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伟:苏联工业模式兴衰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启示论文

谢伟:苏联工业模式兴衰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启示论文

经济学管理学研究

·深入推进东北振兴研究专题·

[摘 要]20世纪50年代初,东北地区建立了以重工业为主体,以计划生产和苏式管理为特征的苏联工业模式。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做的秘密报告暴露了苏联模式的弊端,使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经过“大跃进”的曲折和中苏关系恶化等因素影响,中共中央虽然也制定了《工业七十条》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管理体制,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工业模式,反而使其在某些领域得到了加强,直到改革开放前东北工业始终未能摆脱苏联工业模式的窠臼。虽然苏联工业模式已经被摒弃,但却为东北工业的发展遗留下了产业结构单一、管理体制僵化、创新乏力等问题。因此,只有调整产业结构、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完善的创新机制和体制才能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再次振兴。

[关键词]苏联工业模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教训与启示

东北作为实行苏联工业模式最早、最坚决、最彻底的地区,其工业发展历程反映了苏联工业模式兴衰的历史。考察苏联工业模式在东北地区建立、发展乃至衰退的历史,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一、苏联工业模式在东北地区初步建立

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东北地区雄厚的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在全国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国家在政策、资金和项目上向东北倾斜,着力恢复和发展东北工业,在东北地区初步建立起苏联工业模式的雏形。

点评 在研究了探究一的基础上,探究二加大了探究力度,问题进一步开放,难度进一步加大.教者在引导学生分析的过程中,对在探究一中所形成的经验进行调用、辨析,产生新的认知,使培养能力这个看似“务虚”的目标真正得到了“落实”.同时,教者通过最后一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各种不同图形之间的关系产生“顿悟”,有了“九九归一”的感觉.

1.重点发展东北重工业。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美双方军事装备的巨大差距,使中央认识到重工业是快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应该像苏联那样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1950年中财委在制订1951—1955年度国家计划方针的指示中强调“重工业部门应最速发展,以提高国家的经济力量和国防力量”。1951年李富春再次强调,“巩固国防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因而在工业建设方面,首先必须加强与国防密切关联的重工业”。12月,中共中央在确定1952年工作时也提出,“计划的重点是用一切方法挤出钱来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1]。因此,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投资建设的重点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人工智能的技术革命,带动的是劳动法的革命,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一种观点认为,人工智能的兴盛带来的却是劳动法的衰落,一个直接原因是劳动法旨在保护的劳动者数量减少。当然这仅是表达了对未来的忧虑,现实未必那么糟糕。然而无论如何,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波,劳动法不能原地踏步,而应做出有效的回应。

总体而言,东北地区经过“大跃进”以来的曲折,虽然轻工业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除了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外,还肩负着为重工业发展提供服务的任务。重工业在整个工业结构中的比重仍然偏大,工业结构的不均衡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工业结构的单一性对东北工业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东北地区是优先发展重化工业的主要承载区。在编制“一五”计划的过程中,中共中央决定将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国家工业化的主要方向。1953年9月3日李富春在《关于与苏联政府商谈对我国经济建设援助问题的报告》中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地增长”[7]10。中央提出在五年内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并使其在技术上支援全国其他新工业区的建设;除对鞍钢作重大改建外,东北地区的原有工业,如抚顺、阜新和鹤岗的煤矿工业,本溪的钢铁工业,沈阳的机器制造工业,吉林的电力工业,也都将进行改建。[7]331在苏联援建的156项中,中央在东北安排了56项,占整个项目安排的1/3还多。

3.2.1 创新办学模式 武进少体校在“走学训并重之路,育体育后备人才”为主导的办学模式下,在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江苏省“四星级体校”、国家、省、市业余体育训练先进单位的基础上,应继续以创建全国一流的业余体校为目标,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积极准备江苏省五星级体校的申报。同时,武进少体校在教练、裁判、科研等方面,应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省队、国家队的合作。

3.初步建立了工业生产和管理的计划化。1949年1月东北局决定成立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由李富春担任主任。李富春协助陈云主持编写了东北地区第一个国民经济计划,开启了东北学习苏联实行计划经济的先声。东北工业部在制订1950年工业计划时,当时的计划人员还只会做些编制生产大纲和产品对照表之类的简单工作,苏联专家到来后,不仅帮助制定成套的条例规章,建立各级机构,还教授工作人员填写表格,计算生产总值,审定技术经济定额,综合各部门计划,实现物资平衡等,到1952年东北初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计划统计制度。[6]东北计划统计和编制工作的经验对东北乃至全国工业实现计划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东北工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凸显了计划经济模式在恢复战争创伤方面的巨大优越性,坚定了国家实行苏联工业模式的决心。“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实行了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不能不说是看到了苏联工业模式在发展国民经济方面的巨大威力。

二、苏联工业模式在东北地区正式确立

“一五”期间是苏联工业模式在东北乃至全国正式确立的时期,中国不仅走上了苏联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同时在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等方面也仿照苏联。

虽然IoT与区块链技术在各自的领域已经得到快速发展,但2种技术的融合仍然面临很多的挑战,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学习苏联企业管理制度。比如在生产管理方面学习了苏联的生产指示图制度。按指示图表组织生产是苏联企业的一种生产管理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用红蓝线记号把每月、每日、每一生产小组的生产计划和实际完成情况以及辅助生产的各种材料的准备情况标记在各种指示图表上,使全厂各部门在完成生产任务的过程中都按指示图表组织均衡、有节奏地生产。1952年东北工业部颁布了《关于按指示图表组织有节奏生产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生产指示图具有制订具体而周密的生产计划,针对薄弱环节进行组织生产的特点;能使生产准备工作加强,分工专业化得以逐步实现,生产部件的储备量和周转量得到保证,流水作业、生产的节奏性和均衡性等优点得以实现,大大提高了生产管理水平。[5]

“一五”期间重工业建设的重点是冶金和机械工业。在冶金方面鞍钢是建设的重点。中央要求对鞍钢进行总体改造,并逐步形成37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五年间用于鞍钢的改扩建投资达到了15.5亿元,占同期钢铁工业实际投资总额的52%;五年内鞍钢新增炼铁能力127万吨、炼钢能力184万吨、轧钢能力131万吨,分别占同期全国钢铁工业新增生产能力的37.5%、65.3%、82.5%,成为全国钢铁供应的主要基地。[3]27在机械工业方面,苏联在东北援建的项目就有第一汽车厂、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电缆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哈尔滨锅炉厂、汽轮机厂、电机厂等企业,国家在五年间对东北机械工业的投资占全国机械工业总投资的48.8%[3]31,高居全国第一位。

邢先生告诫学生“抬头是山,路在脚下”,他要求学生既要有高远的志向,同时更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出,邢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认定好学术的高峰,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懈的追求,实现人生理想的榜样。

经过“一五”计划的投资建设,东北地区重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攀升。到1957年(按1952年不变价计算),重工业产值比重由1952年的53.5%上升到66.4%,其中辽宁省发展最为迅猛,重工业比重由1952年的48%上升到73.4%。[4]34辽宁是重工业企业最为密集,产值比重最大的省份,也是学习苏联工业模式最为彻底的地区。

2.工业生产和企业管理照搬苏联模式。随着中苏蜜月期的到来,苏联不仅援建了156项工程,还派遣大批专家来到中国,中国企业在工业标准化生产、企业管理等方面也开始全面学习苏联。

医院是一个聚集病原微生物的环境,可为疾病传播提供有效条件,继而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且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在临床上严格按照医院病区感染管理制度执行尤为重要,有利于减少感染风险[2]。

辽宁省在“大跃进”中,投资严重向重工业倾斜。1958年辽宁省重工业的投资总额为17.3221亿元,占工业投资总额的78.1%,重工业产值达到125.2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6.5%,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2]“大跃进”期间工业增长1.78倍,轻工业只增长了87.6%,到1960年重工业占工业的比重更是达到82.4%[13],轻重工业比例严重不协调,造成辽宁国民经济发展困难。1961年辽宁省委贯彻中共中央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精简职工,压缩城镇人口,缩短基本建设和重工业生产战线,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工业品的生产,到1965年在工业生产恢复的基础上,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下降到73.8%,但重工业在辽宁工业中的比重仍然非常大。

计划管理也是苏联工业企业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计划管理主要是把工人的操作和科学管理相结合,集中表现到统一的计划中去组织有节奏的生产。以鞍钢中型轧钢厂为例,该工厂学习苏联计划管理工作,很快扭转了生产上先松后紧的不均衡状态;到1953年第一季度,该厂有9个星期的均衡率达到100%,其余3个星期也达到90%以上,产量、质量和设备运用率不断提高,事故也相应减少。[8]为配合企业的计划管理,东北工业企业中还引进了苏联工业企业中的经济活动分析制度。以沈阳化工厂为例,重工业部对沈阳化工厂的各项经济指标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比后认为,沈阳化工厂虽然表面上全面地完成了国家计划生产,但在实质上该是化工同类企业中最落后的一个单位;通过经济技术活动分析,对沈阳化工厂及各类化工厂产生了教育作用,沈阳化工厂在1955年上半年以后,各项工作逐渐好转。[9]除此之外,东北工业企业还引进了一些苏联企业的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制度和原则,促进了东北工业企业管理制度的苏式化、现代化。

“一五”时期,中国引进了苏联全套工业生产计划和管理体制,使苏联工业模式在东北完全确立起来。“一五”期间,东北工业产值(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从1952年的75.2亿元,增长到1957年的180亿元[4]30,五年间工业产值增加了约1.4倍,凸显了苏联工业模式的巨大优越性。

三、突破苏联工业模式的尝试

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暴露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国在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教训的同时,也开始探索自己的工业化道路。

他于是同傀儡一个样子坐在地下,计数身边的铜子,一面向白脸傀儡王九笑着,说着前后相同既在博取观者大笑,又在自作嘲笑的笑话。他把话说得那么亲昵,那么柔和。他不让人知道他死去了的儿子就是王九,儿子的死,乃由于同赵四相拼,也不说明。他决不提这些事。他只让人眼见傀儡王九与傀儡赵四相殴相扑时,虽场面上王九常常不大顺手,上风皆由赵四占去,但每次最后的胜利,总仍然归那王九。

1.调整农轻重比例关系的曲折。为了吸取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给国家带来一系列问题的教训,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10]。根据毛泽东的论述,中共八大在对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应该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适当加速轻工业的建设,以适应广大人民对消费品日益增长的需要,并且增加国家的资金积累。[11]但是,1958年爆发的“大跃进”运动,打断了八大制定的正确经济发展路线,不仅没有吸取苏联的教训,合理调整农轻重三者的比例关系,反而使轻重工业比例失调,整个工业生产陷入了混乱状态。

在企业标准化生产方面,以黑龙江机械工业为例,苏联援建的各企业在引进苏联工业生产的国家标准和专业标准基础上,黑龙江省各工业企业还建立了监督生产标准化的机构,并设置了专职人员,同时还按照苏联国家标准,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1953年11月7日黑龙江省委在给东北局《省委关于工业生产与基本建设增产节约情况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在新产品试造的单位要加强技术管理,特别是二机械部在黑龙江的各厂,要加强对苏联资料的学习,防止苏式化标准不达标现象的发生。12月,中共黑龙江省委提出党组织要加强政治思想领导,在确保产品质量的情况下,保证产品实现苏式化,并尽快定型。东北工业通过引进和学习苏联工业标准化生产和质量监督体系实现了产品和质量的标准化。

1.将安全监督工作内容进行分解,主要包括标准制定、工作计划制定、监督检查实施、问题上报、整改与跟踪、完成确认。

黑龙江省在“大跃进”中,工业片面追求高指标,大办“小土群”工业,总数达到7.35万个,是1957年原有工业企业总数(1627个)的45倍,造成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15]为改变重工业过重的局面,黑龙江省按照农轻重的次序和“生产第一、市场第二、建设第三”的方针,对“小土群”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精简下放企业多余人员,积极增加轻工业和小商品生产能力,提高日用工业品自给的比重,到1962年轻工业总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60年的30.02%上升到37.89%[16],虽然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仍然很大,但工业结构趋向合理。

从1950年开始,国家对东北的重化工业项目进行重点投资。1950年投资3.3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东北全年预算的40%,占东北全部国民经济投资的77%;1952年东北全区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占全国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2]1950年到1952年,国家对东北的工业基本建设投资额占全国的一半还要多。[3]17在项目安排上,1950年第一批由苏联援助的项目共50个,安排在东北地区的就有36个项目。其中煤炭工业8个,电力工业6个,钢铁工业3个,有色金属工业3个,化学工业4个,民用机械加工7个,国防军工4个,造纸工业1个。[3]15这些都是重化工业的重大项目,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工业基础和国防安全。经过三年的投资和重点建设,东北地区的重工业获得快速发展。1952年东北全区重工业产值达到40.23亿元(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占工业总产值的53.5%[4]34,历史上重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东北地区的工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1960年8月苏联撤退了所有在华专家,客观上使中国不再依赖苏联技术和遵循僵化的苏联工业管理体制,给中国工业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提供了契机。以哈尔滨市拥有苏联专家的企业(101厂、120厂、122厂、电机厂、锅炉厂、汽轮机厂)为例,这些企业在苏联专家撤退后,虽然生产上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广大职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勇于创造和试验,打破了苏联专家提出来的束缚干部和职工积极性的各种规章制度。各工厂从依靠苏联“一家”变为依靠“三家”(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去突破关键技术;120厂针对关键问题组织了近三百个“三结合”小组,发动群众围绕尖端技术提出了5445项合理化建议,实现了5325项,相当于苏联专家撤退前的1.6倍;锅炉厂不仅用“三结合”小组解决了该厂苏联专家没有解决的问题,而且还派出十几个人组成的“三结合”小组以帮助411厂解决了焊接上的关键问题。[18]

2.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革新和探索。在尝试突破苏联工业模式的探索中,鞍钢走在了前面。1960年3月,鞍山市委以鞍钢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活动为主要内容,给中共中央写了《关于工业战线上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报告》。报告了鞍钢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注]两参: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工人参加企业管理;一改:改革企业中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三结合: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中实行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三结合。的经验,得到毛泽东“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17]90的批示,并要求转发各大中型企业及各地党委。“两参一改三结合”是东北突破苏联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对企业生产进行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的重要探索,是东北为全国工业发展提供的宝贵经验。

吉林省在“大跃进”的三年中,重工业投资达16.47亿元,轻工业投资仅为1.29亿元,同时轻工业生产所需的燃料、动力、钢材等原材料经常被挤占,导致生产能力无从发挥。而且原来生产日用消费品的部分轻工业企业,有的转产机电,有的转而为重工业服务,导致轻重工业比例失调。1957年重工业的比重占整个工业的54.2%,到1960年上升到68.2%,重工业比重远远超过轻工业,造成了市场供应困难,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1962年吉林省关、停、并、转了一些工业企业,并减少职工和城镇人口,增加轻工业生产,到1965年时重工业的比重达到60.5%,实现了工业生产的平衡。[14]

1961年9月中央针对“大跃进”以来出现的盲目否定企业规章制度造成的生产混乱局面,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发布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即《工业七十条》。《工业七十条》对企业的计划管理、生产责任制、经济核算、工资管理等十个方面做了明确规定和说明,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快工业发展,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以鞍钢为例,鞍钢按照《工业七十条》规定的“五定”“五保”[注]五定:定产品方案和规模;定人员和机构;定主要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工具的消耗定额和供应来源;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定协作关系。五保:保证产品的品种、质量、数量;保证不超过工资总额;保证完成成本计划并力求降低成本;保证完成上缴利润;保证主要设备的使用期限。组织生产。在财务管理上,建立总会计师制,并在总会计师领导下建立健全了经济核算、成本管理、流动资金管理、企业奖励金核算、费用收支等财务制度;同时建立了生产四级责任制和经济管理四级责任制,增强了企业效益。[19]

经过“大跃进”以来工业发展的曲折,东北工业经过不断探索和尝试,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业企业管理模式,但这些只是对苏联工业模式的小修小补,并没有改变苏联工业模式中以计划为先导,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依托的工业发展方式。

四、苏联工业模式给东北工业发展带来的教训

从1950年到1976年,东北工业企业从建立苏联工业模式到进行工业发展方式和管理模式的自我探索,始终未能从根本上摆脱苏联工业模式的束缚,给改革开放后东北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后遗症。

1.重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例偏高。从中央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始,到“文化大革命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逐步走上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先导的工业化道路。东北地区由于资源禀赋和重工业基础雄厚等优势,成为苏联工业化模式建立最早、最成熟、最彻底的地区,尤其是重工业在东北工业中的比重长期保持在高位。“一五”时期,辽宁省重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由1952年的48%上升到1957年的73.4%,吉林省由51.7%上升到54.3%,黑龙江省由49.4%上升到52.8%。[4]34辽宁省作为东北地区重工业基础最雄厚的省份,其重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直到1979年一直保持在70%以上。改革开放后辽宁工业经过调整,工业结构得到改善,但重工业比重仍然维持在60%以上,吉林、黑龙江两省的重工业比重也维持在50%以上,东北地区在为国家工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其工业结构也单一,农轻重比例发展不协调等问题暴露了出来。进入21世纪后,东北经济经历了断崖式的下跌,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过重,轻工业发展缓慢,资源严重向国有企业倾斜,市场上形成国有企业一家独大,无法形成充分的市场竞争;民营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例偏低,导致全区经济发展缺乏活力,进而出现经济增长缓慢,国有企业转型困难等问题。

2.管理体制僵化缺乏活力。“一五”期间东北乃至全国经济体制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快速走向计划化,而企业的计划管理被视为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约束企业按时完成计划指标的最重要环节。所谓作业计划化是“每一车间、工段、小组和个人在规定的时间内,月的、周的、日的以致每小时的具体工作的计划化,是每一职能部门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具体规定”[20]。企业为了完成计划指标需要建立系统的职能组织,并对各部门进行详细分工,制定定额,规范相关操作流程,并建立各种责任制度及检验制度。企业生产和管理的计划化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企业规模小,计划成本低,对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但随着工业生产的日益复杂化,计划僵硬和笨拙的一面日益显现,这主要是计划体制内物资计划平衡需要的信息搜集与处理一直是个难题,计划范围越广,程度越高就越困难。[21]同时计划的灵敏度也逐渐下降,旧有的计划管理体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传统的计划调拨已经被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所代替,但东北地区由于国有企业数量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大,一时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经济转型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发展蔬菜保护地生产,而大力推广保护地蔬菜生产高产、优质、高效集成技术可有力地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县域经济发展。

3.缺乏相应创新机制。苏联工业模式推行企业生产的计划化,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国家决定,国家通过调拨的方式来进行产品分配,企业实际处于被动执行者的地位,没有动力去进行产品研发和创新。当市场上出现新的竞争者时,东北国有工业企业存在的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等问题就成了制约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致命缺陷。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东北工业企业中存在的创新乏力等问题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隐患。苏联工业模式在东北地区建立后,其存在的机制和体制性问题为东北工业的后续发展带来了阻力,也造成了东北地区在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增长乏力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东北地区的发展。

五、苏联工业模式的负面作用对东北工业发展的启示

苏联工业模式虽然在东北工业恢复和发展过程中显示了巨大优越性,但从东北工业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其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对当代东北工业的发展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并引以为戒。

1.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同时深耕细作使原有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转型。东北老工业基地虽然近些年来经济发展缓慢,产业转型艰难,但凭借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强大的科研实力在机械加工、汽车、飞机制造等重工业领域仍然拥有不俗的实力。纵观德国鲁尔区等世界各国老工业区转型发展的轨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发展必须依靠工业结构的调整和科技的进步。德国鲁尔工业区在煤铁等传统工业部门发展遇到瓶颈后,加快对原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旅游、信息技术、环保、服务等第三产业。同时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努力提高原有产业的科技水平和技术含量,成为德国高精尖机械制造工业的基地。而东北地区要改变经济发展缓慢、振兴乏力的局面,一方面要利用当地科技人才优势,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东北可资利用的传统产业,如黑龙江的机械工业,吉林的汽车、化工工业,辽宁的精密车床、石化、钢铁等工业部门,在经过技术升级和创新后,可以成为高技术重型装备的制造基地,成为引领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龙头,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主动力。另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将科研和产品生产有效结合起来,加快科学技术向市场应用转化的效率,不断推出面向市场,面向未来的高科技产品,从而占领市场,实现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再者,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金融、信息技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2.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和经营机制,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进入新世纪以来,东北工业企业面临的困境和迟迟不能建立起与市场经济接轨的管理体制有关。在长期计划经济的熏陶下,企业和职工形成了“大锅饭”思维,企业缺乏竞争和激励机制,虽然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计划,在政策上、资金上向东北地区倾斜,但由于东北重工业比重大,企业转型周期长,且民营企业不发达,无法与国有企业竞争和产业互补等使东北经济增长一直在低谷徘徊。因此,要实现东北工业的发展壮大必须对企业进行责权分明,奖惩有制的现代化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接轨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2016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真正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切实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引领力,使其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22]对于东北地区部分生产经营困难,效益低下的国有企业要进行兼并重组,引入社会力量实现股份多元化,进而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现国有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

3.建立完善的创新机制。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企业要实现发展,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建立完善的创新机制。一方面要进行制度创新。随着“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提出,东北地区作为中国制造工业的重要基地,要借助新技术革命兴起的东风,加快实现企业的股权制度改革和激励机制的创新。另一方面要进行技术创新。在生产高度体系化的今天,创新和科研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东北地区拥有大批科研实力较强的理工类大学,据统计东北三省拥有各类高校140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3.7%,以及一大批国家级科研院所,在一些科研领域占有优势地位。要充分发挥这些大学的智力优势,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机制,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国有工业企业自身科研力量的优势,建立起产学研一体的产品研发和创新联盟,从而实现企业技术的进步,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在基础设施和生产设备等方面急需更新换代,在中央出台了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后,东北地区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得到了中央的大力扶持,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为东北实现各种机制的自我创新创造了条件。

4.转变政府职能,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东北地区作为计划经济体制最后的堡垒,政府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政府习惯于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干预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政府管的过多、过细,造成政府和市场之间形成错位、缺位、越位的现象。要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的过程中,政府要加速转变职能,政府要敢于放权、让利,减少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将资源配置的决定权重新还给市场。同时做好市场的监督者、裁判员,为东北国有工业企业转型发展保驾护航。

总之,苏联工业模式的兴衰伴随着东北工业发展的起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岁月里深深打上了自己的烙印,其对东北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苏联工业模式的负面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其给东北工业发展带来的后遗症至今仍然影响着东北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基本建设投资和建筑业卷[M].北京: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9:14-22.

[2] 吴承明,董志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52(第一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594-596.

[3] 彭敏主.当代中国的基本建设(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4] 重工业与轻工业产值及比重[Z].哈尔滨:黑龙江省档案馆,C-2-19.

[5] 工业部关于推广按指示图表组织有节奏生产的决定[N].东北日报,1952-5-24(1).

[6]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工业卷[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6:753-754.

[7]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1953—1957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卷[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

[8] 社论学会科学方法管理企业[N].人民日报,1953-6-9(3).

[9]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央档案馆.1953—1957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工业卷[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116.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24.

[11] 刘国光.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4.

[12] 齐文华.辽宁四十年[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146.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1958—1965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工业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660.

[14] 米凤君.吉林工业四十年·综合册第一卷[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62-72.

[15] 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四十年巨变1949—198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17.

[16] 陈雷,侯捷.当代中国的黑龙江(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29.

[17] 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18] 关于苏联专家撤退后各有关工厂工作情况的报告(1960年)[Z].哈尔滨:哈尔滨市档案馆,XD001-2-558:69-70.

[19] 李华忠,张羽.鞍钢四十年[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67.

[20] 董志凯,武力.1953—1957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511.

[21] 郭冠清,陈健.社会主义能够解决“经济核算”难题吗?[J].学习与探索2016,(12):14.

[2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EB/OL].[2016-04-26]http://www.gov.cn/zhengce/2016-04/26/content_5068242.htm.

[收稿日期]2019-04-24

[基金项目]2018年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保卫制度的发展及对当代公安工作的启示(1927—1959)”(L18DDJ001)

[作者简介]谢伟(1980-),男,辽宁沈阳人,讲师,博士,从事中共党史和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D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9)06-0110-09

〔责任编辑:冯胜利〕

标签:;  ;  ;  ;  ;  ;  ;  ;  ;  ;  ;  ;  ;  ;  ;  

谢伟:苏联工业模式兴衰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