识和方法,得出本文的分析框架,在充分回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统合性的研究架构。其次,基于本文研究框架,对利用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现实基础和理论逻辑进行了系统梳理。一方面,从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实践变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以及机构养老的运行现状及其不足出发,系统地认识和提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亟需升级的现实需求,从而厘清了通过智慧养老助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现实基础,亦即本文研究的现实关怀和出发点。另一方面,针对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现实基础,有针对性地讨论了智慧养老助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逻辑理路。从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角度看,智慧养老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价值嵌入、技术赋能、交互增慧三个层面,在具体作用的发挥上包含“虚拟化”、“智能化”、“一体化”等三重逻辑。再次,在理论逻辑上辨明理想图景的基础上,本文从实践探索角度对智慧养老助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已有进展进行了总结,亦同时对本文理论分析框架进行了检验、呈现和细化。基于以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逻辑理路,本文选取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典型案例,分别对应我国处在实践前沿的三个养老服务体系的“智慧化”模式。通过展示不同的“智慧化”模式的运作过程与特色,对如何通过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理想愿景落地等,进行了实践梳理和系统呈现。此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厘清我国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现实需求、逻辑理路以及实践样态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梳理了国外智慧养老及其嵌入养老服务体系的实践做法,对国外智慧养老的“线上社区”“智能居家”以及“合作型科技助老”等三个主要实践模式进行了系统总结,从其制度基础、运作机制等方面出发,提炼了对我国有益的经验启示。总体而言,通过对需求与愿景、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外等多个维度的综合探讨,可以发现智慧养老已成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一个系统性创新路径。通过价值嵌入、技术赋能和人人交互,智慧养老可以在虚拟化、智能化、一体化等方面助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提质增效。不过,智慧养老在优化养老服务体系进行功能设计时,需要注意克服客观的温度落差、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尚难突破的协同壁垒等潜在的障碍,走出常见的误区,并在其配套性制度和保障性机制的建立完善方面进行新的反思和探索。从长期发展看,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席卷的浪潮下,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已来。在此形势下,正确的改革姿态应当是迎难而上,破解智慧养老的现实梗阻,推进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不断迭代升级。

朱刚瑛[2](2018)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护理效果和对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护理效果和对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对我院康复科在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9例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与对照组(45例)。对照组施以脑卒中常规护理,观察组施以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护理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巴氏指数评分以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0.91%(40/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11%(32/45)(P <0.05);两组护理干预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降低(P <0.05),改良巴氏指数评分以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P <0.05),且观察组改善的更为明显(P <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显着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值得应用推广。

周小燕[3](2018)在《系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病人肢体运动功能及自理能力恢复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系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病人肢体运动功能及自理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脑梗死病人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系统化康复护理,比较2组肢体运动功能及自理能力恢复的情况。结果:观察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显着高于对照组(P <0. 01)。入院时,2组病人Barthel评分、欧洲卒中量表评分和诺丁汉健康调查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入院6周后,2组病人Barthel评分、欧洲卒中量表评分均显着高于入院时,诺丁汉健康调查表评分显着低于入院时(P <0. 01),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 <0. 01)。结论:系统化康复护理有助于明显恢复脑梗死病人肢体运动功能及自理能力,从而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朱素云,王应军[4](2017)在《中西医结合护理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症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应用于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60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基础护理干预结合现代康复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医康复护理,观察2组患者2个月后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的Barthel指数)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较护理前显着增加,治疗组护理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护理后改良Barthel指数均较护理前显着上升,治疗组护理后改良的的Barthel指数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症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李莹爽[5](2017)在《基于ADL评分的居家脑卒中患者专业化照护需求的工具研制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1.研制并评测《居家脑卒中患者专业化照护需求问卷》;2.了解居家脑卒中患者的专业化照护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并探讨不同ADL的居家脑卒中患者对专业化照护的需求差异。方法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居家脑卒中患者专业化照护需求问卷的研制及信效度检验:首先是居家脑卒中患者专业化照护需求的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居家脑卒中患者11位和/或其照顾者7位,采用半结构访谈及Colaizzi 7步分析法收集和分析资料。之后形成《居家脑卒中患者专业化照护需求问卷》条目池,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奥瑞姆自护理论为指导形成《居家脑卒中患者专业化照护需求问卷》初稿,经Delphi专家函询对问卷初稿进行修改后形成问卷函询稿。预调查后形成问卷施测稿。选取318位居家脑卒中患者及6位专家测评问卷信效度。第二部分为居家脑卒中患者专业化照护需求的量性研究:以《居家脑卒中患者专业化照护需求问卷》和巴氏指数为工具,便利选取428位居家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0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单因素分析、逐步多重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居家脑卒中患者专业化照护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不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居家脑卒中患者群体对各维度专业化照护需求的差异。结果第一部分:针对居家脑卒中患者专业化照护需求得出3个主题,9个亚主题。(1)生理的需要:饮食指导,睡眠指导;(2)安全的需要:疾病知识,康复指导,用药指导,资源信息,指标监测;(3)归属的需求:回归社会,心理援助。形成的《居家脑卒中患者专业化照护需求问卷》,包括指导生活护理(11个条目),专业知识技能(11个条目),后遗症、并发症护理(12个条目),社会支持(10个条目)4个维度。问卷信效度检验时,各条目决断值各条目均t>3.00(P≤0.05),条目与总分的相关性为0.6720.872(P≤0.01);整体水平全体一致性内容效度为0.82,平均内容效度为0.97,各条目水平内容效度为0.831.00;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4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83.894%;总Cronbach’sα系数、Guttman Spilt折半系数、重测信度分别为0.987、0.919、0.988。第二部分:居家脑卒中患者专业化照护需求总分为(126.73±46.58)分,其中,指导生活护理维度(31.37±15.62)分,专业知识技能维度(35.61±11.73)分,后遗症、并发症护理维度(29.30±15.26)分,社会支持维度(30.46±10.54)分。其中,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主要照顾者可影响居家脑卒中患者专业化照护需求总分及各维度需求得分。随机区组设计的分析结果显示,指导生活护理是重度依赖的居家脑卒中患者最需要的专业化照护,专业知识技能是中度依赖、轻度依赖和无需依赖的居家脑卒中患者最需要的专业化照护。结论1.《居家脑卒中患者专业化照护需求问卷》信效度良好,可用于居家脑卒中患者专业化照护需求的评估。2.居家脑卒中患者专业化照护需求较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婚姻状况、脑卒中类型及主要照顾者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另外,指导生活护理是重度依赖的居家脑卒中患者最需要的专业化照护,而专业知识技能是中度依赖、轻度依赖、无需依赖的居家脑卒中患者最需要的专业化照护,提示不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脑卒中患者关注点不一样,在满足需求的同时应针对不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患者有不同的侧重,以满足其最需要的照护。

张建丽,吕勤,王和强,林燕颜[6](2017)在《临床康复护理路径对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独立生活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临床康复护理路径对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独立生活能力以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9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9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进行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出院后独立生活能力、住院情况、依从性以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独立能力评价量表(FIM)因子包括括约肌控制、移动、行动、交流和社会认知评分以及总分明显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明显的少于对照组,依从性评分显着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临床康复护理路径能够有效的改善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的独立生活能力,增加护理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

陈欲晓[7](2014)在《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商业化模式研究 ——基于对青岛市60岁以上老年人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文中提出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解决城市老年人养老服务问题已成为保证劳动力质量和维护国家宏观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目前,在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对照传统政府、家庭养老照护的观念,新型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越来越受到老年人与社会的欢迎,其强调个体需求和感受、注重微观服务品质的特点更加适合现代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相应地,居家养老模式的广泛推广对城市养老服务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近些年来,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商业化的运作模式逐渐生根发芽,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成为传统养老服务以政府、社区、家庭为供给模式的必要补充。养老服务商业化市场化道路成为解决我国城市养老服务供给问题的新探索。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商业化模式的构想将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养老服务转化为市场化的商业行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体现公益性、福利性特质。本论文从对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研出发,对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商业化模式要素展开深入探讨。通过对国内外社会福利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的研究和居家养老服务、商业化运作模式等相关概念的界定,通过对青岛城市部分社区老年居民的调查和对养老市场需求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通过对中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市场要素的分析,证明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商业化模式供给的可行性的。此外,结合国内外典型养老服务商业化案例的研究,对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商业化模式的要素进行分析,从目标群体、服务内容、组织结构与运作模式、资会策略、人员管理、资质准入许可、监督管理等方面展开陈述,并根据典型案例的经验提出具体建议,为我国未来养老服务的发展之路提供更多理论选择和支持依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区别于以往养老服务问题仅仅从政府、社会宏观角度热点话题进行讨论,而是进一步深入思考如何通过市场之路有效地实现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将居家养老服务商业化研究从中国众多养老问题中单独作为一项理论研究来进行细致、深入的探讨。

沈长红[8](2014)在《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社区家庭病床康复护理》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社区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对30例患者应用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安全护理、康复训练和健康教育。结果参加家庭病床康复的30位患者各种活动及机能均较前有了明显改善。结论系统的家庭病床康复护理能促使患者尽快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焦春莲,陈贝贝,李月玲[9](2013)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家庭康复训练及护理指导》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医疗技术的发展,对脑卒中的抢救措施越来越规范和及时,使其所致的病死率有所下降,但多数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经济拮据、无人照顾等原因,很多病人在病情稳定后便出院回家休养,实际上他们仍存在许多现有的或潜在的护理问题,如偏瘫、自理缺陷等。因而,对

董君[10](2011)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文中提出脑血管病是由各种血管源性病因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特点表现为病情较重、病程较长,护理难度较大,发病率及死亡率都很高,已成为各国死亡原因前六位重大疾病中的第

二、脑血管疾患的家庭康复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血管疾患的家庭康复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智慧养老视域下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国内外研究述评
    (五)研究思路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理论依据与分析框架
    一、理论基础
        (一)供给理论
        (二)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三)渐进理论
        (四)合作治理理论
    二、分析框架
第二章 现实关照: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运行现状与升级需求
    一、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运行现状
        (一)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变迁
        (二)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运行成效
    二、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升级需求
        (一)社会多元化需求要求服务模式升级
        (二)人口老龄化趋势要求服务能力升级
        (三)内在实效性目标要求服务机制升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想图景: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逻辑理路
    一、智慧养老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定位
        (一)嵌入:基于价值引领的养老模式重塑
        (二)赋能:基于信息技术的系统功能支撑
        (三)增慧:利用系统功能操作中的人人交互
    二、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三重逻辑
        (一)以“虚拟化”填补供需发展堕距
        (二)以“智能化”补足主体能力短板
        (三)以“一体化”提升整体运行效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践探索: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基本模式
    一、“虚拟化”商业运营模式
        (一)会员制运作机制
        (二)实践成效与发展
    二、“智能化”公益对接模式
        (一)积分制运作机制
        (二)实践成效与发展
    三、“一体化”生态共建模式
        (一)派单制运作机制
        (二)实践成效与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域外经验:国外智慧养老实践模式参鉴
    一、“线上社区”养老模式
        (一)“线上社区”养老的制度基础
        (二)“线上社区”养老的运作机制
    二、“智能居家”养老模式
        (一)“智能居家”养老的制度基础
        (二)“智能居家”养老的运作机制
    三、合作型科技助老模式
        (一)合作型科技助老的制度基础
        (二)合作型科技助老的运作机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未来进路: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前景
    一、以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可能限度
        (一)客观存在的温度落差
        (二)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
        (三)尚难突破的协同壁垒
    二、以智慧养老助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路径策略
        (一)以“量身定制化”增加服务人情味
        (二)以“包容性智慧”提升服务可及性
        (三)以顶层驱动和分层整合增强服务协同性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护理效果和对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分析两组疗效:
    2.2分析两组的运动功能相关评分情况:
3 讨论

(3)系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病人肢体运动功能及自理能力恢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 建立系统化康复护理小组
        1.3.2 体位康复护理
        1.3.3 认知功能训练
        1.3.4 日常活动能力训练
        1.3.5 运动康复护理
        1.3.6 心理康复护理
        1.3.7 按摩康复护理
    1.4 观察指标
        1.4.1 肢体运动功能
        1.4.2 自理能力参照改良Barthel评分标准[8], 评
        1.4.3 神经功能
        1.4.4 生活质量
        1.4.5 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病人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
    2.2 2组病人自理能力、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比较
3 讨论
    3.1 系统化康复护理恢复脑梗死病人肢体运动功能的重要性
    3.2 系统化康复护理恢复脑梗死病人自理能力与神经功能的重要性
    3.3 系统化康复护理改善脑梗死病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4)中西医结合护理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症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2 护理方法
    2.1 对照组
        2.1.1 肢体康复训练
        2.1.2 语言康复护理
        2.1.3 情志护理
    2.2 治疗组
        2.2.1 穴位按摩
        2.2.2 辨证施膳
        2.2.3 起居护理
3 评价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运动功能
    3.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4 治疗结果
    4.1 2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的变化
    4.2 2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比较
5 讨论

(5)基于ADL评分的居家脑卒中患者专业化照护需求的工具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居家脑卒中患者照护需求研究现状
        1.2 居家脑卒中患者专业化照护需求与ADL的关系
        1.3 脑卒中患者照护需求的评估工具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操作性定义及理论依据
        3.1 操作性定义
        3.2 理论依据
    4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居家脑卒中患者专业化照护需求问卷的研制及信效度检验
    1 对象与方法
        1.1 质性研究阶段
        1.2 Delphi专家函询阶段
        1.3 信效度检验阶段
        1.4 质量控制
        1.5 伦理原则
    2 结果
        2.1 质性研究
        2.2 Delphi专家函询
        2.3 信效度检验
    3 讨论
        3.1 问卷条目修改说明
        3.2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4 小结
第二部分 居家脑卒中患者专业化照护需求的量性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抽样方法及样本量计算
        1.3 研究方法
        1.4 质量控制
        1.5 伦理原则
    2 结果
        2.1 居家脑卒中患者一般资料
        2.2 验证性因子分析
        2.3 居家脑卒中患者专业化照护需求现状
        2.4 居家脑卒中患者专业化照护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2.5 不同ADL的居家脑卒中患者的专业化照护需求
    3 讨论
        3.1 居家脑卒中患者专业化照护需求现状的探讨
        3.2 ADL及居家脑卒中患者一般资料对专业化照护需求的影响
        3.3 不同ADL的居家脑卒中患者的专业化照护需求的探讨
    4 小结
结论
    1 研究的主要结论
    2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思考
        2.1 研究的创新性
        2.2 研究的局限性及思考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6)临床康复护理路径对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独立生活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FIM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住院情况以及依从性比较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7)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商业化模式研究 ——基于对青岛市60岁以上老年人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内容
    五、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一、概念解析
        (一) 养老模式与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二)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商业化模式
    二、理论分析
        (一)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二) 新自由主义理论
        (三) 社会公共选择学派理论
        (四)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五) 社会风险研究相关理论
第三章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商业化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一、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商业化模式市场可行性分析
        (一)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商业化需求调查
        (二)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分析
    二、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商业化模式社会文化可行性分析
    三、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商业化模式政策法规环境可行性分析
第四章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商业化案例研究
    一、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商业化案例介绍
        (一) 美国PACE计划和太阳城中心
        (二) 瑞典地方政府的银发经济
        (三) 法国居家养老服务商业化之路
        (四) 仁爱华中国专业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五) 青松乐龄(北京)商务服务有限公司经营模式
    二、典型案例对比分析
第五章 中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商业化要素分析及建议
    一、目标群体
        (一)经验分析
        (二) 策略建议
    二、服务内容
        (一) 经验分析
        (二) 策略建议
    三、组织结构与运作模式
        (一) 经验分析
        (二) 策略建议
    四、资金策略
        (一)经验分析
        (二) 策略建议
    五、人员管理
        (一) 经验分析
        (二) 策略建议
    六、资质准入许可
        (一) 经验分析
        (二) 策略建议
    七、监督管理
        (一) 经验分析
        (二) 策略建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概述
        (一)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商业化可行性
        (二) 典型案例分析与微观要素探讨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三、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谢词
个人简历

(8)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社区家庭病床康复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资料收集
    1.2 社区家庭康复护理病床的建立
2 家庭康复护理计划
    2.1 主要照顾者 (家属) 的培训计划
    2.2 指导及随访计划
3 康复护理的具体内容
    3.1 心理护理
    3.2 语言及书写训练
    3.3 肢体功能锻炼
4 小结

(9)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家庭康复训练及护理指导(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家庭康复护理指导
        4.1 一般护理:
        4.2 肢体康复功能锻炼:
    5 小结:

(10)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急性期
    1.1 院前急救
        1.1.1 取合理舒适体位
        1.1.2 严密观察病情
        1.1.3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
    1.2 院内护理
        1.2.1 生命体征观察
        1.2.2 及时吸痰、氧气吸入
        1.2.3 保证营养供给、增强抵抗力
        1.2.4 心理护理
2 恢复期
    2.1 治疗原发病防止并发症形成
    2.2 加强基础护理
    2.3 重视心理护理
    2.4 及早进行康复护理
3 后遗症期
    3.1 心理护理
    3.2 功能康复护理
        3.2.1 语言康复护理
        3.2.2 肢体功能康复护理
    3.3 饮食护理
    3.4 家庭康复护理
4 小结

四、脑血管疾患的家庭康复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智慧养老视域下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研究[D]. 张昊. 吉林大学, 2020(03)
  • [2]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护理效果和对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J]. 朱刚瑛. 中国医药指南, 2018(31)
  • [3]系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病人肢体运动功能及自理能力恢复的影响[J]. 周小燕.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09)
  • [4]中西医结合护理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症的疗效观察[J]. 朱素云,王应军. 中医药导报, 2017(13)
  • [5]基于ADL评分的居家脑卒中患者专业化照护需求的工具研制及应用[D]. 李莹爽. 郑州大学, 2017(02)
  • [6]临床康复护理路径对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独立生活能力的影响[J]. 张建丽,吕勤,王和强,林燕颜.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7(01)
  • [7]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商业化模式研究 ——基于对青岛市60岁以上老年人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D]. 陈欲晓.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8)
  • [8]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社区家庭病床康复护理[J]. 沈长红.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10)
  • [9]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家庭康复训练及护理指导[J]. 焦春莲,陈贝贝,李月玲. 中国伤残医学, 2013(07)
  • [10]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J]. 董君.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1(04)

标签:;  ;  ;  ;  

脑血管病家庭康复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