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平面论文_张芙蓉,解智涵,李玉轩

导读:本文包含了夷平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太行山,辽东半岛,玄武岩,王莽,庐山,宜昌,白垩纪。

夷平面论文文献综述

张芙蓉,解智涵,李玉轩[1](2019)在《基于人类聚居学理论的庐山东谷“夷平面”人居环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庐山东谷开发于19世纪后期,庐山的自然地理环境对该地的开发、发展与成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人类聚居学理论,通过对庐山"夷平面"成因的分析,运用人类聚居学理论的五要素对庐山东谷"夷平面"人居环境的开发进行论述,从而证明地形对人居环境的基础作用。可为如何充分利用好自然地理环境给人类社会所提供的资源基础,满足保护生态环境的诉求、实现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有机统一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忻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金书晨[2](2019)在《辽东半岛夷平面及岩溶风化壳发育模式初步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夷平面是一种与长期稳定的构造环境相关联的大尺度地貌景观,将夷平面与风化壳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是当代夷平面研究的主流。风化壳是地球表层岩石经物理、化学、生物作用风化后,由残余物质与新生物质构成的地表岩石圈表层。气候因素是影响风化壳发育的主要因素,红色风化壳一般代表着湿热的气候条件。中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各种类型风化壳发育广泛,相比较北方地区出露较少且多为古风化壳,对辽南地区红色岩溶风化壳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中国北方红色岩溶风化壳的发育模式、发育特征、古夷平面的发育情况及其剖面结构,并对推测辽东半岛新近纪至今的隆升速度具有一定意义。本文以辽南地区拉树房剖面、金石园红色岩溶风化壳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前人对本区其它红色岩溶风化壳剖面的研究,共取辽南地区红色岩溶风化壳样品41份,其中辽东半岛东部21份,西部20份,基岩样品各取3份。通过地貌学、地球化学、粒度分析等手段对辽东半岛红色岩溶风化壳的发育特征、发育模式、古夷平面的发育情况及其剖面结构进行初步研究,得到以下几点认识:目前发现的六处红色岩溶风化壳出露均位于复州-大连凹陷上,其地层为震旦系地层。滨海花园、七顶山基岩为震旦系碳酸盐岩,拉树房、金石园基岩为震旦系粘土岩与碳酸盐岩互层,石槽、城山头为震旦系石英岩、碳酸盐岩互层;辽东半岛红色岩溶风化壳堆积厚度多在4m左右,半岛西部风化壳上多覆盖有一层厚厚的黄土,东部风化壳上仅有一层薄薄的土壤层。拉树房剖面基岩所制备的酸不溶物质量比基岩质量减少91.4%,说明碳酸盐型风化壳的形成需要溶解大量的基岩。拉树房剖面风化壳样品以粉砂为主,粉砂含量介于43.1%~75.2%,平均值为59.4%,粘粒含量在2.2%~3.9%之间,平均值为3%,粉粘比介于15.5~29.77之间,平均值为20.3,上述指标表明拉树房红色风化壳发育较差。在风化壳样品的粒度参数散点图中,样品点聚集在明显不同的两部分,说明该剖面风化壳母岩的不均一性;拉树房剖面和金石园红色岩溶风化壳常量元素含量十分接近,金石园风化壳的SiO_2、MgO含量略低于拉树房剖面;Al_2O_3、Na_2O、K_2O、TiO_2、CaO含量略高于拉树房剖面,Na_2O、Fe_2O_3含量大致相等;SiO_2、Al_2O_3、Fe_2O_3含量的比较表明金石园风化壳的发育程度略高于拉树房剖面风化壳。从标准差看,拉树房剖面整体波动幅度较大,金石园风化壳样品因均取自同一层故波动范围较小,Ti作用一种稳定元素,对二者而言其含量均很稳定;辽东半岛已发现红色岩溶风化壳的化学蚀变指数CIA表明该区风化壳形成于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化学风化处于中等风化水平。拉树房剖面红色风化壳迁移系数τ_(j.w)表明该剖面SiO_2、Al_2O_3、K_2O、Fe_2O_3出现富集情况,Na_2O、MgO、CaO出现持续亏损特征。pH、地球化学分析、粉粘比表明拉树房红色风化壳整体成熟度较低,下部红色风化壳发育成熟度相对高于上部。化学元素分析表明金石园风化壳发育程度相对高于拉树房风化壳;作者将辽东半岛西部具有基岩为灰岩、原生风化壳上覆黄土特征的红色岩溶风化壳定义为黄土覆盖型风化壳。地球化学分析、粒度特征表明辽东半岛东部红色岩溶风化壳发育强度相对优于西部,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可能与上新世时辽东半岛中部山地较高(现已全部被剥蚀),东部为迎风面降水相较西部更多。在相似的气候条件下,降水越多淋溶作用越强烈,故东部风化壳发育强度相对优于西部;辽东半岛红色岩溶风化壳与南方地区同类风化壳的发育模式较为一致,但具有地域特色,第四纪之前为二阶段模式,夷平-成壳期——切割-红化期、第四纪至今只有一个阶段——切割-红化期;辽东半岛红色岩溶风化壳全剖面粘粒含量、粘粒变化趋势、地球化学特征、地貌演化趋势表明本区风化壳是在一种既不利于粘化又不利于淋溶的环境下形成的,从大的尺度看这种发育条件只有中低纬度较为湿热条件下的低海拔夷平面才能满足。地形图、粒度、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本区存在东西两个不同夷平面。辽东半岛西部古夷平面剖面结构由两部分组成,土下作用面(埋藏于黄土下的风化壳)、覆盖型岩溶。东部古夷平面具有与南方相同的剖面结构。(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郑丽波,戴雪荣,张欢,曾罡,陈立辉[3](2018)在《中国东部四明山古夷平面遗迹特征与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夷平面研究在地貌演化和新构造运动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由于遭受构造运动和剥蚀作用的影响,很多古夷平面遗迹已无从清晰辨识。浙江四明山顶古近纪夷平古风化壳面的发现,为研究浙江东部甚至华东地区的新生代地貌演化提供了重要地质信息,同时为始新世和中新世时的古气候、古环境研究提供了重要物质证据。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系统采集了该区5个点位的20个古风化壳样品和7个点位的15个现代风化壳样品,开展黏土矿物分析和玄武岩K-Ar年龄测试。研究确认四明山地区发育有2期古夷平面遗迹,即古近纪(E)和新近纪(N)古夷平面遗迹:第一期夷平面发育时间为65. 0~32. 2 Ma,解体和古夷平面遗迹保存时间为32. 2~21. 7 Ma;第二期夷平面发育时间为21. 7~10. 5 Ma,解体和古夷平面遗迹保存时间为10. 5~3. 0 Ma。研究区2期火山活动喷发所形成的玄武岩盖层有效保护了该区的古风化壳,从而使四明山古夷平面遗迹具有空间展布完整、剖面信息清晰等特征,呈现出由古夷平面(古风化壳)与玄武岩堆积面(现代风化壳)组成的"双风化壳"现象,为观察古夷平面遗迹特征提供了最佳场所。(本文来源于《地质学刊》期刊2018年04期)

章秉辰,许连峰,王永成,李金玲,张望生[4](2018)在《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及周边地区夷平面的形成时代》一文中研究指出夷平面是控制"云台地貌"形成与演化的主导因素之一。云台山及周边地区数字高程模型(DEM图)显示区域上有叁期比较明显的夷平面分布,通过区内地形、地貌、地质剖面、出露高程、区域分布、地貌组合特征等综合研究,开展了野外调查、测年样品采集、样品数据分析等工作,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各期夷平面进行了详细研究,确立了各期夷平面的形成时代,为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科普旅游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20期)

张蕾,张绪教,武法东,邓会娟,陈康[5](2018)在《太行山南缘王莽岭地区风化壳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夷平面形成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野外考察、室内测试分析及区域对比,对王莽岭地区风化壳的特征与夷平面的形成环境进行探讨。从地貌学、古岩溶、风化壳等方面验证了王莽岭地区存在一级夷平面(1 400~1600 m)和一级古宽谷—山麓面(800~1100m)。通过对风化壳的地球化学测试分析,认为夷平面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其上风化壳脱硅富铝化作用明显,但仍属于中等发育程度;古宽谷—山麓面形成于暖湿的气候环境,其上风化壳脱硅富铝化作用不强,发育程度为中等偏弱。最后,通过区域综合对比,初步推断夷平面是形成于渐新世的太行期夷平面,古宽谷—山麓面是形成于上新世的唐县期古宽谷—山麓面。(本文来源于《地球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许锐[6](2017)在《浙江四明山古夷平面地貌形态特征及古气候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地古夷平面是地貌学重要基础理论问题,其对地貌演化、构造活动、高原隆升速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浙江东部的四明山古夷平面于2006年被发现,并被认为是中国东部沿海最宽阔的高海拔夷平面遗迹,这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继辽东半岛岩溶夷平面、福建高夷平面、粤北地区夷平面和华北山地甸子梁期夷平面之后的又一发现,使得该地区本来就丰富的地貌景观资源增添了新的内涵,引起了学术界和地方政府的重视。根据当地地层资料可知,研究区古夷平面大概形成于晚白垩世至中新世,在这一漫长的地质稳定时期内,古夷平面顶部形成了厚度不等的古风化壳,这为确定古夷平面形成时期的环境特征提供了相对可靠的依据。前人对四明山古夷平面的研究主要在景观特征和成因方面,目前对古夷平面范围的具体圈定、古夷平面形成时期的环境特征等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首次对古夷平面圈定、古夷平面的形态特征和古环境方面展开了初步探讨。论文是在综合DEM数据(Digital Elevation Model)和ArcGIS分析,野外验证采样和实验测试分析基础上撰写而成,探讨了四明山古夷平面的地貌形态特征和古风化壳(古土壤)所反映的古气候;初步圈定了古夷平面残留的面积,探讨了古夷平面的分布范围、地势起伏度、坡度等形态特征。并取得以下几点认识:(1)本研究区北部、中部和南部圈定古夷平面的理想坡度分别为9°、14°和14°,其对应的海拔主要集中分布在490-577m、570-782m和624-867m之间;从古夷平面分布上来看,北部主要分布在上王岗和大洋山附近;中部主要分布在大岚镇和罗成山周围;南部主要分布在四明山东西两侧,共有8个小斑块。古夷平面整体基本与主分水岭对称,且呈不连续分布,部分区域保存相对完好,总面积约 199.5km~2。(2)研究区古夷平面的坡度与地势起伏度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其中坡度类型以缓坡和低陡坡为主、地势起伏类型以平原和台地为主,表明研究区古夷平面在微观尺度上起伏度相对较小,局部有一定的高低起伏。通过分析研究区南北向的纵剖面发现,古夷平面的高程分布由南向北逐渐降低,且坡度在1.2°-1.7°之间,结合研究区的断裂构造资料可知,古夷平面的变形与破碎均受到区域构造的控制,且NE-SW向断裂构造的控制作用强于近E-W向断裂构造,同时南部的断裂构造活动强于北部。(3)研究区南岚剖面(NL)和白玉坪头剖面(BY)古风化壳的粘土矿物数据反映出化学风化作用较强的特点,并且伊利石结晶程度较差,显示四明山古夷平面形成时期的气候呈暖湿的特点。另外,在两个剖面中Ca、Na、K、Mg元素的淋失最为显着,并伴有Si元素的轻微淋失,亦指示较强的化学风化作用。分析结果显示,CIA值、A-CN-K和元素比值等指标以及粘土矿物组合特征均指示一种暖湿的古气候环境。(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5-25)

马金萍[7](2017)在《基于DEM的洮河流域水系地貌参数与夷平面定量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20世纪中期地学计量革命的进行,地貌学研究的潮流也从Davis倡导的定性描述逐渐转变为以过程分析为主的定量研究,尤其是霍顿(R.E.Horton)的水系定律即河流的数目定律、长度定律和面积定律开创了数理地貌学研究,成为学界有关流域水系和地貌形态定量化分析的标准,为流域地貌演化和水系发育研究开辟了新的天地。近30年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的出现更是为地貌分析的定量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已成为流域地貌形态分析和过程研究的重要方法和必要手段。由于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的持续向北增生,高原东北部成为构造活动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同时该区又地处我国叁大自然区的交汇地带,气候变化显着,在构造、气候、剥蚀综合作用下,流域地貌复杂多样。在山地的挤压变形和隆起过程中,该区的水系结构和流域地貌对构造、气候等外来变量因素的改变十分明显。同时,在长尺度山地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级夷平面和部分夷平面。对这些水系结构、地貌形态和夷平面特征开展定量化研究可以深入理解流域地貌的形成演化历史及其对构造活动、气候变化响应的理论认识。本文基于DEM数据,在ArcGIS环境下,以洮河流域为研究区,对其河网参数、地貌参数、河流纵剖面以及夷平面的数字地貌特征进行了定量化研究,得到以下初步认识:(1)通过径流模拟法对洮河流域集水面积10 km2以上的河道进行了提取,按照Strahler分级体系对河网进行了分级,并对河网的数目、长度和面积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洮河流域的河道划分为五级。分枝比介于4-9之间,平均长度比介于1.1-20.8之间,平均面积比介于2.9-19.2之间。通过与Horton定律的一般性河网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级别较小的河道比较符合一般性河网发育规律,而级别越大越偏离Horton定律。表明水系格局对于构造、气候等外界因子的累积效应在大尺度上表现的更为明显。(2)通过对洮河21个子流域的面积-高程积分曲线(HC)和积分值(HI)、流域不对称性(AF)、盆地形状指数(Bs)、谷底宽度与谷肩宽高的比(VF)4个地貌参数的计算和分析,结果发现这些地貌参数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其中HI的分布以冶木河汇入口为界,上游地区HI值普遍较高(0.32-0.59),HC除冶木河呈现明显的上凸外,大多呈现上段下凹,下段上凸的S型,表明该地区抬升速率整体稍大于侵蚀速率,而冶木河地区的抬升速率远大于侵蚀速率,可能是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活动导致该区较高的抬升速率,而花岗岩为主的岩性导致侵蚀速率低的缘故。下游地区HC呈下凹型,HI值较低(0.26-0.29),表明该区以侵蚀下切为主。AF值介于19.01-91.82之间,大多数位于35-65之间,表明流域整体受构造掀斜作用较小。Bs值分布在0.74-2.31之间,说明流域形状都近乎圆形,整体活动构造速率低。VF值在0.52-5.27之间,上游大部分支流的VF值相对较低(小于1),为V型谷,在下游西岸支流的VF值相对较大(3-5),呈宽谷形态,表明流域整体以快速下切为主。综合这些地貌参数值,我们认为洮河流域以快速的整体均匀抬升和强烈的河流垂向下切为主。(3)通过对洮河干流及其19条支流的河流纵剖面、河道凹度值,陡峭指数和裂点进行提取和分析,结果发现,以冶木河汇入口为界,其上游的河流(干流与支流)大多被裂点所中断,裂点之上河道平缓,ksn值分布在22.8-60 m0.9,裂点之下河道陡峭,ksn分布在70-466 m0.9之间,表现为显着地势不整合,说明河流还正响应边界条件的变化,未达到均衡,普遍残存有古老地形面。在冶木河口以下河流(干流与支流)纵剖面则大多数表现为典型的平滑下凹特征,凹度值在0.57-0.89之间,ksn分布在28.4-105 m0.9之间,说明河流大多已经达到均衡。这种上下游河道纵剖面的明显差异可能是上下游构造抬升差异和气候差异的反映。(4)基于模糊逻辑,在GIS环境下,通过对90 m分辨率的SRTM DEM进行分析处理,对洮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夷平面的坡度、曲率、地表粗糙度和相对高度4个地貌参数进行了提取,并与其他典型地貌单元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模糊逻辑阈值,建立了夷平面的隶属度函数。其中,隶属度较高地区主要位于河流分水岭,宽谷盆地之上的平坦高地以及现代河谷谷肩部位,为夷平面的潜在分布区。我们选择隶属度在80%以上的区域来代表夷平面的分布区,并将面积较小(0.2 km2以下)斑块和堆积成因的斑块进行剔除。结果显示,夷平面共3700个,面积介于0.2-593.46 km2之间,总面积为2660.99 km2,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0.4%。在大区上,地形剖面和夷平面的高程频率分布都显示夷平面主要分布在3200-4300 m,2700-3200 m,1950-2700 m这叁个高程区间,平均高程整体从西南向东北切斜,总体倾向东北,可能是区域上统一夷平面被断层错断的结果。在小区上,在洮河流域内,主夷平面之下和现代河谷之上可能还发育了1-2级部分夷平面。说明该地区曾经历多次的构造抬升-侵蚀夷平过程,洮河现代的水系格局和河谷体系形成于夷平面解体之后。(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5-01)

吴忱,张秀清,王然,广新菊,张聪[8](2017)在《华北山地夷平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地夷平面是以河流为主的各种外营力对地面的长期剥蚀、夷平作用形成并被后期地壳运动抬升到山地顶部的大范围的平坦或微波状起伏的面,是复原地貌演化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比例尺地形图、卫片图判读以及野外考察和同位素年龄测定等方法,对华北山地夷平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山地有3期山地夷平面和1期山麓剥蚀面,其形成条件与构造、气候、海平面有关,并有初期的地壳急剧抬升-快速下切、中晚期的逐渐减缓-侧蚀夷平与末期的相对稳定-风化壳发育3个阶段,以溯源侵蚀-谷坡后退的方式进行,夷平面形成后还会产生变形与解体。夷平面研究对于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期刊2017年01期)

马振华,李小苗,郭本泓,于昊,叶喜艳[9](2016)在《青藏高原东北缘马衔山夷平面特征指标的提取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夷平面研究在地貌演化和新构造运动,特别是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准确界定夷平面分布范围是开展夷平面定量—半定量研究的重要基础。截至目前,前人已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和目视解译等方法开展了相关工作,并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然而,以往利用坡度高程指标提取夷平面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青藏高原内部及其周边地区发育系列夷平面,其中高原东北缘马衔山地区较好的保存了两级夷平面。被夷平的地层为前寒武系马衔山群混合岩,山顶面上发育冰缘地貌,主夷平面波状起伏,上有岛山和晚新生代沉积,局部覆盖有40 m左右红粘土和30 m以上更新世黄土,并在局地残留3 m以上风化壳,是开展夷平面研究的理想地区。为探讨如何确定提取夷平面的最佳坡度高程指标,本文基于夷平面的特殊地貌几何形态,利用均值变点分析法和最小误差法确定了提取夷平面的最佳高程和坡度指标,并据此对马衔山地区的两级夷平面的分布范围进行提取和统计分析。最后结合剖面线、坡向分布图和区域地质资料探讨了夷平面的构造变形特征。研究发现马衔山地区两级夷平面最佳坡度指标均为12°,山顶面和主夷平面高程主要分布在3470~3640 m和2670~2870 m;统计分析表明山顶面面积约为6.4 km~2,平均高程为3559 m,主夷平面面积约为15.5 km~2,平均高程为2771 m;而夷平面的变形特征主要受控于区域断层。(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王金元,向芳,张瑶,王誉婉[10](2016)在《长江叁峡地区的夷平面在宜昌地区白垩纪—第四纪沉积物中的反映》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湖北宜昌地区白垩纪—第四纪沉积演化的研究,发现存在3个明显的沉积旋回,每个旋回由下部颗粒粗大的砾石层和上部颗粒较细小的粉砂-泥质层组成。3个沉积旋回对应了宜昌以西叁峡地区3期构造演化旋回,同时反映了叁峡地区3期夷平面的存在。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古生物化石和对第四系善溪窑组的测年数据,认为3期夷平面形成时代分别为:鄂西期夷平面形成于白垩纪晚期—古近纪的始新世,山原期夷平面形成于上新世—早更新世初,云梦期夷平面形成于早更新世末—中更新世早期。(本文来源于《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期刊2016年01期)

夷平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夷平面是一种与长期稳定的构造环境相关联的大尺度地貌景观,将夷平面与风化壳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是当代夷平面研究的主流。风化壳是地球表层岩石经物理、化学、生物作用风化后,由残余物质与新生物质构成的地表岩石圈表层。气候因素是影响风化壳发育的主要因素,红色风化壳一般代表着湿热的气候条件。中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各种类型风化壳发育广泛,相比较北方地区出露较少且多为古风化壳,对辽南地区红色岩溶风化壳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中国北方红色岩溶风化壳的发育模式、发育特征、古夷平面的发育情况及其剖面结构,并对推测辽东半岛新近纪至今的隆升速度具有一定意义。本文以辽南地区拉树房剖面、金石园红色岩溶风化壳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前人对本区其它红色岩溶风化壳剖面的研究,共取辽南地区红色岩溶风化壳样品41份,其中辽东半岛东部21份,西部20份,基岩样品各取3份。通过地貌学、地球化学、粒度分析等手段对辽东半岛红色岩溶风化壳的发育特征、发育模式、古夷平面的发育情况及其剖面结构进行初步研究,得到以下几点认识:目前发现的六处红色岩溶风化壳出露均位于复州-大连凹陷上,其地层为震旦系地层。滨海花园、七顶山基岩为震旦系碳酸盐岩,拉树房、金石园基岩为震旦系粘土岩与碳酸盐岩互层,石槽、城山头为震旦系石英岩、碳酸盐岩互层;辽东半岛红色岩溶风化壳堆积厚度多在4m左右,半岛西部风化壳上多覆盖有一层厚厚的黄土,东部风化壳上仅有一层薄薄的土壤层。拉树房剖面基岩所制备的酸不溶物质量比基岩质量减少91.4%,说明碳酸盐型风化壳的形成需要溶解大量的基岩。拉树房剖面风化壳样品以粉砂为主,粉砂含量介于43.1%~75.2%,平均值为59.4%,粘粒含量在2.2%~3.9%之间,平均值为3%,粉粘比介于15.5~29.77之间,平均值为20.3,上述指标表明拉树房红色风化壳发育较差。在风化壳样品的粒度参数散点图中,样品点聚集在明显不同的两部分,说明该剖面风化壳母岩的不均一性;拉树房剖面和金石园红色岩溶风化壳常量元素含量十分接近,金石园风化壳的SiO_2、MgO含量略低于拉树房剖面;Al_2O_3、Na_2O、K_2O、TiO_2、CaO含量略高于拉树房剖面,Na_2O、Fe_2O_3含量大致相等;SiO_2、Al_2O_3、Fe_2O_3含量的比较表明金石园风化壳的发育程度略高于拉树房剖面风化壳。从标准差看,拉树房剖面整体波动幅度较大,金石园风化壳样品因均取自同一层故波动范围较小,Ti作用一种稳定元素,对二者而言其含量均很稳定;辽东半岛已发现红色岩溶风化壳的化学蚀变指数CIA表明该区风化壳形成于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化学风化处于中等风化水平。拉树房剖面红色风化壳迁移系数τ_(j.w)表明该剖面SiO_2、Al_2O_3、K_2O、Fe_2O_3出现富集情况,Na_2O、MgO、CaO出现持续亏损特征。pH、地球化学分析、粉粘比表明拉树房红色风化壳整体成熟度较低,下部红色风化壳发育成熟度相对高于上部。化学元素分析表明金石园风化壳发育程度相对高于拉树房风化壳;作者将辽东半岛西部具有基岩为灰岩、原生风化壳上覆黄土特征的红色岩溶风化壳定义为黄土覆盖型风化壳。地球化学分析、粒度特征表明辽东半岛东部红色岩溶风化壳发育强度相对优于西部,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可能与上新世时辽东半岛中部山地较高(现已全部被剥蚀),东部为迎风面降水相较西部更多。在相似的气候条件下,降水越多淋溶作用越强烈,故东部风化壳发育强度相对优于西部;辽东半岛红色岩溶风化壳与南方地区同类风化壳的发育模式较为一致,但具有地域特色,第四纪之前为二阶段模式,夷平-成壳期——切割-红化期、第四纪至今只有一个阶段——切割-红化期;辽东半岛红色岩溶风化壳全剖面粘粒含量、粘粒变化趋势、地球化学特征、地貌演化趋势表明本区风化壳是在一种既不利于粘化又不利于淋溶的环境下形成的,从大的尺度看这种发育条件只有中低纬度较为湿热条件下的低海拔夷平面才能满足。地形图、粒度、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本区存在东西两个不同夷平面。辽东半岛西部古夷平面剖面结构由两部分组成,土下作用面(埋藏于黄土下的风化壳)、覆盖型岩溶。东部古夷平面具有与南方相同的剖面结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夷平面论文参考文献

[1].张芙蓉,解智涵,李玉轩.基于人类聚居学理论的庐山东谷“夷平面”人居环境分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

[2].金书晨.辽东半岛夷平面及岩溶风化壳发育模式初步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3].郑丽波,戴雪荣,张欢,曾罡,陈立辉.中国东部四明山古夷平面遗迹特征与演化[J].地质学刊.2018

[4].章秉辰,许连峰,王永成,李金玲,张望生.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及周边地区夷平面的形成时代[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

[5].张蕾,张绪教,武法东,邓会娟,陈康.太行山南缘王莽岭地区风化壳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夷平面形成环境[J].地球学报.2018

[6].许锐.浙江四明山古夷平面地貌形态特征及古气候初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7].马金萍.基于DEM的洮河流域水系地貌参数与夷平面定量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7

[8].吴忱,张秀清,王然,广新菊,张聪.华北山地夷平面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7

[9].马振华,李小苗,郭本泓,于昊,叶喜艳.青藏高原东北缘马衔山夷平面特征指标的提取与分析[J].地理学报.2016

[10].王金元,向芳,张瑶,王誉婉.长江叁峡地区的夷平面在宜昌地区白垩纪—第四纪沉积物中的反映[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6

论文知识图

公园湖泊分布图本文研究中各种构造地貌不同的时间、...蔚广盆地南缘断裂带南部山区保存并分...蔚县西甸子梁(A)和东甸子梁(B)保...东大云疃附近唐县期夷平面空间...-13公园及阿尔泰山南坡夷平面高...

标签:;  ;  ;  ;  ;  ;  ;  

夷平面论文_张芙蓉,解智涵,李玉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