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碍体论文_赵由佳,张国宏,单新建,尹昊,屈春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障碍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断层,障碍,应力,方法,康定,平直,波形。

障碍体论文文献综述

赵由佳,张国宏,单新建,尹昊,屈春燕[1](2018)在《考虑地形起伏和障碍体破裂的汶川地震强地面运动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MW7.9地震,震中位置103.4°E,31.06°N.这次地震造成了以汶川、映秀为中心及其周边地域建筑物的严重破坏和人员的重大伤亡,且因为高山等地形复杂区域抢险救灾的艰巨性,为及时救援造成很大干扰.为更好理解地形因素对于强地面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建立了包含地形起伏影响及去除地形影响的两类模型.同时,依据震源破裂过程运动学反演结果,建立了包含障碍体破裂过程的震源滑动模型,实现断层分段、空间倾角以及滑移角的动态设定.基于动力学的地震动模拟方法,通过对地震波传播过程的数值计算和后处理分析,模拟由地震激发的区域强地面运动过程.结果显示:(1)强震动台站的断层距对地形效应具有放大或抑制作用,距离断层破裂带越近,地形效应越明显,反之,距离越远,则地形效应越微弱;(2)因为地形高差与障碍体的影响,地震造成的峰值可能出现在震中区域之外;(3)考虑地形影响模型的地表峰值速度(PGV)区域位于汶川与北川附近;而未考虑地形影响模型的PGV区域位于灌县—江油断层的后半段,处清平、安县附近;对汶川地震近实时强地面运动波场的模拟、峰值图谱的圈定及未来大地震强地面运动特征的预测都有重要指示意义.(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刘双庆,陈向军,王熠熙,王俊菲[2](2016)在《2014年于田M_S7.3地震的疑似障碍体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新疆和田台阵首波Pn段前4 s的高频波动形态,分析了2014年于田MS7.3主震破裂初期几个疑似破裂点的相对位置,给出两种可能的初始破裂点运动学扩展模型。并利用震中距约58 km的于田台站数据进一步对该模型进行阐述。分析结果推测:此次于田大地震,其起始破裂点开始于一个水平各向异性较强的点位,在之后的3 s内破裂过程向各向异性相对较弱的区域发展,且破裂矢量略向南扩展。(本文来源于《地震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姚琪,程佳,宋金[3](2015)在《2014年康定MS6.3、MS5.8级地震:障碍体作用下的震群型地震》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地震活动的观测和数值计算均表明,断层面是非均匀的,存在着所谓的障碍体与凹凸体,不仅导致了应力的非均匀性,而且导致了断层强度的非均匀分布和阻抗破裂增长方面的非均匀性,对地震破裂的生长和传播有很强的作用。2014年11月22日,在川滇菱形块体的东边界—鲜水河断裂带上发生了康定MS6.3地震,2014年11月25日,在该地震南侧约11km处又发生了MS5.8级地震,属于震群型地震。从1972年以来的(本文来源于《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专题28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专题29盆地动力学与能源、专题30活动断层、地震构造与深部结构》期刊2015-10-10)

李正芳,周本刚[4](2015)在《地震断层面上凹凸体和障碍体含义的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凹凸体和障碍体研究引入的非均匀地震破裂模式,可解释主震前破裂的成因及主破裂之后的应力集中,对地震危险性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文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凹凸体和障碍体在地震破裂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解析了凹凸体和障碍体的本质含义,对比分析了两种模式的异同之处,给出了两种模式在不同滑动模型中的适用性,为地震安全性评价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5年05期)

杨丹[5](2013)在《理想流体中障碍体的影响及重构问题的数值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流体力学中的反问题,由于其应用的广泛,如工程、医学、军事等,使得人们对其进行大量的研究。现在流体力学中的反问题分成参数控制反问题、源项控制反问题、边界条件控制反问题、初始条件控制反问题和形状控制反问题等[19]。在Carlos Conca,Patricio Cumsille, Jaime Ortega and Lionel Rosier四人发表的《On the detection of a moving obstacle in an ideal fluid by a boundary measurement》一文中介绍了在充满着理想流体的二维空间的一个有界域中,有一个移动的障碍物。通过仅对有界域的边界上,一部分流体的测量,来确定障碍物的情况,并且在理论上给出了证明,其结果是稳定的。凭借上述结论的支持,本论文依然是要研究在理想流体中对障碍物的测量,但是将其模型做了改动,将有界域变成无界域,通过测量区域内部部分流体的速度,获得移动障碍物的位置。在第二章中研究正问题获得区域内部部分流体的速度,在第叁章中,利用第二章中得到的数据进行障碍物的位置的确定,主要利用迭代的方法,并用Matlab进行实现。(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3-04-01)

A.Kato,T.Miyatake,N.Hirata,袁志祥[6](2011)在《高密度地震观测揭示的2004年新舄县中部地震的凹凸体和障碍体》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由极密集的临时地震台台网观测的余震到时,阐明了2004年新舄县中部地震主震断层的高分辨率速度结构。评估了速度结构与滑动、应力变化及余震分布的空间关系。根据运动学滑动模型,结合叁维地壳结构,计算了断层上静态应力降的分布。具有低余震活动性的高速体十分接近主震的震源,并扩展到了断层的东北侧。该高速体大致与凹凸体重合,其同震滑动量和静态应力降高于周边地区。相比之下,在该高速体的浅外围观测到了负应力降区,沉积厚度向西南方向急剧增加且该区余震活动频繁。我们认为断层破坏区周围围岩的结构非均匀性具有控制主震断层动态破裂过程的显着潜势。(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译丛》期刊2011年02期)

文根保,文莉,史文[7](2009)在《成型塑件的“障碍体”与注射模的结构设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障碍体"是模具结构设计的永恒主题和主旋律";障碍体"又是模具结构设计分析的4大要素之一;"障碍体"也是模具结构设计时需要处理的主要内容。每套成型塑件在进行模具结构设计时,都应该检查成型塑件的图纸和造型是否存在着"障碍体"。对于成型塑件设计失误所产生的有害"障碍体",应及时给以去除。而对成型塑件结构上所要求保护的"障碍体",在模具结构设计时就应该认真地加以处理。否则,模具结构的设计将是满盘皆输的结局。(本文来源于《模具制造》期刊2009年12期)

Y.Klinger,R.Michel,G.C.P.King,石峰,何宏林[8](2008)在《从青藏可可西里M_w7.8级地震滑动分布得到的地震障碍体模型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光学相关分析,测量出了可可西里Mw7.8级地震的滑动分布,并得到了同震水平滑动的平行和垂直两个分量。由此揭示出沿走向约20km尺度的水平位移变化情况。与断层平行和垂直滑动的负相关性表明在断层末端平行滑动转化为垂直滑动。这些特征说明了由强固几何障碍体分开的分段破裂模型。破裂在主断层南段的意外终止可由这样的构造来解释,但对下次地震破裂的起始和传播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译丛》期刊2008年06期)

李宇彤,焦明若[9](2006)在《地震序列障碍体模型的数值模拟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岩石破裂过程分析RFPA2D系统,研究了断层上含非均匀性障碍体对地震序列类型的影响。通过对断层障碍体不同均质度系数m=1.1、m=1.5、m=6.0这3个样本进行破裂过程的模拟,发现均质度不同会产生不同地震序列类型,这些序列类型主要是前震主震余震型、主震型和震群型。此外,对3种不同均质度的障碍体的岩石样本破裂过程的模拟表明,岩石介质的非均匀性不但对岩样宏观强度和宏观变形非线性行为有显着的影响,而且对试样破裂模式也有显着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内陆地震》期刊2006年01期)

蒋海昆,马胜利,张流,曹文海,侯海峰[10](2003)在《含障碍体平直断层标本变形过程中群体微破裂事件的时空演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含圆柱形障碍体的平直断层物理模型 ,在概念上可模拟断层面上与地震孕育相关的障碍体等强固区域 .开展了中等尺度岩石标本的双轴压缩实验 ,研究标本在变形过程中群体微破裂事件的时空演化 .结果表明 :( 1)由于标本预置断层两盘与障碍体之间、以及断层两盘彼此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使得交替活动成为含障碍体平直断层标本变形过程中最为显着的特征 ;( 2 )含障碍体平直断层标本能够发生动力学失稳的前提条件是障碍体在外加载荷作用下首先发生破坏 ,微破裂群体在障碍体破坏前后显示不同的时空演化特征 ;( 3)含障碍体平直断层标本失稳前的总变形量较大 ,弹性变形阶段微破裂累积频次呈指数增长 .而在其后的位移弱化阶段 ,在障碍体及围绕障碍体的围岩区域内微破裂事件稀少 ,突发失稳发生在相对平静的背景之上 ;( 4)不同构造组合变形过程中的微破裂群体具有明显不同的b值 ,b值与构造相关的区域性差异是明显的 .(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03年02期)

障碍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新疆和田台阵首波Pn段前4 s的高频波动形态,分析了2014年于田MS7.3主震破裂初期几个疑似破裂点的相对位置,给出两种可能的初始破裂点运动学扩展模型。并利用震中距约58 km的于田台站数据进一步对该模型进行阐述。分析结果推测:此次于田大地震,其起始破裂点开始于一个水平各向异性较强的点位,在之后的3 s内破裂过程向各向异性相对较弱的区域发展,且破裂矢量略向南扩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障碍体论文参考文献

[1].赵由佳,张国宏,单新建,尹昊,屈春燕.考虑地形起伏和障碍体破裂的汶川地震强地面运动数值模拟[J].地球物理学报.2018

[2].刘双庆,陈向军,王熠熙,王俊菲.2014年于田M_S7.3地震的疑似障碍体效应[J].地震研究.2016

[3].姚琪,程佳,宋金.2014年康定MS6.3、MS5.8级地震:障碍体作用下的震群型地震[C].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专题28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专题29盆地动力学与能源、专题30活动断层、地震构造与深部结构.2015

[4].李正芳,周本刚.地震断层面上凹凸体和障碍体含义的解析[J].国际地震动态.2015

[5].杨丹.理想流体中障碍体的影响及重构问题的数值方法[D].吉林大学.2013

[6].A.Kato,T.Miyatake,N.Hirata,袁志祥.高密度地震观测揭示的2004年新舄县中部地震的凹凸体和障碍体[J].世界地震译丛.2011

[7].文根保,文莉,史文.成型塑件的“障碍体”与注射模的结构设计分析[J].模具制造.2009

[8].Y.Klinger,R.Michel,G.C.P.King,石峰,何宏林.从青藏可可西里M_w7.8级地震滑动分布得到的地震障碍体模型的证据[J].世界地震译丛.2008

[9].李宇彤,焦明若.地震序列障碍体模型的数值模拟试验研究[J].内陆地震.2006

[10].蒋海昆,马胜利,张流,曹文海,侯海峰.含障碍体平直断层标本变形过程中群体微破裂事件的时空演化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03

论文知识图

%孔隙率的Tiq试片在1132K氯化钙熔...&D处理装置级联破裂模式(根据WG1995修改)含障碍体花岗岩模垦应力计算与...含障碍体平直断层标本AE空间分布...龙陵-澜沧断裂带地震破裂、断层闭锁、~...

标签:;  ;  ;  ;  ;  ;  ;  

障碍体论文_赵由佳,张国宏,单新建,尹昊,屈春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