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压共轨论文_胡瑞,蒋爱民,马哲树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压共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柴油机,中压,电控,系统,气门,喷油,电磁阀。

中压共轨论文文献综述

胡瑞,蒋爱民,马哲树[1](2014)在《低速柴油机中压共轨参数对喷油特性影响的模拟计算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适应未来的排放法规和改善发动机的性能,考虑采用共轨式电控喷油系统以提高柴油机整体性能、降低排放污染。针对市场上某主流型号低速船舶柴油机,利用流体动力学仿真软件对该机型的中压共轨式喷油系统与两级阀式喷油器建立仿真模型,分析并总结系统中的关键参数对燃油喷射特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船海工程》期刊2014年06期)

封志强[2](2014)在《MAN ME型船舶主机中压共轨系统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船用柴油机的控制和管理逐步实现了电子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电控智能柴油机的应用可大幅减少船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船舶的经济性和可靠性。本文以MAN公司生产的6S60ME-C型电控智能柴油机中压共轨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全面分析其系统原理和结构,依据船舶主机的工作性能要求,初步设计中压共轨系统喷油定时、喷油速率、喷油量、共轨压力等关键控制内容的控制策略:其次,以流体力学控制方程组为基本理论依据,结合系统部件运动方程和状态方程,按照模块化建模思想建立中压共轨系统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采用Matlab/Simulink完成共轨系统仿真程序的设计,并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然后,运用Fuzzy Logic Toolbox设计以共轨压力为控制对象的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将其应用于轨压控制的Simulink仿真程序中,并完成控制效果分析;最后,以共轨系统的仿真研究为基础,采用C#编程语言设计中压共轨系统的人机交互仿真器。仿真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中压共轨系统仿真模型对系统性能有较好的预测功能,模型的建立和参数的选择基本正确,仿真结果与系统实际规律相吻合,关键参数的仿真结果误差较小。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对共轨压力的控制具有良好的自适应性和鲁棒性,整体控制效果良好,基本满足柴油机对共轨系统的要求。所设计的共轨系统仿真器具有人机交互界面友好、仿真精度高、实时性能好的特点,可满足轮机模拟器的培训要求。(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期刊2014-12-01)

封志强,张均东,李鸿瑞,张峰[3](2014)在《电控柴油机中压共轨系统模拟计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ME型船用电控柴油机中压共轨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管道流动数学方程组为基础,结合其电控系统控制逻辑,按模块化建模思想建立中压共轨系统数学和仿真模型,并实现了基于仿真模型的轨压模糊自适应PID控制.仿真结果表明:数值结果与实际系统特性基本一致,轨压控制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胡瑞[4](2014)在《船用低速柴油机中压共轨电控燃油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国际海事组织(IMO)实施的船舶排放标准逐渐严格,这对发展船舶柴油机新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柴油机共轨燃油喷射技术是公认的20世纪最重大的柴油机技术革新,出现以高压共轨技术与中压共轨技术为代表的两大技术分支,并采用了先进的电子控制系统。但是目前国内针对船用低速柴油机中压共轨式燃油喷射系统的研究还很少,这对于我国全面发展船舶柴油机新技术而言是不利的。因此本文着重围绕着MAN B&W公司ME-C型低速柴油机的中压共轨系统进行研究。本文着重开展了以下工作:1、对比分析了国内外普遍应用的RT-flex系列和ME-C系列两种智能化低速柴油机各自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以及优势。在此基础上重点围绕ME-C系列的中压共轨系统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其中对燃油增压泵、排气阀驱动器、喷油排气控制阀(FIVA阀)、液压动力单元等部分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之后总结了系统工作过程的流体动力学方程,利用奥地利AVL公司的Hydsim专业软件搭建了目标机型的中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仿真模型。通过仿真计算的手段,对系统的一些关键零部件的结构参数对喷油特性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与总结,同时对系统的关键电控执行机构—FIVA阀的控制变化对喷油规律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研究。2、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LQR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理论,本文针对该喷油排气控制阀进行了状态空间模型的推导,并使用MATLAB控制系统工具箱进行了LQR控制器的计算求解,在此之后对控制器加权矩阵的选取做了讨论。仿真结果表明,系统加入LQR控制器后其单位阶跃响应和单位脉冲响应均得到了大幅提高,可满足系统喷油排气控制的工作要求。3、最后,本文对于系统必不可少的蓄能器部件进行了选型、设计与强度校核,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隔膜式蓄能器壳体满足工作强度要求。(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5)

贺玉海,杨建国[5](2010)在《中压共轨液力增压式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主要介绍针对某型中速柴油机研制的中压共轨液力增压式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并在柴油机电子-液压控制试验台上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部分控制参数与喷油参数间的动态性能影响规律,确定了喷油量、喷油压力、喷油正时、喷油规律等参数的调节途径,并针对该系统的稳定性、适应性及各参数的可控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参数调节灵活,并能适应不同的柴油机工况,尤其适用于中速柴油机.(本文来源于《船舶工程》期刊2010年03期)

贺玉海,杨建国[6](2010)在《船用中速机中压共轨电控燃油喷射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船用中速机燃油喷射系统性能,减少有害物排放,研制开发一种柴油机中压共轨液力增压式电控燃油喷射系统.以润滑油作为工作介质对燃油进行增压和喷射,无需增加其他增压机构和更换喷油器,结构简单.设计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并在油泵试验台架上对该系统进行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系统的响应速度快,控制精度高;喷油量、喷油压力和喷油正时控制灵活,调节范围大.系统的工作性能和技术指标可满足船用中速柴油机对电控系统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王勇峰[7](2007)在《基于586E控制器中压共轨柴油机实验平台电控单元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为电控单元的电控技术在柴油机上应用并逐渐形成了现代柴油机电控系统。电子控制柴油机(简称电控柴油机)是将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应用于柴油机领域,实现机电一体化的产物。它可改善柴油机性能和降低油耗,实现节能、经济运行;降低有害排放,减少环境污染,使之满足环保法规的要求,实现工况监测与故障诊断自动化。目前电控柴油机已成为柴油机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必然趋势。而在国内,由于缺乏相关技术开发与投入,柴油机电子控制领域技术水平还不高,因此开展柴油机电子控制技术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武汉理工大学柴油机电子控制课题组的前期工作,以中压共轨电控柴油机综合试验台为对象,研制了一套针对实验台架的电控单元原型和与之匹配的监控系统,为电控柴油机的研究建立一个良好的平台。本文首先介绍了监控对象——中压共轨柴油机综合试验台的结构、原理及工作特点,着重分析了电控单元和监控系统的工作原理及要求。在电控单元的硬件选型上,针对各传感器件进行了比较、选型和测试,同时根据其工作要求和信号的特点设计了相应的信号调理电路;在驱动电路设计方面,结合共轨油压调节阀的工作特点,设计了隔离驱动电路,经过实际测试,表明该电路具有良好的线性度和隔离驱动能力。在底层控制器方面,选择美国的586E高性能嵌入式开发平台作为电控单元的控制器,电控单元控制软件在设计方面采用模块化结合“前景/背景”软件结构的方法,大幅度地提高控制软件开发的效率,同时也满足电控系统所要求的实时性和可靠性。在上位监控系统软件设计方面,采用美国NI公司开发的图形化编程工具——LabVIEW搭建了监测平台,实现了数据的实时动态监测、显示和存储;控制器与监测器之间的数据交换采用RS232串行数据通信模式,在传输过程中设置了相应的自定义的握手协议,确保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通过理论分析、设计开发和试验可以证明:该电控单元原型能够满足在中压共轨柴油机试验台上的工作要求,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其控制时序精度达到0.1毫秒,同时与之匹配的监控系统能够同步完成多路信号的采集与显示。而LabVIEW强大的数据存储与处理功能为后期进一步分析、优化共轨电控柴油机的工作过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07-04-01)

尹晓青,汪志刚,许回江,杨建国,王建昕[8](2006)在《中压共轨电液气门驱动系统的试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135柴油机为样机,在自主研发的柴油机电子-液压控制系统试验台上进行试验,通过试验了解不同参数对电控可变气门系统的影响规律,说明在该气门驱动系统下实现气门参数控制的方式。(本文来源于《船海工程》期刊2006年05期)

汪志刚,杨建国[9](2006)在《柴油机中压共轨系统电磁阀驱动电路的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柴油机电控中压共轨系统高速大流量电磁阀驱动电路进行了设计,实现了用一路信号控制电路的高压端和低压端;讨论了场效应管的并联运用和运行保护技术;采用自举法,解决了高低压驱动电路中高压端源极电位的浮动问题;通过试验和仿真,分析了驱动电路中的关键元件对电路性能的影响,对电路元件进行了优化,提高了驱动电路工作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期刊2006年02期)

汪志刚[10](2006)在《柴油机中压共轨系统大流量高速电磁阀的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流量高速电磁阀是中压共轨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和进排气系统中的关键执行器件。本文以200型单缸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和135型柴油机可变气门系统为应用对象,对二位叁通双自由度内锥阀芯大流量高速电磁阀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提出了该类电磁阀的开发设计方法。 为对电磁铁的性能进行研究,开发了一套电磁阀电磁铁性能试验装置,实现了对电磁铁静态电磁力、阀芯运动特性、励磁电流和阀芯运动合力的测量,在此基础上对电磁铁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电磁铁驱动电压、工作气隙和复位弹簧对电磁铁开关速度的影响。 在LabVIEW虚拟仪器开发平台上开发了电磁阀综合测控系统,具体介绍了测控系统的功能以及各个子模块的实现方式。对电磁阀高低压驱动电路进行了设计。以试验研究和Protel软件仿真为手段,着重分析了驱动电路中高电压部分的控制方式以及电路中关键元件的参数选取,并提出了驱动电路的调试方法。 以ANSYS软件为开发工具,对电磁阀电磁铁电磁场进行了叁维有限元分析,编制了环状多极式电磁铁的开发程序。在电磁铁性能试验装置上验证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借助电磁铁开发程序对电磁铁的极柱数、磁性材料、励磁线圈高度、有效吸合面积以及衔铁厚度进行了系列研究,得出了各参数对电磁力的影响规律。以200型单缸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为应用对象,进行了大流量高速电磁阀的设计。对设计的电磁阀进行了响应速度和流通能力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开发的电磁阀性能基本满足喷油系统要求。 对开发的电磁阀在200型单缸柴油机中压共轨电控燃油喷射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电磁阀对喷油系统的控制能力和控制效果。探讨了利用电磁阀在中压共轨系统中实现燃油预喷射的可能性。对电磁阀在135型柴油机可变气门系统中的应用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电磁阀对气门正时、气门持续时间和气门升程的控制能力和控制效果。 在HYDSIM软件平台上建立了中压共轨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仿真模型,着重分析了喷油系统实现燃油高压喷射的途径。(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06-04-01)

中压共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船用柴油机的控制和管理逐步实现了电子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电控智能柴油机的应用可大幅减少船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船舶的经济性和可靠性。本文以MAN公司生产的6S60ME-C型电控智能柴油机中压共轨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全面分析其系统原理和结构,依据船舶主机的工作性能要求,初步设计中压共轨系统喷油定时、喷油速率、喷油量、共轨压力等关键控制内容的控制策略:其次,以流体力学控制方程组为基本理论依据,结合系统部件运动方程和状态方程,按照模块化建模思想建立中压共轨系统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采用Matlab/Simulink完成共轨系统仿真程序的设计,并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然后,运用Fuzzy Logic Toolbox设计以共轨压力为控制对象的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将其应用于轨压控制的Simulink仿真程序中,并完成控制效果分析;最后,以共轨系统的仿真研究为基础,采用C#编程语言设计中压共轨系统的人机交互仿真器。仿真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中压共轨系统仿真模型对系统性能有较好的预测功能,模型的建立和参数的选择基本正确,仿真结果与系统实际规律相吻合,关键参数的仿真结果误差较小。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对共轨压力的控制具有良好的自适应性和鲁棒性,整体控制效果良好,基本满足柴油机对共轨系统的要求。所设计的共轨系统仿真器具有人机交互界面友好、仿真精度高、实时性能好的特点,可满足轮机模拟器的培训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压共轨论文参考文献

[1].胡瑞,蒋爱民,马哲树.低速柴油机中压共轨参数对喷油特性影响的模拟计算与分析[J].船海工程.2014

[2].封志强.MANME型船舶主机中压共轨系统仿真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

[3].封志强,张均东,李鸿瑞,张峰.电控柴油机中压共轨系统模拟计算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4

[4].胡瑞.船用低速柴油机中压共轨电控燃油系统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4

[5].贺玉海,杨建国.中压共轨液力增压式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试验研究[J].船舶工程.2010

[6].贺玉海,杨建国.船用中速机中压共轨电控燃油喷射系统[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0

[7].王勇峰.基于586E控制器中压共轨柴油机实验平台电控单元的设计[D].武汉理工大学.2007

[8].尹晓青,汪志刚,许回江,杨建国,王建昕.中压共轨电液气门驱动系统的试验分析[J].船海工程.2006

[9].汪志刚,杨建国.柴油机中压共轨系统电磁阀驱动电路的仿真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6

[10].汪志刚.柴油机中压共轨系统大流量高速电磁阀的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

论文知识图

中压共轨蓄压式供油系统中压共轨压力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中压共轨电控液压式燃油高压喷射...中压共轨液力增压电控燃油喷射系...中压共轨系统组成原理示意图中压共轨系统油压控制系统框图

标签:;  ;  ;  ;  ;  ;  ;  

中压共轨论文_胡瑞,蒋爱民,马哲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