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加劲肋论文_贾连光,郎玉霄,毕然,宋中琦,刘勐

导读:本文包含了横向加劲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横向,间距,钢梁,屈曲,预应力,应力,梁柱。

横向加劲肋论文文献综述

贾连光,郎玉霄,毕然,宋中琦,刘勐[1](2019)在《设置横向加劲肋的正六边形孔蜂窝钢梁滞回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避免蜂窝构件腹板局部屈曲造成结构失效问题,设置横向加劲肋对正六边形孔蜂窝钢梁滞回性能影响应重点研究。该文采用试验和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在往复荷载作用下蜂窝钢梁的破坏模式、局部稳定和滞回性能。试验试件为2根孔间墩板均设置横向加劲肋且开孔率相同但腹板高厚比不同的蜂窝钢梁,并与参数相同的2根无加劲肋蜂窝钢梁相对比。结果表明,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孔间墩板均设置横向加劲肋的试件,墩板受到横向加劲肋平面外约束从而减小腹板局部屈曲的影响,破坏主要发生在孔角位置,与无加劲肋的蜂窝钢梁试件相比,设置横向加劲肋试件的滞回性能明显提高。通过分析可知,横向加劲肋布置位置不同,蜂窝梁的破坏形态发生改变,对其滞回性能有较大影响,合理的加劲肋布置位置可有效提高蜂窝钢梁的滞回性能。(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9年11期)

肖阳,李守义,刘计良,杨勇,张紫璇[2](2019)在《弧形钢闸门支承钢梁横向加劲肋布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弧形钢闸门支承钢梁具有形式简洁、可快速装配并能有效减少闸室空间的优点,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闸门的安全运行,因此设计具有合理结构形式的弧门支承钢梁至关重要,其中加劲肋是保证钢梁局部稳定性及改善强度和刚度的重要构件。在满足局部稳定性的条件下,通过建立多种不同支承钢梁横向加劲肋间距的叁维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其对支承钢梁强度和刚度的影响规律,给出支承钢梁横向加劲肋间距合理布置区间。计算结果表明:横向加劲肋间距对支承钢梁翼缘及加劲肋本身的应力影响较大,但对腹板应力几乎无影响;支承钢梁横向加劲肋间距为[1/3,1/2)倍的腹板高度时,钢梁材料的性能得到充分发挥,支承钢梁强度及刚度满足规范要求,兼具经济性和合理性,研究成果可为弧门支承钢梁的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华敏[3](2019)在《加劲板横向加劲肋刚性判断公式的一种推导》一文中研究指出《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JTG D64-2015)第5.1.6条关于刚性加劲肋刚度要求的规定引自日本规范,但其中判断横向加劲肋为刚性的式(5.1.6-3)与日本规范有所不同。基于我国规范附录B.0.1条的均匀受压加劲板弹性屈曲系数的计算公式,设加劲板与被横肋分割后的子板块两者弹性屈曲系数相等,经过演算,得到了日本规范中的公式。因而推测我国规范有误。(本文来源于《上海公路》期刊2019年01期)

吴文清,翟建勋,张娴,赵昊,张慧[4](2018)在《叁向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横向加劲肋拓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叁向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的横向拼接难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横向加劲肋的新型柔性横向拼接结构。保持新旧箱梁翼缘板分离,在新旧箱梁翼缘板下侧增设沿纵向均匀设置的横向加劲肋,将新旧箱梁翼缘板连接起来,形成一种基于横向加劲肋的柔性拼接结构。依托实际工程,考虑了车辆活载、基础沉降差、新浇筑混凝土的收缩及徐变变形等多重作用,对拼接结构自身及拼接前后既有箱梁的受力状态变化规律进行了较全面的有限元分析。研究表明,拼接拓宽后结构整体刚度有明显提高,且能有效减小旧桥的活载作用效应,说明横向加劲肋能够有效连接新旧箱梁,使得拓宽结构共同受力;在新建桥梁的材料收缩及徐变效应作用下,拓宽后整体结构产生较明显的横向变形,尤其要关注梁端截面的横向变位和加劲肋主拉应力值;在基础不均匀沉降差作用下,各支点截面加劲肋存在较大的主拉应力,可能造成结构开裂损坏,需要采取有效加固措施或进一步优化设计横向加劲肋。此外,文章还研究了加劲肋尺寸参数及布置间距变化对新旧桥梁及加劲肋自身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柔性加劲肋拼接结构用于叁向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横向拓宽是可行的,它为类似桥梁拓宽工程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选择方案。(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通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孟桂红[5](2017)在《横向加劲肋连接方式对吊车梁受力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吊车梁上设置横向加劲肋可防止腹板发生局部屈曲破坏,传统做法是将加劲肋与梁腹板焊接连接,与受拉翼缘采用焊接连接、刨平顶紧或将加劲肋下端断开。但焊接容易产生焊接残余应力和应力集中,刨平顶紧施工精度不宜保证且还有锈蚀的危险,下端断开在断开处又易产生应力集中。这些因素都会对吊车梁的疲劳性能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由于粘接连接可以有效地避免应力集中的问题,因此,提出将加劲肋下端与梁受拉翼缘粘接连接以及将加劲肋与梁采用全部粘接连接的新型连接方式(加劲肋采用钢板及角钢两种形式)进行改进。首先引入热点应力法来分析传统加劲肋连接方式对吊车梁疲劳性能的影响,用表面外推的方法来计算关键部位的热点应力,并将其与名义应力进行对比,得到传统加劲肋连接方式产生的应力集中程度的大小;其次对不同的粘接连接方式(5种)及传统连接方式的应力状态进行了详细分析对比,得到了不同连接方式下受拉翼缘及加劲肋与腹板连接区域的应力集中系数和胶片的应力及变形,并分析了采用粘接连接时胶粘剂的参数对吊车梁疲劳性能的影响;由于吊车梁上设置横向加劲肋是为了防止腹板发生局部屈曲破坏,故最后分析了分别在剪切作用与局部压力作用下不同的粘接连接方式对梁腹板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粘接连接可以改善吊车梁的疲劳性能。加劲肋采用角钢的形式与梁全部粘接连接时,角钢布置方向相同的连接方式基本没有应力集中,对腹板稳定性的影响也可以达到与传统连接方式一样的效果;加劲肋采用钢板的形式与梁下翼缘粘接连接时,可以在方便施工的前提下使腹板稳定性达到与传统连接方式一样的效果,对于连接横向支撑处的横向加劲肋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改善下端顶紧时对吊车梁受拉翼缘产生的应力集中;然而,加劲肋采用钢板的形式与梁全部粘接连接时会使腹板稳定性大幅度降低,故不宜采用。(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7-04-01)

翟建勋[6](2016)在《大悬臂混凝土箱梁桥横向拓宽拼接加劲肋的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大悬臂叁向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拓宽工程中,新旧箱梁横向拼接困难的问题,论文提出了一种新型拼接方案,利用拼接加劲肋将新旧箱梁连接起来。本文依托淮江高速公路盐河大桥拓宽工程为背景,对加劲肋拼接后的拓宽箱梁桥整体受力性能以及拼接加劲肋尺寸参数对结构受力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论文首先基于新旧箱梁基础沉降差和活载变形差,拟定了横向加劲肋的基本尺寸,并探讨了横向内力传递规律。利用Midas Civil建立结构梁格法模型,分析拼接加劲肋的主要尺寸构造参数变化时新旧箱梁以及拼接加劲肋的内力变化趋势,完成拼接加劲肋结构尺寸优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加劲肋拼接后的拓宽箱梁桥在恒载(自重+预应力+收缩、徐变)作用下的应力状态能够满足材料安全要求。收缩、徐变差异作用使拓宽箱梁偏心受压,加劲肋能够有效的传递收缩、徐变差异作用影响。基础工后沉降差作用容易使加劲肋产生不利应力状态,分析计算需要特别注意。拓宽后箱梁桥的整体刚度明显提高,活载作用下的应力和位移明显减小。加劲肋尺寸参数的改变对新旧箱梁的受力影响较小,主要影响自身受力状态,设计分析中应该优先考虑拼接加劲肋自身的受力特性。拓宽后整体箱梁的安全验算表明,结构满足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状态要求。(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6-05-31)

高先占[7](2015)在《横向加劲肋钢混组合箱梁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一具体工程实例,用有限元方法,对结构进行了线性屈曲分析,研究了钢-混组合箱梁结构在不同横向加劲肋密度的情况下屈曲系数的变化情况及调整斜撑间距时结构屈曲系数的变化情况。得出横向加劲肋间距与屈曲系数之间几乎成线性的变化关系。同时得到,当斜撑间距在一有效范围变化时,结构的屈曲系数变化情况并不是特别明显,这就为调整斜撑间距和横向加劲肋数量提供了空间。(本文来源于《低温建筑技术》期刊2015年07期)

陈雨,雷敏[8](2014)在《节点域对无横向加劲肋节点延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抗弯框架焊接节点的节点域刚度影响节点的应力应变分布,因此对节点延性具有重要影响。通常认为,节点域的屈服有助于节点的延性性能,但是过大的节点域变形同样易于导致节点开裂,降低延性。这一结论是根据设置柱横向加劲肋的T形节点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得出的。本文通过对节点进行叁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研究了节点域刚度对无横向加劲肋的节点延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较强的节点域对无横向加劲肋的节点延性有利。(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刘成,曹平周[9](2012)在《组合梁横向加劲肋间距的简捷计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布置组合梁横向加劲肋时,《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采用的是对间距多次试算调整直至符合腹板局部稳定要求的方法,该方法往往难以一次完成合理布置,计算工作量偏大,设计难以取得最佳经济结果。通过线性拟合的方法,将屈曲系数k s关于a h0的函数表达式分段线性化,实现临界剪应力表达式的简化,得到确定无局部压应力梁横向加劲肋间距的公式,可显着提高设计效率和经济性。(本文来源于《钢结构工程研究(九)——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3届(ISSF-2012)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2-08-17)

刘成,曹平周[10](2012)在《组合梁跨中段可不设横向加劲肋的长度取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横向加劲肋主要用于提高组合梁腹板在剪应力作用下的稳定性,目前组合梁进行横向加劲肋布置时,通常沿梁长等间距满跨布置。均布荷载作用下简支梁跨中段的内力以弯矩为主,剪力较小,这一梁段内不一定要设横向加劲肋。倘若等间距满跨布置,会浪费材料,设计不经济。本文通过线性拟合的方法,将屈曲系数k_g关于a/h_0的函数表达式分段线性化,简化临界剪应力表达式,得到均布荷载作用下简支组合梁跨中段可不设横向加劲肋的长度计算方法,有助于减少用钢量和便于制作。(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索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2-07-20)

横向加劲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弧形钢闸门支承钢梁具有形式简洁、可快速装配并能有效减少闸室空间的优点,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闸门的安全运行,因此设计具有合理结构形式的弧门支承钢梁至关重要,其中加劲肋是保证钢梁局部稳定性及改善强度和刚度的重要构件。在满足局部稳定性的条件下,通过建立多种不同支承钢梁横向加劲肋间距的叁维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其对支承钢梁强度和刚度的影响规律,给出支承钢梁横向加劲肋间距合理布置区间。计算结果表明:横向加劲肋间距对支承钢梁翼缘及加劲肋本身的应力影响较大,但对腹板应力几乎无影响;支承钢梁横向加劲肋间距为[1/3,1/2)倍的腹板高度时,钢梁材料的性能得到充分发挥,支承钢梁强度及刚度满足规范要求,兼具经济性和合理性,研究成果可为弧门支承钢梁的设计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横向加劲肋论文参考文献

[1].贾连光,郎玉霄,毕然,宋中琦,刘勐.设置横向加劲肋的正六边形孔蜂窝钢梁滞回性能研究[J].工程力学.2019

[2].肖阳,李守义,刘计良,杨勇,张紫璇.弧形钢闸门支承钢梁横向加劲肋布置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9

[3].张华敏.加劲板横向加劲肋刚性判断公式的一种推导[J].上海公路.2019

[4].吴文清,翟建勋,张娴,赵昊,张慧.叁向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横向加劲肋拓宽研究[J].现代交通技术.2018

[5].孟桂红.横向加劲肋连接方式对吊车梁受力性能的影响[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6].翟建勋.大悬臂混凝土箱梁桥横向拓宽拼接加劲肋的设计研究[D].东南大学.2016

[7].高先占.横向加劲肋钢混组合箱梁稳定性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5

[8].陈雨,雷敏.节点域对无横向加劲肋节点延性的影响[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9].刘成,曹平周.组合梁横向加劲肋间距的简捷计算法[C].钢结构工程研究(九)——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3届(ISSF-2012)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12

[10].刘成,曹平周.组合梁跨中段可不设横向加劲肋的长度取值分析[C].第十二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索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2012

论文知识图

局部稳定-(c)组合梁的设计-图5-7-3. 17 加劲肋布置结构构件-图114 柱的横隔横向加劲肋设计结果一10设置横向加劲肋的蜂窝钢梁模...一6横向加劲肋剪应力分布图

标签:;  ;  ;  ;  ;  ;  ;  

横向加劲肋论文_贾连光,郎玉霄,毕然,宋中琦,刘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