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卷叶蛾论文_李卫民,吴子华,冯光樯

导读:本文包含了龙眼卷叶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孢子,家蚕,调节剂,感染性,综合治理,昆虫,生长。

龙眼卷叶蛾论文文献综述

李卫民,吴子华,冯光樯[1](2007)在《龙眼卷叶蛾微孢子虫对家蚕为害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龙眼卷叶蛾微孢子虫对龙眼卷叶蛾自然寄生率达19%左右,龙眼卷叶蛾微孢子虫大小4.1×2.86μm,比N.b孢子略大。龙眼卷叶蛾微孢子虫可为害家蚕,感病率可达100%。症状表现为各龄发育缓慢,眠起不齐,蚕体开差较大,感染后没有明显的病斑,从4龄起发生少量的病死蚕,随后病死蚕逐日增多,至5龄第3~5日大量发生。严重的其存活率仅30%左右,并有少量的胚种传染。(本文来源于《四川蚕业》期刊2007年02期)

周忠实,邓国荣[2](2006)在《广西叁角新小卷蛾等龙眼卷叶蛾的综合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有效、持续控制龙眼卷叶蛾,协调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药剂防治等综合治理龙眼卷叶蛾类害虫的结果表明,综合治理区龙眼夏梢和秋梢幼叶的卷叶率分别为3.76%和2.34%,常规防治区的夏梢、秋梢卷叶率分别为5.49%和4.44%;综合治理区的夏梢期和秋梢期卷叶蛾幼虫被寄生蜂寄生率分别为22.58%和27.50%,而常规防治区的夏梢期和秋梢期幼虫寄生率仅分别为6.81%和8.47%,两者差异极显着。此外,综合治理区荔枝蝽卵粒寄生率、蒂蛀虫的蛹茧寄生率也远高于常规防治区。综合治理区不仅控制了卷叶蛾,且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本文来源于《果树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周忠实,邓国荣,黄大兴[3](2005)在《防治龙眼卷叶蛾的药剂筛选及毒力测定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几种常见昆虫生长调节剂及生物农药对龙眼卷叶蛾进行室内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药后7天米满、卡死克、抑太保1 000倍对卷蛾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均达100%,药效显着;药后2天和药后3天米满1 000倍对卷蛾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2.87%和84.63%。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几种药剂对龙眼园害虫优势种———叁角新小卷蛾幼虫的毒力高低依次为:米满>功夫>卡死克>抑太保>敌百虫。(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05年06期)

刘仁华[4](2004)在《龙眼卷叶蛾(Cerace Stipatana Walker)微孢子虫的生物学分类及相关感染性问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孢子虫是一类广泛存在的、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的、无线粒体的单细胞真核动物。微孢子虫能够感染、寄生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是经济昆虫、鱼类、兔类、皮毛动物、啮齿类及灵长类动物的致命病原。自从1857年Nageli在家蚕中发现家蚕微粒子(Nosema bombycis)后,人们在最近二十年的研究中又不断发现并分离到其他病原性微孢子虫。微孢子虫对于感染爱滋病病毒或者先天免疫机能不健全的病人来说,则是一个典型的机会性病原,它能加剧病人痛苦,加速病人死亡。因此对微孢子虫的深入研究对于卫生防疫、环境生态诸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养蚕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在农业上一直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而由家蚕微孢子虫(Nosema.bombycis,Nb)引起的家蚕微粒子病则是养蚕业的毁灭性病害。由于家蚕微粒子能经卵传染危害家蚕子代而被列为蚕种生产的唯一检疫对象,因此这一领域一直是蚕病学的研究重点和热点。本研究以龙眼卷叶蛾微孢子虫为实验材料,以家蚕和鱼类为感染对象,对龙眼卷叶蛾微孢子虫的生物学和分类地位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龙眼卷叶蛾微孢子虫对家蚕和鱼类的感染性试验。结果如下: 1.龙眼卷叶蛾微孢虫呈卵圆形,孢子有淡兰色折光,孢子聚集现象比较明显,即可以明显的观察到多数孢子以八孢子形态出现,同时也可以看到少数孢子以二孢子形态出现。孢子大小比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略小。测得龙眼卷叶蛾微孢虫的长径为2.5-3.5μm,短径为1.4-1.8μm。龙眼卷叶蛾微孢虫的生活史表明:其孢子主要以二分裂的方式增殖,孢子极丝单列,极丝7-12圈,其中单核7圈,双核12圈,生活周期为6-10天。 2.由于龙眼卷叶蛾微孢子虫孢子在孢子生殖时显示两种孢子形成过程:即母孢子二分裂形成二孢子和母孢子多分裂形成八孢子,既有二孢子形态又有八孢子形态,故根据1992年Sprague的微孢子虫生物学分类系统,通过对龙眼卷叶蛾微孢子虫的分类检索,将龙眼卷叶蛾微孢子虫归属于变形孢虫属(Vairimorpha),种名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故龙眼卷叶蛾微孢子虫暂分类记录为:Vairimorpha.sp. 二、龙眼卷叶蛾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性试验 1.龙眼卷叶蛾微孢子虫在龙眼卷叶蛾体内感染寄生的组织主要是肌肉。其接种家蚕后感染寄生的组织增加,如家蚕的中肠上皮组织、丝腺、肌肉、马氏管等器官和组织都有寄生现象发生;严重时其丝腺变成乳白色。有轻微的胚种传染,致病力比N.b略低,感染中量(IC_(50))为:1.2×10~4。西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理口里里里里里里里只里里里巴里里 2.龙眼卷叶蛾微袍子虫在接种感染寄生家蚕后,其发育形态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龙眼卷叶蛾微抱子虫在龙眼卷叶蛾体内主要以八抱子形态出现,接种家蚕后,龙眼卷叶蛾微抱子虫的二抱子数量增加,八抱子数量减少;二是接种家蚕后,龙眼卷叶蛾微抱子虫比其在龙眼卷叶蛾体内时个体稍微大一些。叁、龙眼卷叶蛾微泡子虫对鱼类的感染性试验 1.添食龙眼卷叶蛾微抱子虫四十天后,全部鱼体解剖。观测到部分鱼体性腺有乳白现象发生,同时发现部分鱼体鳃部变乳白;肠道有肿胀现象发生;肝胰脏也有糜烂现象发生.通过病变组织涂片镜检,发现其病变组织有疑似抱子的存在,既可以观察到疑似成熟抱子也可以观察到疑似未成熟抱子;但疑似成熟抱子数量较少,疑似未成熟抱子数量较多。 2.通过荧光免疫检测,发现其病变组织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抱子,这样的免疫检测结果说明龙眼卷叶峨微抱子虫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寄生感染鱼类。从而使我们认识到生活环境中的微抱子虫循环途径以及寄生范围是相当复杂的,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为了减轻甚至消除微泡子虫对蚕业生产的危害,尤其像龙眼卷叶蛾等野外昆虫体内微泡子虫与家蚕微抱子虫的交叉感染,我们很有必要彻底弄清楚龙眼卷叶蛾微抱子虫的生物学特性和分类地位。 3.如果龙眼卷叶蛾微抱子虫能够感染鱼类,则微抱子虫表面蛋白的生物学功能中是否存在特异性识别位点的问题还有待于探讨和研究。(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大学》期刊2004-05-18)

龙眼卷叶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有效、持续控制龙眼卷叶蛾,协调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药剂防治等综合治理龙眼卷叶蛾类害虫的结果表明,综合治理区龙眼夏梢和秋梢幼叶的卷叶率分别为3.76%和2.34%,常规防治区的夏梢、秋梢卷叶率分别为5.49%和4.44%;综合治理区的夏梢期和秋梢期卷叶蛾幼虫被寄生蜂寄生率分别为22.58%和27.50%,而常规防治区的夏梢期和秋梢期幼虫寄生率仅分别为6.81%和8.47%,两者差异极显着。此外,综合治理区荔枝蝽卵粒寄生率、蒂蛀虫的蛹茧寄生率也远高于常规防治区。综合治理区不仅控制了卷叶蛾,且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龙眼卷叶蛾论文参考文献

[1].李卫民,吴子华,冯光樯.龙眼卷叶蛾微孢子虫对家蚕为害的研究[J].四川蚕业.2007

[2].周忠实,邓国荣.广西叁角新小卷蛾等龙眼卷叶蛾的综合治理[J].果树学报.2006

[3].周忠实,邓国荣,黄大兴.防治龙眼卷叶蛾的药剂筛选及毒力测定试验[J].广东农业科学.2005

[4].刘仁华.龙眼卷叶蛾(CeraceStipatanaWalker)微孢子虫的生物学分类及相关感染性问题的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4

论文知识图

龙眼卷叶蛾微抱虫泛抱囊抱子的超...接种家蚕后的龙眼卷叶蛾微抱于虫...龙眼卷叶蛾乙初谊配stjPata刀awa...龙眼卷叶蛾微抱子虫的成熟抱子(...龙眼卷叶蛾微抱子虫母抱子(1600X...龙眼卷叶蛾微抱子虫母抱子的分裂...

标签:;  ;  ;  ;  ;  ;  ;  

龙眼卷叶蛾论文_李卫民,吴子华,冯光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