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焦虑论文-李佳艳

认同焦虑论文-李佳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认同焦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外省人,身份认同,身份构建

认同焦虑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艳[1](2019)在《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看“眷村”外省人的身份认同焦虑》一文中研究指出杨德昌在影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对上世纪60年代的台湾历史进行了客观记录。在影片中我们能够了解"眷村文化""外省人"与"本省人"的冲突和大半个中国的方言,以及在当时动荡的时代背景之下,人与时代狭路相逢,人在现实面前的妥协与退让。(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9年10期)

宋波,张璋[2](2019)在《身份认同的困惑与焦虑:论村田沙耶香的《便利店人类》》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村田沙耶香凭借《便利店人类》一书获得第155届"芥川龙之介奖"。作品以古仓惠子和白羽为主人公,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古仓惠子经历身份认同的困惑与焦虑、并最终确证自我认同的人生历程;白羽在自我认同的困惑方面与古仓具有相似点,但同时他的自我认同感充满了矛盾与混乱,并体现出男权主义色彩。作品中的便利店作为当代社会中独特的都市空间,在缓解当代日本人的精神焦虑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崔丹,李增[3](2018)在《性属、影响与民族——《伊莎贝拉》中约翰·济慈的身份认同焦虑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翰·济慈经典叙事长诗《伊莎贝拉或"紫苏花盆"》叙述伊莎贝拉与罗伦佐之间惆怅凄婉的爱情悲剧,表达出诗人的多重身份认同焦虑,体现出诗人欲通过诗歌书写实现对焦虑的超越。诗人对异性他者的态度徘徊在精神之恋与肉欲之爱中,展现其性属身份认同焦虑;对诗名渴求与前驱诗人的成就令诗人陷入"影响的焦虑",即个体身份认同焦虑;资本主义迅猛发展令大英帝国的"英格兰性"消失殆尽,东方殖民扩张威胁甚至削弱英国国力,对此,诗人怀有民族身份认同焦虑。最终,诗人欲通过书写女性的疯癫与死亡,引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希腊神话典故,重拾希腊精神来克服以上诸种焦虑,实现超越。(本文来源于《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期刊2018年02期)

李碧春[4](2019)在《跨文化境遇中的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的焦虑》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国家与国家,以及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同时也带动了世界范围内人员的流动,即(国际)移民现象的普遍出现。移民作家跨文化的生活环境与价值观碰撞更是催生出了内涵丰富的华文文学,作为海外华文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新移民文学”,日渐呈现出不同以往的主题与叙述,有着厚重的文化意蕴,隐含着跨文化传播中的认知要素之一——文化价值观,表现出中西方文化从冲突到交汇的变化发展过程,这也就构成了“新移民文学”独特的存在价值和研究意义。作为新移民文学作家的林湄,她的小说涉及到中华传统文化、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香港的海外半传统半殖民地文化和欧洲的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因此是典型的中国文化在跨文化语境中的传播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林湄的作品为我们再现了华人移民跨文化的异域生活图景,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图景背后是异质文化间的差异和因之而产生的困惑,以及作者超越视角下的人性探视。所以本文以文化冲突理论为基础,从作家跨文化创作的视角来解读林湄的小说,探讨在其创作和作品中人物、情节、心理等方面呈现出来的文化冲突问题,从中西方的社会文化根源、性别地位差异、家庭具象下的情感矛盾等角度剖析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冲突现象。重点分析了作品中的人物在本民族文化传统基因遭遇西方文化时的内心体验和价值观选择,以及受此影响的人物命运,从而也进一步揭示出了中华文化的异域生存境况和超越视角下现代人信仰和人性的困境。本文在跨文化传播视野下的研究与此前关于林湄新移民文学的研究相比为更为系统、全面。(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9-05-20)

孙力珍[5](2019)在《父权的式微与认同的焦虑——论张作骥电影中“真实台湾”的在地性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名男性导演,张作骥电影中呈现出解构男权的倾向,以及身份认同的焦虑。张作骥的八部长片,常以祖孙叁代同堂来叙事,即阿公、父亲与子孙。从男性形象的角度审视张作骥的影片,表现出以下叁种特征:"阿公"象征着传统"父权制"走向瓦解;父亲形象以逃避现实的姿态呈现出父位缺席;而边缘化的青年一代,在"弑父"的极端行为与"寻父"的未果中,陷入了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性别迷思的双重困境。这种男性形象的困境及焦虑是导演张作骥秉承着"忠实再现"的创作原则,实践着对"真实台湾"的"在地性"思考。(本文来源于《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马菱遥[6](2019)在《蒙古族电影文化身份认同与文化焦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蒙古族电影世家“塞夫-德格娜”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电影的社会背景、创作角度、叙事风格、电影镜头等方面来探究在少数民电影作品中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与文化焦虑问题。论文从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历史分期以及所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做简明的回顾与梳理,将少数民族电影划分为叁个时期“十七年”、“新时期-90年代”、“新世纪”来讨论,从少数民族的探索期、成熟期、重生期等等阶段性的分析少数民族的身份流变预示着新世纪少数民族身份从同一性的整体及叙述结构不断分化,在这段历史之中的身份流变是展开后续讨论的重要前提。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整体知识、文化、政治转型,少数民族电影在文化身份以及电影叙事有着很大的改变,论文将重点放在“塞夫-德格娜”这两代电影人所创作的电影作品中。在文化、政治、经济场域中,国家话语以及导演自身的身份建构为主要讨论,并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赛夫—德格娜的代表电影作品,通过主题分析、人物分析、镜像语言分析,考察隐藏在文本之后的身份认同与文化焦虑。赛夫-德格娜作品中,之所以会表现出对身份认同与文本分析的不同理解与呈现,来源于代际的差异与社会的转型,两代人的时代语境与认同建构的差异,使他们对民族文化乃至身份意识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然而,由于这两代人是属于同一民族、同一家庭,我们在看到这种差异的同时,还隐隐发现了潜在的联系与传承。发现在文化、政治、经济变迁下代际间的创作特点与叙事风格所带来的不同少数民族作品中,民族身份与文化焦虑的差异性。论文将视角最后落到少数民族电影和母语创作者上,认为全球化既带来文化的冲击,也为我国电影,尤其是少数民族电影带来文化展示乃至文化输出的机会,使少数民族电影峭立于电影之林由想象成为现实。(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期刊2019-05-01)

毕坤[7](2019)在《论《英国情人》中的身份认同焦虑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情人》是虹影作为流散作家在探讨身份认同问题上的重要文本:首先,小说在东方主义与自我东方化两种书写模式中,体现了作家的文化认同焦虑;其次,从女性性别话语出发,小说表达了中国女性在社会规约与伦理禁忌的夹缝生存中所产生的性别认同焦虑;再次,从空间理论视角来看,小说展现了城市文本化的背后,女主人公(及作家)在流散经历的影响下,于传统与现代转换中的社会身份认同焦虑。(本文来源于《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陈天然[8](2019)在《言说焦虑与跨国民族认同——《加西亚家的女孩是如何失去口音的》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加西亚家的女孩是如何失去口音的》中,阿尔瓦雷斯在调解个人和民族认同关系时,使民族身份认同陷入了美国主流文化和母国文化的争论中。小说揭示了加西亚女孩在移民国的失落和创伤,这些不和谐境况既受到双重文化和双语经历的挑战,也受到沉默﹑逃避的历史语境的困扰。言说焦虑作为主线贯穿全文,对加西亚女孩在母国与客国的挣扎和旅行从而最终建立其跨国民族身份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李保森[9](2019)在《“佛系青年”:观念、认同与社会焦虑》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佛系青年"一词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成为反映当下青年群体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的重要语词。这个概念的流行,既与媒介的传播作用有关,也与青年的时代境遇相联。从观念、认同与社会焦虑等叁个方面对"佛系青年"这个概念的发生、内涵和传播过程进行考察,可以获取对这个概念更为全面的认识,并在这一基础上,对青年群体的现实境遇和精神困境做出更为清晰、合理的描述和解释。"佛系青年"再次折射出当下青年群体在人生意义层面上的缺失和贫乏,这不仅与青年群体自身有关,也与他们所处的历史语境、社会状况有着重要关联。(本文来源于《当代青年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陆永建[10](2019)在《认同的推动与影响的焦虑——论蔡襄书法的接受与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艺术,在以毛笔书写汉字作为主要文字记载和流传方式的传统社会中,书法既具有记录传达、沟通互动的实用性,也具有抒发情感、表达意念的艺术性,更具有拟态自然、同应造化、冥合元气的创造性,正如赵构所说:"余尝谓,甚哉字法之微妙,功均造化,迹出窈冥,未易以点画工,便为至极。"~((1))书法艺术强烈的抽象性和博大的象征性特征,使传统书法(本文来源于《学术评论》期刊2019年01期)

认同焦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6年,村田沙耶香凭借《便利店人类》一书获得第155届"芥川龙之介奖"。作品以古仓惠子和白羽为主人公,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古仓惠子经历身份认同的困惑与焦虑、并最终确证自我认同的人生历程;白羽在自我认同的困惑方面与古仓具有相似点,但同时他的自我认同感充满了矛盾与混乱,并体现出男权主义色彩。作品中的便利店作为当代社会中独特的都市空间,在缓解当代日本人的精神焦虑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认同焦虑论文参考文献

[1].李佳艳.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看“眷村”外省人的身份认同焦虑[J].视听.2019

[2].宋波,张璋.身份认同的困惑与焦虑:论村田沙耶香的《便利店人类》[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崔丹,李增.性属、影响与民族——《伊莎贝拉》中约翰·济慈的身份认同焦虑书写[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8

[4].李碧春.跨文化境遇中的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的焦虑[D].华侨大学.2019

[5].孙力珍.父权的式微与认同的焦虑——论张作骥电影中“真实台湾”的在地性探析[J].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马菱遥.蒙古族电影文化身份认同与文化焦虑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9

[7].毕坤.论《英国情人》中的身份认同焦虑书写[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8].陈天然.言说焦虑与跨国民族认同——《加西亚家的女孩是如何失去口音的》探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9].李保森.“佛系青年”:观念、认同与社会焦虑[J].当代青年研究.2019

[10].陆永建.认同的推动与影响的焦虑——论蔡襄书法的接受与传播[J].学术评论.2019

标签:;  ;  ;  ;  

认同焦虑论文-李佳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